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奇故事丛书-罗斯福
10367900000031

第31章 政策的保守性(1)

在1938年6月24日发表的炉边谈话中,罗斯福总统总结了刚刚结束的议会会议成果。总统用他一贯的夸张语气,把《公平劳工条例》称为“前所未有的、高瞻远瞩的关乎工人利益的计划”。有一点非常有趣,在总统重申对最高法院采取的主动策略时,他声称那是一个真正的胜利:“最高法院关于宪法问题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它这是有意与政府合作,这是民主实现的不容置疑的证明。”

罗斯福一路前行到俄克拉何马州,在那里总统发表讲话,支持参议员埃尔默·托马斯,然后到了得克萨斯州。在那儿,他讲话支持约翰·t加纳和其他得克萨斯州民主党成员。他也支持29岁的林登·B·约翰逊,此人曾在上一年赢得特选进人议会。这次竞选巡回旅行一直进行到科罗拉多州和内华达州。总统的追随者在各地随处可见,不但人数众多,而且群情昂扬。

在加利福尼亚州,罗斯福致力于加强党纪的努力宣告终结了。在那里,总统在1939年金门国际博览会的建筑工地上做了演说,这也是总统第一次走过金门大桥和奥克兰海湾大桥。他没有称威廉·麦卡杜为“老朋友”(他从来都不太欣赏此人),也没有这样称呼此人的对手谢里登·唐尼。7月16日,在圣选戈,罗斯福登上了休斯敦号重型巡洋舰,沿墨西哥海岸而下,穿过巴拿马运河,进入墨西哥湾,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休假旅行。

罗斯福于8月9日在佛罗里达弃舟登陆,坐专列前往温泉。之后他于8月11日去了佐治亚州,号召他的“佐治亚追随者”们击败强大的现职参议员沃尔特·乔治,还把民主党的提名资格交给劳伦斯·坎普。对于像罗斯福这么精明的政治领导人来说,这可真是一次轻率的主动出击。

表面上,罗斯福到那里是为了去考察一个农业电气化工程,乔治参议员和坎普参议员都陪同访问了。罗斯福不可避免地提到了“我的朋友”这个词,然后把它进一步夸张,变成下面的说法:“乔治参议员,我相信我们能成为私交很深的好朋友。”在告诉佐治亚的选民们抛弃乔治,支持坎普之前,总统一直唱着这个老调子。他转过身来和乔治握手,参议员接受了他的问候,然后不愠不火地说道:“总统先生,我很遗憾,因为你在这个场合来质疑我的对民主的信念,还抨击我过去的经历。我希望你明白我已经接受了你的挑战。”(即使是罗斯福最死心塌地的仰慕者也很难想像,倘若总统真的把乔治从美国参议院里挤走后,乔治还会是他的“亲密朋友”。)

至少是在南部各州,像罗斯福的对手们所形容的那样,总统正在进行“大清洗”,这种行为与希特勒和斯大林(后者的大清洗运动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极为相似,并且注定会清除掉最棘手的白人至上主义者。尽管总统对此从未进行公开说明,为的是使南方逐渐形成一个更具种族容忍性的社会,但这毕竟也是一个值得称颂的成果。

同日晚些时候,罗斯福在南卡罗来纳州,站在火车上对大群民众发表演说。不赞同总统大部分立法的国会议员科顿·埃德·史密斯在他自己的选区受到挑战。在反对《公平劳工条例》时,史密斯说:“一家人可以靠50美分过一天。”这句话使他臭名远扬。罗斯福结束了他的简单发言,他说:“我相信这车再过一两分钟就开了。”(就好像火车司机会无视总统正在火车后面给群众演讲,会发动火车出站似的。)总统再次申明:“我不信任何家庭或任何人能靠50美分过一天。”这就是他对史密斯的论述针锋相对的反驳。其实为了使自己的政策更加有效,肃清对手应该比罗斯福所涉及的面还要再广一些。

在回华盛顿的路上,罗斯福还把纽约议员约翰加在了8月16日记者招待会的他要攻击的黑名单上。总统说:“这几周以来,约翰一直致力于逐条批驳新政的力度和新政的相关立法。”记者会前一天,他还把马里兰州的米勒德·泰丁斯参议员列入了黑名单中。

在劳动节周末,罗斯福乘着他的专列从纽约市来到马里兰州,其间做了6次反对参议员泰丁斯的演说。这可能也创下了总统在马里兰州发表讲话次数的最高纪录,但这些讲话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总统所发表演说支持的一些参议员落选了,但议员林登重新获得提名。尽管罗斯福反对泰丁斯,还做了马拉松式的演讲来批评泰丁斯,最后泰丁斯还是以较大优势胜出了。沃尔特·乔治参议员和那位罗斯福支持的劳伦斯·坎普全部名落孙山。

罗斯福在火车上只讲了一句关于科顿·埃德·史密斯的话,但史密斯作为南卡罗来纳州的议员在重新选举中险胜,成为南卡的一名众议员。罗斯福并没有为麦卡杜落败于唐尼感到不安,反而为杰里·沃里斯能够从洛杉矶偏远地区进入国会山而感到高兴。

