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10346300000016

第16章 寻找快乐的源泉(5)

最近,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电视上,记者访问一名刚刚第二度中六合奖的幸运儿。他说:“这130万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我目前靠救济过日子……”想想看,这家伙上次中六合彩不过是2年前的事!

金钱对于那些不会理财的人来说,金钱只是帮助他们走向更贫困的助手,使他们变得更懒惰。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快乐。

有些人只会一味责怪老天爷让他们做个穷光蛋,却从来不会自问:“我究竟喜欢做穷光蛋的哪些好处?”当穷人倒是真的有一些好处,例如:

“我会觉得自己好幸福,因为《圣经》上说:‘贫穷的人有福了’。”

“我可以继续留在丐帮。只要我保持贫困,与我的朋友在一起也不会觉得罪过。”

“别人会同情我。”

“我用不着给自己任何纪律。”

“我不必改变任何习惯。”

最好的是:“我可以把一切怪罪在别人身上,包括政府!”

扪心自问,我们也许不得不承认,日子过得苦是最适合我们的。没有几个人会承认自己愿意过穷日子,但是上面这几点的确挺吸引人的,不是吗?我们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有网报,包括“让自己贫穷”。

我们从小就听惯了父母对金钱的评论,他们或许会经常说下面这些话:

“赚钱太容易了。”

“我们家从来不必担心没钱用。”

“钱花得越多,赚得也越多。”

或者,他们是这样说的:

“金钱是万恶之源。”

“我们负担不起这玩意。”

“钱不会从树上掉下来。”

如果你常听到的是第二组说话,令尊令堂的信念很可能就成为你的现实生活。他们在生活上的挣扎也变成了你的挣扎。

“大多数人谈到金钱,比谈性更尴尬。”

你有没有留意过给别人钱是很困难的事?对方会突然失常!“不用啦!真的!我不需要钱。”其实,你明知他们三餐都在啃面包和喝自开水。但是只要你给他们钱,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尴尬,或是受到莫大的侮辱。“我不需要你的钱,我很好。”

有些人甚至连谈到钱都觉得不好意思!我们借给朋友一星期的薪水,等到自己要用的时候,甚至不知如何启齿:“嗯!你知道……记不记得……其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啦,我也不急用……如果……该怎样说呢?……我想……”其实,不就是简简单单一句话吗?“能不能请你把钱还给我?”

如果某份工作或某个朋友让你觉得不自在,你迟早会离开这个朋友或这份工作。如果金钱令你感到不安,甚至谈到钱都会紧张,你大概无法与钱为伍。这不是意识的问题,而是潜意识的作用。任何令我们感到不自在的事,我们都会自动避开。

我们当中有多少人相信:“如果我赚大钱,别人都会受穷。”什么人会把这种话以讹传讹呢?就是那些没钱的人!

如果圣诞老人走进府上,在茶几上放下100万元现金,钞票会不会原封不动地留在桌上呢?绝对不会!如果你不把钞票塞在枕头底下,保证汽车经纪人会来分一杯羹,旅行社会抓一把,还有附近的餐馆、花店、服装店、甚至税局人员……你周围的人都会来分一杯羹。但是,很多人从小就有一种错误观念:我不能赚太多钱,否则就会剥夺别人赚钱的机会。这真是可笑极了!

不要为自己的贫穷找借口,那只是无能的表现。如果你心中想着别人,不如想办法赚更多的钱,然后帮助他们。

创造幸福

如果我们问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如果我们问天下的人,最需要的是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回答两个字“幸福”。

“幸福”是什么?幸福就是快乐。

快乐是检验幸福的标准。

快乐是实现幸福的标准。

曾经有位年轻小姐倾诉她的不快乐,原因是她发现爸妈相处不好,成天争执,看到爸妈不快乐,所以,她也不快乐了。

另外一位是儿子念小学四年级的妈妈,她说:“孩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不好,成天不快乐,所以,我也跟着不快乐了。”

