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城市沙漠》这篇作品为书名,作者在我们生活的城市发现了什么呢?她发现并找到了这儿大自然残存的信息,她听见了它默默向她招摇和呼唤。她是否还发现了城市另一座人心的沙漠?作为作家,她要在此拥抱自然,挖掘清泉,幻想绿洲,但同时又是记者的她,既要正视现实,更要批评、揭露我们生活中的荒漠化倾向,严峻地站在这里以笔作铲,种下一个记者良知和正义感的绿荫。难怪她在“后记”中说,她为自己拥有的两支笔而感到欣慰。
《城市沙漠》是青年作家张静继1994年出版长篇纪实《燃烧的血液》之后的一部新作。由著名作家王蒙题写书名,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张静于1983年开始发表作品,十几年来,身为记者的她奔波于城乡却钟情于文学,写下了质量堪称上乘的好作品,它有小说、诗歌、散文甚至电影文学剧本。我的观点一直是:一个人一辈子只能做一件事,一辈子只能做好一件事,然而我发现张静竟然能做好几件事,这实在令人惊叹。
在散文方面,书中的《马在何方》是一种幻觉中的现实,现实中的幻觉。那匹6岁时的马,“复活”在城里的工艺大楼里——一匹在半只葫芦上凿出的马,她想把它买回,第二次去买时却突然害怕真正拥有它,“担心放置家里后,那种美好的牵挂和期盼就没有了。”但最终马被陌生人买了去,这又增添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的牵挂——马在何方?其实这匹童年的梦幻之马早就从岁月的流逝中隐去了,只剩下迷茫的烟尘。《生灵的哀歌》看了让人发怵、揪心,它在不大的篇幅中讲述了一种善良、弱小、温顺无助的生命在她面前演绎的一幕惊心动魄的死亡故事,其中的自责是人心中佛光的闪现,那种博爱与慈悲的胸怀,正是我们这个生锈的时代所呼唤的奇珍。《五味子与小女孩》写得清灵、幽婉、温情;而《未了的船旅》则充满了关于人生所有的悖论而产生的哲理。《镇山和尚》和《女魂》则是山中美丽、崇高的悲剧。这两篇都是具有象征色彩的童话和寓言。张静的散文不仅抒发了本性的真、善、美,而且敢于袒露自己,愿意将自己沉入到生命体验的深处,所以它感染人,能使读者也使作者获得灵魂的洗礼与蜕变。
从张静收入本书中的小说《流云老屋》和《漠漠沼泽地》来分析,她具备了一个小说家优秀的潜质。比如在掌握氛围方面,比如在下笔便能穿透历史方面,比如在语言的节奏和细节的处理方面,比如在整体的象征性方面,其感觉与笔触都非常到位。《流云老屋》是洪湖的神奇和家庭秘史的复合体,那充满了凶杀和血光之灾的、古怪的藏有奇花与云霞的“流云玉圈”,却是这凶宅的闪光亮点,像历史深处的一缕幽光,它温暖了沧桑岁月的眼眸,也是一种缅怀与祭奠。它给人的想象空间和落笔空间都是巨大的。另一篇《漠漠沼泽地》更是一篇时而烟云迷茫,时而风清月白的象征小说。一个女子,一个长工,一个和尚,三人在这奇诡的吞噬人也让季节金黄的水泽,纠缠出一曲骇人听闻的悲歌,读后让人产生一种十分新奇的体验。
现在我想谈谈集子中我最喜欢的诗歌。诗按张静的说法,是一种“私语”。书中的前6首诗,是一组宗教意境和心灵渴求水乳交融的诗篇。《我想》中的12个“我想”,确是一种童话。《守候》则使用了16个“守候”,它是一颗心坚贞如一的誓言,是石破天惊的生命轰响。这首诗在爱与被爱,期待与被期待,寻找与被寻找的情感冲撞中,既产生了写作的快感也触动了灵魂的痛点。《飞走的鸟》是对“精制的鸟笼”的叛逆,《窗帘里的植物》同样是一种在人为地划地为牢的现实中的担忧,氧气、阳光和四月的脸庞,这一切,窗帘里的植物是否能看到呢,但作者却发现了奇迹——它们依然绿意盎然。对这种随遇而安的生存方式的肯定,在我看来,它不仅仅是一种凄美的热望,诗,因此而超越了现实,变成我们精神的蜃景,这就是诗永恒的魔力所在。将这种生存方式肯定并神化,变成更大“谎言”的是《古玩》这首在艺术上近乎完美的诗。《古玩》理直气壮地宣言,已经越过了狭小的空间,进入到壮阔悠久的历史纪年,成为所有被值得讴歌的事情,成为我们共同的向往。《音乐响起》、《听〈阿姐鼓〉》、《听〈腾格尔〉》三首,是作者生活的另一面,是关于音乐的奇妙的篇章。她的《亿万年守望》,以澎湃的激情欢呼火山爆发的时辰,写得完整、冲腾、高远,无可挑剔。《地狱之门》是张静颇为得意的诗篇。这首诗委实很好,非看透人生者,非活出质量者,是没有如此感慨的。这首诗但愿能够流传,让更多的人能够读到,使他们明白生和死的真谛。卡夫卡说:“孤独中我沉吟着奇妙的自己。”而在孤独中沉吟着的,很可能是整个生灵遍布的世界,是永恒的话题中的内幕,是生存的谜。
