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影像艺术文化生态论
10366200000037

第37章 后记

说实在话,本书的写作首先是迫于课题结题的压力。早在2004年我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影视文化美学研究》出版后,对书中涉及到的有关影视文化生态批评的思索意犹未尽,促使我申请了浙江社科规划的新课题。原以为一鼓作气,很快就可完成任务,想不到写写停停,一晃若干年。黄花菜凉了,还得再炒。风停了,黄沙犹存。课题拖沓了,躁动的感觉仍在。在教学和行政的双重需求下,学术的思考似老牛耕田,总算告一段落。

其次,学术性写作自身携带着的痛苦和快乐,仍如蛰伏之春,荡洗着日常工作的庸碌,使2008学年的寒假变得单调和丰富。影像的魅力以一种无法抗拒的内在的复杂和多元,不断地骚扰你的神经,激发你的想象。无论是人类创造影像的原始冲动,还是文化“落差”对影像的增值;无论是艺术影像的高度和精致,还是生态影像的开放和和谐;无论是《德拉姆》的神圣,还是《孔雀》的苦难;无论是2009年奥斯卡得奖新贵《贫民窟的百万富翁》中的“贫穷色情”,还是“山寨春晚”的网络狂欢,都演化成细微的纯净,装饰着我写作的每个日子。

为了思考有一定的时间上的联系和逻辑上的衔接,本书借用了《影视文化美学研究》一书关于影视文化生态的少量已有成果,但都从新的理论框架进行了融合性的处理。

感谢我的研究生练碧辉和叶琦琪同学,和已本科毕业的周明明、何玉妹同学,为我收集了部分材料和参与了部分章节的写作。他们的学习过程,促进了本书的完成。感谢夫人和儿子的支持和鼓励,如果没有家庭的温暖,研究工作可能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当然,我不满意写作的结果。因为匆忙的心态和懒惰的重负,使本书的许多表述未能如愿地深入,我期待着有一个新的研究的冲动和激情。也许若干年后,有关休闲美学的书会令我更加心安理得些,毕竟文化生态只是过程的表现,而文化休闲则是生活的重要目的之一。

2009年2月于温州划龙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