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个富人
10348600000039

第39章 富人的个性与心态(2)

要对现实有正确的认识,且具有处理问题的能力。虽然有高度智慧的人,不一定都是具有成熟人格的人,但是,智慧却是成熟人格所不能欠缺的部分。在自己的职业方面欠缺必要的技能(家庭主妇的话就是家事),即使在其他方面合格,也不能说是成熟的人格。

另外,投入自己工作的能力,也和正确的认知、技能一样重要。所谓投入工作的能力,是指有某个课题的时候,那种忘我投入的工作热心感而言。

5.自视客观——洞察和幽默

以自我为对象,客观地视察,也就是说要真正地洞察自己、了解自己。

除了洞察自己之外,还要有幽默的感觉。真正的幽默,是保持某种距离凝视自己,认知理想的自己和实际上自己的对照,并感到的“滑稽”。幽默和粗野的嘲笑、无意义的笑料、攻击性的调侃等不同。

幼儿会感觉到别人的滑稽可笑,却不具备笑自己的能力。青年也是一样,失败的时候,往往无法一笑置之,容易视为苦痛。

人生的高潮和低潮都是不可缺少的经历,以幽默的心态来对待,才是成熟人格的表现。

6.统一的人生哲学

把自己的人生当作有意义的东西,具有统一人生各种活动的人生哲学。这里所说的哲学,并不是指专门性的学说,而是个人的生活信条、生活目标的意思。即把什么当作人生最高的价值,应该以哪种方式生活,都订立了方针。说是具有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也行。

7.取人所长,补已之短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在处理事情或与人交往的时候都有或多或少的体现。如有的人生性拘谨、腼腆,不善于与人交往,但他敏感,感受能力强,善于观察与思考,对事物细微的差异能明显地感觉到。这类人如果从事财会、编译工作则称职,可以减少工作差错,而让这种人从事办公室工作,开始时可能不太适应,特别是对外接待,有些勉为其难,但只要坚持锻炼,其性格中的优势能得到进一步发挥,弱点也会随着工作环境的熟悉而逐渐克服,也能做出成绩。

有些优点,如谦虚、谨慎又可能成为弱点。过分谨慎,就可能缺乏活力,不敢竞争。缺乏冒险意识,缩手缩脚,没有开拓和创业精神,在商业竞争时代就会成为落伍者。

因此,我们要正确对侍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取人所长补已之短,以事业成功为原动力,恰到好处地扬长避短或扬长克短,更好更快地取得成功。

8.不能诿过于人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社会竞争中,每个人都可能办错事,说错话,不同程度地给别人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和伤害。但这并不可怕,若能勇敢地承认错误,毅然决然地为错误负责,并努力改正错误,不但不会失去别人的信任,反而会提高威信,显得更洒脱。

事实证明,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的人不管他犯了多么大的错误,都不会缩小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相反,人们会觉得这个人坦诚直率,老实可靠。

可有些自以为聪明的人,整日诿过于人,遇到什么事情或问题,常常是喜怒形于色,他们敢于当众拍着胸脯表态,或支持,或反对,语气坚决,旗帜鲜明。但当事态、周围环境有变化,他们的态度立即会来个一百八十度转变,把责任推给他人,自己若无其事,浑身轻松。这样的结果只会使人觉得小家子气,小心眼,对其避而远之。

诿过于人的人,总觉得自己是正确的。他们自认为如此,可以维护自己的形象,提高威信,殊不知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试想,谁愿意和连承认错误的勇气都没有的人共事?因此,诿过于人是失人之道,失信之道,万不可为。

9.宽以待人表真诚

宽容的人都有一颗广博的心和高远的着眼点,不狭隘,不睚眦必报。相容就是厚道、容忍、心胸宽广,忍耐性强。人们往往把宽广的胸怀比作大海,能广纳百川之细流,也不拒暴雨和冰雹;也有人把忍耐性比作弹簧,具有能伸能曲的韧性。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若想在困厄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待人以宽。”就是说,相容能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奋斗,在困难的时候共患难,进而增加成功的力量,创造更多的成功的机会。反之,相容度低,则会使人疏远,减少合作力量,人为地增加成功的阻力。

宽容就是要以对待自己的心来对待别人。孔子早就告诫人们:“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件事情,你自己不能接受,不愿意做,别人也一定不愿接受,不愿意做。如果你把它推给别人,就代表着对别人的不尊重。在人际交往中,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教诲是大有裨益的,它可以使自己避免提出人们难以接受的要求,避免由此而引起的难堪局面,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推己及人,是以自己为标尺,衡量言行举止能否为人所接受,其依据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将心比心,设身处地,还可以用角色互换的方法,假设自己站在对方的位置上,想想对一个人行为或言论的反应、感觉如何,理解他人,体谅他人。

大凡能成大事的男人,都具有良好品质。如果我们能爱心永存,真诚待人,宽以待人,就能尽可能多地赢得别人的好感、信赖和尊敬,就能更好地与周围人和睦相处,就能在人生旅途中顺利愉快地前行。

