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动物世界4
10344500000022

第22章 日常观赏鸟的饲养(19)

针尾鸭栖息于河流、湖泊、沼泽、海湾等环境中,常在水面取食,有时探入浅水,其游泳动作轻快敏捷,飞翔快速而有力,在陆地上行走能力也很好。通常为成群活动。性情胆怯而机警。以草籽、嫩芽和种子为食,也吃水生无脊椎动物。春季雄鸭喜围绕雌鸭游水,并不断地发出“嘎嘎”的鸣叫声。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需要人工池塘和马舍。

食物种类

以植物为主食,有时亦捕食昆虫、蠕虫、软体动物或鱼卵。

饲养方法

饲养管理粗放,简单。可半天然管理。针尾鸭繁殖期为每年4~7月,在河岸、湖边草丛中或有稀疏植物覆盖的低地上筑巢。每窝产卵6~11枚,孵化期为21~23天。

鸡形目·雉科

白颈长尾雉

身体特征

白颈长尾雉的体形大小接近环颈雉,体长45~85厘米,重约0.5~1千克。有16~20根扁平的尾羽,中间的一对尾羽又宽又长,可达1.2~1.5米,几乎是身长的1倍。

白颈长尾雉全身色彩很多,颜色极为鲜艳。雄鸟体羽以褐色为基调,冠羽为橄榄褐色,头部为暗褐色;脖子是雪白的,自头顶到颈侧逐渐由浅灰褐色过渡到灰白色;眼睛周围裸露着鲜红色的皮肤;颏、喉及前颈为黑色,嘴是黄褐色;肩部、胸部、上背、两翅呈栗褐色,隐约可见暗褐色的鱼鳞斑;翅上复羽为暗褐色,而复羽的中部为蓝绿色并带有金属光泽;飞羽为棕色或浅栗色,并掺杂有细纹;下背和腰是黑色的,有白色横斑和羽缘,而且表面还闪着蓝光;腹部为白色,两肋间有栗褐色鳞状斑;尾羽为橄榄灰色,并有多条栗色宽横纹;下体呈白色,脚为蝉灰色,脚上长有矩。

雌鸟体色相较于雄鸟则要暗一些,体羽大都为棕褐色。头顶及枕部为暗哑的栗褐色,双颊及颈侧则为带有褐色的污白色,眼睛周围裸露的鲜红色皮肤远比雄鸟的要小;喙为黄褐色,喉及前颈为黑色;上体为褐色,并掺有黑色斑纹;雌鸟除肩部有一道污白色斑块外还有两道白色翅斑;自下颌至胸部均为褐色,并带有黑斑;背部有白色矢状斑。腹部白色,两肋具粗大的褐色鳞状斑;尾羽的长度远逊于白颈长尾雉的雄鸟,尾羽色暗,隐约可见稍浅色的横斑。虹膜褐色,脚为蓝灰色。

长尾雉共有5种,我国有4种,以白颈长尾雉最为珍贵。“双白”在湖北境内仅在九宫山发现,九宫山也因此被誉为“仙鸟之乡”。白颈长尾雉数量极其稀少,是我国特产的珍禽,同时也是一种名贵的观赏鸟。被“国际自然保护组织”列为一级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的第一类禁止贸易动物,我国列为一级保护珍稀动物,与大熊猫、东北虎同一待遇,是我国最为珍贵的鸟类。

生活习性

白颈长尾雉为林栖鸟类,栖息于海拔300~1000米的崎岖山地及山谷间的丛林中,多见于茂密的竹丛及灌木林中。多成对或小群活动(除繁殖季节外),很少与其他雉类混杂生活。常活动于中山地带,以阔叶混交林为主要栖息地并随季节而转移:冬季、早春多在海拔300~500米的山地灌丛觅食栖息;春、夏则迁移到500~1000米的阔叶林、混交林、针叶林觅食栖息,并在此交配繁殖;秋季则迁到1000~1500米以上食物更丰富的高山栎林带。白颈长尾雉善走善飞,性机警,听觉敏锐。能在茂密的灌木间迅速逃逸,且性羞涩不喜鸣叫,因此甚难见到。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宜用2米见方的大笼,如在庭院可以用矮篱圈养。但要架网防飞逃,并在篱内搭建避雨处。

食物种类

属杂食性鸟类,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荚果、种子、浆果、嫩叶等都是它的主要食物。

