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佛养心道养性: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
10329500000007

第7章 出世是佛法,入世是世法(2)

于是青年拿出一块磨石,打磨了起来,就这样起早贪黑打磨了半个月,铜镜终于光鉴照人。青年拿着铜镜又来见了空大师。了空大师看了看,摇摇头。青年不解,问了空大师:“难道铜镜还没有擦净?”了空大师微微笑道:“你再用心地看看。”

青年拿起铜镜,看了又看,终于看见了一道印痕。这道印痕若隐若现,丝线般在光亮的镜子上。青年脸红了一下,接过镜子走了。

青年回到家里,依然孜孜不倦的磨那个镜子,无论春夏秋冬,从来没有停息过,因为他的心早已断绝红尘皈依了佛门。他仿佛看见,在开满莲花的佛桌前了空大师正在为自己剃度,自己将来就是佛前的一支莲,哪怕是佛前的一炷香,燃尽自己也是幸福的啊。一缕佛光燃亮了希望,一盏心灯照亮着行程。为了心中的希望,青年的手早已磨出了厚厚的老茧,腰也坐的如弓一般难以直起。

直到那个铜镜被磨的薄如蝉翼,那个痕印还是没有被磨去。青年不知道这印痕有多深,拿起镜子反过来一看,发现那个印痕已经透到了镜子后面。青年绝望了,他知道,镜子上的印痕无论如何也磨不掉了。他想,一定是了空大师以为自己没有诚心,难绝尘缘,才弄了这么一个镜子暗示自己。青年感到佛光消失了,心里的那盏灯也熄灭了,眼前一片黑暗。不禁仰天长叹:佛啊,看来我今生是与你无缘了。

了空大师正在打坐参禅,忽然感觉到眼前出现了两朵莲花,一朵含苞待放,没有盛开就凋落了;一朵看是清净的莲上,却沾上了一点污泥。了空大师大吃一惊,想起了那个来拜师的青年。忙派人下山去找。然而,那个青年已经悬梁自尽了。

了空大师懊悔不已,忽然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灯到了油尽灯枯的时候。了空大师圆寂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最先出现在他脑海里的不是佛祖,而是他的父母。

了空大师心里长叹:看来自己也是难了尘缘,近百年的修行仍难成正果,更何况那个青年啊。

醍醐灌顶

人心如果真的如镜,除了没有瑕疵,为什么不能博大一些呢?然而,谁又能把前尘过往擦的不留一丝痕迹呢?人无完人,即使一个再优秀的人,身上也会留有一些不好的习气,这就是一些“坏”的痕迹。所以,我们平日应勤擦拭,使之无痕。

禅机故事

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歎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说着,便消失了。

佛学百科

六根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眼是视根,耳是听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触根,意是念虑之根。根者能生之义,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干,识依根而生,有六根则能生六识,亦复如是。其中何根生何识,各有其界限,不相混,例如,眼根只能生眼识,并不能生耳鼻等识,余可类推。

心不正则心虚,心虚则恶行必露

《百喻经》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庄,里面的村民有一伙人,整天好吃懒做,想吃肉又不出力气干活,于是这伙人便组成了一个偷牛的集团。这个偷牛集团有他们自己的偷牛妙计,每次偷牛时,几个人都配合得相当好,做得干净利落从未败露过。

然而,在村边有一个养牛的人家,因为防犯的很周密,这个集团每次想要偷他的牛,却都没有办法下手。

最后,他们一伙人在一起商议,终于想了一个调虎离山的妙计。

由一个队长分配工作,于是就安排了一个专门装作演戏的人,在养牛那家一里多远的地方演戏。首先敲锣打鼓,装作很热闹的样子,想把养牛的那家人引去看戏,好让自己人去偷牛。另外再有人望风,随时察看养牛那家人的动静,第三个人去偷牛,然后第四个人杀牛,最后连烧煮牛肉的人都分配安排得很妥当。

