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现代化的大城市,也是世界级的超大城市之一,它有着非常地道的城市管理经验,和充分发达的内部活跃机制,因此具有强烈的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近十年来,上海的GPT的增长都在百分之十以上,大大超过全国的平均增长率。在此中间,上海少数民族的巨大作用是无法抹煞的。上海市科技系统少数民族联谊会是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团体会员,它是在上海市民委、上海市科技党委的关怀下,上海市少数民族联合会直接指导帮助下,于1988年2月5日正式成立的。其主要拥有回、满、朝鲜、蒙古、壮、白、苗、畲、维吾尔、黎、侗、锡伯、藏、土家、布依15个少数民族,共228人,其中:高级职称的研究技术人员40人,中级职称的研究技术人员80人,局级干部职务的有7人,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4人,中共党员66人,民主党派成员7人。上海市科技系统少数民族联谊会219人分布在41个单位,3人以上单位成立联络小组,现有联络小组30个。上海市科技系统少数民族联谊会设有由11名理事、5名名誉理事组成的理事会,理事会下设三个工作部:宣传部、组织部、技术开发部。上海市科技系统少数民族联谊会的宗旨:是在科技党委和行政部门同本系统少数民族中间建立一个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他们根据党和政府及上海市民委各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围绕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团结与进步开展活动,听取和反映少数民族同胞的意见和建议,为少数民族同胞办事,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上海市科技系统少数民族联谊会虽然成立的时间并不算长,但是在发挥少数民族科技干部的积极性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不仅如此,联谊会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学术交流、参观访问等工作,使这些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得到了新的知识,提高了为国家建设献计献策的热情,同时他们的身体都得到了充分的休息。1988年组织少数民族同胞45人去武夷山参加医疗休养活动;1988年在嘉定光机所举办高校与科技系统少数民族工作交流会,参观了光机所和原子核所的科研室和科研成果,组织联谊会全体会员到闵行新中华剪刀厂参观了航天局火箭组装车间,参加社会教学活动,组织本联谊会有名望的科学家与回民中学毕业班同学进行对话及思想交流;1990年本联谊会有11位有较大科研成果的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了《高校及科研所少数民族知识分子教学、科研成果展览会》;1991年举办本系统少数民族民族知识竞赛;1997年有数位少数民族同胞参加了“上海市少数民族迎香港回归书画展”。
少数民族同胞为上海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的同时,他们自己的事业也得到巨大发展。
像这样的例子是举不胜举的。据1992年统计,上海大中型企业,处级干部以上的少数民族厂长、经理101人。1993年,全市有8名少数民族荣获全国少数民族企业家、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厂长(经理)的称号。他们是:上海疏浚公司总经理的马正平(回族)、上海永新雨衣染织厂厂长马勇(回族)、上海正章洗染公司总经理王祖礼(回族)、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无缝钢管厂厂长金斗焕(朝鲜族)、穆斯林饮食店法人代表沙德生(回族)、上海航空工业公司副经理吴作权(满族)、上海五香豆厂长(郑捷)、上海合成洗涤厂厂长马立行(回族)。此外,各种各样的艺术人才也是层出不穷。文学家有:沙叶新(回族)、黄裳(回族)、陈村(回族)等。京剧表演艺术家有:李万春(满族)、言菊朋(蒙古族)、马连良(回族)、程砚秋(满族)、历慧良(回族)、李玉茹(满族)等。影视表演艺术家有:金焰(朝鲜族)、关宏达(满族)、王苹(回族)、岑范(壮族)、达式常(回族)、童自荣(回族)等。美术家有:哈少甫(回族)、金静芬(回族)、马星驰(回族)、罗君惕(蒙古族)、哈定(回族)、哈琼文(回族)、冒怀苏(蒙古族)、包新生(蒙古族)、黄鹂(土家族)、何礼蔚(回族)、赵艳林(回族)等。音乐家有:金琼阶(回族)、李德伦(回族)、萧白(满族)、陈刚(回族)、魏松(满族)、东丹巴(苗族)、刘捷(蒙古族)等。另外,金祖同(回族)、吴贵芳(满族)、伍贻康(回族)、李柱锡(朝鲜族)、萨空了(蒙古族)、马达(回族)等都是上海著名的社会科学和新闻方面的专家、学者。
在科技方面也同样出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专家。据统计每一百个上海人中间有一个是少数民族的专家。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教授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蒋锡燮(回族),海军4805厂高级工程师萨本茂(蒙古族),复旦大学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所长宗祥福(回族),上海医药工业管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李明轩(回族),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研究员童村(满族),上海医科大学华山医院教授顾玉东(满族)等等,他们都为上海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第二,上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
