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陈应松文集:去托尔斯泰庄园
10329400000056

第56章 别去广东

孙志刚案似乎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家属获得了有史以来的国家巨额赔偿,策划、指挥、参与打死他的人判了死刑、死缓、无期或有期徒刑,有关责任人也进行了严肃的处理。但隐隐地,我们的心依然怅怅然,似乎这事儿并没有让人舒一口气。那个广州收容遣送站什么的可能会好一阵子,其它地方的呢?比如东莞,比如珠江三角洲另一些此类机构。

因为前些时我们在报纸上就看到了一位内地的大学教授去东莞看望他在那儿工作的孩子,一下汽车就被收容了,因为没有暂住证。教授说我刚下车哪儿来得及办暂住证,与收容遣送站的人是没有道理可讲的,解决的办法只有拿出几百元来领人消灾。大约去年也有报道,我们城市有个下岗工人去广东求职,有身份证、下岗证等一摞证件,独未办暂住证,也收容了,也是拿几百块钱来领人。在我的家乡,经常听说有广东打来电话,要家人带钱去广东领人,如果由他们遣返,可能更贵。这很有点像旧社会的绑票。在网上可查到的关于被收容遣送站毒打、致死、致残、强奸,甚至被站内人员卖到娱乐场所卖淫的案例并不鲜见。听说这还只是披露出来的极少事件,不过冰山之一角罢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什么要收容呢?“文革”那会儿,专政多厉害,也没听说动不动就要收容的。全国阶级斗争的弦绷得如此之紧,可你外出也只要一张生产队的介绍信就可以了,连身份证也不要。现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社会环境听说相当宽松了,证件却越要越多了,你也将越来越担心保不准哪天出门在外就被收容遣送了。而且你还要担心在旅社里半夜被派出所的踹门而入,而且就算你五六十岁了,如果没带结婚证,与老婆同住一室,也可能会遭到因卖淫嫖娼嫌疑而罚去一大笔款。

嗅嗅当前形势,有点我是感觉到了,像广东东莞这类地方,千万别去。我儿子大学毕业要与广东公司签约,我劝他说:儿子,别去。

我给他说,你的脾气跟我差不多,也是不服“啄”的,你平时又丢三挪四,不是忘带身份证,就会忘带工作证、务工证、边防证……这些都是外来人员必须带的——听说中国人出外,随身需带的证件创世界之最,如一样没带,收容站的人出于创收的目的,就有了理由宰你几百元。就算几百元舍财免灾也还是好事,要命的是,收容站的人不知自恃是谁的儿子,有什么靠山,无法无天,你只要对他们稍不客气,说话声音高一点,就有你苦吃了,孙志刚不就是一例吗?大学教授都要收容,何况你一区区大学生。而且,假如我以后去看你儿子,我这脾气,如遇上收容站的,保不准也会让他们烦了指使盲流们把我打一顿,何苦来哉?与其去广东,不如在内地或者去上海。本人也曾糊里糊涂闯过几次广东,虽没被收容遣送也看到了一些工厂内可怜的内地男女辛苦劳作的伤心场景,一天十几个小时,上个厕所只能三分钟,还说是与国际接轨,这些内地苦力这么苦,还担心哪天上街未带某一证件就被收容遣返了,这样的地方还是远离它吧,不看也罢,我等小民又不能改变它。常言说得好,眼不见心不烦,惹不起躲得起。

所以,我劝孩子,别去广东,也劝周围的亲朋:少去广东。

除非那恐怖的收容站全部关闭或改变他们的职能。

(就在此文写完,终于传来了全国收容遣送站改为救助站的消息,孙志刚之死终于终结了害人的收容遣送制度,这是何等大快人心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