第三章第五节适时调整目标
及时发现错误
已经提了太多“若想成功,必须具备秉持信念,不屈不挠,怀抱热情,勇往直前的精神”这类的话。的确,许多成功人士,都因这些宝贵的精神而成功。
但世上并无所谓绝对之事,况且每一个人都可能犯错!
调整方向,并不违背秉持信念。如果方向错了,还谈什么信念,只不过是歪念罢了。歪念只会使你堕落。
许多年前,某报报道过三百条鲸鱼突然死亡的消息。这些鲸鱼在追逐一群沙丁鱼时,不知不觉进入了一个港湾,而被困于港湾之后,又无法找到退回大海的通路。这件事情告诉人们,不管鲸鱼的能量多大,一旦错误目标将其引上歧路,那歧途就很可能是它们的一条不归路。
人呢?人的目标呢?人的目标没有偏差或错误吗?大家都承认,在制订目标这件事情上,出现偏差,出现错误是很正常的。的确,人的脑袋不可能真正完全地了解自己;人的能力不可能真的改变社会环境。在他对自己还没有充分了解,对社会还无法施以相当影响力时,对他的目标做出及时调整就太必要了。假使前面提到的那三百条海中宠然大物,意识到了目标和征途的可怕,放弃了目标,或改追其他的猎物,悲剧就可能不会发生了。
目标需要动态调节
选定目标是不容易的,往往需要多次调整才能确定方向。执著地追求是应该嘉许和称道的。但如明知道不行,却仍一条巷子走到黑,明知客观条件造成的障碍无法逾越,还要硬钻牛角尖,这就不可取了。
目标、志向的调整,实际上是一种动态调整,是随机转移。若发现你原来确定的目标与自己的条件及外在因素不相适合,那就得改弦易辙,另择他径。
这种动态调整有以下的基本形式:
一是主攻方向的调节。若原定目标与自己的性格、才能、兴趣明显相悖,这样,目标实现的概率趋向为零。这就需要适时对目标作横向调整。要及时捕捉新的信息,确定新的、更易成功的主攻目标。
扬长避短是确定目标、选择职业的重要方法。在科学、艺术史上,大量人才成败的经历证明,有的人在某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天赋和能力,但不可能有多方面的强项。有的人在研究、治学上是一把好手,而一到管理、经营的岗位,他就一筹莫展,他的能力平平,甚至很差。
歌德在创作上才华卓著,可他担任宫廷顾问时,却捉襟见肘,在各种政务中每每劳而无功。
杨振宁在美国求学时,对自己选择目标进行了认真的权衡,最后得以正确定位。他曾志于完成一篇实验物理论文,以此为目标,到芝加哥大学艾里逊教授门下进行实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动手能力是自己的弱项,实验中经常操作不慎,发生爆炸事故,开始感到攻实验物理学力不从心。后来,他在物理学家特勒的帮助下,认真、客观地分析了自己的优劣长短,发现自己在理论物理方面优势明显,终于重新确立主攻方向,后来成了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大师。
二是在原定目标基础上的调节。这是主攻方向不变,只是变革层次的调整。若是原目标定得过高了,只有很小的实现可能,必须调低,再继续积累,增强攻关的后劲。若原目标已实现,则要马不停蹄地制定新的更高层次的目标。若原目标定得太低,轻易就已跃过,则要权衡自己的能力、水平,将目标向上升级。
实现目标自然需要长期的努力。在为人生目标奋斗时,不能幻想一劳永逸,而要务实笃行、稳扎稳打、奋力前行。同时,也要看到,每取得一点成功,都是向总目标逼近一步。取得了全局性的成功,也不是目标的终止,而恰恰是向更高一级目标登攀的开始。
三是在获得信息反馈之中调节。即在原定目标中受挫而幡然醒悟,调整通道,重新把目标定在自己拿手的领域。如迈克尔逊这位美国科学家,青年时入海军学校,但他学校成绩很差,特别是军事课,长期不及格。学校多次批评教育,仍然不起作用。学校不得不把他开除。但是,他对物理实验却非常感兴趣。被开除后,他投入对物理的学习和研究,很快显示出才华。他长期孜孜不倦地苦苦钻研,不断登攀了一个又一个高峰,终于作出被荣称为“迈克尔逊光学实验”的伟大创举,为相对论奠定了实验基础,成为美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文学家郭沫若青年时东渡扶桑,学习医学。后来发现自己的耳朵听力不佳,且学医悟性不高,而对文学却情有独钟。他写的诗不久即发表,并引起社会的注目,从此,在文学创作和史学园地中拓荒创造,成为一代文学史学巨匠。
四是从预测未来中进行调节。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兴趣、才能、性格等都经常会发生变化。要善于打一个“提前量”,进行预测。如才能的发展与年龄大小关系极大。任何才能都有其萌发期、发展期和衰退期,这样顺势而为,作出设想、规划,显然对目标定向是大有益处的。
五是对具体阶段目标视情况进行调节。大的目标要终生矢志追求,而小的阶段目标则可以进行适当的调节。科研人员在研究方向的选择上,有时为了能快出成果,改变思路而取得成功的结果,在科学史上不乏先例。
1962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金的克里克和沃森,本来都不是分子生理学家。克里克在物理学界卓有成绩,二次大战期间致力于军事武器的研究。而沃森在大学时学的是生物学,对鸟类学、遗传学兴趣正浓。他们从物理学家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这一著作中得到启示,了解到分子生物学是未被人们开垦的处女地,他们即从原来的专业转到了核酸的分子结构课题的研究上,1953年首次向世人揭示了DNA双螺旋立体结构模型,成为开分子生物学先河的科学家。
见异思迁
大部分事业人都会碰到类似制订一个更换工作目标的情况,不是在目前工作的机构内更换职务,就是跳槽到别的机构。尽管就业市场不是很好,美国每年仍有千百万人更换工作,别的国家也一样。根据最新研究表明,美国任何时候都有四千万人想换一个老板。但是,虽然千百万人希望更换工作,就业市场大部分仍然不规则、不公平、不合理,也许它还谈不上是丛林,但一定称得上是过度生长的林地。丛林代表着弱肉强食之地。
雇主大多受到私利的驱使,他们需要人来推动他们的企业体系,来解决问题。其实很多雇主根本不喜欢请人,因为人有不可靠或制造麻烦的可能。很多经营者甚至认为,利用机器要好得多,因为它们忠实可靠,而且可以预料和控制。当然,有的经营者是从原则基础上行动的,他们把提供工作当作对人类社会的贡献。
然而,老板并非惟一受私利驱动的一方,职员也是为自己打算的。这无可非议,正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况且,如果一个人不为自己设计的话,那他又怎么能获得事业上的发展与兴旺呢?甚至连起码的生存都成问题,更遑论其他了。“希尔调查”的53位受访者中,没有一个人觉得“忠诚”在他们事业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一家电子公司服务的法兰克说:“我自认是为钱工作的人,只要报酬好,我就好好表现。我的忠诚首先表现在对我自己和我的家人身上,其次是对职业,最后才是对花钱雇人的老板。”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为短暂的目标改换事业道路,担任老师的布鲁斯曾对自己的事业作过广泛的再评估,她考虑过很多其他选择,最后的结论是:她目前的事业完全适合自己。尽管任教的班级有压力,而且薪资微薄,她的心思仍在教书一行,而且还决心加倍努力效忠目前的职业。
人寻求变化是比较普遍的情况,而变化可能是粉饰表面,或者是彻底的改革,关键是以最大的效果和最少的冒险进行改革。
这种见异思迁的心态,也需要我们的大目标来指导,来调整。有益则用,无益则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