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性格影响命运
10346900000033

第33章 塑造性格就是塑造命运(9)

(3)事后再作解释。不管上司发火在不在理,也不管你有多少理由,在其火气正盛之时,一句解释的话也是多余的。你可以在上司发完火安静下来后,找个合适的时间来做解释。如果下属的确做错了事,一定不要羞于再见上司,害怕再被训斥。高明的上司是绝不会为同一个问题动两次肝火的。下属在事后深刻地检讨和表明决心是十分必要的。它表明,你并没有忽视上司的话,你有了自我反省并希望有机会进行改正的意愿。这样,他就不会苛刻地要求你了,相反,作为对你“态度不好”的补偿,他可能较平常更为宽容和大度。如果上司对下属的责难是错误的,下属就更应该在事后澄清。

(4)拿出行动来。事实胜于雄辩,行动胜于表白。有时候,上司发脾气,我们只有拿出事实和行动来,才能熄灭他的火气。如果上司是因为你的工作出问题而大发脾气,你应该马上行动起来,采取措施补救和改正。上司看到他的话已经起了作用,火气自然就消去了一大半。如果上司发火不在理,使你受了委屈,你有确凿事实或材料可以证明,那你不妨坚持一下自己的看法,用事实来证明自己没错。但要注意方式,不可过激。

3.能力不如自己的上司

遇到业务能力不如自己的上司,是件令人苦恼的事。处理与这种上司的关系也是十分棘手的事。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呢?下面三种方法仅供参考。

(1)不可锋芒毕露。无可否认,上司的工作能力一般都相当强。然而,也有个别上司的业务能力确实不如下属,遇到这样的上司怎么办?在这样的上司面前要多装糊涂。因为,不少上司觉得下属永远比自己差一截,这样他们才会有成就感。他们往往会提拔能力比自己低的下属。然而,一旦发现下属的能力高于自己时,他们立刻会显得坐立不安,也许还会对下属施加压力。因此,当你的才能高于上司时不可过于锋芒毕露,以免引发上司的猜忌。

(2)巧给上司当“高参”。如果上司的业务能力不如你,而你想让上司接受你的某项计划时,不妨动动脑筋,想想说服上司接受你的计划的办法。在环境许可的情况下,尽量避免在办公室跟上司展开激烈的争辩,应该在下班后请他到附近的餐厅喝杯咖啡,在轻松的环境下,把你的计划委婉地提出来。要知道,任何一个上司都不可能容忍下属当众冒犯。所以,你最好要照顾到上司的面子,维护他的形象。时间长了,他自然会对你产生良好的印象,甚至会与你成为好朋友,你的一些好建议也容易得到上司的接受。

(3)人在屋檐下一定要低头。遇到能力不如自己的上司时,要想想老祖先的一句话:“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上司毕竟是上司,虽然业务能力不如你,但是你也不能因此不把上司放在眼里。而且,遇到具体的工作时,还要“低低头”,“弯弯腰”。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这是处世的一种变通,更是一种生存智慧。

改变的是心情

一位朋友有着这样一段的经历。

一天,她站在一个珠宝店的柜台前,把一个装着几本书的书包放在旁边。在她挑选珠宝时,一个衣着讲究,仪表堂堂的男士也过来看珠宝,她礼貌地把自己的包移开。但这个人却愤怒地瞪着她,声称他是个正人君子,绝对无意偷她的包。他觉得他受到了侮辱,重重地把门关上,走出了珠宝店。

“哼,神经病。”莫明其妙地被人这么嚷了一通,她也很生气,也没心思看珠宝了,出门开车回家。

马路上的车像一条巨大而蠢笨的毛毛虫,缓慢地蠕动。看着前后左右的车她就生气:哪来这么多车、哪来的这些臭司机,简直不会开车;那家伙开那么快,不要命了;这家伙真慢,怎么学的车,真该扣他教练的奖金……

后来她与一辆大型卡车同时到达一个交叉路口,她想:“这家伙仗着他的车大,一定会冲过去。”当她下意识地准备减速让行时,卡车却先慢了下来,司机将头伸出窗外,脸上挂着一个开朗、愉快的微笑,招招手,示意她先过去。在她将车子开过路口时,满腔的不愉快突然全部无影无踪。

世界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心境。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获得快乐的心境呢?

