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个富人
10348600000044

第44章 富人的为人处世谋略(2)

在福特创业之初,老福特曾两次尝试创办汽车公司,结果都因缺乏管理企业的本领而失败。所以老福特专门聘请了一位叫詹姆斯·库兹恩斯的管理专家出任经理。库兹恩斯走马上任后立即采取了三项重大措施:一是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市场调查预测,从而得出结论,只有生产美观、耐用、定价500美元左右的汽车才能打开销路;二是进行技术改造,组织设计了世界上第一条汽车装配流水线,把劳动生产率提高了80多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三是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销售网,打入国际市场,以销促产,增加了产品竞争力。三条措施的实行,使福特公司在短短几年里,一跃登上了世界汽车行业第一霸主的宝座。另一次是在1945年,福特二世从其祖父手中继承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全部行政经营权。这时,福特公司也由于老福特的专横跋扈,独断专行而面临危机。1929年福特市场占有率为31.3%,到1940年,竟急剧跌至18.9%。公司每月亏损900万美元,内部任人惟亲、管理人员不称职、设备过时、无人过问技术更新……福特二世知道,要挽救这样的一个“死亡公司”、就要进行一番彻底的改革。而要完成这一改革,关键是要有一个具有全面管理经验的人。亨利找到了他所急需的人才——原通用汽车公司的副总经理欧内斯特·布里奇。福特二世“三顾茅庐”,布里奇为这位年轻人的诚意所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邀请。福特二世还将“桑顿小组”10位成员招致麾下。

布里奇等走马上任后,当年就使公司扭亏为盈。第二年,除掉税款,取得了6636.7万美元的净收入。尔后利润逐年上升。

1950年,利润高达2.58515亿美元。就这样,福特汽车公司东山再起。

福特不把公司的安危系于某一精英。从1946年到1986年,40年间共换了10任总经理,平均4年一任。这个平均数正好吻合了创造力周期理论得出的结论。美国学者克库克提出的人才创造周期理论认为,人才的创造力在一次就业中呈现出一个由低到高,到顶峰后又逐渐衰落的过程。在一个工作岗位也体现出这个特征。其创造力高峰大约维持3~5年,如若在衰退期来临之前,适时变换岗位,便能充分发挥人才的最佳效益。福特公司正是按照这一规律,采取“智力接力赛”的形式,把那些优秀的人才的最佳创造期截留在公司的最佳岗位上,从而保持了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

所谓“事业第一”,即选材用人皆围绕事业发展这一目标,这是用人之道最本质的东西之一,因为事业发展本是每个企业所追求的惟一目标。福特公司即为最好例证。

李嘉诚和他的智囊团

李嘉诚可以说是最愿意扶掖后进,最懂得招贤纳士的商贾。他深深地明白,一个高度现代化的大财团必定要有不同类型的专门人才,组成人才团队进行管理——商业社会的资讯发展得实在太快了,没有一群能够独当一面的专门人才,一个集团是没有竞争力的。

君王与领袖的一个通病,就是“忌才”;他们可以“独霸”,却无法“分享”。在“工业时代”之前,这种惟我独尊的霸权主义还可以行得通。然而,进入“信息时代”之后,“分工合作”与专业化已是必然的事实,妄自尊大,自视甚高,以为自己是“一人尊政”的君王领袖,是注定要失败的。要创巨富的领袖人物,不可误认天下财富为一己“囊中之物”,而要视世界财富为自己带领的团队所共创出来的。

李嘉诚一个很令人欣赏的地方,就是他胸襟阔大,器度宽容,肯用人、敢任人。于是,他那“长江”王国便做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尽揽中外名器,尽收中外大财。他曾说过:“我选择‘长江’这名字,目的是为了勉励自己必须有广阔的胸怀与别人一起工作。”

美国的《财富》杂志就这方面对李嘉诚赞誉有加:“李嘉诚极其重视与借助专业经理人才帮助他完成鸿图大业。”李嘉诚的管理团队成员,都是独当一面的商场大将,他能“尽收天下利器”,成功地驾驭这一群中外骏马,证明了他除有领袖的“才”与“财”之外,也有王者之“得”与“德”。

李嘉诚那跨国王朝包括长江实业、嘉宏国际、和记黄埔、香港电灯;它的业务包括地产、货柜、码头、通讯、财务投资、电力与零售。

这个王国,除了两位“太子”李泽钜与李泽楷之外,还有一班元老管理大臣。他们包括:

——长实副董事总经理霍建宁,港大毕业后又曾留学美国,著名的资深会计师,乃策划与理财专家;

——和黄董事总经理马世民,一位历任“怡和”集团高职的谈判高手,乃李氏对外的“大使”;

——长实副董事总经理周年茂,曾在英国攻读法律,乃地产专才及李氏集团的发言人;

——长实副主席麦理思,剑桥大学经济系毕业的行政专才。

此外,李氏又有不少“客卿”为他献策为谋,使他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他们包括:律师出身的梁肇汉、股市名将杜辉廉与著名会计师兼律师李业广。

李氏时常声称,他自己很幸运,“有一班可以负责任的得力助手”,又坦言:“长实之所以能扩展到今日的规模,实在有赖属下鼎力合作和支持。”

