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多彩的世界让自己更快乐
10346300000023

第23章 快乐是一种心态和宽容(3)

有一对夫妇,家里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问,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起来。这种见不得人的事,使得她的父母震怒异常!经一再苦逼之后,她终于吞吞吐吐说出“白隐”两字。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理论,但这位大师不置可否,只若无其事地答道:“就是这样吗?”孩子生下来后,就被送给白隐。白隐没说什么,他向邻居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用品,虽不免横遭白眼,或是冷嘲热讽,但他总是处之泰然。事隔一年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不忍心再欺瞒下去而说实话了,孩子的生父是在渔市工作的一名青年。她的父母立即将她带到白隐那里,向他道歉。白隐仍然是淡然如水,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白隐超乎“忍辱”的德行,赢得了更多、更久的称颂。

我们得到幸福和成功,得到友谊和爱情,不是因为我们的防卫姿态,而是缘于身心的开放。忘记恐惧,忘记自己,我们才会得到人生最宝贵的东西。这也正是一种忍让,而缺乏谦虚忍让之心则很难成功快乐。

面对别人的褒奖,学会谦虚。在别人指责甚至攻击时,学会忍让。如此你便有了好的品格,于己于人均大有好处,快乐也会在你心中永驻。

容纳别人是一种快乐

被别人容纳是一种幸福,能够容纳别人则是更大的快乐。容纳别人超过自己,不仅不会损害自己的声誉,反而使自己声誉更高。着名科学家牛顿的导师就是这样一位深谙此理的心胸开阔之人,从而使自己成了后人渴慕和敬仰的对象。

牛顿1661年中学毕业后,考入英国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此时,他还是个年仅18岁的清贫学生,有幸得到导师伊萨克·巴罗博士的悉心教导。牛顿大学毕业后,继续留在该校读研究生,不久就获得了硕士学位。又过一年,牛顿26岁,巴罗博士以年迈为由辞去教授的职务,积极推荐牛顿接任他的职务。其实巴罗这时还不到花甲之年,谈不上“年迈”。他辞职,是为了让贤。从此,牛顿就成为剑桥大学公认的大数学家,还被选为三一学院管理委员会成员之一,在这座高等学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长达30年之久。他的渊博学识和辉煌的科学成就,都是在这里取得的。而牛顿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巴罗博士的教导、让贤密不可分。可以说,牛顿的奖章中,巴罗也有一半的功劳。巴罗当时是国内外知名的学者,以研究数学、天文学和希腊文学闻名于世,还有诗人和旅行家的称誉,英王查理二世更称赞他是“欧洲最优秀的学者”,他把自己的专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牛顿。

被别人容纳是一种快乐,能够容纳别人则是更大的快乐。

去创造快乐的心态

有时候,当我们处在恶劣的客观环境中,又无力改变现实时,如何才能让自己不溺于绝望,而保持开朗和力量呢?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格在幼年时期就已经定型,而且影响人的一生,日后改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弗兰克是一位受过弗洛伊德洗礼的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进纳粹集中营,遭遇极其悲惨。他的父母、妻子和兄弟均死于纳粹的魔掌,惟一的亲人只剩下一个妹妹。他本人更是受到严刑拷打,朝不保夕。有一天,他赤身独处于囚室,忽然之间顿悟,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感受——日后命名为“人类终极的自由”当时他只知道这种自由是纳粹德寇永远也无法剥夺的。从客观环境上来看,他完全受制于人,但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超脱于肉体束缚之外。他可以自行决定外界的刺激对本身的影响程度。换句话说,在刺激与反应之间,他发现自己还有选择对外界刺激如何反应的自由与能力。他在脑海里设想各式各样的情况。譬如,获释后将如何站在讲台上,把在这一段痛苦折磨中学到的宝贵经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

凭着想像与记忆,他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直到心灵的自由终于超越了纳粹的禁锢。他的这种超越也感染了其他的囚犯甚至狱卒。他协助狱友在苦难中找到生命的意义,寻回自尊。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弗兰克运用难得的自我意识天赋,发掘了人性中最可贵的一面,那就是人有“选择的自由”。

这种自由来自人类特有的四种天赋。除了自我意识,我们有“想像力”,能超出现实之外;还有“良知”,能明辨是非和善恶;更有“独立意志”,能够不受外力影响,自行其是。弗兰克在狱中发现的人性准则,正是我们营造自治自立人生的首要准则一自由择志。自由择志的含义不仅在了:采取行动,还代表人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个人行动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外在环境。

个人行动取决于人本身,而不是外在环境。理智可以战胜情感,人有能力,也有责任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所以,当你面对逆境时,你选择快乐的心态,有了快乐的心态,也就有了快乐的心情。