这两位女性对“快乐”的说法,都是典型的“为他人而活”的情形。也就是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家庭,常不知不觉教育了我们:“你要为别人有没有快乐而负责。”

像前述年轻小姐,她的父母从她有记忆以来,常向她诉苦,同时要她劝告对方;如果没处理好,爸妈又责怪她没有尽力。也就是在这种从小无能为力解决大人问题,又心怀内疚的成长过程,使她愁容满面。

当老师提供她另一种想法:“爸妈是成年人,他们快不快乐是他们自己要努力去学习和改进的地方,那不是你的责任。”霎时之间,这位释放重担的年轻小姐,脸上绽放了愉悦的笑容。

至于,担心儿子不快乐,连带让自己不快乐的妈妈,她需要跨越的是“不要自责”的心理障碍。儿子要学习的,不是看到大人和他一起掉人情绪泥淖,而是要看到大人为他提供一面好镜子,让他学习改善人际关系的方法,建立拥有自得其乐渠道的人生态度。

虽然幸福对于我们这一代来说内涵可能较为复杂,问题的本质却和以往任何时候一样,没有改变。

当老婆提高嗓音提醒他:“我——不——是——你——的——妈妈!”

突然之间,这位男士怔住了。他问老婆:“为什么你会这样说?”

“因为上回妈妈来家里住的时候,你也是这样对她大声小声地吼。我看得出来,你的妈妈对你很没有耐心,每次不等你讲完话,她就急着离开,难怪你那么生气,可是我不是她,我是你的老婆,有什么事,我都很愿意和你沟通,所以请你不要再用那种方式来对待我。”

男士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然带着童年时代的怒气和老婆相处,他也才想到——这么多年来自己一直不快乐的原因,可能和妈妈有关联。在深思之后,这位男士决定邀妈妈再到家中小住,他要看清楚自己和妈妈的相处模式。

果然,当他和妈妈讲话时,他发现妈妈总是把自己想说的话说完之后,就示意要回房休息。

“可是我的话还没讲出来呀!”这回,做儿子的他鼓足勇气,大声地争取回应的机会。他又说:“谈话是两个人一来一往地说才算,如果你说过了而不让我说,这样只是在命令,或是交代事情。”

“好吧!你想说什么呢?”多年来,妈妈终于注意到儿子的需要,而愿意倾听。

快乐,是在人际互动中有了被尊重的回应。如果不是老婆的提醒,这位男士可能还要生活在童年不满的情绪当中,继续“找错对象”(老婆)来发泄怒气。

一位妈妈自认是孩子使她压力重重。因为孩子动作慢吞吞,所以做功课要催,洗澡要催,上床睡醒也要催。结果,适得其反,孩子的生活起居,包括做作业、洗澡,都不是百分之百的自动自发,这位妈妈也总是生活在压力当中。

为什么这位妈妈会用如此“高标准”来管教孩子?究竟是她自己的因素,还是其他人的因素?

在追索压力来源时,她恍然大悟,原来给她压力的不是孩子,而是丈夫。

她的丈夫常指责她没有把孩子教好,整个家乱七八糟的。为了减少丈夫的责备,也为了营造家庭的美好气氛,更重要的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尽心尽力在教养孩子,于是……

她变得有点紧张兮兮,尤其在丈夫下班快进家门前,她会要求孩子把客厅收拾好,把澡洗好,把功课写好……在不断地叮咛和催促下,整个家是鸡飞狗跳。

等到丈夫进门时,看起来全家是若无其事,各就各位,然而事实上,孩子气嘟着嘴,自己也是淌着冷汗,暗中喘气。

这位年轻的妈妈动机何在?当然不是要想将家里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吧!懂得幸福、快乐的人,会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会以愉悦的心情面对家人。幸福属于快乐的人。

父母快乐有助于孩子健康成长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研究了快乐与犯罪行为的关系后得出结论:荷兰格言“快乐的人永不邪恶”在科学上是站得住脚的。他们发现,大部分罪犯出生于不幸的家庭,或有一段不快乐的人际关系。