这次喜忧掺半的清洗活动富有戏剧性。20世纪30年代晚期,民主国家内清洗不是建立在想像中的活动,而是在法院努力配合下展开的。这也肯定了那些把罗斯福看做是有抱负独裁者的观念。它没能加强罗斯福的威望,南方的大资本家们用自己的方式,成功地排挤了这位无可争议的美国政坛佼佼者。罗斯福知道如果一个领袖人物丧失了魅力,就像岩石滑坡一样,种种不测将接踵发生。罗斯福还没有到那种山穷水尽的地步,尽管年末大选的前景并不乐观。但他进入了第二个任期的后半段,国外情势也前所未有地紧张起来,国内人们也开始对总统的第三任期存在争议。几乎每个人都感觉到:像当时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暴风骤雨即将席卷美国。

到9月中旬,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苏台德危机上。一战过了20年后,这场危机威胁着要把整个欧洲再次拖人大战。

苏台德区的纳粹领导人康拉德·亨莱因曾于1938年4月24日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了他的要求。亨莱因最主要的目标是要把苏台德区变为纳粹德国的一个州。苏台德地区有300万人口,其中90%讲德语,而且大多数毫无疑问是纳粹分子。

张伯伦没有试着去按从前的保证来保留苏台德区英法的权利(法国曾做出保证,英国与法国结盟)。捷克当局无畏地坚持抵抗,捷克斯洛伐克总统爱德华·贝内什进行了一次包括40万名战士在内的动员。法国则在3月中旬,民主党左翼政府逐渐式微时重申了它坚持它的捷克条约的义务。法国和英国都警告德国:袭击捷克势必会引起战争,苏联也做了类似的警告。

罗斯福派驻法国的大使威廉·布利特神经高度紧张,敦促罗斯福邀请希特勒、墨索里尼、达拉第和张伯伦去海牙开会,商讨如何和平解决危机。如果可能的话,罗斯福很希望能在这一事件中扮演一个似是而非的角色。但他不想在欧洲召集欧洲领导人开会,因为在那里,美国只能油腔滑调地重复他人说的话,而不能真正地参与进去。同样,他也不想触怒孤立主义者和和平主义者,他不想扮演一个不受人重视的角色,从而让国家和他自己都成为别人的笑柄。

7月份,张伯伦派前内阁大臣洛德·朗西曼到捷克斯洛伐克,试着与贝内什和亨莱因达成和平共识。他所做的这些“与希特勒亦步亦趋”。朗西曼是个地地道道的墙头草,只知道见风使舵,他不会比张伯伦更倾向于捷克斯洛伐克的,他只不过起到了刺激作用。

德国政府里许多持不同政见者认为,希特勒是个疯子,德国如果和英法开战,苏联也许也会卷入,这样一来德国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他们于是采取了许多行动。这些官员们无疑勇敢而忠诚;但希特勒注定了让他们的任务从一开始就会以失败告终。

丘吉尔于1938年8月31日给哈利法克斯写了一份备忘录,旨在促进与苏联和美国更密切的合作。他主张在处理德国造成的苏台德危机时,与苏联、法国和至少怀有同情心的中立派美国结成试探性的联合阵线。同一天,罗斯福和摩根索开始制定一项计划,允许英国和法国把黄金转移到美国换成现金,再从美国购买武器。另一个对德国和意大利贸易限制的计划也在展开。但总是小题大做的卡德尔,却担心这会有悖于他的自由贸易主张。

罗斯福所处的位置极其微妙,他不能完全反对伯利的建议。伯利作为美国国务卿,说道:“我们的感情正在使这样的事实变得模糊,即行动者并不是那个野兽般的狂人希特勒。”然而,他们对付的不是别人,正是希特勒。而且罗斯福也不认为希特勒是可以加以利用,或是可以不断安抚得了的。他与丘吉尔持相同的观点,即越快对希特勒进行抵抗效果会越好。他也敏感地意识到,如果希特勒的魔爪压制了美国的良心,而英法领导能够激发起美国人坚定的信仰与决心,这将是美国在英法抵抗中发挥真正作用的惟一出路。但张伯伦没有机会做这件事,他力不从心。

罗斯福觉得应该尽快把美国的舆论带上正轨,鼓励英国和法国坚定信心,重整军备。这最后一个过程至少能够让他把整个国家从沮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他声称美国不参战的最好的保证,就是把自己用最有威慑力的军备武装起来,使自己可以保护所处的半球并能够援助值得援助的战士。无论谁在1940年当选,都注定会难逃希特勒的魔掌。举国上下都在猜测罗斯福是否会有第三届总统任期。尽管日子很艰难,罗斯福还是找到了结束人们消沉情绪的方法,使美国成为不可或缺的世界和平警察,危机并没有削弱他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信念。

在纽伦堡的纳粹党年度集会从9月6日开始,持续了一周。希特勒在党派大会上做最后发言之前,哈利法克斯透露给派往柏林的亨德森一个消息,让他警告希特勒,英国政府将会对任何针对捷克的活动保持密切的关注。亨德森把消息带回伦敦,内阁废除了向大使下达的指令。