人总是喜欢热闹的,养牛的人听到锣鼓喧天,难免好奇心就跑去看热闹,望风的人就赶紧密报偷牛队,偷牛的人便悄悄地把那条牛牵出,交给屠牛的人,一直进锅烧煮,一贯作业,干净利落。

养牛人回家后,一看牛却不见了,心里很是焦急,只好耐着性子,慢慢地调查,最后终于调查到是那个偷牛集团所为,他不动声色的进入偷牛的集团,去见那个队长,问道:“请问你是这里的队长吗?”“这里没有队长。”队长一口否认。“前天你在这个村庄吗?”“我住的地方没有村庄。”“你们村庄前面有一个池塘是吗?”“没有。”“有一棵树吗?”“没有。”“你们是不是在村庄东边偷牛?”“没有东边。”“当你们偷牛的时候是不是某时?”“没有某时。”偷牛队长是一问三不知,并一概否认。

最后,那个养牛的人终于说道:“没有村庄,没有树,哪里还能没有时间和空间、东西南北的道理?事实统统都有,可见你们做贼心虚!”这个主谋偷牛的人,却从头到尾否认所有的问题,反而暴露了他的谎言。最后,偷牛的人自觉理亏,眼看再也瞒不过去了,只好承认了偷牛的事实。

醍醐灌顶

俗话说,纸包不住火,只要是秘密,终究有暴露的时候。如果是因为犯了错误,怕受到惩罚而隐藏秘密,那一定会整天惴惴不安,提心吊胆,自己的生活也会陷入黑暗之中。其实,在一般情况下,只要勇敢地承认自己的错误,然后改正错误,是会得到别人的谅解的。

禅机故事

大千为床

有一次,苏东坡要来见佛印禅师,并且事先写信给佛印禅师,叫佛印禅师像赵州禅师迎接赵王一样不必出来迎接。

苏东坡自以为了解禅的妙趣,佛印禅师应该以最上乘的礼来接他──不接而接,可是却看到佛印禅师跑出寺门迎接,终于抓住取笑禅师的机会,说道:“你的道行没有赵州禅师洒脱,我叫你不要来接我,你却不免俗套跑了大老远的路来迎接我。”

苏东坡以为佛印禅师这回必居下风无疑,而佛印禅师却回答一首偈语说:“赵州当日少谦光,不出山门迎赵王;怎似金山无量相,大千世界一禅床。”

佛学百科

念佛及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是佛教徒思念佛的形象和功德,或念诵佛名号的一种修行方法。据说一心念佛,可以不生情欲,有助于达到解脱或死后往生佛国。小乘佛教念佛专指思念释迦牟尼佛,大乘佛教因认为有无数佛,故所念之佛也有许多。最盛行的念阿弥陀佛,如念“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也是梵文的意译,读为“那谟”,是致敬归命,皈依礼敬的意思。佛教徒常用来加在佛、菩萨或经典名称之前,表示对佛、法的尊敬与虔诚。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是大乘净土宗的主要信仰物件。佛经上说,西方有个极乐净土,所居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阿弥陀佛就是这片极乐世界的教主,能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该处。

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一天,佛陀问他的弟子:“弟子们!你们每天忙忙碌碌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什么呢?”

弟子们恭声答道:“佛陀!我们是为了滋养身体,以便保养身体,求得生命的清净解脱啊!”

佛陀用清澈的目光环视弟子,沉静地问:“那么,你们说说肉体的生命究竟有多长?”

“佛陀!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是几十年。”一个弟子充满自信地回答。

佛陀摇了摇头:“你并不了解生命的真相。”

另一个弟子见状,肃穆地说:“人类的生命就像花草,春天萌芽发枝,灿烂似锦;冬天就枯萎凋零,化为尘土。”

佛陀露出了赞许的微笑:“嗯,你能体察到生命的短暂迅速,但对佛法的了解,仍限于表面。”

他又听到一个无限悲怆的声音说:“佛陀!我觉得生命就像浮游虫一样,早晨才出生,晚上就死亡了,充其量只不过是一昼夜!”