饲养方法

雏鸟两年成熟。白颈长尾雉在3~4月间繁殖,这时候雄鸟会高举双翅,发出“咯嗑咯嗑”的急叫声,去接近雌鸟。然后将靠近雌鸟一侧的翅膀下垂,另一侧的翅膀仍然高举,并围绕着雌鸟不停旋转,直到雌鸟接受它的求爱为止。一般在4月初进入发情交尾期,每只雄鸟可与2~3只雌鸟配偶,他们会将巢筑在比较隐蔽的林间、林缘的岩石下、树木底部或灌丛地面等等这些地方。每巢可产卵3~12枚,卵多为乳白色、玫瑰白色或黄色,无斑点。由雌鸟孵卵,孵化期一般为21~24天。

白鹇

身体特征

白鹇是分布最广泛的一种鹇,广布于我国南部和东南亚很多地区。白鹇有多达14个亚种,其中我国有8、9个。

白鹇白鹇属于大型鸡类,雄鸟全长100~119厘米,雌鸟58~67厘米。因其外观美丽、体态娴雅,自古以来就是有名的观赏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白鹇雌雄异色,雄鸟头顶及下体为蓝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脸部裸露的皮肤呈红色;颈部、背部、翅膀均为白色,而且布满了黑色V型纹;尾长,中央尾羽为纯白色,两侧带黑纹;跗跖部为红色。雌鸟全身棕褐色,身上多暗色细纹,枕部有黑色的羽冠,上体、翅膀、尾部为橄榄棕色,下体为灰棕褐色。

多数亚种外侧尾羽洁白而有黑纹;头冠和下体呈灰蓝黑色;嘴为浅绿色或黄色,虹膜褐色;脸颊裸露的皮肤和脚都为鲜红色。不同亚种雌雄鸟的羽色也有区别。

白鹇并不属于那种很“张扬”的鸟类,它们一般很少发出叫声,但这并不意味着白鹇就不会叫了。求偶时,雄鸟会发出轻柔的叫声;它们在告警时,会发出刺耳的叫声或是尖利的哨声;再有就是在进食的时候,白鹇也会轻轻地来上几声。

生活习性

栖息于海拔1400~1800米的密林中,尤其喜欢在山林下层的密竹林和灌丛中活动,夜间栖于树枝上。冬季则集群生活,喜欢结小群活动。白鹇受惊时羽冠竖立、尾羽扬起,并且大多会向山上飞奔而去,直至山顶才起飞。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宜用2米见方的大笼,如在庭院可以用矮篱圈养。经人工培育驯养的白鹇,已经失去了飞翔的能力,只要把它养在通风的网舍平养场中即可,但野生的要架上防飞网。

食物种类

以植物的种子、茎叶、果实以及昆虫等为食。

饲养方法

白鹇的“婚姻”为一雄多雌制。在发情季节,白鹇两颊的裸露部分便开始增大,并且会由暗红色变为鲜红色,它的羽毛也会显得富有光泽。雄鸟求偶时,会环绕雌鸟步行并做出击翅、摆尾等动作。繁殖之前,它们会先在灌木丛中找个地面凹下去的地方搭一个简易的“小家”。白鹇每年产蛋一次,4月份进入发情期。在1∶5(即1公5母)的配比下,种蛋受精率可达87%,每次产蛋2~16枚。孵化期26天,孵化率可达80%以上。

白鹇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都极强,能适应各种恶劣的气候环境,而且人工驯养的白鹇也已经逐渐失去了它们那种桀骜狂放的野性。所以,只要保持饲养环境的卫生,白鹇生病的可能性就极小。

白鹇属杂食性鸡类,它们的饲料来源很广,可以随季节取食植物的叶、茎、根、果实,还有谷类、豆类以及昆虫的卵和幼虫。白鹇平均每天需进食75克,5个月后即可长到1~1.3千克。

珍珠鸡

身体特征

珍珠鸡体长50厘米左右,其羽毛密布白色斑点,像披上了一层珍珠,很是美观。该鸟喙前端呈淡黄色,后部红色,下方左、右各有一个红色肉髯,面部为淡青紫色,眼部四周无毛,颈细长,全身羽毛底色为蓝褐色、密布白色斑点。珍珠鸡是传统的观赏禽,也是着名的野味,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含有高蛋白、低脂肪,并具有野味风味的优质肉禽。