结果,9月12日晚,希特勒做了一次浮夸而没有实际意义的演讲,尽管演讲充斥了威胁和不满。这是第一次在美国广播希特勒对大批听众公开发表的演讲。

根据霍普金斯的说法,罗斯福当时正和他一起在明尼苏达等待儿子手术的结果。总统从广播里听过希特勒的两次讲话后,他便认为战争可能已经迫在眉睫。罗斯福把霍普金斯派到西海岸去秘密调查美国的战斗机生产潜力,因为罗斯福预见到空军将会在大国间的又一次战争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938年9月13日,捷克一个边境小镇上,一位捷克警察在一家旅馆里执行搜查任务时被纳粹分子杀害了。一场枪战爆发了,一名警察和8名纳粹分子丧生。接下来暴力活动席卷了整个苏台德地区,政府宣布了战时法案,捷克军队迅速恢复了社会秩序。

可想而知,德国政府暴怒了。张伯伦已经决心尝试进行个人外交。他向希特勒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打算马上过去与您会晤,以找到一个和平的解决办法。”希特勒的回应大概是这样的:“这纯属意外!”

69岁的张伯伦是个缺乏自信而且妄自尊大的怪物,他只带了4个随从前往柏林。张伯伦返回伦敦,对等待他的记者们说道,他和希特勒进行了一场“坦诚友好”的谈话,而且还会再次见面。

张伯伦在回唐宁街的路上受到民众欢迎。他告诉内阁,希特勒是条“庸俗的小狗”;但张伯伦本人也认为,在和希特勒交谈的时候他发现,希特勒其实是个可以依赖的人。

罗斯福对此很反感,他对哈罗德·伊克斯说,英国领导人去“讨好那个从前的下士和室内画家了”。“英国和法国,”他说,“无论是在这场国际动乱的过程中还是动乱平息以后,将洗清犹大手上的血。”

达拉第和更摇摆不定的外交部长邦尼特于9月18日去了伦敦。英国内阁已经分成了三派:一派人包括哈利法克斯在内,认为把成千上万的苏台德区的非德国人交出去是不公平的,并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一派是那些想不惜任何代价换取和平的人;还有就是以达夫·库珀为领导的直接的反对者。库珀提醒内阁注意,英国长期以来坚持的方针是,防止欧洲大陆任何国家占据领导地位。这个政策使英国有义务和苏联一起支持苏台德和法国。法国代表团和张伯伦及哈利法克斯一起制定了一个规则。哈利法克斯很快就放弃了他对苏台德区捷克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张伯伦一起开始压制内阁里的反对派。捷克人将不得不交出整个苏台德区,这比德国整个国土面积的一半还要大。英法以最后通牒的形式详尽制定了他们对捷克人的要求,并要求尽快作复,因为张伯伦预计将于9月21日再次与希特勒会晤。

到19日下午,罗斯福召来英国大使罗纳德·林赛并警告他说,如果国会里孤立主义者的领导人知道总统要说什么的话,很可能会尝试着弹劾他。总统把英美在苏台德上的要求比喻成向任何其他国家都未要求过的“最恐怖无情的牺牲”,并且预言捷克人可能会拒绝。他又说,如果张伯伦和达拉第能用这种手段成功地不断安抚希特勒,再把它强加于布拉格政府,他一定“第一个欢呼”。但他怀疑希特勒不会因任何让步而安静太久,或者捷克不会接受这种粗暴的分割。

罗斯福建议,如果布拉格确实拒绝这个提案,英法就应该行动起来,在法德边境上采取防卫的姿态(这也正是希特勒在战争爆发时,希望他们做到的)。而且,在未经宣战的条件下可对德国实行全面封锁。罗斯福提议,此后他们应该宣称,自己是鉴于避免伤亡的人道主义才采取这一步的。他还答应美国会观察这一封锁,并以优惠条件向西方盟友提供军火。尽管总统的战略计划很牵强,但在当时,希特勒如果能够屈服于封锁就放弃战争的打算,对各国都还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罗斯福的这番谈话讲得感人而诚挚,在他看来,美国舆论最终会赞同他所勾画出的政策的。

林赛马上把总统的建议转达给政府,但没有得到回音;甚至当他随后又发了一条消息要求至少要有“一个友好的赞赏”时,也仍旧没有得到回复。在伦敦,英法部长们看不上苏联的援助,也认为美国帮不上什么忙,张伯伦称美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尽管罗斯福的战略观点成为了没人响应的废话,但他对形形色色的欧洲领导人——希特勒、张伯伦、达拉第和贝内什的洞察还是极其准确的。罗斯福不愧是一个深谙欧洲事务的美国总统。

当英法等待捷克做出决定时,捷克总统也在等待苏联确定支持自己。9月20日,苏联政府最终确认它将与法国一起同德国作战;而如果法国不遵守条约义务,它将会接受捷克联合行动的请求。如果波兰分裂出去,苏联又将如何领导这样场战争,这可以说将永远是个谜。斯大林的信条简单说来就是: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