微笑的人生没有难题

人生需要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因为社会生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今天你可能在某个位置,明天也许就没有了。如果想不开,就只能是人生悲剧。相反,只要及时调整,那就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有一个年轻人中学毕业后没有考上大学,他感到心灰意冷,为了糊口,只好去了一个理发店学理发。没干多久,他就觉得理发没有出息,后来又去当兵,几年后复员回家,还是找不到像样的工作,又只好回到理发店理发。他觉得命运对他的安排就是理发,既然这样,就把理发这件事做好,于是,他调整了自己的心态,爱上了这一工作,并立志要成为最优秀的理发师。几年之后,他真的成功了,并拥有了他自己的美容美发院。

这位年轻人从不喜欢这一工作到喜欢这一工作,从觉得没出息到做得有出息,全在于能够及时进行人生自我调整。

如果他永远抱着以前的想法看待他的工作和前途,不及时自我调整,那么,他的人生就永远只是失败。

那些悲观者为了证明他们的负面假设是正确的,他们用负面经验做弹药和证据来对抗乐观主义。他们认为乐观的人是鸵鸟,只会把头埋在沙子里,根本就不了解人生的现实。

不过,乐观的人都明白,没有人握有未卜先知的水晶球,没有人可以正确地预测未来,也没有人可以知晓未来,所以宁愿乐观一点,凡事往好的方向想,人生才会比较愉快,比较积极。

不管你是否喜欢,地球上人人都如此,如果一个人决心想获得某种快乐,那么他就能得到这种快乐。

人与人之间其实只存在着一种很小的差异——心态的积极与消极,但就是这种很小的差异往往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天壤之别——有的人非常快乐,而有的人终生不快乐。期望获得快乐者采取积极的心态,这样快乐就会被吸引到他们身边。而那些态度消极的人不仅不会吸引快乐,相反还排斥快乐,当快乐悄然降临到他们身边时,他们可能毫无觉察,或者失之交臂。

如果你爱吹毛求疵,挑剔问题,那么你的人生基本上都是痛苦的,你的精力就会大量浪费在这些地方。

拥有自己就是财富

拥有健康、年轻、生命,也就拥有了最大的财富,这是非钱财可以衡量的。一个青年老是埋怨自己时运不济,发不了财,终日愁眉不展。

这一天走过来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问:“年轻人,干吗不高兴?”

“我不明白,为什么我总是这么穷。”

“穷?你很富有呀。”老人由衷地说。

“这从何说起?”年轻人问。

老人不正面回答,反问道:“假如今天斩掉你一个手指头,给你一千元,你干不干?”

“不干。”年轻人回答。

“假如斩掉你一只手,给你一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使你双眼都瞎掉,给你十万元,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变成八十岁的老人,给你一百万,你干不干?”

“不干。”

“假如让你马上死掉,给你一千万,你干不干?”

“不干。”

“这就对了,你已经拥有了超过一千万的财富,为什么还哀叹自己贫穷呢?”老人笑吟吟地问。

青年愕然无言,但看得出他心有所思。

对于钱财过分贪婪,你的健康、青春、生命终究会舍其一,钱不是万能的!

拥有健康、年轻、生命,也就拥有了最大的财富,这是非钱财可以衡量的。你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你永远追求着你所没有的东西,而遗忘了你所拥有的美好事物。

在帮助别人中寻找快乐

快乐是一种难以捉摸的、瞬息万变的东西。如果你去追求它,你会发现它似乎在逃避你。但如果你把快乐送给别人,于是它就会来到你的身边。但是,如果你把苦难和不幸分摊给别人,你得到的就只能是苦难和不幸。

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总是烦恼,不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都认为那些事无法令人称心如意,这恰恰是因为他们总是把烦恼分摊给他人。

有一对年轻夫妇,他们住在美国南部的一个小城市里,其邻居是一对年老的夫妇,妻子几乎瞎了,并且瘫痪在轮椅中,丈夫本人身体也不很好,他整天呆在屋子里照料自己的妻子。

一年一度的圣诞节快要到了,这对年轻夫妇情不自禁地决定装饰一棵圣诞树送给这两位老人。他们买了一棵小树,将它装饰好,带上一些小礼物,在圣诞前夜把它送过去了。老妇人感激地注视着圣诞树上闪烁的小灯,激动得哭了。她的丈夫也一再说:“我们已经有许多年没有欣赏圣诞树了。”在以后的日子里,每当他们拜访这两位老人时,他们都要很高兴地提起那棵圣诞树。

对于这对年轻夫妇来讲,也许他们只是做了一件很小的事情,但他们把最大的快乐送给了他人,因而自己也从中获得了巨大的快乐。这种快乐是一种十分深厚的感情,而且也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中。

对于每个人来讲,你町能是快乐的、满足的,也可能是不快乐的。因为你有权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决定你选择的因素只有一点,那就是你是接受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心态的影响。而这个因素至少也是你所能控制的。

有些人用消极的心态排斥他们所寻找的东西,他们蜷缩在他们狭小的天地里,不敢冲出去。他们只幻想一些美好的东西会从天而降,即使他们得到了这些东西,也不会将之与人分享。他们不懂得一点:如果你不把美好的东西分给别人,那些东西就会自然减少甚至消失。

