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10329400000122

第122章 好一本《沮出荆山》

这部书的全名应该是《沮出荆山·远安说》,作者为映泉。作为同事,映泉送我的书自是多多,却从没有哪一本让我能这么快一口气读完了,躺在床上还爱不释手。这本书是一部关于故乡的书,一部历史与现实揉杂的书,一部关于故乡山川风物的、作家眼光所制造的文本。读这样的书有一种阅读的畅快感,拿时尚的话说:爽!究其原因,盖因为它是对一块土地的全面看法,这个人走得很远,回过头来,审视生他养他的那块故土,文字情真意切,偏爱之心溢于言表,煞有介事的“考证”使你不得不信服,说,远安还真是“在楚国的怀里”呢。至于这僻远之地如何成为了楚国的中心,你不看此书还真不好说。而远安的山好,水好,连各种各样的吃食都好。冲菜是天下最美的佐酒下饭开胃菜,龙针和西河鱼是天下最美味的鱼,酢辣椒、灌肠、熏货,连猪油渣子,这城里人从不正眼瞧的东西也是佳肴,南哄菜(似为南风菜)、地点皮(似为地茧皮),都在映泉的菜谱上占了重要位置,他的煽情写法让人看了口水直滴。岂止这些,远安的花鼓戏可能最好听了,如天籁一般,连远安人的杀猪映泉也把它写得绘声绘色,犹如在一个腊月寒天的乡村稻场上,真正看了一出远安杀猪佬的极其艺术的杀猪表演,看到了他们开膛破肚,烫猪拔毛的热气腾腾的景像。

映泉还将他远安的山川秀色写得的确“秀色可餐”了,金家湾的流霞,鸣凤山的啸声,鹿苑寺的幽诡,回马坡的悲嘶,写得真正是爱之也热切,念之也伤怀。特别是写回马坡关公人头落地的悲壮,父子末路的惨景,绘声绘色,把一个沉寂荒芜的峡谷重演了一场近两千年前的厮杀,英雄相惜,余音盈耳,特别映泉的那一篇长短句,堪称悼祭美文,慷慨壮烈,热血滚滚,辞凝意远,其功夫了得!

追怀旧事,少不了由物生情,既说的是故乡,那故乡的老砖残垣,定要好好梳理一番了。无论是南襄城与东庄坪的踱步沉思与搜寻,还是洋坪镇与苟家垭的神游闲逛,或是曾家老屋的夕阳徜徉,一腔烫语纸上,几多世事沧桑。

鄙人本来就爱在书上、地上探幽访古,这样的书如何不细看。细看爱看还有两点:一是远安同为楚地,看映泉写远安,爱屋及乌,也等于看了自己广义的家乡,也还要看看映泉如何对楚地发言;二是本人去年在神农架挂职,多次经过远安,多次驻足于回马坡,多次就餐于苟家垭,吃过远安的西河鱼火锅,那可真是一绝,至今口齿留香。苟家垭的酱菜也让人不会忘记。特别是回马坡的罗汉峪,山势荒峻,气魄骇人,真是一处奇特的风景,关公死在此处,也算苍天有眼。我相信,以后那定是一个旅游好去处。

这本书未必就比映泉其他的书写得好,特别是他的一系列长篇。可是,我认为这本书是最有历史留存价值的书,它毫无疑问至少会在远安那块地方永远传下去,因为它真实记录了二十世纪中后期的远安生活,再一个两千年以后,远安人的民情民生考古,说不定就只能在此书中挖了。它留下的东西绝对是无价的。因此我说,映泉写了一本这样的书,对他的故乡,对远安的历史终于有一个交待了。而我们却还没有这样的幸运,因为我们的故乡的地方官员,还没有这种文化头脑,来约请我等写手也弄一本诸如此类的书。这就是我读了此书后一种隐隐的憾意——为我,为我那曾出过“三袁”,也真是楚国中心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