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八哥的体形比较大,笼子也宜用高大牢固些的专用八哥笼子。八哥笼子一般为圆形,尺寸是底直径40厘米、高45厘米,竹丝选用直径为0.32厘米左右的,间距略宽,约2厘米,笼底部竹丝亦向上凸起。笼内设有水罐、食罐、软食罐各一个,并设杂食缸,装沙子、菜等物。八哥食量大,且喜食颗粒饲料,应选择容积大、口大、缸体浅的瓷缸做食缸。水缸可用食缸来代替,但缸口可略小一点,如腰鼓形瓷缸即可。八哥的体形较大,需要在较大的空间里才能完成繁殖,每对八哥所占的空间不应小于2米×1米×2米,笼内一角设一只30厘米×20厘米×30厘米的木制巢箱,笼内提供些稻草、鸡毛等巢材供鸟叼取铺巢。
食物种类
八哥属杂食性鸟类,食物包括蝗虫、蚯蚓、甲虫、蝇蛆,以及植物种子、果实等。笼养八哥雏鸟可用豆腐、米饭、鸡蛋、小米蒸熟后喂养。成鸟饲料多为蛋米,辅以鱼肉浆粉料、昆虫、蔬菜和浆果,也可以用大米饭、瘦肉末、鸡蛋、水果和昆虫拌成软料进行饲喂。
饲养方法
八哥广泛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喜欢栖居在人家附近,性不畏人,不挑剔食物,易于饲养。八哥羽毛不比画眉华丽,歌喉也不美,但它能模仿其他鸟的鸣叫声,而且鸣声多变,经训练的八哥还能模仿简单的人语,深受人们的喜爱。调教八哥一般从幼鸟开始,以刚换一次羽的最合适。八哥在换羽期间要增加蛋黄的含量和钙质饲料,增加日光浴时间。要想让八哥能说人语,还须进行捻舌。八哥捻舌常用烙烫法和手搓法。烙烫法是点燃一段粗香火,硬行掰开鸟嘴,香火对准鸟的舌尖硬皮烧烤,过几天后,经过烧烤的硬皮便会脱落。手搓法是用手指捻动。一般是由两个人配合,一个人把鸟握住,另一个人的左手强行将鸟嘴掰开,同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蘸些香灰捏住鸟的舌尖来回轻轻捻动,捻动时动作必须轻缓,不可操之过急,以免伤破鸟嘴和舌,到舌尖硬壳捻脱落为止。舌尖硬壳脱落后,需暂停饮水半天,只能喂些软食或粉状饲料,要特别注意饮水和饲料的新鲜,防止口腔感染发炎。根据经验,只要是幼鸟,而且调教得法,都能够学话。因为从发声结构上讲,鸟的发声器官跟人类不同,不是位于口腔底部的咽喉,而是在气管或支气管分支处,是靠附着肌肉的牵动、形状改变而发声的,应该说与鸟的舌头无关。
八哥学习人语的地点需要安静,无嘈杂音,没有人来来往往走动,这样八哥才能专心地学。具体的训练方法是:上述准备工作做好之后,就可开始对话教学,训练八哥最好是有两个人。训练八哥学习各种鸟的鸣叫,早上时间最好,这个时间比较安静,学习效果比较好。如教它学习画眉鸣叫,就把笼子与画眉挂在一起将笼衣放下,使其看不到外界,集中精力听画眉鸣叫。八哥听到鸣声后,会慢慢地跟着学习,一般经过2~3个月,就可以学会。如教它学芙蓉鸣叫也可按照上法把八哥笼和芙蓉笼挂在一起。要八哥学习什么鸣叫,就让它听什么鸟鸣叫声,包括公鸡啼鸣。一只聪明的八哥,能学会十几种鸟鸣。但在学习时,学会一种鸣叫后需要一个时期巩固,待巩固后再学习另一种鸣叫。决不能把几种鸣叫声混杂在一起,使它无从学起。
要饲养八哥最好选择刚要出飞的幼鸟,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它的学习能力。由于幼鸟的消化能力和吸收能力还不及成鸟强,因此要选择容易消化和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饲料。每次喂幼鸟时,用食匙取出放入食缸。幼鸟第一次换羽后,饲料可换为成鸟的饲料。幼鸟刚入笼,由于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它的本身体温调节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还不如成鸟,因此需要悉心照料。