快乐的家庭和平、和气、和皆,孩子快乐成长,万事皆兴。

快乐的孩子,不仅是社会和学校的影响教育,更主要的是快乐的大本营——家庭、父母熏陶出来的。

快乐的孩子不犯罪,不自杀,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快乐的孩子会快快乐乐地去犯罪、快快乐乐地去自杀。

父母离异伤害最大的是孩子。这种伤害所带来的负面作用有可能影响孩子的一生,其中最大的影响,可能让孩子有忧郁的创伤而缺少快乐。

忧郁悲观的家庭很难成长起快乐乐观的孩子。营造一个快乐的家庭是父母的一大责任。也是快乐的孩子成长的一大条件。

民主的家庭,家庭的民主,能成长起快乐的孩子。

独裁专横型家庭父母,孩子忍气吞声,精神压抑,不会快乐。这样家庭成长起来的孩子或个性怯懦,抑郁或暴躁甚至残暴。

有位爸爸长期以来不知道如何和儿女沟通。当他垂头丧气地坐在诊疗室里时,心理医师发现他已经被家人孤立了。

妈妈和两个孩子依偎地坐在一起,而爸爸却在另一角落孤单地坐着。

“林先生,现在的感受是什么?”心理医师关心地问。

“我……”这位爸爸抬起头想开口。

“其实他是最近工作比较忙才失眠,其实他没什么问题,我叫两个孩子不要吵他。”太太一开口就说个不停,林先生又垂下了头。

心理医师注意到林太太在家中的主导地位,接下来,当林先生向女儿问及:“上礼拜你提到有个活动是?”

林爸爸话都还没有说完,女儿也还没开口,林妈妈又介入了,她说:“女儿的事,你不要管那么多,你只要管好你的工作就好了。”

这时,心理医师见时机已成熟,他转身向林妈妈说:“你为什么不让先生和孩子有直接沟通的机会?你的内心究竟在担心什么?”

在家庭治疗的机会里,透过心理医师的观察和引导,林太太终于发现自己在家中组成了奇妙的三角关系。也就是她和儿女的联系线非常坚固,但是她自己和丈夫之间,以及丈夫和儿女之间的联系线却非常薄弱。

再追根究底才发现,原来林太太一直害怕人际关系中有“冲突”,因此拼命用插嘴、抢话、代答方式把问题摆平,但也阻断了爸爸和儿女间的沟通。

于是在心理医师的引导下,林太太学习做一个倾听者,当丈夫和儿女讲话时,让他们自己完成对话,当丈夫要和她说话时,也让丈夫说完才回应,全家终于有机会建立新的三角关系。

另外一个例子,也是个矛盾的家人三角关系。

有一天,苏珊不小心跌了一跤,居然脚就跛了。

除了寻求外科医师诊治外,苏珊的家人还找来了心理医师做家庭治疗。

咨询过程中,心理医师发现这个家庭有严重的重叠三角关系,也就是苏珊的母亲珍妮被苏珊的外祖母芭芭拉宠溺和控制,而珍妮也用同样的模式来约束苏珊。

更让苏珊受不了的是母亲珍妮学外祖母的方式,想要阻断苏珊和爸爸和好相处。但是八岁的苏珊很希望建立自己和谐的三角关系,她不希望像妈妈和外祖母那样排斥外祖父。

小女孩不明白自己潜意识的运作,只是当她跌了一跤之后,家人的关系正在重新调适,爸爸妈妈的关系更好,外祖母比较少来干涉妈妈的作为,而心理医师伯伯也告诉她:“再过一段时间,你的脚很快就会完全好了。”

或许我们不需要用苏珊的潜意识“诡计”来挑战家人关系,但是如何去看清自己处在什么样的三角关系,却是很有意义的。

从自己和爸爸、妈妈的关系,从自己和儿女、夫妻的关系,从自己和主管、同事的关系,相信你会看到环环相扣,既类同又熟悉的三角关系,而只要一组三角关系重整了,其他的三角关系也就有了解套的机会。