10.如梦如幻的人格解体

人格解体作为一个症状,在许多精神疾病中都能见到,尤其常见于抑郁症、癔病、疑病症等。有一位抑郁症病人准确地描述了自己患病后出现的人格解体症状:“自从发病以来,我不但情绪不高,有自卑、自责的念头及对前途感到无望,还有一个症状也让我难以忍受,就是自己与别人及外界事物间总有一种难以打破的隔膜感,比如我看日出、看花,都如在梦里,与人交往时也有一种似真若梦的感觉,我真怀疑自己是不是还活着。”

在正常人群中也有许多人有过这种经历,尤其是那些爱幻想的诗人、小说家,更是常常“如堕云里雾中”,而且,有许多人还将这种经历记录下来,成为传世佳作。存在主义哲学家、文学家保罗·萨特曾写过一篇小说,名叫《恶心》,其中详细而逼真地描写出了“我”的人格丢失的感觉。书中的“我”已丧失了独立存在的人格,而被其“替身”所替代了,连呼吸、写字等一举一动都不再属于自己,而是为那位“替身”存在的,“我”为此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之中。显然,在萨特的笔下,这种人格解体(萨特称为“非存在”)是一种痛苦的心理经历。

11.把握好自尊的弹性

自尊是人格的第一需要,也是一个人所不能少的精神支柱。维护自尊是人的本能和天性。为人处事若毫无自尊,脸皮太厚,不行;反过来,自尊过盛,脸皮太薄,也不好。正确的原则是:从实际的需要出发,让自尊心保持一定的弹性,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

一是从思想上认清自尊的需要和交际的需要两者之间的关系。过于自尊的人,总是把自尊看得很重,把自尊看得很重就会把自己看得很重,从而生活中就充满了很多矛盾。因此,我们应把看问题的立足点变一下,不要光想着自己的面子,还要看到比这更重要的东西,比如事业、工作、友谊等。另外,还应坚持让自尊服从交际的需要。有了这种思想,对自尊就有了自控力,即使受到刺激,也不至于脸红心跳,甚至可以不急不恼,哈哈一笑,照样与对手周旋,表现出办不成事决不罢休的姿态,直至交际成功。

二是在交际过程中要审时度势,准确地把握自尊的弹性,追求最佳效果。

总而言之,成熟的人格魅力是富人之所以富的一个重要凭借。

知进退,懂权变

自古以来,逞匹夫之勇者,都难以成就一番大的事业,而那种能够忍辱负重、养精蓄锐,相时而动者,才是真正的豪杰。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却最终帮助刘邦打下大汉江山;勾践受尽吴王羞辱,但最终卧薪尝胆报仇雪恨。

大多数富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欲成大事,失势时应能等;得势应能藏;受辱时应能“忍”,这样方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1958年,李嘉诚的长江工业公司在塑胶业异军突起,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李嘉诚也由此获得“塑胶花大王”的美称。

许多人都认为他应该在这个行业一心一意闯下去,将这个美称继续发扬光大,争做世界塑胶业的泰斗。

李嘉诚却不是这样想的,他心中的蓝图,岂是塑胶花的能包容?生产塑胶花,只是他赚钱的手段,积累资金的手段。他的最终目的,是充分展示人生的价值,看看一个人的能量究竟有多大?跑得有多远?

塑胶花的成功,滋长并坚定了他建立伟业的雄心。当然,他也不会草率抛弃塑胶业。在其后10余年间,他在塑胶领域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为他开创新事业积累了数千万元资金。

李嘉诚不是好高鹜远之人,他总是脚踏实地,和既定的目标迈进。他亦不会鲁莽行事,每一个重大举措,都要经过长时期的深思熟虑、周密调查——除非时机不等人的非常时期。

涉足地产,孕育心中有数月之久,塑胶花为他赚得平生第一桶金,他才将构想付诸现实。

在今天,百亿身家的超级巨富,90%是地产商或兼营地产的商人。可当时并非如此,大富翁分散在金融、航运、地产、贸易、零售、能源、工业等诸多行业,地产商在富豪家族中并不突出——这同时意味着,房地产不是人人看好的行业。

李嘉诚以独到的慧眼,洞察到地产的巨大潜质和广泛前景。

最明显的现象,是人口的增多和经济的发展。1951年,香港人口不过200万,50年代末,将近300万。人口增多,不仅是住宅需求量的增多,因本埠经济的持续发展,还急需大量的办公写字楼、商业铺位、工业厂房。香港长期闹房荒,房屋的增加总是跟不上需求量。

香港是弹丸之地,不仅狭小,而且多山。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采取高地价政策,寸土寸金,房贵楼昂。

身为一业之主,李嘉诚多次为厂房伤透脑筋。寻找交通便利、租金适宜的厂房有多难?数次扩大生产规模,都是在现有的厂房重新布局。车间里,设备、人员、制品,挤得水泄不通。

香港工业化进程出人意料地急速发展,物业喜笑颜开,趁势提租。许多物业商只肯签短期租约,用户续租时,业主又大幅加租。用户苦不堪言,李嘉诚亦然。

李嘉诚曾多次构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用不着受物业商任意摆布。他的构想,经过长时间酝酿,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可做地产商?1958年,李嘉诚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一座12层的工业大厦。1960年,他又在新兴工业区——港岛东北角的柴湾兴建工业大厦,两座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李嘉诚虽吃准了房地产的乐观前景,仍采取谨慎入市、稳健发展的方针,他没有走捷径——预售楼花,而是将之作为出租物业。