被誉为人类出版史上第二大畅销书的卡耐基的《快乐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快乐心理的秘诀。他认为:“有了快乐的思想和行为,你就能感到快乐。”他提出了《只为今天》的忠告。

(1)快乐是来自内心的,而不一定需要表现出来。

(2)以快乐的心态接受你的家庭、你的事业和你的运气。

(3)爱护你的身体,使它能成为你争取成功的好基础。

(4)加强自己的思想修养。多看一些需要思考、需要集中精神才能看的书。

(5)用三件事来锻炼自己的灵魂:为别人做一件好事,但不让人家知道;做两件自己并不想做的事,从中寻找其中的乐趣。

(6)做个讨人喜欢的人,外表要尽量修饰,衣着要尽量得体,说话低声,行动优雅,丝毫不在乎别人的毁誉。对任何事都不挑毛病,也不干涉或教训别人。

(7)试着只考虑怎么度过今天,而不把自己一生的问题都在一次解决。因为,你虽然连续12个小时做一件事,但若要你一辈子都这样做下去的话,那只会累死。

(8)要定下一个计划,也许你不会完全照着做,但还要定下这个计划。这样至少可以免除两种缺点,过分仓促和犹豫不决。

(9)要为自己留下安静的半个小时,轻松一番。在这半个小时里,你要尽量使自己的生命更充满希望。

(10)心中要毫无惧怕。尤其是,你不要怕快乐,你要去欣赏美的一切,去爱,去相信你爱的那些人会爱你。

学会适应环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

适应的问题无时不在。生活不可能静如止水、波澜不惊,我们时时都会面对各种变故;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一马平川,我们也会遭遇失败和挫折;生活不可能总是如歌行板、水乡夜曲,我们会碰到厄运和灾祸。当变故出现时,当失败和挫折发生时,当厄运和灾祸降临时,我们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学会适应。

适应是一种接受。由于我们总爱依恋昔日的安逸,怀念过去的清静,当客观现实发生变化时,我们便不愿走出昨天,直面现实,接受这种变化。当某一天我们可能下岗时,我们不愿相信自己已没了饭碗;当如胶似漆的恋人突然移情别恋,我们不愿相信他(她)已与自己散尽了情缘;当亲人突然辞世,我们不愿相信他(她)已经遽然远行;当一笔满以为会赚一把的生意做砸了,我们不愿相信自己竟然亏了血本……不愿接受,其实就是不愿失去曾经拥有的——一份令人艳羡的工作、可心的恋人、相依为命的亲人、经营颇佳的生意。然而生活由不得自己,时光由不得你,我们要生活下去,就必须接受生活中种种变化。接受,就是在心理上认同,情感上容纳;接受,就是走出“怀旧”情结,及早消除负面情绪,面向未来,重整旗鼓,重新上路。

适应也是一种放弃。人生有所失才会有所得,只有放弃一部分,我们才会得到另外一部分;只有放弃某种我们凭“惯性”固守着的东西,我们才会得到另一些真正裨益人生的东西。下岗了,就应转变就业观,放弃脑子里根深蒂固的面子观念,到更广阔的就业天地里去寻生计;弃政而从商,到“海”里扑腾了,就得放弃机关优厚、舒适的工作条件;进入了婚姻“围城”,就得放弃单身时的逍遥洒脱、自由自在……要适应一种生活,就必然得放弃某些观念和欲望。放弃得当,我们才会解脱种种有形或无形的羁绊,打破种种思想上和行动中的禁锢,甩掉“包袱”,轻装前行,更快、更好地进入“适应”的角色。

适应更是一种挑战。每一次适应,必然就是一次严峻的自我考验和自我挑战,甚至是一种撕心裂肺的整合,一种脱胎换骨的磨砺:当情断花季、亲朋病故,如果我们不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和心理调适,怎么能挣脱伤感情怀?面对各种困厄的际遇、飞来的横祸、突至的挫折,如果我们不奋力杀出一条血路,又怎么能走出逆境?挑战,是对自身各种弱点和缺陷的无情开火,是对意志、性格、能力、水平的综合检阅。挑战的过程就是一个战胜自我、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的过程,取得了一次挑战的胜利,我们也就实现了一种“适应”。

适应也是一种选择、一种拼搏、一种磨炼、一种洗礼、一种凤凰涅盘的焙烤、一种干锤万击的锻造。因此,适应必然是痛苦而艰难的。生活中,一些人常常面对种种变化而畏缩胆怯,他们或在厄运面前一蹶不振,或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使人生蒙上了阴影。其实他们应该明白,适应是人生别无选择的课题,与其被动适应,不如主动适应。能否懂得“适应”和是否善于“适应”,正是检验人们的才智、勇气的一块试金石。懂得和善于“适应”者,处处抢先,无往不胜,事业节节成功,人生臻于圆满;反之,则步人后尘,碌碌无为,难有建树。

因此也可以说,适应是金。正是在不断的适应中,我们坚定了意志、磨炼了毅力、增强了自信、培养了才干、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丰富了阅历,从而不断成长,不断成熟。也正是在不断的适应中,我们咀嚼了酸甜苦辣,遍尝了人生百味,饱览了人生风景,体验了成功喜悦,从而充实了人生的内涵,丰富了生命的色彩。

如果说我们是永远的歌者,那么“适应”则是人生一支不歇的歌。让我们从风雨和坎坷中学会适应,在适应中去显现人生的风流,谱写人生的华章吧!