1949年,共和国成立以来,上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不仅向少数民族地区派出许多有事业心的干部,而且也输出过数十万的青年和工人,他们到青海、宁夏、甘肃、新疆、贵州、广西、云南、四川等,为少数民族的地区建设贡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由于上海有着比较强的工业基础,和较强的人才优势,所以支援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切实做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作,就成了上海民族团结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长期以来,上海就十分注意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不仅从物质上无私支援了边疆地区,而且还在人力方面进行大力的支援,有的甚至还将工厂、医院从上海迁到了少数民族地区,为那里的经济建设、改善医疗条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1962年开始,上海数十万优秀青年怀着美好的理想到新疆去参加祖国的边疆建设,在那里付出了自己的青春,有的还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文化大革命以后,为了响应毛泽东同志的号召“到农村去”,有不少上海知识青年到了云南、贵州等地的农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一起劳动、生活,向少数民族学习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另外,上海知识青年的到来,客观上也为两地的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些年来,上海处于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发展,实力增强,因此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努力也随之增加,使命感也更加增强了。1997年上海市民建市委捐献了20万元在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雅口乡盐店村建立了一所希望小学。取名为“民建白玉兰希望小学”,这是一所六年制的学校。学校的校舍面积有350平方米,有6间教室,520平方米的操场,能容纳200名学生。其教育辐射面可达当地820户近3000人。上海市长徐匡迪题写了校名。2001年3月,第一所上海民族希望小学在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者米乡落成。金平县是全国重点扶贫县,者米则是县内惟一的民族乡。这里的拉祜族有史以来就没有学校,上海市民族宗教委员会知道后,立即与云南有关方面牵线,发动宝钢等47家上海单位和机关干部捐款20万元,援建了这所希望小学。
为了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有关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指示精神,上海从1997年开始就与新疆阿克苏地区建立了对口支援的关系,并先后3批派出援疆干部到边疆区工作。五年来,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以及市援疆工作指导小组的指导和关心下,在全市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上海援疆的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用力地促进了阿克苏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还对阿克苏地区的社会稳定、民族团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99年下半年第3批援疆干部到新疆工作时,正值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些援疆干部认真学习江泽民总书记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中央有关开发西部的重要方针、政策,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及各自所具有的技术专长,深入基层,为阿克苏地区的医疗卫生、教学、科学技术、商业贸易、文化宣传、城乡建设、旅游通讯等方面做出了卓著的贡献。比如,黄浦区区委书记、现任阿克苏地委副书记的吴尧鑫同志组织援疆干部学习江泽民“七一讲话”,注重调查研究,使阿克苏地区的科技文卫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上海电信公司干部、现任阿克苏地区电信公司副总经理赵永民同志积极与当地领导配合,从电话接通率和覆盖率入手,狠抓落实,接通率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后三位提升到了前二名,覆盖率也从原来的百分之七十上升到了百分之九十五。