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伟大的员工精神
10356000000015

第15章 团结合作的“蜜蜂”(1)

[学习典范]

蜜蜂是集体生活的动物,它们共同生活在“集体宿舍”里,有着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团结协作。有的蜜蜂负责去寻找花源,有的负责采集花粉,有的负责酿造蜂蜜,有的负责守卫家园,有的负责哺育幼虫,这样的团结协作让看似柔弱的蜜蜂拥有了强大的生命力,甚至胜过了那些身体庞大、性格凶猛的野兽。我们的工作中有蜜蜂的团队精神的员工总是能够得到更多的赏识,获得更好的发展。

当今社会,是一个注重团结协作的社会。罗宾汉似的孤胆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企业内部分工变得越来越精细的时候,个人被弱化,任何一位优秀的员工都不可能凭借个人能力取得很高的成就。而那些有团队精神的员工总是能够和同事团结协作,相互扶持,从而能够使个人的力量得到增强,能够更好的完成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借鉴与训练]

§§§第1节有时合作是唯一的出路

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一位智者的恩赐:一根鱼竿和一筐活蹦乱跳的鲜鱼。一个人要了鱼竿,他认为有鱼竿就能够吊到更多的鱼。另一个人要了鲜鱼,他急于解决自己的饥饿问题。于是,得到鱼的人迫不及待生火开始烤鱼吃,然后开始狼吞虎咽。没有几天,他的鱼吃光了,再次陷入了饥饿之中。另一个得到鱼竿的人忍着饥饿,向着河边走去。可是当他用尽身上最后一点力气之后,河的影子也没看到,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

另外两个饥饿的人得到了智者同样的馈赠,但是他们没有各奔东西,而是商量着共同去寻找大河。他们经过了长途跋涉,饿了就烤一条鲜鱼来吃,最终来到了河边。于是,他们开始用鱼竿钓鱼维持生活。几年之后,他们不但盖上了房子,解决了温饱,还建立了各自的家庭,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团结合作就是有这样积极的力量,不但能够事半功倍,而且能够让个人的能力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发挥。哲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如果你能够让别人乐意和你合作,不论做什么事情,你都可以无往不胜。

团队精神的培养,是一个不断渐进的过程。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既有激烈的竞争,又不可避免地需要联系与合作。只有充分意识到团队精神的重要性,才能在工作中有所建树。缺乏合作精神的人,不但事业不能获得发展,也不能在社会竞争中取胜。

现代企业要想使自身处于最佳发展状态,这种团队精神就是必不可少的。如今,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把团队精神作为一项重要的考察指标。

IBM说:“团队精神反映一个人的素质,一个人的能力很强,但团队精神不行,IBM公司也不会要这样的人。”

SGI说:“SGI公司生产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但世界上有一种仪器比计算机更精密,也更具有创造力,那就是人的身体。团队精神就好比人身体的每个部位,一起合作去完成一个动作。对公司来讲,团队精神就是每个人各就各位,通力合作。我们公司的每一个奖励活动或者我们的业绩评估,都是把个人能力和团队精神作为两个最主要的评估标准。如果一个人的能力非常好,而他却不具备团队精神,那么我们宁可选择后者。”

雅虎说:“踏足IT业的朋友,除了具有电脑知识外,更重要的还是要具有团队精神。”

雅虎还将这一方针坚决地贯彻在了公司的面试之中。他们采用了被称之为“Panelinterview”的开放式面试程序,即采用座谈的方式:考官首先在数以千计的简历中初步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人,在面试时,每位应征者像开座谈会一样和主考官围坐在一起,考官先发给每位应征者一份考题,题目包含自我介绍、对雅虎公司的了解、如果被选中将如何面对以后的工作等,并给应征者一定时间做准备,要求应征者用英文在规定时间内回答考题中所包含的内容,在每位应征者上台演讲时,其他应征者将给他进行打分,最后主考官将每位的打分情况进行整理并排出先后次序以决定最后结果。

可以说,这样的考试方法对于应征者而言,掌握“生杀大权”的并不是主考官,而是他们的竞争对手。也就是说,你需要赢得所有应征者的好感,因为其中也有你未来的同事。这种面试的目的,旨在于发现应征者是否合群、善于和他人沟通,是否具备团队精神。

无独有偶,法国斯伦贝谢公司在招聘时员工时也采用了大同小异的做法。

他们在招聘时,对应聘者进行了一次非常有意思的面试:将10名应聘者分成两个小组,假设他们要乘船去南极,要求这两个小组在限定的时间内提出各自的造船方案并且做成船的模型。面试官根据应聘者对于造船方案的商讨、陈述和每个人在与本小组其他成员合作制作模型过程中的表现进行打分,以确定合适的人选。

通过这种方式,公司不仅考察了应聘者的创新意识、语言表达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了解应聘者是否具备团队精神。

事实上,许多国际知名企业都十分注重采取各种科学的方法考察应聘者是否具备团队精神,这一点在高科技企业中显得尤为突出。

§§§第2节时刻牢记自己是团队中的一员

要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首先你要改变自己高高在上、孤芳自赏的状态,认识到别人的长处,并不断向别人学习。你要不断反省自己,是否因为有高学历或资历较深就看不起周围的同事,是否自以为高人一等,不屑和同事们为伍,是否会因为自己的意见被否定而心怀怨恨,是否从来不理睬别人的意见,是否总是独来独往,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如果你有这样表现,就说明你已经逐渐和同事们拉开了距离,把自己封闭起来了。你需要做的是对自己进行认真地反省,敞开自己,融入到集体中去。