“喔!你对生命朝生暮死的现象能够观察入微,对佛法已有了表面的认识,但还不够深刻。”

在佛陀的不断否定、启发下,弟子们的灵性被激发起来。又有一个弟子说:“佛陀!其实我们的生命和朝露没什么两样,看起来很美丽,可阳光一照,一眨眼的功夫,它就干涸消逝了。”

佛陀含笑不语,弟子们更加热烈地讨论起生命的长度。这时,一个弟子站起身,说:“佛陀!依弟子看,人的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

他此语一出,四座愕然。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着佛陀,期待他的开示。

佛陀赞许地说道:“说得好!人生的长度,就是一呼一吸。只有这样认识生命,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精髓。弟子们,你们不要懈怠放逸,以为生命很长,像露水有一瞬,像浮游有一昼夜,像花草有一季,像凡人有几十年。其实,生命只是一呼一吸!”

醍醐灌顶

人的生命很短暂,只在一呼一吸之间。所以,我们不应懈怠懒散,而应好好把握人生的分分秒秒,勤奋进取、努力拼搏。当然,也要懂得享受生命带给我们的欢乐。

禅机故事

进入深山

洞山禅师去访问龙山禅师,龙山禅师问道:“应该没有进入这座山的路,你是从哪里来的呢?”

洞山禅师道:“这座山有没有路,以及我怎么进来的一事暂且不谈,现在先问老师您究竟是从哪里进入这座山的呢?”

龙山禅师道:“反正我不是从天上云和地下水来的。”

洞山禅师道:“请问老师!自从你住进这座山以来,到现在究竟有多少年了?”

龙山禅师回答说:“山中无甲子,世上的岁月推移都跟我无关。”

洞山禅师道:“那我再请问老师,是你先住在这里呢?还是这座山先住在这里呢?”

龙山禅师道:“不知道!”

洞山禅师不解地追问道:“为什么不知道呢?”

龙山禅师回答道:“我既不是凡尘的人,也不是天上的仙,我又怎么会知道呢?”

洞山禅师道:“你既不是人也不是仙,难道你已经成佛了?”

龙山禅师道:“不是佛!”

洞山禅师:“那似什么?”

龙山禅师道:“说似一物即不中!”

洞山禅师终于提出他的主题问道:“你是什么缘故才住进这座深山呢?”

龙山禅师也就着主题回答道:“因为我以前曾看见有两头泥牛在打斗,一边斗一边竟坠入大海中,一直到今天也没看见牛的踪影。”

洞山禅师一听这话,不由得肃然起敬,立刻恭敬地对龙山禅师膜拜。

佛学百科

玄奘大师

玄奘大师(公元600—664年),俗姓陈,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贞观三年前往印度求法,玄奘在印度所学至大成,东归回国弘通,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到达长安。玄奘回国以后主要是翻译经论,并传播新知,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他的译籍主要有:《瑜伽师地论》、《婆沙》、《大般若经》、《俱舍论记》、《成唯识》、《大菩萨藏经》、《称赞净土经》、《解深密经》等。

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

传说,八仙当中的吕洞宾,有一天从天界下凡来,要救渡有缘的众生。

在半路上,他看见有个年轻人坐在地上流泪。

他便上前问道:“年轻人,你为什么哭呢?遇到什么困难吗?”

这个年轻人叹了一口气,说道:“我母亲卧病在床,家里没有钱请医生来看病,我本来要去做工赚钱,可是母亲又不能没人照顾!”

吕洞宾一听,心里很高兴,难得世间还有这么孝顺的孩子。于是为了帮助这个少年,吕洞宾使用法术,将路旁的一块石头,变成黄金。

当他把黄金交给这个孝子时,这个孩子却摇摇手,表示不要这块黄金。

吕洞宾更加欢喜欣慰,这个孝子竟然还是一位不贪恋黄金的君子。

吕洞宾就高兴地问道:“你为什么不要黄金?这块黄金足够让你们母子几年不愁衣食呀!”