一切应顺其自然

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存在着竞争,充满冲突,我们每个人都因此承受着一定的心理压力。担心、恐惧和不安是我们经常的体验。当面对众人讲话时,我们会感到紧张;生活中遇到难题时,我们会困惑、烦恼甚至失眠……所有这一切都是我们正常生活的一部分。日本着名的森田理论认为,有精神疾患的人存在的一些不必要的心理冲突就是来自对这些自然情绪的过度关注及徒劳无益的抗争,通过精神交互作用使疾病日益加重。解决的办法是“顺其自然,为所当为”,将我们的诸多情感如羞怯、愤怒、恐惧、无助等视为一种自然。停止不必要的抗争,把注意力放在我们能够做而有必要做的事情上。那么,随之而来的会是症状的缓解与消失。这个过程也可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概括,即“见怪不怪,其怪自败”。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不只是一种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对它的理解和运用有助于建立合乎实际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

有这样一则印度寓言故事:有一位挑水工有两只水罐,一只完好无损,而另一只却有一条裂缝。完好的水罐为自己的完美无缺而骄傲无比,而那只裂缝的水罐则自惭形秽,每次从小溪边挑水回来,它的罐中就只剩半罐水了。当它把自己的愧疚之情告诉挑水工时,挑水工要它在回来的路上注意那些美丽的鲜花:“我在路旁撒了些花种,正是你裂缝中漏出的水,浇灌了这些花儿。”

正像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几乎每个人都有种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这就是生活本身。它给予你遗憾的同时,却让你体验到另一种美。

有一位作家说过:“生活是由幸福和痛苦组成的一串念珠。”生活中,我们会有种种的缺憾:理想难以实现的无奈,事业未成的遗憾,同事、上司一时的不理解,家庭的不和谐等。也许这些是我们一时难以改变的,但我们如果一味地为这些而烦恼、忧伤,就会错过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机会,同时也看不到生活中的希望,正如那只有裂缝的水罐,对先天不足的自卑和伤感,使它从未发现路旁那些美丽的鲜花,更不知道那些鲜花因自己的浇灌而盛开。

命运赐给我们欢乐和机遇,同时也给了我们缺憾与苦难,我们没有必要怨天尤人,更不必以偏概全、畏缩自卑。用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就会减少许多无奈与烦恼,多一些欢乐与阳光。

关键在于调适自己

一位女大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来自穷乡僻壤的我是那么无能,很少有高兴的时刻。只有当寝友们都痛苦时,我才能感到片刻快慰……”

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位女大学生有着错误的自我观念和错误的情绪体验。自己真的是那么一无是处?真的要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么?这种心理健康吗?

体验是人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一种认识,它制约着人的情绪和行为,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过于贬低自己就是自卑,自卑感是一种不良的体验,它常常是情绪不愉快的根源。

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一些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同样一件衣服,穿在他人身上好像一朵“花”,穿在自己身上好似一块“疤”;同样一颗痣,长在他人脸上是“画龙点睛”的美人痣,放在自己身上却会影响自己的容貌。这种人的“矛头”总是对着自己,很少有愉快的体验,主动把“痛苦”留给自己。

另有一些人则相反,过高地评估自己,认为自己“鹤立鸡群”,无所不能,但一遇到挫折,情绪就一落千丈。这些人往往从自大开始,以自卑告终,最后还是把“矛头”对准自己。

不良的自我体验难以产生愉快的心情,而长期痛苦的心情又会加重自卑感,这种恶性循环正是许多人的困惑所在。

心理健康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随时调控心情,审时度势地选择好自己前进的坐标。升学就业,经商下海,成家立业的每一次选择中,敢于直面人生,不为失败所困,不为名利所累,只为心情愉快。一份愉快的心情,能增添十分的妩媚;一份痛苦的心情,会影响一家人的生活安宁。

心理健康是一种高效的操作机能。这种操作机能是指人的心理与社会功能相协调。心理健康的人具备良好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并具有创造力,思维活跃,学习工作效率较高,人际关系和谐。他们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协调,个人的内在心理需要和外在的社会规范协调。

心理健康不是一个静止的理想标准。可以肯定地说,绝对心理健康的人是没有的。绝大多数人处在健康与不健康的边缘状态,人们称之为“第三状态”。

心理学家的观点是:“90%的就医者可能没有病,或是无病呻吟,或以病人的角色换取他人的同情与关注。而90%的正常人也许有病,他们正遭受现代社会的各种应激压力,如升学、就业、求职、下岗……他们随时会成为病人。”这种观点辩证地阐明了健康的相对性。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社会在进步,人也得变化。保持心理健康将是一个动态过程。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吃饱饭就够了;七八十年代,有房住,有书读就满足了;九十年代至21世纪,人们面临着更大的应激压力,会更多地追求精神需要、尊严与成就,这些需要的满足有赖于心理调适与自身的不懈努力。

心理的调适还要遵循人的年龄发展特征。若一位成熟的女性连买双什么样的鞋都拿不定主意,非要母亲裁决,说明其心理的成熟度太低,心理调适能力太差。反之,一位5岁的幼儿谙知世态炎凉,把自己喜爱的食品让给父母吃,这种“早熟”同样令人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