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素质形象意志决定成败
10346200000004

第4章 豁达坦荡品德高尚的素质受人尊敬(3)

实则不然,世间最不缺少的是什么?是快乐!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快乐的眼睛,快乐就像空气一样多。人不可能天天过喜事,但人却能天天享受到快乐,不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邻居的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邻居快乐,你上门道贺,你就能分享到快乐;你得了奖,告诉你的朋友,他们快乐,你一定更快乐;朋友中奖得了一台34寸彩色电视机,他把这件好事告诉了你,你感到很快乐;每当你讲述自己曲折的人生经历时,面对洗耳恭听者,你会感到快乐。实际上,对方之所以洗耳恭听,是因为你的经历感染了他(她),使对方也感到了快乐。

这一切快乐的存在都是因为一种态度——分享,分享是获得快乐的最有效途径。正如古人所说:“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人生的乐趣在于分享,当我们把自己的东西拿来与人分享时,我们的胸怀因此变得更加宽广,我们的生活也更加多姿多彩。人生丰盛,比不上浓浓温情,而分享的快乐,在于让温情一路延伸。

在很多幸福的家庭里常常上演这样的场景:双休的时候,父母总是乐此不疲地忙碌一大桌子好吃的饭菜,看着自己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们毫无顾忌、畅快淋漓地吃着,父母脸上笑容就越舒展、越开心;节日的时候,为人子女也会尽量抽出时间,陪着自己的父母逛逛商场,去去久违了的餐厅。即使一家人待在家里看看电视、包包饺子,那种幸福快乐的感觉仍会四处漫延。若是将这样的“快乐分享”延续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大家能够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共同分享,“生活着,并快乐着”将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情。

分享快乐,其实是件再容易不过的事情。将你的生日蛋糕分给办公室的同事;将你认为好听的歌曲推荐给你的朋友;将你收到的短信笑话转发给周围的伙伴。不难发现,快乐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我们不仅要拥有快乐,还要学会与他人分享快乐。

分享快乐从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行动开始。当你有了快乐,及时传递给你的家人、朋友及你周围所有的人,这并不是炫耀,更不是施舍,而是一种最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当你需要快乐,请及时接受别人的分享,这也不是无能、落寞,这是一种大自然里最和谐的音符。清晨,与天空分享你的快乐,它会洒下天边第一缕阳光;秋天,与大地分享你的快乐,它会送你丰收的第一抹金黄;每一个起点,与遥远的地平线分享你的快乐,它会赠予你一片幸福的土地……

分享快乐能够让你长久地保持快乐,同时,带给你所认识的每一个人快乐,带给你所在的每一个环境轻松,工作随之更加愉快,人生随之更加美好,还有比这种行为更令人高兴的吗?

豁达的胸怀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这种许多人一直在追求着的人生态度就是豁达,是常年张着嘴笑哈哈的弥勒佛一般的高远境界:大肚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

有大成就之人通常是豁达的。美国第32任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家中失窃,被偷去很多东西,他的朋友写信安慰他。罗斯福回信说:“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偷去我的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总是有得有失,既然得失难测,祸福无常,何妨达观洒脱一些,就像罗斯福那样。

无独有偶,着名画家毕加索对冒充他作品的假画毫不在乎,从不追究,最多只是把伪造的签名涂掉。有人不解,毕加索说:“作假画的人不是穷画家就是老朋友。我不能和老朋友为难,穷画家的日子也不好过。再说,那些鉴定真迹的专家也要吃饭,而我也没有吃亏,为什么要追究呢?”由是观之,毕加索之伟大,还不仅仅是已臻化境的超人画技,他悲天悯人的爱心与超乎常人的豁达,也是值得当今许多人学一辈子的。

不仅伟人如此,平凡之人也能做到豁达,因为豁达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思维方式。

豁达的人承认事实,面对事情从不焦躁紧张。这并不是意味着他好运亨通,而是他善于从独特的角度看问题。有些事情一旦来临,不管它多么有悖于心愿,但毕竟是事实,大部分人的心理会在此时产生波动抗拒,但豁达者,他的兴奋点会迅速地绕过这种无益的心理冲突区域,马上转到下边该做什么的思路上去了。事后,也的确会发现,发生的不可再改变,不如做些弥补的事后立刻转向,而不让这些事在情绪的波纹中扩大它的阴影,这种积极的心理力量,就来源于豁达。

豁达的人善于趋乐避害。豁达的人每每是乐观的,他们在遇到困境时,有一种趋乐避害的思维习惯,这种趋乐避害,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保持情绪与心境的明亮与稳定。这也恰似哲人所言:“所谓幸福的人,是只记得自己一生中满足之处的人;而所谓不幸的人,是只记得与此相反的内容的人。”每个人的满足与不满足,并没有太多的区别差异,幸福与不幸福相差的程度却会相当巨大,关键在于它是不是能趋乐避害,胸怀豁达。