仁济医院援疆干部赵爱民是一个新婚不到一个月就来到新疆,现任阿克苏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妇产科主任,他任劳任怨、不计个人得失,在岗位上不分日夜地工作,多次抢救危重病人,使他们获得了新生。上海农工商集团援疆干部、现任阿克苏地区温宿县委副书记瞿帮孝分管县里的工业经济,他对工作兢兢业业,踏访全县十多个煤矿,近一百多公里,抓安全,抓生产,不仅扩大了生产的数量,而且也有效地制止了事故的发生。此外,他还从崇明引进了蟹苗到阿克苏来饲养,并获得了成功,使阿克苏人民也能够吃上上海的大闸蟹。上海浦东新区的援疆干部现任阿克苏地区体改委副主任姚忠为地区国有企业改革献计献策,并深入当地的国有企业进行调查研究,有效地借鉴了上海等地的国有企业的改革经验,根据阿克苏地区特有的现状,作规划,订方案,为阿克苏地区的国有企业的改制提供了许多好点子。上海市科委干部陆静峰、乐毅同志担任阿克苏科委领导工作以后,以振兴边疆科技为己任,为阿克苏地区引进了许多新的品种和新技术,并建立了阿克苏地区的科技活动中心。上海市闸北区教育局的援疆干部、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二中的副校长向仁伟同志,在协助校长管理学校的同时,还积极推广以素质教育为理念,亲自深入教学的第一线,担任高年级的物理教学。上海文新集团的援疆干部、现任阿克苏报的副总编辑田金星同志,引进新的办报方针,积极扩大报纸的版面,增加信息量,把报纸变得人们喜读爱读,因此这家报纸的发行量越来越大,比原来增加了三分之一。如此的事例还有许多,这种积极有效的对口援助,使得上海的文化和人才的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同时也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的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经济等事业的极大发展。在新疆阿克苏地区还有一个最使人难忘的事,那就是维吾尔族小姑娘吐逊古丽1999年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是好心的买买提夫妇收养了她。如今这两位老人年事已高,家境贫困,再无法继续供古丽上学。这时,上海援疆干部知道后,纷纷慷慨解囊,送去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并自愿负担小古丽18岁以前的生活费用。这一举动不仅使买买提夫妇非常感动,而且还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扬和一致好评。
2001年8月22日,由上海11位医生和护士组成的白内障康复医疗队到了新疆喀什地区,义务为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塔吉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病人进行复明手术,使这些长期受到疾病困扰的病人重新得到了光明,免除了病痛的折磨。他们在10天的医疗工作日中,走了一个市(即喀什市)和一个县(疏勒县),为400多名患者进行了治疗手术,其中最小的只有5岁,最大的是97岁的塔吉克族老人。由于就诊的少数民族患者人数较多,上海医疗队的同志经常不顾身体的不适和旅途的劳累,就立刻给病人进行诊治。来到喀什后的第二天,医疗队的同志就兵分两路,为100多名白内障者做了手术前的筛查和准备,并在当天就对44位患者进行了白内障摘除和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治疗过程中间,他们知道19名塔吉克族的患者因付不起食宿费而无法做手术时,上海新华医院和上海第一医院的3位医生就主动自己掏钱为他们做了复明手术。上海医生高超的医术和帮助少数民族解除病痛的精神,给新疆喀什少数民族群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上海在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对口支援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情景。每当有赴边疆进行扶贫活动,就会有许多上海青年来报名,每当这一时刻,报名电话就会络绎不绝,响个不停。其中不少是机关干部、文化、医护人员、教师、农业工作者、学生等,他们满怀对少数民族的关爱之情,积极希望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2001年8月19日上海第二轮首批报名去云南边疆扶贫的第一天,一清早就有人到上海青少年活动中心来填写报名表,一个上午时间就有71名青年主动要求参加。报名现场就有一对年轻夫妇尤其引人注目,他们都是医生,男的叫狄建忠,是上海第六人民医院的外科医生,女的叫顾雯华,是华光中西医结合医院的医生,结婚才一年,就前来报名,要到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去工作。据说,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还在10多个医生争取要到云南去扶贫,都委托狄建忠前来报名。这种感人的情景,在每一次政府号召到少数民族地区去(哪怕是最艰苦的新疆、西藏)帮助那里的民众进行扶贫工作的报名会上都出现,表现了上海人民对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关心,以及所表现出来支援少数民族地区建设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心。
在这些年来,上海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支援形成了多种形式。
增强对口支援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