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处事全书
10349000000013

第13章 保持本我外圆内方(8)

话要说得适可而止,进退有度。千万不要长篇大论,越描越黑,那可是商家大忌!古语说得好:“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话不在多,点到就行。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当今社会,没有人会有闲心去听你的滔滔宏论。这就要求你随时提醒自己,随时做到——把话说到点子上,有道理,有情味,有逻辑性,这样才算掌握了说话的分寸。

常言所说的“唇枪舌剑”、“天花乱坠”,这两句话,前者指谈话非常精彩;后者是指谈话如同一泻千里的意思。其实,谈话并不完全在于多么精彩,也不在于口若悬河。专门讲些俏皮话和空洞的笑话。相反,尽管谈话的时候直截了当地对答,朴实地理解,也仍旧可以得到圆满的谈话结果。反之,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误人时光。语言还要力求通俗易懂,如果不顾听者的接受能力,用文绉绉、艰涩难懂的语言,往往既不亲切,又使对方难以接受,结果事与愿违。

有的人为人腼腆,总怕和生疏的人会面时无言相对,实际上这是不必要的担心。因为在社交场合,大多数影响谈话气氛的不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少的人,而是出于那些讲话太多的人。即使自己不能谈笑风生,只要做到有问必答,回答问题合情合理就可以了。当然,交谈中注重语言的精练准确,并不是说总是拼命想自己下一句要说什么,过多的咬文嚼字,不但不能听清对方在说什么,也会失去自己控制谈话的能力,显得紧张和语塞,出现相反的谈话效果。

“言不在多,达意则灵。”讲话要精练,字字珠玑,简洁有力,使人不减兴趣。冗词赘语,唠叨哕嗦,不得要领,必令人生厌。

到什么山唱什么歌

中国有句谚语:“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见什么人说什么话。”说话不看对象,常常让别人无法理解自己的本意,从而在无形之中与别人拉开了相当的距离。反之,了解了对方的情况,并依据其情况,寻找与之相适应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双方就会觉得谈话比较投机,彼此在距离上也显得比较亲切。对方会觉得你是一个极具亲和力的人,从而愿意与你相处。

因此方圆说话要抓住以下几点:

1.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说话

与上司说话,或是探讨工作,我们应该尽量向上司多请教工作方法,多讨教办事经验,他会觉得你尊重他,看得起他。所以,在工作中,在办事过程中,即使你全都懂,也要装出有不明白的地方,然后主动去问上司:“关于这事,我不太了解,应该如何办?”或“这件事依我看来这样做比较好,不知局长有何高见?”

上司一定会很高兴地说:“嗯,就照这样做!”或“这个地方你要稍微注意一下!”或“大体这样就好了!”如此一来,我们不但会减少错误,上司也会感到自身的价值,而有了他的帮助和支持,后面的事情就好办得多了。

2.针对对方的特点说话

和人交谈时不仅要看对方的身份、地位,还要看对方的性格特点,针对他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这样才有利于解决问题。

中国春秋时期的纵横家鬼谷子先生指出:“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卑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意思是说:和聪明的人说话,须凭见闻广博;与见闻广博的人说话,须凭辨析能力;与地位高的人说话,态度要轩昂;与有钱的人说话,言辞要豪爽;与穷人说话,要动之以利;与地位低的人说话,要谦逊有礼;与勇敢的人说话,不要怯懦;与愚笨的人说话,可以锋芒毕露。

3.摸准别人的心理说话

通过对手无意中显示出来的态度及姿态,了解他的心理,有时能捕捉到比语言表露更真实、更微妙的思想。

东晋时代,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当时,贵族们喜欢品评人物,有人问大将军桓温:“你觉得某某人怎样?”

桓温刚要评论,又停下来看了看这个人,然后对他说:“你这个人喜欢传闲话,还是不告诉你为好。”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叫“言多必失”。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的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而且,你的话多了,其中自然会涉及到其他人。

由于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不同、语气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在传话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加入他个人的主观理解,等到你谈的内容被谈话对象听到时,可能已经大相径庭,势必造成误解、隔阂,进而形成仇恨。另外,人处在不同的状态下,讲话时的心情不同,话的内容也会不同,心情愉快的时候,看事看人也许比较符合自己的心思,故而赞誉之言可能会多;有时心情不愉快,讲起话来不免会愤世嫉俗,讲出许多过头的话,招来很多麻烦。

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倘不是相知较深的人,你就畅所欲言,以快一时,但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属于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没有修养;你说的话,若是关于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不配与他深谈,忠言逆耳,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属于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只知高谈阔论,孰不知轻言更易招忧呢!