由野外捕来的幼鸟会受到惊吓,心里比较恐惧,因此需要给它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使其渐渐消除恐惧心情。夜间或气温明显下降时,应把笼衣罩上,挂在室内,白天挂在避风向阳的地方。幼鸟如果着凉了,容易拉稀或感冒。幼鸟受了热就长得慢,甚至身体会缩小,身上出小痘子,造成死亡。在气温高的时候,应把笼衣揭开。注意饲料及饮水的卫生,尤其不能饲喂变质的饲料。经常换上新鲜的饮水,食缸、水缸也要经常洗刷。饲养成年八哥比饲养幼鸟方便,同时成鸟进食比较广泛,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能力都比较强。喂养八哥的主饲料有大米和碎米,没有大米可用小米或玉米窝窝头;昆虫类饲料有蚂蚱、皮虫、熟虾仁、小鱼、瘦肉丝;保健饲料有嫩青菜、香蕉等。每天大量喂食主饲料,昆虫类饲料可少量供应。八哥胃口很好,消化能力强,吃得多,主饲料要保证供给。注意保持鸟笼的清洁卫生,防止饲料发霉变质,并保证供给充足的饮水。在繁育期要经常喂些活的昆虫,每天至少早、晚集中供给两次,最好手持喂给。八哥喜欢水浴,可连笼放入浅水盆,任其嬉水沐浴。夏季可每天水浴1~2次,冬季应选择气温适合的时间给予温水浴。
黑领椋鸟
身体特征
在我国东北、华北地区和青海及山东一带繁殖,秋季迁至长江以南地区越冬。灰椋鸟在夏季能捕食大量害虫,对农林黑领椋鸟业很有益处;冬天虽然吃些植物性食物,但对作物的危害并不大。灰椋鸟喜欢在人工巢中居住繁殖,是人工招引鸟类的主要对象。
灰椋鸟体长约20厘米。体羽大部分灰褐色,头顶和后颈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色,带有黑纹,喉和上胸灰黑色。体长18~23厘米,体重74~93克。雄鸟头顶、后颈和颈侧黑色,前额有白色条纹。上体主要为灰土褐色,飞羽黑褐色。颊部、耳羽污白色,杂以黑纹。颏部白色,喉部、上胸部灰褐色,下胸部、胁部褐灰色,腹部白色。虹膜褐色,嘴橙红色,脚橙红色。雌鸟羽色与雄鸟相似,但较苍淡而多褐色,且无辉亮。
体长约21厘米,通体灰褐色,头顶黑而两侧白,尾部亦呈白色。嘴和脚橙红色。幼鸟上体褐色,头和颈的两侧白而缀以褐色细点。灰椋鸟与八哥、鹩哥同属一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因此饲养的人不多。灰椋鸟雌雄羽色相似,但雌鸟较苍淡而多褐色,且无辉亮色,下体转为淡褐色,胸部褐色特浓,并杂以褐白色纵纹。据了解,灰椋鸟在笼舍饲养条件曾有产卵记录,但未能繁殖成功。家庭笼养时,只要成对、管理仔细,是很有希望繁殖成功的。
生活习性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夏季大都捕食昆虫,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产蛋于天然树洞中或偏僻的崖岩上,每窝产蛋3~5枚。灰椋鸟爱居住在人工巢箱中,并可繁殖。栖息于平原、低山林缘、农田地带。飞行疾速,整群飞动,有如波状,而动作一致。叫声低微而单调,常在飞时喋喋做声。繁殖期为4~6月。巢置于树洞中,也在崖岩上营巢。以植物干草、鸡毛、鸟羽为巢材。巢呈碗状。每窝产卵3~5枚。卵呈深鸭蛋绿色。孵化期为12~14天。育雏期17~18天。
栖息于平原、农田和丛林地带。成对或结小群活动。以昆虫,以及植物果实、种子等为食。繁殖期为5~7月。营巢于树洞或屋顶洞穴中。巢由枯草茎叶构成。
灰椋鸟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整群飞动,有如波状,叫声低微而单调。越冬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在我国东北、华北、青海及山东一带繁殖。
