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回到唐朝当道士
10146000000052

第52章 :复得宠幸

二月初二的当夜,大明宫内外彩灯齐明,火树银花。过完了龙抬头,这就算是正式地过完了年,上到中宗皇帝,下到妃嫔宫女,自然不会错过这最后的狂欢。

但韦皇后却没有与皇帝一道参加宫内的夜游,独自在大明宫自己的寝宫内,踱步思索着白天在弘文殿中发生的事情。

定州草民郎岌今日的那番话,不仅让她异常震怒,而且使她把弘文殿中发生的事情,和多年来的经历和**都联在一起,细细地度量起来……

不知不觉之中,正在思考着大事的韦后,却发现自己居然又坐在了妆台之前,眼前的铜镜中,自己的脸色居然略显憔悴,这让韦后忍不住地叹了一口气。

也许是年轻的时候经历过太多磨难的缘故,韦皇后却不像她的婆婆,也是她内心又怕又崇拜的武太后那样善于保养。武太后在年逾古稀后,尚且风韵犹存,连近侍们也还不易察觉出衰老的迹象。而韦后虽然年纪才逾四十,风采也不输伊人,但总觉缺点什么。

曾几何时,她也是年轻貌美,风韵优雅,若不是因为中宗皇帝,她也落不到如今的这般人老珠黄。想当初,正是因她这独具的风韵,二十六年前,她,一个小小普州参军的女儿,竟被选入东宫,册立为太子妃。次年,光宅元年正月,她又被立为正宫皇后!

当时也正是在这座寝宫中,在这妆台前,她头戴凤冠,身着袆衣、紫裙,踌躇满志地看着铜镜中光彩照人的自己,回味着朝臣们看向她时,那惊艳异常的神色。

那种感觉,是多么美好啊!

可是好景不长,一声霹雳,却在当年二月劈下!当时也是在这座寝宫中,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她,正在等候着中宗下朝之后,和她同去御花园踏青,谁知道等来的却是废中宗为庐陵王的一纸诏书!

而她自信满满的的正宫威仪,也在先太后的震怒之中,便雪化冰消了……

面对带来坏消息的丈夫,她懊恼、她抱怨、甚至哭骂,但中宗皇帝,一直微笑面对,却没有对她一句重话。

苦恼过后,明知无力回天的自己,只好跟着丈夫,随着名为护卫、实为押送的队伍,远徙均州,那段日子,是她一生中最灰暗,最痛苦的一段时光。

韦后的埋怨一直持续了很久,直至软禁房州,她才知道中宗的被废,竟是因她的缘故!

原来年轻的中宗刚一即位,便因爱屋及乌之故,要将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从小小的参军,直接擢升为宰相之一的侍中。当时的中书令是裴炎,这个资历很来,心眼又小的总宰担心韦玄贞以国丈身份入阁,有碍自己的权柄,便以种种理由谏止这项提升。

刚刚得登大宝的中宗,正是年轻气盛踌躇满志之时,裴炎的阴奉阳违令中宗大动肝火,盛怒之下说出了那段历史上著名的话:“朕就是以天下付韦玄贞(后父名),又有何不可?岂在乎这区区侍中之职!”

韦玄贞最终得以进封侍中,裴炎也被中宗的这番震怒吓破了胆,为求自保,这位深知太后心思的中书令,却趁机将中宗的气话密报给武则天。

正在搜寻借口革唐鼎、建武氏一统天下的武则天,得到裴炎的密报之后大喜过望,便以此为废弃中宗的理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实行了宫闱之变,一举将自己的亲生儿子敢下了皇位。而韦玄贞升官的赦令,还没来得出了中书省,便被一纸发配钦州的命令所替换。

在房州的那段日子里,韦后才真正成熟了很多。年轻的废后,一方面把将她打入地狱的武则天恨之入骨,恨不能食其肉而寝其皮,但另一方面,她又真诚地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太后奉为老师,潜心探索着她有这种威势的渊源。

与此同时,她对因爱她而被废了帝位的丈夫,不仅没有产生一丝的内疚,却生出了一种鄙视、厌恶之情。但是从武则天身上,她也悟出了一番奥秘,武则天没有懦弱的高宗,也不会扶摇直上。深懂这点好处的韦皇后,心知自己的丈夫虽然被废帝位,但毕竟是皇子,而离开了他,自己却又什么都不是,又强压住自己对丈夫的厌恶,竭尽心力保护着他,以待时机东山再起。

皇天不负有心人,历经十四年的流放生涯之后,圣历元年秋九月壬申,自己的丈夫又被武则天召回东宫,重立为太子,韦后也重新当上了太子妃。七年之后的神龙元年,中宗又重登帝位,她也重新住进了这大明宫。