豁达的人同时也是善于自嘲自解的人,他的思维习惯中有一种自嘲的倾向。这种倾向,有时会显现于外表,表现为以幽默的方式摆脱困境。自嘲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每个人都有许多无法避免的缺陷,这是一种必然。不够豁达的人,往往拒绝承认这种必然。为了满足这种心理,他们总是紧张地抵御着任何会使这些缺陷暴露出来的外来冲击。久而久之,心理便会变得很脆弱。一个拥有自嘲能力的人,却可以免于这种状况。他能主动察觉自己的弱点,没有必要去尽力掩饰。

在生活中,豁达的人不必再为名利苦苦争斗,自知平日里已努力做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工作,或许也有不尽如人意,或许也有错误与疏漏。总之,尽力了,评说之事虽在旁人,却从不为溜须拍马、阿谀奉承所累。豁达的人相信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而拥有一颗宁静淡泊的心境,那种状态,自然是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

所以,豁达的人能整日里看到笑脸,看到无忧无虑的神情,看到专注于学识的眼神,看到宽敞明亮的心胸。豁达的人从不羡慕虚荣;豁达的人能真诚地赞许别人的才能;豁达的人有很多的朋友,他们也许无权无钱,却可以在你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豁达的人能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

古人云:“海,以包容纳百川;天,以宽广衬白云;草原,以坦荡闻名四海;君子当以之为鉴。”李斯也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冰心说:“爱在左,情在右,走在生命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截长途点缀得花香迷漫,使得穿过花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痛苦,有泪可挥,不觉悲凉。”他们所说的,一言以蔽之:做人要豁达。

为人谦逊

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来自谦逊。谦逊是一种美德,一种修养,它常常被人们称作是一切美德的皇冠。能否做到谦逊也是衡量一个人思想品德是否高尚的方法之一。谦逊的人,虚怀若谷,为事业鞠躬尽瘁,永不自满。

谦逊是古今中外名人的共同品质。托马斯·杰斐逊是美国的第3任总统。1785年,他曾担任美国驻法大使,多年来他以谦逊的心态与法国领导人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杰裴逊当选为美国总统后,出访美国,一天,他去法国外长的公寓拜访。“您代替了富兰克林先生?”法国外长问。“是接替他,没有人能够代替得了富兰克林先生。”杰斐逊谦逊地回答。杰斐逊的谦逊给法国外长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独有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因为丘吉尔有卓越功勋,在他退位时,英国国会打算通过提案,塑造一尊他的铜像,放在公园里供游人景仰。一般人享此殊荣,高兴还来不及,丘吉尔却谦逊地拒绝了。

比起这些伟人来,今天的很多人的不谦实在让人汗颜。很多人不学无术却自以为自己才学无人能及,很多人有了一点儿小成就就沾沾自喜,有的人做了一点儿小贡献就不可一世,有的人确实有一些贡献,却因此就目空一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面对知识,我们要谦逊。庄子曾经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他很明确地指出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假如你知道的是天上的“一颗星”,那么,知识就是整个宇宙,辽阔无边。一个人只有掌握了许多必要的、有用的知识,成功的大门才会向你打开。着名学者笛卡尔说过:“愈学习,愈发现自己的不足。”是的,只有通过学习,不断扩大知识领域,扩充知识面,储蓄更多的信息,你才能真正领悟到“知也无涯”的深刻含义。这样你既不会妄自菲薄,也不会妄自尊大,做到谦逊成熟,不断进取,成功便不招自来。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在学习上或事业上有了一定作为的时候,也仍然需要谦逊。“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很多人往往就是由于骄傲自大而陷入泥坑。古人说得好:“谦受益,满招损。”如果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沾沾自喜,被眼前的胜利冲昏头脑,就会把辛辛苦苦得来的成绩毁于一旦。

现实生活中,人们之所以会忘记谦逊,是因为他们不善于正确看待自己的优缺点,面对别人的夸奖,不管是真心地称赞,还是善意的谎言,他们都会飘飘然,不会做理性的分析。真正的态度应该是:无论人家怎样夸奖你,你都要明白,你还远不是个尽善尽美的人。你要懂得,人们赞扬你,多半是要求你这样进行自我教育: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再进行自我修炼和自我教育——那就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表现。