每年的4月开始筑巢,巢以杂草、残羽等筑成,相当粗糙,置于树洞中,距地面3~10米。每次产卵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时更微缀以褐色斑。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灰椋鸟可饲养在半露天的笼舍中,笼舍分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外围以铁丝网,内设栖杠或树枝;室内挂巢箱。也可在无房舍的笼中饲养。灰椋鸟巢箱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13厘米×13厘米×32厘米;另一种为15厘米×15厘米×35厘米。也有用瓦罐式或竹节式巢箱的。不论用什么样的巢箱,其上盖和侧盖都要做成能活动的,洞口直径以5厘米为宜。这些人工巢箱也可用在外界环境中悬挂,招引益鸟。
灰椋鸟体形较八哥小,单只观赏饲养雄鸟时,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若成对繁殖,须饲养在较大的笼中。繁殖笼可以自己制作,前面和下面为铁丝网,其余各面是封闭的,规格为100厘米×80厘米×100厘米,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巢的规格为13厘米×13厘米×32厘米。
食物种类
灰椋鸟的饲料主要是鸡蛋大米或鸡蛋小米,并给少量肉末、熟鸡蛋黄、水果、黄粉虫等。以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的种子、甲虫及其他昆虫和幼虫等为食。在地上奔跑啄食。以蚱蜢和其他昆虫,以及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等为食。
饲养方法
灰椋鸟为杂食鸟类,以鸡蛋米或雏鸡料饲喂。鸡蛋为常备饲料,要经常保持饲料的清洁、充足,每天或隔天喂1次软料,用肉末、水果、菜末拌雏鸡料面或玉米面,并经常给少量昆虫幼虫及蛹。若是幼鸟,可用肉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以5:2:3的比例混匀后喂给。如果需要填喂,可将混合料面加水调和,捻成两头尖的食团人工填喂。与八哥、鹩哥相比,灰椋鸟比较容易饲养,而且比较耐寒。日常管理除保持粒料经常充足外,还须隔天洗刷水罐并更换新鲜饮水。每周彻底清刷一次鸟笼、栖杠及食罐、水罐。大的笼舍饲养时,冬季无须特别保温,就能生活得很好;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还是移入室内为宜。
耐粗饲,管理粗放,容易饲养。用八哥笼或画眉笼饲养,也可用较大的半露天笼舍与其他观赏鸟混群饲养。饲料以小米为主,也可用蛋米或从市场上购买小鸡用全价混合饲料饲喂。用市售的颗粒料饲喂效果也不错。每天要再喂1~2条面包虫,并提供新鲜叶菜、水果等任鸟自由啄食。采用小米或小鸡料作为主食时还要添加少量肉末和蛋黄。
较易饲养。生鸟先在板笼中饲养1周,用面包虫、皮虫等开食,逐步改用鱼肉浆粉料、蛋米,辅以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然后上画眉亮笼,或用八哥笼饲养。也可直接上大笼饲养或与其他观赏鸟混群饲养,长3米、宽2米、高2.5米,另有4平方米室内笼舍,可饲养20~30只。多设柄架、浪木,有宽大而浅的水盆,供饮水和水浴,室内2米高处设人工巢箱,长14厘米、宽13厘米、高35厘米,高1/3处开6厘米直径出入洞。饲料以蛋米为主,并供给少量肉丝、熟蛋黄、水果、面包虫等。在人工饲养下可繁殖,繁殖期间增补熟鸡蛋、昆虫、矿物质等饲料。
灰椋鸟
身体特征