张静收入此集子中的以电影文学剧本样式创作的四万多字的中篇小说《不要哭泣》,是一篇小人物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一生的悲喜剧,它以一个个子矮小的电影放映员的一生为线索,讴歌了一种矢志不渝,宠辱不惊的精神,让我们在泪水中笑,在笑声中哭。一个人只要想申张他的壮志,总有人,总有环境来杀你的志,退你的火。张静受美籍华人导演胡安女士之邀写此电影,曾千里迢迢采访了该人物原型,还采访了10多位老人及身心残缺者,她看过人物原型的50余本日记,是在极丰富的生活素材中写成此剧本的,但它已经不是原型的生活,超越了行业、性别、身心正常与否的界线,是一个全新的、她苦心营造的、自己心目中的小人物的英雄。因此,这个剧本是成功的,我们等着在银幕上欣赏她笔下的这位可笑、可怜、可亲、可敬的英雄吧。
作为新闻记者的张静,同样有着骄人的业绩。她是能够下到平头百姓、凡夫走卒,又能进入政府深宅、上层建筑的全能型记者,职业的嗅觉异常灵敏。这部书中收录的纪实作品,多刊发在新华社《内部参考》、新华社《内参》、《瞭望》、《人民日报》、《工人日报》、《湖北日报》、《湖北经济报》等报刊,不少作品获奖。
张静作为一名优秀新闻记者的独特素质,表现在她善于采写较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和批评报道。因文学给予了她观察社会的一双犀利眼睛,其洞察力正好来为她的职业服务,确实如虎添翼。她的《汉正街的痛楚》系列报道,深刻地批评了不少政府职能部门官僚作风及黑暗面。这组报道在新华社《内参》编发后,武汉市委书记罗清泉、市长王守海十分重视,当天作了重要批示,副市长李涛当天现场办公。400余个体户的饭碗终于保住了,终于没有被扫地出门。然而这些个体户曾向许多新闻单位散发了公开信求助,但遗憾的是,没有任何回音。张静一个弱女子,凭着记者的良心和职业敏感,勇敢地站出来,替底层人说话,与政府对话。难怪保住了“饭碗”的400余个体户给张静送来锦旗和奖怀,上面书写:“正义凛凛维权个体户,铁笔铮铮名扬汉正街”。此事并非偶然。
张静写的另一篇批评调查报道《湖北画坛在呐喊》,反映武汉美术馆被拆多年无消息,湖北美术馆传闻十年竟是虚,美术家美梦成待何时?为湖北美术馆的建立奔走呼号。为此她采访了湖北美术界的各层人士,写出了画坛的实况,读后让人心痛,让人内疚,还让人羞愧,难怪该文发表后,评报栏写下:这是一篇撼人心魄的文章,读后谁能无动于衷呢。省美术院院长陈立言曾多次捧着这份八千余字的批评报道,找省委、省政府支持解决问题,最后,省政府拨出专款,对湖北美术院展览厅进了全面修整。后来,湖北美术院给张静致专函,向她表示感谢,称她为功臣。《设计警标的人在等待》则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埋藏多年的关于公安部和武汉市公安局的故事,该文不无遗憾地叙述了警标知识产权直到今日得不到落实的事实。
张静有一篇报告文学《实现梦想的乐园》,也是显露她才华的天然去雕饰之作。这篇作品写得新颖、温馨、真实、感人,她以女性记者作家的细腻去感受一所私立学校之所以成功的真髓,细细地写来,没有陈词滥调,没有落入窠臼,因而引起了关注,导致这所离武汉几十公里的孝感私立英才外国语学校,成了私立学校遍地的武汉老板们的首选,纷纷将子女送往此校。她用她的作品征服了那些被写者,也征服了读者。
张静就是这样,她是多面手,她有满腔的激情和惊人的毅力,还有用不完的精力。在我为她祝福和祝贺的同时,我真希望她只是干这部集子中一种文学样式,但当我读到她“后记”中“记者的职业使我认识了社会,文学的探求使我孤独的心灵得到了欣慰”时,我又为她庆幸。她的确处理好了记者与作家之间的关系,并使它们浑然一体,相得益彰,且使这部集子满室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