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破译成功人生的个性密码
1007100000023

第23章 豁达宽容制造安定 (1)

第四章第三节豁达宽容制造安定 (1)

心胸豁达,宽容大度

为人处世,首先应当提倡“豁达大度”的胸怀。豁达,即性格开朗;大度,即气量宏大。合起来就是说,我们在处理人的关系时,要气量宽宏,能够容人。

气量和容人,犹如器之容水,器量大则容水多,器量小则容水少,器漏则上注而下逝,无器者则有水而不容。

气量大的人,容人之量、容物之量也大,能和各种不同性格、不同脾气的人们处得来。能兼容并包,听得进批评自己的话。也能忍辱负重,经得起误会和委屈。

古语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起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律人,惟以事业上的志同道合为交友基础。大度,也表现为能听得进各种不同意见,尤其能认真听取相反的意见。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记前嫌,一如既往。大度,更应表现为能够虚心接受批评,发现自己的过失,便立即改正,和朋友发生矛盾时,能够主动检查自己,而不文过饰非,推诿责任。大度者,能够关心人,帮助人,体贴人,责己严,责人宽。

气量大,还表现为在小事上不当真,不为小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人生在世,谁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使人不快的小磨擦、小冲突。别人一触犯了自己就犯颜动怒,或者记下一笔,“秋后算账”,这样只会把自己孤立起来。“私怨宜解不宜结”,在处理同志关系当中尤其应当如此。“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不计较小事,这是一种美德。如果同志之间能够心地坦然,互相信赖,互相谅解,有了意见能及时交换,彼此之间即使有些成见也是不难消除的。有些青年互相之间容易结死疙瘩,就是因为心胸狭窄,气量狭小,爱纠缠小事,时间长了,意见变成成见,怨气积成怨恨,感情上就会由格格不入转而成为反目成仇。小事上宽大为怀,不会使你蒙受损失,只会使你受人敬佩。西汉时的韩信,年轻潦倒之时,曾有人逼他从胯下钻过去,实在是够欺人的。后来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不但没有杀这个人,反而赏之以金,委之以官,使其大受感动,不仅消除了私怨,最后还成了舍命保护韩信的勇士。韩信这种“以德报怨“的方法,比起有些青年一感到被欺负就“针锋相对”“以牙还牙”的做法来,实在要高明得多。

一个人的气量是大是小,心平气和时较难鉴别,而当与他人发生矛盾和争执时,就容易看清楚了。气量宽宏的人,不把小矛盾放在心上,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待人随和。而气量狭小的人,则往往偏要占个上风,讨点便宜。还有的人在和别人的争论中,当自己处于正确的一方,成为胜利者的时候,心情舒坦,较为愿意谅解对方;但当自己处于错误的一方,成为失败者的时候,往往容易恼羞成怒,对人家耿耿于怀,这也是气量小的一个表现。同志之间的争论是常有的,一个真正豁达大度的人,不应该因为别人和自己争论问题而对人家耿耿于怀,更不应该因为别人驳倒了自己的意见而恼羞成怒。

宽宏的度量,往往包含在谅解之中。要想见到不顺心的事而不发脾气,就必须养成能够原谅人们的缺点和过失的习惯。待人接物,不能对别人过于苛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别人过于苟求,往往使自己跟别人合不来。社会是由各式各样的人组成的,有讲道理的,也有不讲道理的,有懂事多的,也有懂事少的,有修养深的,也有修养浅的,我们总不能要求别人讲话办事都符合自己的标准和要求。真正的豁达大度者,当那些懂事较少、度量较小、修养较浅的人做了得罪自己的事情时,能够宽容他们,谅解他们,不和他们一般见识。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最豁达、最能宽容的人,乃是最善于凉解人、最通达世事人情的人。

豁达的度量,从根本上说是来自一个人宽广的胸怀。一个人倘若没有远大的生活理想和目标,其心胸必然狭窄,就像马克思所形容的那样:愚蠢庸俗、斤斤计较、贪图私利的人,总是看到自以为吃亏的事情。比如,一个毫无教养的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脚,就把这个人看做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

眼睛只盯着自己的一己私利,根本不可能有豁达和宽容的胸怀度量。“心底无私天地宽。”只有从个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来,心里经常装着更远更大目标的人,才能具备宽广的胸怀,领略到海阔天空的精神境界。