少年回答:“你给我的黄金,总有用完时候,我想要你的金手指,以后只要我需要钱,随意一指,遍地是黄金。”

吕洞宾听了以后,对于人性的贪婪,感叹一声,飘然远去!只留下贪婪的年轻人,仍旧一无所有地呆在哪里哭泣。

醍醐灌顶

佛经中有云:“富而不知足,是亦为贫苦。虽贫而知足,是则第一富。”人的欲望像个无底的黑洞,永远没有填满的一天,即使赚了亿万财富,心被贪欲驱使,仍享受不到富足的快乐。极度贪心的结果,只能是最终一无所有。

禅机故事

换鞋与换路

一位禅师与门徒雨后走在土路上,他的新布鞋上沾了许多泥点儿。

一位穿了雨鞋的门徒问他:“出来时为什么不换双鞋呢?”

这位禅师望望连着村子与外界泥泞的路,意味深长地说:“换鞋不如换路呀。”

门徒顿觉心头一震。

后来,门徒在禅师的带领下,大家一块儿硬化了路面,从而一劳永逸,不必再受“换鞋”之苦。

佛学百科

应慈法师

应慈法师(公元1873—1965年)系安徽歙县人,俗姓余,字显亲,自号华严座主。毕生以弘扬华严宗为职志,以参禅为心宗,倡刻《华严经》三种译本、《华严五教章》、《华严大疏演义钞》、《法华》、《楞严》、《楞伽》等诸经疏。他是佛教界一位爱国爱教的高僧,抗战时期,多次拒绝敌伪请他主持法会的要求,其民族气节,为世人所称颂。主要著述有《心经浅说》、《正法眼藏》、《八识规矩公布略解》等。

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有一个人潦倒得连一张床也买不起,家徒四壁,只有一张长凳,他每天晚上就在长凳上睡觉。但这个人很贪婪,他也知道自己的这个毛病,但就是改不了。

他向佛祖祈祷:“如果我发财了,我绝对不会像现在这样贪婪了。”

佛祖看他可怜,就给了他一个装钱的口袋,说:“这个袋子里有一个金币,当你把它拿出来以后,里面又会有一个金币,但是当你想花钱的时候,只有把这个钱袋扔掉才能花钱。”

那个穷人就不断地往外拿金币,整整一个晚上没有合眼,地上到处都是金币。这一辈子就是什么也不做,这些钱已经足够他花的了。每次当他决心扔掉那个钱袋的时候,都舍不得。于是他就不吃不喝地一直往外拿着金币,屋子里装满了金币。

可是他还是对自己说:“我不能把袋子扔了,钱还在源源不断地出,还是让钱更多一些的时候再把袋子扔掉吧!”

到了最后,他虚弱得没有把钱从口袋里拿出来的力气了,但是他还是不肯把袋子扔掉,终于死在了钱袋旁边,屋子里装的都是金币。

醍醐灌顶

一个人的贪念太多,就会被贪念所控制——贪念会让人迷失心性。当一个人起了贪念,心被贪念征服的时候,他就会变成一个非常可怕的人。做人须知:知足得安宁,贪心易招祸。

禅机故事

你有这个心

尼姑问禅师:“怎么理解高深的道行?”

禅师用手拧了她一下。

尼姑说:“禅师还有这个心?”

禅师说:“正是你有这个心。”

佛学百科

和尚、僧

和尚是从梵文而来,原意是“师”。本是一个尊称,具有一定资格,能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但后来习俗上被作为一般出家男众的专用称呼。

僧是僧伽的简称,本义是指出家佛教徒三人以上的团体,后来习俗把出家的个人也称为僧。无论男女,都可以称为僧。

走什么样的路,自己来选择

有一位信徒很想学习坐禅,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到寺院去拜访无相禅师,并非常诚恳地说道:“老师!我很笨,自知非参禅法器,但高山仰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能否请您告诉我,禅像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