另一方面,李嘉诚的谋臣平常很尊重他的决策,以他的意见为依归。马世民说:“我觉得电讯行业有极大的潜质,而李先生亦同意,于是便着手进行;他喜欢能源,大家也同意,于是便找投资机会。我们的集团很庞大,然而决策很快,很灵活。”周年茂更是直言:“我们所有人都以李先生为首,没有什么可争的。”

难怪有两位学者在《李嘉诚成功之路》一书里这样说:“正因为李嘉诚善于把一批确有真才实学的人物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出谋划策,而他自己则虚怀若谷,从善如流,甚至放手让他们参与决策,这就能够‘博采天下之所长,为己所用’,从而保证了他每逢关键时刻能出奇制胜,化险为夷,在瞬息万变的世界经济舞台上不迷失方向,不失时机地实行战略转移,使企业沿着成功的航道前进”。

合作的威力无穷,每一个希望事业成功的人都应该牢记这一点。

与恰当的伙伴合作

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义之前,都是满怀远大抱负的热血青年,希望能够在乱世之年救民于水火。当他们意识到,光凭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实现这个理想时,共同的目标使他们走到一起,桃园结义产生了极大的凝聚力。这时,一个紧密、合作、高效的团队建立起来,逐渐取得了他们任何单个人都不可能取得的成就。

“一个好汉三个帮”,封建时代的人尚且如此深知团结合作的道理,在现代人看来,单个人的能力和才智是有限的。在生产、生活高度社会化的今天,个人的成功仅靠自己的努力是不能达到的,因为它离不开他人的合作和协助。

“与恰当的合作伙伴合作”是个人能够走向成功、成为富豪的关键因素之一。

微软的“三架马车”

微软帝国——这是今天的人们对比尔·盖茨辉煌成就的习惯性称呼——它所取得成就,并不单单属于盖茨一个人,在盖茨的光芒之下,还站着他创业中不可或缺的团队成员。

在比尔·盖茨的学生时代,他结识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朋友,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合作者——保罗·艾伦和史蒂夫·巴尔默。

在湖滨中学,与盖茨一起对计算机房着迷的人当中,有一个高学部的学生名叫保罗·艾伦,年长盖茨两岁,这个人后来也成了美国计算机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保罗·艾伦很讨人喜欢。大部分在计算机房里沉迷的人都是衣着不整,头发蓬乱的赌徒,而保罗则比其他人显得更漂亮、更有风度。他留着浅色小胡子,戴太阳镜,带着一个公文皮包,说话轻声细语,为人谦虚朴实。有人说:

“他是一个看上去并不温和而实际温和的人,通常比比尔更容易接近,也更为友善……即使你在门那儿追上他,他也会停下来与你搭讪。”

盖茨和艾伦的友谊随着在计算机房呆的时间愈来愈长而加固。艾伦常向盖茨提出挑战,盖茨说:

“保罗经常考验我,所以,当他感到得意时就会对我说,‘嘿,我敢打赌你不能把这道题算出来!’他总是向我提出挑战……并且往往是选那艰深怪僻的问题。”

在谈到他们之间的友谊时,盖茨回忆说:“他读了4倍于我的科幻小说,另外,他还有许多解释自然之奥秘的书,所以,我就问他有关‘枪炮工作原理’和‘原子反应堆’之类的问题,保罗把这些都讲解得头头是道。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做数学和物理作业,这就是我们何以会成朋友的原因。”

从另一个角度说,艾伦与盖茨一样具有超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但这位华盛顿大学图书馆的助理管理员的儿子,常常因为说话轻柔,与人握手无力而被人忽略。

艾伦和盖茨怀有共同的伟大梦想,他们不仅花大量时间探讨有关未来计算机技术的问题,而且时刻都在想着能用计算机干出一番事业。

而在哈佛大学,比尔·盖茨则结识了巴尔默,这个人在微软的早期并不是特别重要的人物,但现在他却是微软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史蒂夫·巴尔默。若干年后,巴尔默进了盖茨的公司,成了仅次于总裁比尔·盖茨之外的第二号最有影响的人物。巴尔默性情暴躁但雄心勃勃,从哈佛毕业后,到斯坦福大学攻读商业管理硕士学位。但最终与比尔·盖茨一样没有念完就退学了,他认定不念书更能赚大钱。

巴尔默对计算机没有兴趣,也不具备基础技术知识。但他与盖茨一样对数学都有着共同的兴趣。巴尔默在哈佛攻读应用数学学位。

巴尔默和盖茨的性格有相同的地方。

有时深夜打完牌,精力仍然充沛的盖茨会走进巴尔默的房间,巴尔默也能长时间地不睡觉,他乐意听盖茨讲述他在牌桌上的冒险经历。两人有时激烈地争论,有时又不紧不慢地交谈,相互嘲弄,开玩笑,两人常常同时说话,却知道对方所表述的意思。