寻找快乐的最好的办法就是竭尽全力使他人得到快乐。如果你不把美好的东西分给别人,那些东西就会自然减少甚至消失。

换个角度审视生活

换个角度看,你会发现,原来许多简单的哲理其实就在人们自己的心中。当你把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时,就能换来许多快乐和欣慰。因为你终于改变了那种“勿施于人”的态度,你会发现,原来一直困扰着我们的东西并不是物品本身的价值,而是人际之间复杂的态度。

“如果有一个柠檬,就可以做柠檬水。”这是一位聪明人的做法,而傻子的做法正好相反。如果他发现生命给他的只是一个柠檬,他会沮丧,自暴自弃地说:“我完了,我的命运真悲惨,连一点发达的机会也没有,命中注定只有一个柠檬。”然后,他就开始诅咒这个世界,一辈子让自己沉浸在自卑自怜当中,毫无作为。

但是,当聪明人拿到一个柠檬的时候,他就会说:“我可以用柠檬干什么呢?我怎样才能把这个柠檬做成更有价值的柠檬水呢?”

住在美国加州的一位快乐的农夫叫皮特,他甚至把一个“毒”柠檬做成了柠檬水。当他买下那片农场的时候,他觉得非常沮丧,因为那块地坏得使他既不能种水果,也不能养猪,能在那片地上生长的只有白杨树和响尾蛇。后来,他想了一个好主意,他要把自己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种资产,他要利用那些响尾蛇。皮特的想法使每一个人都很吃惊,因为他开始做响尾蛇罐头。

现在,皮特的生意做得非常大,每年去他的响尾蛇农场参观的游客差不多就有两万人;从响尾蛇身上取出来的蛇毒,运送到各大药厂去做蛇毒的血清;响尾蛇皮以很高的价钱卖出去,做女人的皮鞋和皮包。

人类最奇妙的特性之一,就是“能够变换角度去审视自己的生活”。

有一次,着名的小提琴演奏家欧利·布尔在法国巴黎举行一场音乐会。演奏时,小提琴上的A弦突然断了,欧利·布尔就用另外的三根弦演奏完了那支曲子。“这就是生活,如果你的A弦断了,就在其他三根弦上把曲子演奏完。”

其实,这不仅仅是生活,它比生活更可贵。

所以,我们要培养能够带给你平安和快乐的心理,“当命运交给我们一个柠檬的时候,我们就试着去把它做成一杯柠檬水”。只有这样,你才能把不幸变为幸福。

人生总会有不顺心的时候,很多人在逆境中沉沦了,自暴自弃了,但是只要相信人生可以自我调整,换个角度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就会出现茅屋变成宫殿的奇迹。

学会包容你的仇人

做人应持这样一种态度:用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这样才不会制造对手和仇敌。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永远是正确的丽拒绝别人的意见,这是不明智的做人之举。

当我们恨我们的仇人时,就等于给了他们致胜的力量。那种力量能够妨碍我们的睡眠、我们的胃口、我们的血压、我们的健康和我们的快乐。要是我们的仇人知道他们如何令我们担心、令我们苦恼、令我们一心想报复的话,他们一定会高兴得跳起舞来。我们心中的恨意完全不能伤害到他们,却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像地狱一般。

就如莎士比亚所说的:“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热得烧伤你自己。”

有人曾经说过:“假如你做自己的工作,不去理你的仇敌,有一天会有别人来替你对付他的。要知道,你向仇敌找麻烦,会浪费你许多的时间和精力。”

不过,你不理会他,不等于他也不理会你。如果你的仇敌偏偏要来惹你,那该怎么办呢?

有这样一位农人,新买了一处农庄。这一天,他正沿着农庄的边界走着,遇到了邻居。

“慢着,你且别走,”邻居说道,“在你买进这块地时,你同时买到了我对你的起诉,你的篱笆越过了我的界限10英尺。”

这是一个可以延续数百年、造成世代仇恨的争论的开始。可是,新主人微笑着说:“我本以为可以在这里找到些和气的邻居,我也希望自己是个和气的邻居,你可要帮我的忙,将篱笆移到你指定的地点,费用由我来付。”

那道篱笆始终不曾移动过,作为仇敌的人也变了,以后这位挑衅者成了一位友善的好邻居。这便是以宽容求和气的做人之道。

有句老话说的好:“不会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这告诉我们:做人必须敞开心胸,不去生无聊的气。要培养平和快乐的心理,就永远不要试图去报复我们的对手,因为如果我们那样做的话,我们会深深地伤害了自己。在这一点上,每一个聪明的成功人士都会有所感悟,他们更懂得去调节自己的心理,因为他们知道,生别人的气,不但会伤害自己,更会把时间耽误在这些乏味的事情上,这是很没有意义的,也会为自己的成功设置障碍。

不会生气的人是笨蛋,而不去生气的人才是聪明人。用开阔的胸襟与兼容并蓄的雅量,宽容与自己不同甚至相反的意见。这样才不会制造对手和仇敌。

送他一轮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