生活习性

珍珠鸡喜清洁和安静,胆小机敏,怕惊吓,一旦受惊会鸣叫或乱飞、乱撞。它善飞翔,爱攀登,因此,建议鸡舍内应设栖架,雏鸡出壳后要断翅。喜干不喜湿,适应性强,珍珠鸡对外界不良环境的耐受能力较强,特别是对高温的耐受力较强,甚至在气温为35℃时,产蛋力都不会受大的影响。这一特性对于我国炎热的南方饲养珍珠鸡是有利的。要为它适当的沙浴。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饲养室内地面冬季和春、秋季均应铺6~7厘米厚的垫草,夏季地面铺沙土再加薄薄的一层垫草。要求垫草清洁、干燥、无霉变并铡成约10厘米长。垫草经一次育雏后应清除出舍外与粪便一起堆肥,不能再次使用。要按鸡的数量配备并均匀放置水槽及食槽,供暖要充足。

食物种类

常用的禽类饲料和青绿饲料均可。

饲养方法

为使珍珠鸡能正常地生长发育和生产,需供给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及水等营养物质。所需的量,则由于生长阶段和生产水平的不同而异。珍珠鸡的饲料与家鸡相似,除了人工配合的混合饲料外,放养期间,珍珠鸡对天然的青草、嫩叶、籽实、块根、昆虫等均能采食。人工配制饲料,应参考珍珠鸡不同生长期所需要的营养,选择几种来源容易、价格便宜、营养价值较高的饲料原料,按一定比例合理配搭。

育雏舍:育雏舍要求饲养相同日龄、相同品系的雏鸡,要采用全进全出制度。因为一旦其中一群鸡有病或带菌,势必殃及整个鸡舍的所有鸡群,而且不同日龄和大小的珍珠鸡对环境和饲养管理要求不同,若放在一个鸡舍中一定养不好。育雏舍密闭性能要好,门、窗缝隙要堵严,以利于鸡舍保温,杜绝过堂风。育雏舍墙壁要光滑,地面铺水泥,并配排水系统,以利于鸡舍清扫、冲洗和消毒。鸡舍一旦消毒后准备进鸡到育雏结束这段期间,工作人员进入鸡舍前必须更换外衣和鞋,有条件的应先洗澡或洗手,鸡舍门口设消毒池,进舍前鞋要消毒。出壳珍珠鸡体重约30克,至3周龄达226克左右,体重增长7倍多。由于生长速度加快,所以饲养面积应随之扩大。夜间或天气骤变时,饲养人员要特别留意舍内温度状况和鸡群表现,注意调节舍内温度。在育雏过程中,也要注意调整鸡群,要把个体小的、体弱的、站立不稳的单独组成小群,给予特殊照顾。可将这些雏鸡离热源近一些,密度小一些,饲料饮水充足,多添加些维生素,促进恢复健康,使其在生长发育方面赶上全群。湿度:育雏室内温度高,常导致空气干燥,湿度偏低,雏鸡因失去水分太多而影响其健康,严重时会造成鸡体脱水。为此,当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低于60%时可在地面洒点清洁的水或消毒药液,以提高湿度。育雏室应保持60%~65%的相对湿度,可在室内悬挂干湿球湿度计测定。在我国南方,特别是梅雨季节,空气湿度较大,采用地面散养时,常因垫草过湿,使鸡群发生曲霉菌病和球虫病,在这种情况下,应注意经常适时更换和晾晒垫草。饲料:珍珠鸡雏出壳后36小时开食,2周龄前每天给料6次。要求饲料质量好,营养水平高,符合卫生标准。饮水要清洁,防止垫草和粪便带入饮水器内,每天要换水2次以上。饮水量依气温、湿度和饲料成分而异。为了方便管理,可对出壳雏鸡实施断翅,即出壳后马上用断喙器切去左侧或右侧翅膀的最后一个关节。

饮水要清洁不断。产蛋季节性强,每年4~9月为产蛋期,饲养管理水平高时,可延至11月,雌鸡有就巢性,孵化期为28天。具有一定的择偶性,因此自然交配受精率低。生长发育慢,出壳重29~35克,一般饲养12~13周龄时,体重才达1.1~1.3千克,但抗病力强,很少发病。