用盖茨的话说,他和巴尔默属于“高频段交流”,另一方刚好能够接受这一方的全部信息。

巴尔默与盖茨不同的是,他善于社交。巴尔默穿梭于哈佛的每一个角落,他似乎认识哈佛的每一个人。

巴尔默劝说盖茨参加“卡雷”男子俱乐部。在首次参加俱乐部活动的仪式上,巴尔默让盖茨身穿礼服,并将他的眼睛蒙上来到学校的自助餐厅。巴尔默强迫盖茨向在场的其他人谈谈计算机方面的事。

盖茨喜欢参加这种人数不多的俱乐部,早在西雅图的湖滨中学,他就愿意加入学校中的某个小团体。但盖茨在天性上常流露出腼腆和拘谨,因此,他只有几个知心朋友。

盖茨喜欢巴尔默,他退学后也常去找巴尔默聊天。当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时,盖茨仍然是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巴尔默。

一项成功的事业,光靠个人的能力是难以完成的。比尔·盖茨纵然在微软的成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艾伦和巴尔默同样也是这个成功团队中重要的一员。

1975年,艾伦和盖茨都在为6800编写BASIC语言,为他们自己的微软公司奠定基础。这一年,微软公司诞生了,它是微型计算机(Micro—computer)和软件(software)的缩写。如今,人们不大提起这个最初的含义,而只是把微软(Microsoft)挂在嘴上。

在盖茨和艾伦看来,“微软”之名用于一个专门开发微电脑软件的公司是再贴切不过了,何况当时这样的公司独此一家别无分店。盖茨和艾伦的想法很明确:要为各种各样的微电脑开发软件。

两个青年做出这个对世界电脑业发展产生重大、深远影响的决定时,盖茨只有20岁。

当时的软件行业,各路诸侯竞相逞强争能,蔚为壮观。微软公司虽然刚刚成立,名气不大,但两位创始人却在软件行业中名声鹊起,被称为软件开发设计的佼佼者。

微软公司开办之初,盖茨在合作协定中获得了微软公司大部分的权益,即在公司股份中,盖茨占60%,艾伦占40%。因为盖茨可以证明他在BASIC语言的最初开发中做得更多,而艾伦也认可这一点。不久以后,这种比例又进一步调整为64比36。但是,从股份的多少不能划分的是,盖茨和艾伦这个精干的创业团队,缺一不可。

谁也不曾想到,当时一家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公司,会成为日后那场没有硝烟的残酷战争的发动者,并会带来那么多的财富。

微软管理团队中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巴尔默,则为微软的巩固立下了汗马功劳。1998年7月,巴尔默正式担任微软总裁。2000年1月,巴尔默更上一层楼,正式担任微软CEO。

可以这样说,虽然比尔·盖茨对于微软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但是保罗·艾伦和史蒂夫·巴尔默的作用也不可低估,没有他们,是否会有今天的微软,真的还很难说。

英特尔“三杰”

1968年,安迪·葛鲁夫同集成电路的联合发明者、Fairchild半导体公司的鲍勃·诺伊斯(BobNoyee),以及人们常常引用的“摩尔法则”的发明者戈登·摩尔(GordonMoore)一起,联合创立一家新的公司,英特尔公司就此诞生。

虽然葛鲁夫不是英特尔公司的直接创始人,英特尔的直接创始人实际上是诺伊斯和摩尔,但葛鲁夫是参与这家公司创建的为数不多的几名英特尔雇员之一,当时他是英特尔研究和开发部门的总监。1976年,葛鲁夫成为英特尔首席运营官(C00),成为英特尔高层管理中心人物,负责英特尔日常管理和运作。1987年接任英特尔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葛鲁夫和鲍勃·诺伊斯、戈登·摩尔也因此被称为英特尔“三杰”。

在英特尔公司的早期,鲍勃·诺伊斯和戈登·摩尔发挥着主要的作用,使英特尔公司成为IT业重要的领袖公司之一。

安迪·葛鲁夫在英特尔成为最重要的人物发生在1985年。

那时,因为日本众多公司的密集“轰炸”般地倾销,英特尔公司状况非常不好,公司已连续6个月出现亏损,业界都在怀疑英特尔是否能生存下去,当时任英特尔公司总裁的葛鲁夫本来有一个长假,(在英特尔工作7年的员工会享受每年8周的长假,葛鲁夫原来一直带头休长假,他认为只有这样,别人也会跟着休长假。)但当时公司情况不好,所以葛鲁夫破例没有休长假,而是利用休假期间去公司各地巡视。葛鲁夫来到英特尔在亚利桑那州的分公司举行了一次全体员工大会(英特尔内部把这种会议叫OpenForum,即公开论坛)。在这次大会上,有一位女员工站起来毫不客气地对葛鲁夫说:“在公司成长的时候,公司的成长往往会比管理者的成长要快一些,英特尔公司是不是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了?如果英特尔已经到了这个程度,你是不是该打算退休了?如果你不打算退休,那又是为什么?”

如此刻薄的问话使会场的空气一下凝固住,但人们没有想到,葛鲁夫却哈哈大笑起来,他说:“我认为直到目前为止,我还是最好的管理人员,我们大家一起可以把这家公司做得更好,我现在还没有发现,谁会比我做得还要好,谁更适合做这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