根据木桶定律,木桶的最大容量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木板,反而受制于桶壁上最短的木板的高度。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有自身的弱点。只有真诚平等地对待周围的人,才能够对你的前途、你的事业产生积极的影响。你要把你的合作精神传播到工作中去,带动周围的同事,形成快乐轻松的气氛,这样不但能够提高士气,而且能够让你得到周围人的欣赏和尊重。

要想培养自己的团队精神,还要克服那种狭隘的部门观念,避免各自为政。我们知道凭借个人的力量,取得的成就是有限的。而且现在的企业一般规模较大,通常会把员工划分为不同的部门,组成不同的团队。我们所说的团队精神不仅仅是员工要和自己部门的同事很好的合作,还要注重和其他部门的同事加强团结,这样企业的工作才能够正常运转。如果各自为政,就会形成一种无序的工作和不协调的状态,各部门之间推诿责任,从而造成内部力量的消耗。

员工们要让自己强烈的感受到个人和团队的联系,把自己看作是团队的一分子,并把个人荣誉和团队利益结合起来,产生和整个企业荣辱与共的思想,这样才能够克服狭隘的小团队意识,以企业利益为重。

琼尼因为在程序设计方面十分有天分,所以他被高薪招聘到一家世界知名的软件公司。进入公司半年多,琼尼在工作中表现非常突出,技术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每次均能够按计划、保证质量地完成项目任务。在别人手中的难点问题,只要到了琼尼那里,十有八九是迎刃而解。为此,公司对琼尼非常满意,有意提升他为项目主管。

然而,公司在考察中却发现,琼尼除了完成自己的项目任务外,从不关心其他事情;他对自己的技术也很保密,很少为别人答疑;对分配的任务有时也是挑三拣四,若临时额外追加工作,便表露出非常不乐意的态度。另外,他从来都是以各种借口拒不参加公司举办的各种集体活动。

显然,像琼尼这样不具备团队精神的员工,自然不能成为合适的主管。公司因此放弃了对琼尼的提拔,而琼尼却仍是一头雾水。

职场上的每一个员工,永远不要抱怨或指责别人不好接触,更不要故作清高,摆出一副和人老死不相往来的架式。企业虽然是一个工作场所,但没有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你不但会信息闭塞、到处碰壁,而且更要清醒地意识到,很多的工作并不是一个人的努力所能独立完成的。

对于每个员工来讲,一定要给自己一个切合实际的准确合作定位,要抱着一个良好的心态真诚地与上司、客户和同事和谐相处。即便你在本部门是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但你也不可能是一个面面俱到的通才。多借鉴别人的长处,多与他人资源共享,在合作中去创造佳绩,总比你单打独斗强上百倍!

千万不要忘记,你只是企业链条中的一环,环环相扣才会发挥出你的优势,企业的车轮才会转动如飞!你的脱节,不但会令你丧失出色的机会,企业也会因此而停滞不前!

对于任何一名员工,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对他说,谁率先调整好心态,谁就能凭借这一强势脱颖而出!

§§§第3节既要能“共苦”,也要能“同甘”

此外,员工们还要学会和团队成员共享胜利的成果,分担责任。很多企业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教训:在企业处境艰难的时候,员工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终于能够共度难关,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最终却因为不能共享成果而出现了裂痕。而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员工们就要培养自己的分享精神,不能把成绩看作是个人的成就,而要和大家共同分享。

迈克尔·乔丹被誉为篮球场上的“飞人”。在每一次比赛中,他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有时候一场比赛,他个人得分能够占到总分的一半左右。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并没有让乔丹变得飘飘然,他从来不肯独占成果,而是十分注重和大家分享。他在结束自己的篮球生涯之后说:“在别人看来,我站在篮球世界的顶端,每当听到这样的赞美,我都感到惶恐。我所取得的任何成绩都是和队友们以及教练一起努力的结果,还有赞助商和每一个支持鼓励我们的球迷,荣誉属于你们每一个人,我只是幸运地作为代表,一次次地领取奖杯。”

篮球是一个团队胜利的运动,而乔丹的分享精神也使得一大批NBA巨星们甘于作他的配角,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我们职场中的人同样要牢记这一点,成功是团队劳动的结果,只有具有分享精神的员工才能够和同事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第4节个人能力在团队中更能展现

我们的工作中,总有一些能力很强的员工,他们自认为能力超群,只相信自己的力量,总是一意孤行,对于同事的忠告往往置若罔闻。在工作中他们不相信合作伙伴,总是想靠个人能力获胜。但是,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内的工作往往都需要一个个的团队来完成,个人是不可能成就一项工作的。杰克·韦尔奇说过:“在一个公司或一个办公室里,几乎没有一件工作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大多数人只是在高度分工中担任一部分工作。只有依靠部门中全体职员的互相合作,互补不足,工作才能顺利进行,才能成就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