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3
10344400000009

第9章 动物趣谈(3)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着一种体态娇小的文鸟,它们的葬礼也许是动物世界最为文明的一种。它们用嘴叼来绿叶、浆果和五颜六色的花瓣,撒在同类的尸体上,以示悼念。同样栖息在南美洲的一种秃鹫,则选择了“崖葬”的方式。当同伴死后,大家就将尸体撕成碎片,然后用利爪将这些碎片送到高山崖涧之间。放好之后,在崖洞的上空不停地盘旋,以默念死者“归天”的亡灵。

乌鸦的“葬礼”是大家在山坡上排成弧形,死者躺在中间。群体中的首领站在一旁发出“啊,啊”的叫声,好像在致“悼词”。然后有两只乌鸦飞过去,把死者衔起来送到附近的池塘里,最后大家由首领带队,集体飞向池塘的上空,一边盘旋,一边哀鸣,数圈之后,才向“遗体”告别,各自散去。

动物也会避免近亲繁殖

人类为了避免近亲繁殖制定了许多法律措施,其实动物也很忌讳近亲繁殖,因为近亲繁殖会产生很多不良后果。无论是人工饲养的猪羊鸡狗等家畜,还是狮虎豹等野生动物,近亲繁殖产生的后代都往往体弱多病。存活机会较少。这是由于许多遗传基因只有在它们并存于双亲的基因中时才显现出其消极的一面,而双亲的亲缘关系越近,它们的基因特性雷同的机会就越大。

在一般情况下,动物同人一样,很少发生“乱伦”的现象。幼仔一旦发育到能够独立时,就会离开旧巢,到另外一个地区去寻找伴侣。比如鲸类在群体中同它们的家庭成员从不发生性关系,而是在出生的群体之外去寻找配偶。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双亲总是属于不同的群体。对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被人们误认为最有近亲繁殖嫌疑的鸟类的遗传物质的分析也可以看出,它们也在避免近亲交配,虽然每四窝鸟中可能有两只有近亲相交的现象,但这种鸟类却有许多“外遇”现象,使它们的后代有60%是从这样的接触中产生的,因此总的看来近亲繁殖率并不高。

在动物界中,如果除了近亲之外一时没有别的配偶选择,则常常表现为耐心地等待。例如非洲狮雌兽的一生在大多数时候是在同一个群体中生活的,它们必须接受固定的群体首领作为它们的性伴侣。有趣的是,如果作为首领的雄兽是一些年轻雌兽的生父,那么这些年轻雌兽的性成熟期就会明显推迟。如果这头雄兽的首领地位被另外一头雄兽所取代,那么这些年轻雌兽的性成熟期就会大大提前。

动物们是如何知道它们是近亲的呢?通常仅仅是依靠一条最简单的规则,即早年一起长大的伙伴通常就是家庭最亲近的成员,因此不宜交配。不过,许多动物即使原先没有接触也能分辨出最亲近的家庭成员,例如性交频繁的田鼠即使在出生后立即被分开,直到性成熟的时候才又相聚,也能认出自己的兄弟姐妹,并且采取回避措施。

许多动物虽然不能直接认出它们的亲属,但还是能够避免近亲交配。例如蟋蟀和青蛙明显地更喜欢血缘较远的性伙伴,这可能是它们能从身体气味上辨认血缘关系远近的缘故。

白化动物

俗话说:“天下乌鸦一般黑”。但在我国湖北西北部的神农架地区。不仅可以发现白色的乌鸦,而且还能见到白蛇、白龟、白獐等许多白色动物。

对于自然界中的物种来说,同一个物种的成员彼此的形态结构都是十分相似的,但在高等动物中,偶尔也会出现有异于同种动物的个体,特别是在羽色或毛色等体色上与同种动物的其他所有个体有着明显的差别,但在其体内结构与各种脏器上与同种的其他个体并无差异,也具有繁殖后代的能力。这种体色异常的个体一般都呈白色,所有被叫做白化动物。