弹指间,又快五年了……

重登帝位的中宗,对韦后宠爱依旧,复位伊始,他便追赠死于钦州的国丈韦玄贞为上洛王,每逢上朝,便让韦皇后如当年武则天一般,在御座旁设惨紫帐,共参朝政。此时的韦后,总算是盼来了苦尽甘来,摩拳擦掌地想要仿效武则天,大干一场。

但大唐的朝堂,能够容忍武则天女帝登基,却容不下韦后的一张惨紫帐。自中宗登基之日起,参劾她韦后干政的大臣就没断过,一些自命忠直之人,如左拾遗京兆辛替否等,屡屡直言极谏,痛陈皇后垂帘的失政之处。

对于这些参劾,韦后先尚不以为然,但后来就连自己的小姑子,智慧不亚于其母的太平公主,也暗暗向中宗指出自己用心叵测,须当留意。面对这样的参劾,中宗虽然却仍就一笑而过,不以为然,但这些却使韦后烦恼和忿恨。

特别是近年来,中宗分明不是那么服帖顺从了,好多事情并不与自己商量就擅自决定,而且有时候明知自己的心思,却还要拂了自己的意,就像今天弘文殿上,那个参劾自己的郎岌,中宗就偏偏要放他一条生路。

这让韦后心里很不得劲,苦心地经营这么多年,岂能甘心坐于惨紫帐后?曾经有无数个像这样的夜晚,每每觉得自己不仅不能象先太后那样一啐则乾坤易置,而且还时时受掣肘时,韦后就恨自己的手为什么没有先太后那么狠!什么天下人的议论,什么骨肉亲情,都可以置之不顾,谁胆敢挡住她的路,就干掉谁!

说到底,还是自己心不够硬,手又太软啊。

不过最近,她已感到自己的心变得与先太后不相上下了。手,也能下得去了。

可是,这又有什么用呢?羽翼未丰啊!这就是为什么今日弘文殿上,那郎岌当着众臣的面大骂自己,而自己却只能忍气吞声,让韦温背后去干掉他,却不能当场毙他的原因。按韦后当时之气,她连明显包庇郎岌的中宗皇帝也是不肯放过的,当年的武则天就是这样,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管他自己的丈夫还是儿子,该出手时绝不手软。

可她毕竟不是武则天,中宗也不是当时懦弱的高宗。虽然自己自信已拥有武则天颐指气使的威势,但中宗却并非孤立无援,完全受制于人的高宗!

首当其冲的就是雄才大略不输其母的太平公主,曾在中宗被废后当过几天皇帝的相王李旦,以及在臣民中以宽和仁爱著称的临淄王李隆基!

这三府和诸如台阁大臣肖至忠等一道,成了中宗在朝堂之上的有力支柱,使韦后在施展手段之时,不得不反复思考利弊得失,不敢肆意妄为。就像今日的弘文殿道佛大战,那个相王就明显地向着道门的那个小子,使得自己只得一忍再忍。

必须要翦除中宗的这些支撑者,才能置中宗于自己一人的掌中。否则,就会招致相反的结果。可是要和相王、太平这些人做对,自己也得有得力的干将啊。

韦巨源、唐休璟等人太老,杨均、马秦客又资历太浅,纪处讷、宗晋卿等人又滑的像是泥鳅一样,而自己的几个兄弟,韦温和韦元等人,又实在是难堪大任……

想来想去,还是前面和自己有点嫌隙的宗楚客,才能算的上自己举大事的得力臂膀,就像今日午后他送来的那条谏疏,真是周全之议,韦温等人就想不出来。

韦后从妆台前站起身来,慢慢踱回月形窗前,心中称赞着宗楚客的两项谏议:一是要在近期内逼使皇帝把相王父子远置京都,伺机在边远州府翦除。二是奏请中宗下敕,像高宗一样昭告天下,佛门高于道门之上,这样一来,可利用佛门的力量,进一步打击宗室视为正统的道门。

当韦皇后想到这两事一旦实施,将使她早登帝座时,不觉又眼热心跳起来,对于宗楚客先前背叛自己的那些行径,也刹那间就释然了……

“来人!”突然,韦后大声朝着寝宫门外呼唤起来。立即便有两名太监,应声而入,跪地候旨。

“宣中书令宗楚客进宫!”ps:求收藏,求推荐。祝天下考生高考顺利。

两名太监连忙应声退出,前去宣旨,其中一个阅历较多而胆子又稍大的,竟在暗中悄悄嘀咕:“看来宗相爷这下安然无恙了,想来有个把月,陛下没有召他进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