话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仍是不必说。

争论永远没有赢家

世上只有一种方法能从辩论中得到最大的利益——那就是停止辩论。你永远不能从辩论中取得胜利。如果你辩论失败,那你当然失败了;如果你得胜了,你还是失败的。这是因为,就算你将他驳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那又怎样?你觉得很好,但他怎么认为?你使他觉得脆弱无援,你伤了他的自尊,他不会心悦诚服地承认你的胜利。

所以说话方圆之道要领悟这个真理。

波音人寿保险公司为他们的推销员定下一个规则:不要争论!完美、有效的推销,不是辩论,也不是类似辩论。因为辩论并不能让人改变想法。

多年前,有一位叫杰克的爱尔兰人,他因为喜欢和他人辩论,经常和顾客发生冲突,所以很难推销他的载重汽车。但后来他成功地成为纽约怀特汽车公司的一位推销明星。其中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他讲述了自己非凡转变的经过:“假如现在让我去向客户推销汽车,如果他说:‘什么?你们的汽车?你白送给我,我都不要,我要买某某牌的车。’我便告诉他,某某牌是一种好车,如果你买那种牌子的,你也不会错的。那个牌子为一家可靠公司所制造,推销员也很优秀。

“于是他没有话说了。如果他说某某牌最好,我同意他的说法,他不能整个下午继续说某某牌最好了。然后我们离开某某牌的题目,我开始讲自己车的优点。”

充满智慧的富兰克林常说:“如果你辩论争强,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得不偿失的,因为你永远无法得到对方的好感。”

因此,你自己好好考虑一下,你想要什么,只图一时口才表演式的胜利,还是一个人的长期好感?

在你进行辩论的时候,你也许是绝对正确的。但从改变对方的思想上来说,你大概一无所获,一如你错了一样。

美国总统威尔逊执政时的财政部长威廉·麦肯锡,他将多年的政治生涯获得的经验,归结为一句话:“靠辩论不可能使无知的人服气。”

林肯手下有一个青年军官,因为他与同事经常激烈争执。“凡立志成功的人,”林肯批评他说,“绝不能在个人的成见上浪费时间,丧失自制。你不能过分显示你自己,虽然这对你是小事。与其为争路而被狗咬,不如给狗让路。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被咬的伤口。”

拿破仑的管家康斯坦常与拿破仑的妻子约瑟芬打台球。在他所著的《拿破仑私生活回忆录》中说:“我虽然球技比她好,但我总是让她赢我,这样她会非常高兴。”我们要从康斯坦那里学到一些经验。我们要使我们的客户、恋人、丈夫、妻子在偶然发生的不影响大局的讨论上胜过我们。

释迦牟尼说:“恨不能止恨,爱却能止恨。”误会永远不能用辩论结束,它需用手段、宽容与和解来使对方产生同情的欲望。

十有八九的争吵结果是,每人都更加相信自己是正确的。

在争论中您的意见可能是正确的。但要改变一个人的看法,您的努力大概会是徒劳的。

任何一个人,无论其修养程度如何,都不可能通过争论来说服他。

下面是避免无谓争论的几条建议:

1.欢迎不同的意见。

2.先听为上。

3.寻找双方的共同点。

4.答应仔细考虑反对的意见。

5.为反对者关心你的事情而真诚地感谢他们。

6.控制你的情绪。

7.不要盲目相信直觉。

男高音歌唱家真·皮尔斯结婚将近五十年了。他说:“我太太和我在很久以前就订下了约定,不论我们对对方如何的愤怒与不满,也要一直遵守这项约定,这项协议是:当一个人大吼的时候,另一个人就应该静听。很显然,当两个人都大吼的时候,就没有沟通可言了,有的只是刺耳的噪音,那太可怕了。”

要使你的思想深入人心,切记从争论中获胜的惟一秘诀就是:避免争论。

学会语言的“软化”艺术

委婉,或称婉转、婉曲,是一种修辞手法。它是指在讲话时不直陈本意,而用委婉之词加以烘托或暗示,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揣摩,含义越深越远,因而也就越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委婉含蓄是说话的艺术,它体现了说话者驾驭语言的技巧,而且也表现了对听众想像力和理解力的信任。生活中有许多事情是“只需意会,不必言传”的。如果说话者不相信听众丰富的想像力,把所有的意思和盘托出,这种词意浅陋、平淡无味的话语不但会使人不悦,而且会使说话失去魅力。

“遁辞以隐意,谲譬以指事叩”(刘勰《文心雕龙·谐隐》),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这是语言中的一种“缓冲”方法。尽管这“只是一种治标剂”(杰弗里·N·利奇语);但它能使本来也许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或看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公关语言中的“软化”艺术。

传说,汉武帝晚年时很希望自己长生不老,一天,他对侍臣说:“相书上说,一个人鼻子下面的‘人中’越长,命就越长;‘人中’长一寸,能活百岁,不知是真是假?”侍臣东方朔听了这话后,知道皇上又在做长生不老梦了,不觉哈哈大笑。皇上见东方朔似有讥讽之意,面有不悦之色喝道:“你怎么敢笑话我!”东方朔脱下帽子,恭恭敬敬地回答:“我怎么敢笑话皇上呢?我是在笑彭祖的脸太难看了。”汉武帝问:“你为什么笑彭祖呢?”东方朔说:“据说彭祖活了800岁,如要真像皇上刚才说的,‘人中’就有八寸长,那么,他的脸不是有丈把长吗?”汉武帝听了,也哈哈大笑。这种委婉含蓄的批评,汉武帝却是愉快地接受了。