在自然界中也有很多动物的毛色或羽色是白色的,如北极狐、北极熊、白天鹅和白鹭等,它们并不是白化动物,其白色的体色是由显性基因的正常表达。而白化动物是一对隐性基因纯合子的产物,虹膜大多为红色,往往还同时携带着其他对其自身不利的因素,如怕光、眼球震颤、皮癌等,另外在自然界中也容易为天敌所发现而受到攻击,所以比正常个体难于存活。不过,在人工饲养的动物中,白化现象却很常见,如白兔、小白鼠、大白鼠、白马和白玉鸟等,它们是在长期人工精心选育和保护下培育而成的,能够正常地繁衍后代。

白化动物大多发现在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中,其中以哺乳类中发现的种类较多,包括白蛇、白龟、白环颈雉、白乌鸦、白兔、白鼠、白猴、白狐、白狮、白虎、白骆驼、白牦牛等等,不胜枚举,人类也有这样的个体,属于白化病,俗称为“天老儿”。白化动物在我国古籍中和民间多有记载,如《史记·五帝本纪》中关于白熊的记载、《魏略辑本》中关于白麋的记载和《白蛇传》等民间传说,清朝宫廷画家、意大利人郎世宁还依据宫中所藏的贡品,创作了很多有白化动物的画。据说湖北神农架一带是白化动物出现最多的地区,1987年曾发现白龟,全身为白色,只有双眼鲜红,颈部透明,很像一个雕刻的艺术品。

基因影响动物体色的途径是十分复杂的,主要是控制酶的活性,通过酶来控制体内的生化反应过程,最后决定了动物的形态。在正常动物的体内,一些苯丙氨酸参与构成动物体的蛋白质,另一些苯丙氨酸则转变为酪氨酸,经过酪氨酸酶的作用最后形成黑色素。而在白化动物体内由于缺少酪氨酸酶,所以不能合成黑色素,形成了白化现象。

1977年11月,在台湾中央山脉花莲县的内陆深山中,捕获了一只体色纯白的幼年白化型台湾猴雌兽,被取名为“美迪”。这种完全白化的灵长类动物在自然界是非常罕见的,西班牙人曾于1966年在赤道几内亚捉获一只白色大猩猩,后来饲养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动物园,被视为举世无双的珍奇动物;我国在广西大新县曾发现若干白色的黑叶猴,捕获到的一只,被放在柳州市的柳侯公园中展出;另外据说分布于我国的金丝猴也有白化型,有人曾在湖北西部神农架林区考察时见到过一些白色的金丝猴,但没有捕到。因此,“美迪姑娘”马上轰动了整个世界,美国、英国以及世界各国的新闻机构大多报道了这件“奇闻”。甚至连包括法国总统德斯但、英国女玉伊丽莎白二世、埃及总统萨达特、加拿大总理特鲁多等许许多多的人们都写信要求提供资料、照片,好一睹“美迪姑娘”的风韵。由于“美迪姑娘”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仍然没有合适的“白色”配偶,便在1980年7月5日由台湾各报向全世界发出了“征婚”启事,为“美迪姑娘”寻觅一位“如意郎君”作为伴侣,希望能继续繁育出纯白的后代。恰好我国云南省永胜县在1980年9月捕获一只毛色纯白的猕猴,收养在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名叫“南南”,便发出了“应征”信。它们不是同一物种,但亲缘关系也非常接近,交配之后能否繁衍后代虽然并无十分把握,但这段“姻缘”如果成功,不仅可以探索许多动物学、遗传学上的诸多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而且可以促进海峡两岸学术交流活动的广泛开展。虽然很多人都在积极地奔走,以便促成这件好事,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人们这个美好的愿望终于未能实现,“南南”和“美迪”最终没有成为眷属。鱼类的“生儿育女”

鱼类是具有惊人繁殖能力的动物。然而,它们在生儿育女方面从来就是广种薄收、惨淡经营的主儿。鱼类大多都是产卵繁殖。鳊鱼每次产卵约25万颗。鲤鱼和狗鱼每次产卵10万颗,冬穴鱼30万颗,山鲶50万颗,大鲟鱼和鳕鱼高达几百万颗。产卵为世界之最的翻车鱼,一次产卵3亿颗。鱼产卵后大多对其后代的生死存亡置之不理,因此,它们的儿女中只有百分之几能长成大鱼。