不可否认,卖楼花能加速楼宇销售,加快资金回收,弥补地产商资金不足。卖楼花是霍英东于1954年首创。他一反地产商整幢售房或据以出租的做法,在楼宇尚未兴建之前,就将其分层分单位(单元)预售,得到预付款,即可动工兴建。卖家用买家的钱建楼,地产商还可将地皮和未成的物业拿到银行按揭(抵押贷款),真可谓一石二鸟。

继霍英东后,许多地产商纷纷效仿,大售楼花。银行的按揭制进一步完善,蔚然成风。用户只要付得起楼价的10%或20%的首期,就可把所买的楼宇向银行按揭。银行接受该楼宇作抵押,将楼价余下的未付部分付给地产商,然后,收取买楼宇者在未来若干年内按月向该银行付还贷款的本息。

李嘉诚认真研究了楼花和按揭。地产商的利益与银行休戚相关,地产业的盛衰又直接波及银行。唇亡齿寒,一损俱损,过多地依赖银行未必就是好事。

李嘉诚最欣赏香港最大的地产商——英资置地公司的保守做法,重点放在收租物业。置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一直雄踞中区“地王”宝座,拥有大量大厦物业。只要物业在,就是永久受益的聚宝盆。

资金再紧,李嘉诚宁可少建或不建,也不卖楼花加速建房进度。他尽量不向银行抵押贷款,或会同银行,向用户提供按揭。

他兴建收租物业,资金回笼缓慢。但他看好地价、楼价及租金飚升的总趋势。收租物业,虽不可像发展物业(建楼卖楼)那样牟取暴利,却有稳定的租金收入,物业增值,时间愈往后移,愈能显现出来。

李嘉诚预测无误。据港府公布的统计数据,1959年港府拍卖市区土地平均价;工业用地每平方米104.85元;商厦、写字楼、娱乐场等非工业用地1668.44元;住宅用地164.75元。而到1980年,这三类拍卖地价分别狂升为29549.03元、123379.06元、13728.30元。升幅分别为280.8倍、73.5倍、82.2倍。

地升楼贵,李嘉诚“坐享其利”。他拥有大批物业,储备了大量土地,逐渐成为香港最大地主。

诚然,当时地产界的许多人士,认为李嘉诚的作风过于保守。

然而,事实证明了李嘉诚的英明决策。

1961年6月,潮籍银行家廖宝珊的廖创业银行发生挤提风潮。廖宝珊是“西环地产之王”,他在西环大量购买地盘兴建楼宇,并在中环德埔道西兴建廖创业银行大厦。廖宝珊发展地产的资金,几乎全部都是存户存款,将其掏空殆尽,而引发存户挤提。

这次挤提风潮,令廖宝珊脑溢血猝亡。廖氏是潮商中的成功人士,深得商界新秀李嘉诚的尊敬。从廖宝珊身上,李嘉诚进一步意识到地产与银行业的风险。

廖创业银行挤提事件,并未引起地产银行界人士的足够重视。

1962年,香港政府修改建筑条例并公布,1966年实施。地皮拥有者,为了避免新条例实施后吃亏,都赶在1966年之前建房。这般建房热潮是在银行的积极资助下掀起的,银行不仅提供按揭,自己也直接投资房地产。

炒风空前炽热,职业炒家应运而生。他们看准地价楼价日涨夜升的畸形旺市,以小博大,只要付得起首期地价楼价,就可大炒特炒,趁高脱手。大客炒地,小客炒楼(花)。大客大都是地产商,甚至还有银行家;小客多是炒金的黄牛党。

在这股风起云涌的炒风中,李嘉诚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买空卖空是做生意的大忌,投机地产犹如投机股市,“一夜暴富”的后面,往往就是“一朝破产”。

李嘉诚坚定地以长期投资者的面目出现在地产界,同时,他又是长期投资者中的保守派。他一如既往地在港岛新界的新老工业区,寻购地皮,营建厂房。他尽可能少依赖银行贷款,有的工业大厦,完全是靠自筹自有的资金建造。公司下属的塑胶部经营状况良好,盈利可观;地产部已由开初的纯投资转为投资效益期,随着新厂的不断竣工出租,租金源源不断成几何数字涌来。

1965年1月,本埠小银行——明德银号发生挤提宣告破产,究其原因,是“参与房地产投机,使其没有流动资金,丧失偿债能力”。明德银号的破产,加剧了存户的恐慌心理,挤提风潮由此爆发,迅速蔓延到一系列银行,广东信托商业银行轰然倒闭,连实力雄厚的恒生银行也陷于危机之中,不得不出卖股权予汇丰银行而免遭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