林肯一直用具有视觉效果的词句来说话。当他对每天送到他白宫办公桌上的那些冗长、复杂的官式报告感到厌倦时,他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但是他不是以那种平淡的词句来表示反对,而是以一种几乎不可能被人遗忘的图画式字句说出。“当我派一个人出去买马时,”他说,“我并不希望这个人告诉我这匹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只希望知道它的特点何在。”这里,林肯运用了一种以甲喻乙,但又不明说乙的暗喻。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本意——不愿意批阅冗长复杂、毫无重点的报告,应该像买马人报告马的特点那样,抓住重点即可。林肯这种拐弯抹角的方法就是委婉法。

现代文学大师钱钟书先生,是个自甘寂寞的人。居家耕读,闭门谢客,最怕被人宣传,尤其不愿在报刊、电视中扬名露面。他的《围城》再版以后,又拍成了电视,在国内外引起轰动。不少新闻机构的记者,都想约见采访他,均被钱老执意谢绝了。一天,一位英国女士,好不容易打通了他家的电话,恳请让她登门拜见钱老。钱老一再婉言谢绝,没有效果,他就妙语惊人地对英国女士说:“假如你看了((围城)),像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洋女士终被说服了。

钱先生的回话,首句语义明确,后续两句:“吃了一只鸡蛋觉得不错”和“何必要认识那个下蛋的母鸡呢?”虽是借喻,但从语言效果上看,却是达到了“一石三鸟”的奇效:其一,是属于语义宽泛、富有弹性的模糊语言,给听话人以寻思悟理的伸缩余地;其二,是与外宾女士交际中,不宜直接明拒,采用宽泛含蓄的语言,尤显得有礼有节;其三,更反映了钱先生超脱盛名之累,自比“母鸡”的这种谦逊淳朴的人格之美。一言既出,不仅无懈可击,且又引人领悟话语中的深意,格外令人敬仰钱老的大家风范。

可见,委婉含蓄主要具有如下三方面的作用:第一,人们有时表露某种心事,提出某种要求时,常有种羞怯、为难心理,而委婉含蓄的表达则能解决这个问题。第二,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在人际交往中,对对方自尊心的维护或伤害,常常是影响人际关系好坏的直接原因;而有些表达,如拒绝对方的要求,表达不同于对方的意见,批评对方等,又极容易伤害对方的自尊。这时,委婉含蓄的表达常能取到既能完成表达任务,又能维护对方自尊的目的。第三,有时在某种情境中,例如碍于第三者在场,有些话就不便说,这时就可用委婉含蓄的表达。

这便是说话委婉含蓄的美妙之处。

关于委婉含蓄的表达,大致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是仔细研究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同义词语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含蓄的效果。

二是由外延边界不清或在内涵上极其笼统概括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含蓄的效果。

三是有许多修辞方式,如比喻、借代、双关、暗示等可以达到含蓄的效果。

四是有些事情,不必直接点明,只需指出一个较大的范围或方向,让听者根据提示去深入思考,寻求答案,可达到含蓄的效果。

五是通过侧面回答一些对方的问题,可以达到含蓄的效果。

最后,还要关注这样一种情况,使用委婉含蓄的话要注意,委婉含蓄不等于晦涩难懂,它的表现技巧首先是建立在让人听懂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使用范围。如果说话晦涩难懂,便无委婉含蓄可言;如果使用委婉含蓄的话不分场合,便会引起不良后果。说话方圆之道要切记掌握好语言的“软化”艺术。

学会轻松说“不”

人际交往不会永远是一帆风顺的。有时自己提出的要求被人拒绝,有时不得不拒绝一些熟人、朋友、亲戚向自己提出的要求。只是由于人情关系、利害关系等等,很难说出一个“不”字。这时怎么办?这就需要“婉拒”,即委婉地加以拒绝,它能使你轻松地说出“不”字,帮你打开人际关系的僵局。假如你马上一口拒绝,那么,对方极可能就会认为你不肯帮助他,甚至你们的关系因此而僵化。因此,最好是使对方认为你已尽力为他服务了。这也是对说话方圆之道的具体运用。

“今晚打八圈麻将吧!”“下班后一起到××餐厅喝一杯吧!”当你面对这些请求时,该如何拒绝呢?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亲人作为“挡箭牌”,你可以这样说:“抱歉,母亲在等我回家呢。”“说实在的,我内人………”“小孩今天身体不舒服,我得赶回去……”这样,别人就不好强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