谦逊是生活理想形成过程中的重要要素。一个人正确看待自己,冷静地估计自己能做些什么,在对未来提出主张和计划的时候,你越是谦逊,为克服困难和达到似乎不可能达到的目标时,你身上表现出来的毅力就越大。对于知识而言,凡是能够谦逊地估计自己能力的人,在掌握知识时都会获得很大的成就。

除此以外,谦逊还是爱好劳动、尽心竭力、坚定顽强的亲姊妹。夸夸其谈的人从来不是勤奋的劳动者,只有真正谦逊的人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尽心竭力地学习、工作,坚定顽强地不断进步。所以,谦逊好像是天平,人用它可以测出自己的分量。相反,傲慢则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这也是现代人常见的通病,因为它,人们往往把对于某种复杂事物的模糊的、肤浅的、表面的印象当做知识。

最难是慎独

慎独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一个词,意思就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够做到谨慎不苟,它既是古人的一种修养方法,也是检验修养的一个试金石。可以说,慎独是修养的最高境界,能够做到慎独的人才是真正有修养的人,但它就像武功中的内功一样,是最难修炼的。

在现代社会,慎独尤其必要,但要做到也尤其困难。随着社会人口的增加,很多人抱怨私有空间被大大侵占了,不仅如此,偷窥等事件还时有发生,越是科技发达的地区,人们越是惶惶不可终日,未关的窗户、不经意的疏忽,一点点小细节甚至都会将人们独处时的状况暴露到公众的视野之下。所以,如果有人认为:独处就安全了,狐狸尾巴可以露出来了,陋习可以抬头见天日了,那就大错特错了。我们的世界虽然并不像奥维尔在《一九八四》中描写的那样恐怖,但还是到处充满着监督的力量,这些力量有的是有形的,是实实在在的设备,比如摄像头;有的则是无形的,是社会道德,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人格标准。

相信很多人都对于“厕所文化”的出现有所了解。在公共厕所出现以后,“厕所文化”就随之而生。在各式各样的公共厕所里,各种各样的涂鸦甚至是打油诗如雨后春笋般长势旺盛,犹如原上野草般尽管备受摧残还是无法绝迹,这些创作大都粗短直白、形式单调,多停留在比较低级的水平。尽管有越来越多的比较高档的公共厕所出现,这种现象也无法禁止,甚至出现了有人利用这种种公共设施提供的环境抽烟等等的情况,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么做,可能是认为在这样的环境里面做了不好的行为也不会被别人发现,不会给自己带来一系列的麻烦。殊不知,这对于他们自己的身心而言,是一种极大的损害。

说到底,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与国民的素质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慎独联系在一起的。也许很多人在大庭广众之下是谦谦君子,是窈窕淑女,是成熟可爱或是端庄的,但一进入独处状态,难免就要松弛自己的神经,卸下自己的压力,撕下自己的伪装,将在公众面前不能释放的种种陋习和不良素质统统放出来,发泄个痛快。也许对于缓解压力来说这样做未尝不可,但实则不然,因为在独处时的不良素质已经影响到了公共环境,已经被公布在众人面前,于是,遮羞布在顷刻间荡然无存。独处时的低素质难免也是要公之于众,为人不齿的。

当然,慎独的真正目的并不是要保护自己的不良素质不让别人看到,而是针对自己的心灵和精神层面而言的,这就涉及到一个培养个人修养的问题。

古人云:修身养性。修养是直接关乎自我的,是一种让自己更加完善,生活更加有意义,人生更加美好的个人因素。但很多人意识不到这一点,在他们看来,提高修养的目的是为了利用所谓的高修养获得一定的认可或者是目的,比如获得他人的称誉,获得女子的芳心,获得领导的垂青,获得进入一定社会群体的通行证等等,这样的看法无疑是功利的,是错误的。在这种看法的指引下,修养变成了一种在公共场合里的行为标准,自然,这样的标准在以个人独处的时候就不再需要了,所以出现了上面的“厕所文化”,出现了许许多多的不慎独的行为。

要做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首先就要走出这个误区,明白真正的修养不是为了向别人展示自己,不是为了通过一系列所谓的行为获取某种利益,而是真正给自己的身心带来愉快,真正让自己生活得坦荡,真正触及一种较高层次的精神状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识和感受到慎独的必要和乐趣,怡然自得。当然,仅是如此还是不够的,还要不断地修正自己的行为,不断反省自身。

因为慎独难能,所以尤为可贵,这样才更值得我们孜孜以求。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同样,在我们独处的过程中,也要给自己找到一面镜子,这面镜子就是社会的道德标准,是前人的榜样,是我们自己内心的人格目标,是一种向上和向善的力量,以此为镜才能真正做到慎独。

拥有新时代的爱国情怀

爱国精神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