普天下父母都爱子女如掌上明珠,宠爱有加,但更要重视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

《躁郁之》的的作者凯·杰米逊博士,提及她罹患躁郁症的心路历程,其中谈到家庭遗传因素,也提到从小爸妈的教育方式,让她吃足了苦头。

原来杰米逊博士的爸妈来自严谨、守旧的英国新教徒后裔家庭,要求孩子“所有的问题都应该自己解决”,使得杰米逊博士在十五岁开始因搬家、转学、离开男友而感到身心崩溃时,也不敢向家人吐露,还因为拒绝求医服药而延误治疗。

杰米逊博士曾说:“我在生命最重要的成型阶段中,所处的世界凡事均循规蹈矩,我学习体贴别人,谨慎周到,而且行为节制。”也就是这样标准、制式的教养方式,让杰米逊博士从小活在“她应该没有问题”的期许中。

一般来说,因为爸妈感情不好而造成孩子行为偏差的比例最高,发现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宝宝,每回爸妈语言激烈,家庭气氛不对时,这个宝宝就会出现一些情况,不是跌跤就是打翻东西,引起爸妈的注意和责骂后,同时也暂停了爸妈的争吵。

同样的情形,长大后的孩子,如果一直活在爸妈争执不断或自觉不受欢迎家庭里,他制造的麻烦将越来越多,直到爸妈学会相处的技巧,完全接纳自己的孩子,才比较有可能看到回心转意的孩子。

父母之间和睦与否,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成长心智,所以希望每个家庭中的爸爸妈妈都要相互忍让,使孩子感到一种祥和的气氛。这对他们的成长极为重要。

快乐可使家庭和睦

强是一个年过而立,已经成家立业的男人。生活中的一切都很顺利,但只有一件事让他烦恼。他常常纳闷地问自己:未婚前老婆的脾气非常和善客气,可结婚后为何变得越来越暴躁了呢?

就在他懊恼自己娶错老婆时,有一天,他们又爆发了冲突,这次,老婆不甘示弱地大声嚷着:“你只知道挑剔我,取笑我。”

做老公的他一气之下跑出家门,开了车在外转了好几圈,最后找到一个僻静的巷子里,把车子熄了火,然后静静地坐着。

这回,因为冷静下来了,老婆的话重新在他脑海中响起来。

挑剔她,取笑她,有吗?

没错,做老公的他喜欢说老婆没成长,跟不上时代,又嫌她不会理家,连小孩也教不好,以前老婆听了,总是不发一语、默默流泪;现在则不一样了,不是据理力争,就是把门用力关上。

这样说起来,老婆会变得脾气暴躁也是有原因的喽!坐在车里的他,又回想起当初在大学校园里两人谈恋爱的情景。那时,老婆可也是杰出的大学生,无论口才、教养、成绩,连家世都比他好,若不是看上他的艺术才华,他俩是不会在一起的。

自从结婚后,他就习惯泼她冷水,或杀她威风,如今回想起来,其实也可能是自己的自卑感在作祟。

“老婆,你好吗?”他拿起手机,打了通电话回家,老婆只是简单地“嗯”了一声,显然还在情绪当中。

“老婆,对不起,你有优点,我应该以你为荣,而不是压抑你,从现在开始,我会改掉挑剔你,取笑你的习惯。”

“你在哪里?要不要赶快回来?”霎时之间,老婆的声调变得明朗清亮。

“好!我马上回来!”他关上手机,立刻发动引擎,并且归心似箭。

家庭的存在,是为了让我们体会无条件的爱。你可以离开办公室的同事、酒吧的老友。但是,家人就不同了。你注定了一辈子要与这些对你了如指掌的人在一起,而你无论如何都要学习去爱他们。

对于家人,不管他们的外貌如何,能为我们做些什么,我们都要学会用心去爱他们。《在鹅绒兔子》这个故事中,皮马所说的一段话,似乎就在解释无条件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