鸽形目·鸠鸽科

环颈斑鸠

身体特征

珠颈斑鸠体形适中,全长32厘米。体重在125~180克。它们的羽毛美丽,深受人们的喜爱。珠颈斑鸠雌雄差别不大同,它们雌雄鸟相似,上体以葡萄褐色为主,下体以葡萄红色为主;头顶呈灰褐色,嘴呈淡褐色,后颈有宽阔的黑色领圈,缀以白色的珠状细斑;各羽有珍珠状白色羽缘,外侧尾羽黑褐色,飞行时可见外侧尾羽末端白色。它们的脚是紫红色的。喜欢以稀疏细枝在树上、矮树丛和灌丛间编织平盘状巢,繁殖期在5~7月,每窝产卵2枚,约18天出雏。

判断识别它们的方法较为简单,它们较其他鸟类的不同处:尾巴略长,外侧尾羽前端的白色甚宽,飞羽较体羽色深。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颈侧满是白点的黑色斑块。只要根据这些,就能判断出是不是珠颈斑鸠了。

生活习性

它们喜欢生活在平原、山麓地区,栖息在多树的草地、农田或住家附近。喜在村落及农田附近活动。飞行十分迅速,但不能持久。它们常集结成小群,有时和山斑鸠及其他鸠类混群,在树上停息,或在地面觅食。用嘴在地面啄取食物。

它们的繁殖期在5~7月。鸟巢是用小树枝在树杈上搭建极为简单的平台巢。每窝产卵2枚。18天出雏,幼鸟孵出后,亲鸟嗉囊能将食物消化成食糜并分泌一些特殊成分形成“鸽乳”,用于喂养幼鸟。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要有大枯木作栖木的大鸟笼。

食物种类

以农作物种子和杂草种子为食,亦食昆虫及幼虫、野果等。

饲养方法

野生种鸟繁殖期在春秋季节。人工饲养的可采用雌鸟人工注射雌激素的方法,促其短期内发情,增加产卵量,使其每个月都会有卵产出。主人要将产后的卵收集起来,放入孵化箱内进行人工孵化。孵化过程中,重要的是调节好温度及相对湿度,以保证孵化率在98%以上。雏鸟刚孵出时切记要注意保暖,及时饮水。饮水要选用万分之二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作为饮用水,并保证每4小时更换一次。雏鸟出壳以后,一般6~8小时有觅食行为,最好选体积小、易消化的食物,例如谷子或碎米等,也可用雏鸟颗粒饲料。1周以后,在饲料配比中可加入20%的稗籽、稻谷等多种植物种子。

啄木鸟目·巨嘴鸟科

巨嘴鸟

身体特征

巨嘴鸟体长70多厘米,可是嘴长却有22厘米,几乎是整个身躯的1/3,嘴宽达到8厘米,真是名符其实的大嘴。嘴外为一层薄硬壳,内为一层海绵状多孔组织,因此嘴虽大但轻,重量不足30克。其吃食方法颇为特殊,它不像其他鸟类那样啄食,而是用嘴尖把食物啄下一块,然后将食物上抛,再仰头张嘴让食物直接落入口中。巨嘴鸟外表华丽多彩,特别是嘴喙,更是美丽。上半部是黄色的,略带淡绿;下半部是蔚蓝色,喙尖则是一点殷红,再配上眼睛四周一圈天蓝的羽毛,橙黄色的胸脯,漆黑的背部,组成了一幅协调而又多彩的绝美图画。

生活习性

巨嘴鸟生活在南美洲的热带森林里。它们在树上活动时,不是攀援向前,而是跳跃前进。在地面活动时,两只脚分得很开,像个大胖子在跳远,又笨拙,又可爱。它们生性灵敏,警惕性很高,在成群活动时,总有一只鸟像“哨兵”似的守卫在周围,以防敌害的突然袭击,因而不易捕获。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适宜宽大的鸟房,要有大树作为栖木。

食物种类

巨嘴鸟以果实、种子和昆虫为食,有时它也掠夺鸟蛋和雏鸟。

饲养方法

巨嘴鸟吃东西时总是先用嘴尖把食物啄住,然后仰起脖子,把食物向上抛起,再张开大嘴,准确地将食物接入喉咙里,而不必经过那很长的大嘴,把时间花在“吞”的过程中。这种鸟以树洞为巢,一次生2~4枚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