但鱼类动物中也有极个别的关心其后代的健康成长。刺鱼就具有筑巢和护卫鱼卵的天性,处在交尾期间的雄性刺鱼,拥有美艳的肌肤体色,它们不辞辛劳地将水生植物的枝茎铺就在事先掘出的小坑里,巢的顶盖和墙壁也择取同样的建筑材料。这些筑巢的草茎枝叶均用粘液粘得坚实牢靠。有的刺鱼也将圆球形的巢悬空构筑在水生植物中间。“产房”落成之后、雄鱼将雌鱼引领其中。雌鱼产卵后便弃巢而去,而雄鱼则坚守岗位,在巢中护卫鱼卵,并不时地摆动鱼鳍,让巢内始终有活水循环,促进鱼卵发育。甚至,待到幼鱼孵化出来后,雄鱼仍然在一定的时间内呵护它们健康成长。

某些养在鱼缸里的观赏鱼(如斗鱼)也是由雄性来筑巢的。只不过,它们从不用植物作为建筑材料。而是选用一种取之不尽的特殊建材一用鱼嘴加工而成的空气泡。雄鱼设法使每个气泡中都有一颗鱼卵,而且要求气泡分布均匀。这些工作都是靠一张鱼嘴去完成的。倘若有鱼卵不幸沉入水底,雄鱼会尽心尽职地将它们打捞起来,重新置入水中悬浮的气泡里去。在鱼卵孵化的整个周期里,雄鱼都一丝不苟地不断调整气泡的位置使它们均匀分布。小鱼孵化出来以后,雄性斗鱼不仅要防范其他鱼类的伤害和攻击,同时也要防止产卵雌鱼吞食亲生子女的悲剧发生。甚至还要向敢于伸进鱼缸的手指发起攻击,以确保幼鱼的安全。

不会飞的鸟

世界上最大的鸟类是非洲鸵鸟,但鸵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

鸵鸟不会飞主要是因为它太大,而且它的翅膀又极度退化,小得与它的身体的其他部位极不相称。鸵鸟高达2~3米,从它的嘴尖到尾尖长度有2米,体重90千克左右。这么重的身体,靠它那对长着几根羽毛的翅膀是飞不起来的。鸵鸟虽不会飞,但跑得非常快,能追过良种赛马,而且它的脚力很大,大脚迈出可以击伤人。

不会飞的鸟还有企鹅。企鹅的翅膀已转化成一种特殊的鳍脚。因为生活环境的影响,企鹅的翅膀已不再是飞行的工具,而是企鹅在水中游动时的“双桨”了。

在新西兰还栖居着一种人们不大熟悉的鸟,这种鸟叫几维,也叫无翼鸟,它的翅膀几乎完全退化,没有任何运动功能,几维无翼,自然也是一种不会飞的鸟了。

“倒行逆施”的蜂鸟

要说是鸟却不会飞,这会令人奇怪,但要讲能飞的鸟类中,还有会倒着飞的,那就更稀罕了,蜂鸟就是这种专门“倒行逆施”的飞鸟。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身体只比蜜蜂大一些,它的双翅展开仅35厘米,因此,蜂鸟只能和昆虫一样,用极快的速度振动双翅才能在空中飞行,双翅振动的速度达每秒50次。蜂鸟不仅能倒退飞行,而且还能静止地“停”在空中,当它“停”在空中时,它用自己的细嘴吸取花中的汁液或是啄食昆虫,这时在它身体两侧闪动着白色云烟状的光环,并发生特殊的嗡嗡声,这是蜂鸟在不停地拍着它的双翅而产生的光环和声响,蜂鸟的嘴细长,羽毛鲜艳,当它在花卉之间飞舞时,像是跳动着的一只小彩球,非常好看。

所有鸟类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新陈代谢非常快,而这种微小的蜂鸟表现得更突出。它的正常体温是43度,心跳每分钟达615次。每昼夜消耗的食物重量比它的体重还多一倍。蜂鸟大约有300多种,绝大多数都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