灰椋鸟与八哥、鹩哥同属一科,而且分布很广,但因羽色晦暗,其貌不扬,因此饲养的人不多。灰椋鸟体长18~23厘米,体重74~93克。雄鸟体羽大部分为灰褐色,上体主要为灰土褐色,头顶、后颈以及颈侧均为黑色,前额和头侧白色,并缀以黑色条纹。颊部、耳羽呈污白色,也有黑色杂纹。颏部为白色,嘴橙红色,喉和上胸部为灰黑色,下胸部和肋部灰褐色,腹部白色。飞羽黑褐色,而尾部则呈白色。虹膜褐色,脚的颜色和嘴相同,为橙红色。
雌雄灰椋鸟羽色相似,只是雌鸟体色较为苍淡而多褐色,羽毛表面也没有亮光。另外,雌鸟胸部羽毛是浓重的褐色,并杂以褐白色纵纹。而且它们下体的颜色为淡褐色。
幼鸟与成鸟羽色的区别也不大,只是它们的上体为褐色,头和颈的两侧为白色,并缀有褐色的细点。
生活习性
灰椋鸟在我国东北、华北、青海以及山东一带繁殖,于长江以南广大地区越冬。灰椋鸟在夏季能捕食大量害虫,对农林业很有益处;冬季主要啄食野生植物的果实和种子,虽然也吃些植物性食物,但对作物的危害并不大。它们喜欢居住在人工巢箱中,并可在其中进行繁殖,是人工招引鸟类的主要对象。
灰椋鸟栖息于平原、低山林缘、农田地带,常结群栖息于树上,或旋翔于空中。飞行疾速,整群飞动,动作一致,有如波状。而叫声低微而单调,常在飞时喋喋做声。繁殖期为4~6月。每年的4月开始筑巢,以植物干草、鸡毛、鸟羽为巢材,筑巢天然树洞中或是偏僻的崖岩上,距地面约3~10米的地方。巢呈碗状,“做工”相当粗糙。每窝产蛋3~5枚。卵呈淡蓝色或玉蓝色,有时表面还有淡淡的褐色斑点。孵化期为12~14天,育雏期17~18天。
饲养环境(容器)及饲养工具
灰椋鸟体形比八哥小,饲养单只雄鸟时,可用八哥笼或画眉笼。若成对饲养,则需较大的鸟笼。繁殖笼可以自己制作,笼舍多为半露天的,规格为100厘米×80厘米×lOO厘米。笼的前面和下面用铁丝网围住,其余各面都封闭起来,里面设有栖杠或树枝,以供鸟儿休息。笼的后上方安树洞或暗箱巢,巢的规格有两种,一种为13厘米×13厘米×32厘米;另一种为15厘米×15厘米×35厘米。巢的上盖和侧盖都要做成能活动的,盖口直径以5厘米为宜。像这些人工制作的巢箱还可以悬挂在外界环境中,以招引益鸟。另外可用画眉亮笼,或是八哥笼饲养。也可用较大的半露天笼舍与其他观赏鸟混群饲养。
食物种类
灰椋鸟为杂食性鸟,以忍冬果实、桑葚、枣和黄连木等植物的果实和种子,甲虫、蚱蜢及其他昆虫为食。
饲养方法
管理粗放,容易饲养。灰椋鸟为杂食鸟类,耐粗饲,饲料以小米为主,也可用鸡蛋大米或鸡蛋小米来饲喂,从市场上购买小鸡料和颗粒料的饲喂效果也不错。每天提供新鲜蔬菜、水果等任其自由啄食。还要再喂l~2条面包虫。采用小米或小鸡料作为主食时还要添加少量肉末、熟鸡蛋黄、水果、黄粉虫等。生鸟要先以面包虫、皮虫等开食,之后再逐步改喂鱼肉浆粉料、蛋米等饲料,并且辅以苹果、香蕉、葡萄等水果。灰椋鸟在人工饲养下也可繁殖,繁殖期间,要注意增补熟鸡蛋、昆虫、矿物质等饲料。
灰椋鸟的饲料要保证清洁卫生和充足供应,每天或隔天喂1次软料(即用肉末、水果、蔬菜末拌上雏鸡料面或玉米面),还要经常喂少量的昆虫蛹和幼虫。若是幼鸟,可将肉末、熟鸡蛋黄、玉米面或鸡料面以5:2:3的比例混合在一起,混匀后再进行饲喂。如果鸟儿需要人工填喂,那么就要先将混合料面加水调和,再捻成两头尖的食团之后再喂。日常管理时,还要保证鸟笼和食具的卫生。水罐要隔天洗刷一次,并定期更换新鲜饮水。鸟笼、栖杠以及食罐、水罐等,每周都要彻底清刷一次。灰椋鸟比较耐寒,大笼混合饲养时,冬季无须特别保温;但若是小笼单只饲养,冬季最好还是将其移入室内。
鹩哥
身体特征
鹩哥体长约28厘米,鹩哥的歌声婉转,富有情趣,又善模仿人语,是驰名中外的笼鸟。全身黑色,并具有金属光泽。嘴和足橙色,自眼至头后有鲜黄色肉质垂片,两翅具有白斑,飞行时更为明显。雌雄鸟羽色相似,外表不易区分。鸣叫声富有优美的旋律,时高时低,善效仿其他鸟叫和人语,如学猫、喜鹊、杜鹃叫。
生活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