宽容是福

宽容是一种处世哲学,宽容也是人的一种较高的思想境界。学会宽容别人,也就懂得了宽容自己。

不论你用什么方式指责别人,都直接打击了他的智慧、判断力、荣耀和自尊心。这会使他想反击,但决不会使他改变心意。即使你搬出所有柏拉图或康德的逻辑,也改变不了他的看法,因为你伤了他的感情。

所以,永远不要这样开场:“好,我证明给你看。”这句话等于是说:“我比你更聪明。我要告诉你一些事,使你改变看法。”

这是一种挑战,会挑起战端,在你尚未开始之前,对方已经准备迎战了。

即使在最温和的情况下,要改变别人的主意都不容易。

如果有人说了一句你认为错误的话,即使你知道是错的也应保持虚心接受,然后,用探讨的语气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就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没有几个人具有逻辑性的思考。我们多数人都犯有武断、偏见的毛病。我们多数人都具有固执、嫉妒、猜忌、恐惧和傲慢的缺点。因此,如果你很想指出别人犯的错误时,请读一读下面摘自詹姆士?哈维?罗宾森的《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的一段话:

“我们有时会在毫无抗拒或被热情淹没的情形下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我们错了,反而会使我们迁怒对方,更固执己见。我们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如果有人不同意我们的想法时,反而会全心全意维护我们的想法。显然不是那些想法对我们珍贵,而是我们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我们想想,自己在说“不”、心里同时想着的也是“不”时,身体是处在怎样的一种状态?那大概会是整个的身体组织,从内分泌到神经再到肌肉,全部收缩、凝聚成一种抗拒状态,一种拒绝接受的状态。当然,情况若是相反,说着“是”,心里的本意也确为“是”时,就没有这种收缩现象发生,身体组织呈现的也即是前进、接受和开放的状态。

当我们错的时候,也许会对自己承认。而如果对方处理得很巧妙而且和善可亲,我们也会对别人承认,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率直而自豪。

换句话说,不要跟你的顾客或对手争辩。别说他错了,也不要刺激他,但要运用一点外交手腕。因此,如果你要使别人同意你,切记:

“尊重别人的意见。切勿指出对方错了。”

有一个国外案例说的是,一位名叫卡尔的卖砖商人,由于另一位对手的竞争而陷入困难之中。对方在他的经销区域内定期走访建筑师与承包商,告诉他们:卡尔的公司不可靠,他的砖块不好,生意也面临即将歇业的境地。

卡尔对别人解释说他并不认为对手会严重伤害到他的生意。但是这件麻烦事使他心中生出无名之火,真想“用一块砖来敲碎那人肥胖的脑袋作为发泄”。

“有一个星期天早晨,”卡尔说,“牧师讲道时的主题是:要施恩给那些故意跟你为难的人。我把每一个字都吸收下来。就在上个星期五,我的竞争者使我失去了一份25万块砖的订单。但是,牧师却教我们要以德报怨,化敌为友,而且他举了很多例子来证明他的理论。当天下午,我在安排下周日程表时,发现住在弗吉尼亚州的一位我的顾客,正因为盖一间办公大楼需要一批砖,而所指定的砖型号却不是我们公司制造供应的,却与我竞争对手出售的产品很类似。同时,我也确定那位满嘴胡言的竞争者完全不知道有这笔生意机会。”

这使卡尔感到为难,需要遵从牧师的忠告,告诉给对手这项生意的机会,还是按自己的意思去做,让对方永远也得不到这笔生意?

那么到底该怎样做呢?

卡尔的内心挣扎了一段时间,牧师的忠告一直盘踞在他心田。最后,也许是因为很想证实牧师是错的,他拿起电话拨到竞争对手家里。

接电话的人正是那个对手本人,当时他拿着电话,难堪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卡尔还是礼貌地直接地告诉他有关弗吉尼亚州的那笔生意。结果,那个对手很是感激卡尔。

卡尔说:“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他不但停止散布有关我的谎言,而且甚至还把他无法处理的一些生意转给我做。”

卡尔的心里也比以前感到好多了,他与对手之间的阴霾也获得了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