有趣的鸟类居室

像人类要盖房子安居一样,鸟类的居室其实就是它的窝巢。盖什么样的房子,用什么建筑材料构建居室,以及把房子建在什么地方,百鸟百态,十分有趣。

燕子称得上是大师级的能工巧匠。它以巧夺天工的泥塑工艺来建“房”,那一嘴接一嘴衔来的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和粘土,是用燕子口中产出的天然粘合剂——唾液来粘结成型的。半球形的是家燕的栖息空间;毛脚燕的“居室”上部封闭不见天日,出入经过侧门;金丝燕盖“房”用料考究,它口衔嘴叼,用自身的唾液混合海藻筑巢,难怪,人们都将这种上等“进口”材料盖的房当作滋补珍品享用,不知有多少燕窝葬身于人腹,好端端的“房子”硬是让嘴馋贪吃的人吃掉了。一种名叫格伐杰玛的雨燕用植物的纤维和唾液筑巢,由于选用了质轻而又极具韧性的建筑材料,因此这种“房子”可以高高地悬挂在细小的树枝上。攀雀的巢也都悬挂在细长的树枝上,它是用植物的茸毛建造的,质地更柔软更轻巧,看上去攀雀的居室更像是羊毛毡子制成的曲颈瓶。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它们便成了“瓶中鸟”,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笼中鸟”了。

椋鸟、啄木鸟、鹗和山雀都是在树洞里安家建房的。它们当中,只有啄木鸟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用嘴啄出树洞来,其余的鸟都是不劳而获地利用啄木鸟用过的旧树洞或天然形成的树洞,这样它们就只能一辈子都住旧房子了。

翠鸟(又叫鱼狗)和灰沙燕专门选择在陡峭的河岸上凿洞挖穴,它们在不辞辛劳挖掘出来的狭长洞穴的尽端,拓展出一个较大的空间。翠鸟是吃鱼的鸟类,它甚至也选用鱼骨和鳞片作为室内装修材料一翠鸟的巢里铺满了鳞片和鱼骨。

雕、鹰和鸢是一些性情凶猛的禽类,别看它们体形硕大,盖的“房子”也很宽敞亮堂,但工程质量却很糟糕。它们的巢是用粗细不等、长短不齐的树枝搭起来的,看上去就像是人们盖楼房搭起的脚手架一样,既简陋又很粗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俄罗斯有一种极普通的鸟燕雀,却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造了极为精致的居室,它们精选建材一将地衣、青苔和榆树皮由表及里地编织成了精美绝伦的房子,这种鸟巢伪装得就好像生长着地衣的树干和树枝。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厦鸟,单从名字里的一个“厦”字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建筑天赋。厦鸟结成群体共同建造一个伞形的公共棚屋,然后再在同一个屋顶下,成双结对的鸟又各自分别盖自己的小屋一一挂巢,这种集体宿舍楼似的鸟巢(公共棚屋)外形像一口大钟,而各自独立的挂巢又像是钟摆,风儿吹来,似乎还会发出金属的声响呢!

鸟窝掏鱼

曾有一位研究鸟类的科学家,为了研究鸟的生活习性,爬上下一棵高大的松树,当他将手伸进松树上那个巨大的鸟巢时,出乎意外的事情发生了。摸到的不是卵和雏鸟,而掏出的竟是一条肥大的狗鱼。科学家大惑不解。其实,这并不是狗鱼把窝筑到松树上去了、而是它一不留神就成了鱼鹰的“战利品”。原来,鱼鹰这种猛禽专捕食鱼类,当它在水面上空飞行时,锐利的目光却在高效率地工作,一旦发现目标就俯冲击水,爪到擒来。

鱼鹰除了爪长趾尖外,爪掌下面所覆盖着的一层结节,能确保光滑的鱼身不会从它的掌中脱落。

那位科学家从鸟窝里逮到的鱼,恐怕是一份重量级的“战利品”。鱼鹰还没来得及饱餐一顿,那鲜活的狗鱼转眼功夫又成了科学家的囊中之物了。

鸟类有乳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