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孙子谋略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370900000049

第49章 “孙子兵法”精华解读(2)

作为将领,必须具备智慧谋略、赏罚有信、爱抚士卒、勇敢果断、执法严明等条件。

【解读】

在战争中,作为指挥者的将帅对战争的胜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孙子称知兵之将是“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将帅能周全地辅助国家则国必强,将帅不能周全地辅助国家则国必弱。

将帅是如此重要,那么应用什么样的标准来选帅择将呢?孙子在《计篇》中提出了“将者,智、信、仁、勇、严也”的着名命题;以是否具备“五德”作为评判将帅优劣的标准。应该说,孙子的良将“五德”是很全面的。作为一位能指挥生死搏杀、复杂变局的优秀将领,有智,才能谋划,而不可乱;有信,才能赏罚,而不可欺;有仁,才能附众,而不可暴;有勇,才能果敢,而不可惧;有严,才能立威,而不可犯。这就是说,有了“五德”,才能临危不乱、不欺、不暴、不惧、不犯,担起克敌制胜的大任;有了“五德”,才能上马可征,下马可治,成为具有政治头脑的军事家。因此,曹操在作《孙子兵法》注时,高度评价孙子提出的“将德”,认为“将宜五德备也”。五德皆具,可谓全才,用之为将,堪掌帅印。帅才可寄之以国,可托之以孤。如西周之周公旦、三国之诸葛亮、明朝之徐达,就是五德皆备的优秀帅才。

然而,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全才难遇,帅才难求。因而在选帅择将时,必须有所侧重,允许有所偏废。为此,孙子在排列五德时,首先突出一个“智”字。应该说,这是很有见地的,与他崇尚“上兵伐谋”的思想是一致的。与孙子同时的楚臣申包胥,在向越王献计时,就具体阐述了与孙子相同的观点。申包胥说:“夫战,智为始,仁次之,勇次之。不智则不能知民之极,无以诠度天下之众寡;不仁则不能与三军共饥劳之殃;不勇则不能断疑以发大计也。”儒家讲社会伦理,当然要以“仁”居首;兵家面对你死我活的战争,强调以智取胜,自然“五德”要以智为先。以智为将德的第一条件,正反映了战争的特殊要求。作为冲锋陷阵的将军,智勇双全是领军的基本要求,当将军的基本资格。如果仅懂仁义,而无智勇,不知兵道,则无益于战事,连当将军的资格都没有。古人从残酷的战争中早已认识到这一点,认为勇士尚可带兵,智士可以主军,惟匹夫匹妇之仁不可使知军。当然,最理想的是既有智勇,又有仁信,“五德”俱全可以为贤将。

孙子选将的“五德”标准,普遍适用于那些以对抗、竞争、拼搏为特征的人类活动领域。这些领域涌现出来的佼佼者,无论是指挥兵战的将军,还是组织商战的企业家,都在智、信、仁、勇、严等某一方面表现出了杰出的品格与才能。

在商战中以智勇胜者不胜枚举。无锡农民企业家许福民深受《孙子兵法》的启发,以智勇在生意场中连连取胜。他开办养殖场时,运用生物链良性循环的道理,把他办的奶牛场、养鸭场的粪便放入鱼塘,为水中浮游生物提供孽生条件,而浮游生物正是鱼类理想的食物。他养鱼分层,上层水面养青鱼,中下层养鲫鱼,充分利用了水面。他与人在无锡闹市办“无锡烤鸭馆”,用其养殖场的瘦肉鸭为原料,适合南方人胃口,开张后生意兴旺。又把鸭内脏、肥肝销往国外赚取外汇。许福民还把公司办到国外,在澳大利亚购地办起了农场。由于他足智多谋,短短的七年时间就使企业增值7倍。

在商战中以仁信胜者,也是不胜枚举。传说中国古代季布很守诺言,故有“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之语。日本商人很重视“季布一诺”的信用,日商藤田与美国犹太商人做生意,宁可亏本也要按合同规定时间内交货,因而赢得了“银座犹太人”的称誉。整个犹太人生意界都信任他,与他大做生意,他因而发财致富。

以威严胜者,我们不能不提到抗日战争中张自忠将军的治军名言:“我要一支铁军!”1938年,张自忠任第59军军长,率部奔赴台儿庄参加大会战途中,老乡举报警卫营长孙二勇强奸了一个16岁的姑娘,张自忠当即下令:“枪毙”!孙二勇被绑赴刑场。枪响了,未中要害,孙二勇经老乡发现救治,20天后又回部队来了。张自忠见活着归来的孙二勇面容枯槁、破衣烂衫,就让有关人员给他换衣服弄点好吃的,关起来听候处理。第二天召集全体将军会议,决定“再毙”!将军们都流下了眼泪。再毙之时,张自忠给孙二勇办了两件事:一是请他吃“最后的晚餐”,满桌酒菜,亲自作陪。二是跟他作“特殊的告别”,张自忠的“告别辞”是:“放心走吧!我会替你多杀几个鬼子的!”枪毙孙二勇两天之后,这支铁军配合其他部队终于取得了台儿庄大战的胜利。

现代企业管理尤其需要遵守严明的纪律,执行严格的规章制度。日本松下电器公司总经理山下俊彦的《山下俊彦经营语录》中就有一条:“职员们要生存下去,应当欢迎严厉的领导。”首都钢铁公司的企业管理经验中,有一条“三个百分之百”: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的执行;违反规章制度必须百分之百的登记上报;违规违制的举动即使没有造成损失,都要百分之百的扣除当事人当月奖金,有关负责人也得相应受罚。“三个百分之百”制度实施后,全公司没有再发生过严重停产事故。

听计与造势

将听吾计①,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②其外。势者,因利而制权③也。

(《计篇》)

【注释】

①将听吾计:一说,“将”作为“听”的助动词解,意为如果能听从我的计谋。另一说,“将”指将领或吴王阖闾。②佐:辅助。③制权: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应变措施。

【译文】

如果能够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胜利,我就留下;如果不能听从我的计谋,指挥作战一定失败,我就离去。采纳了有利的计策后,还要设法造势,以辅助作战的进行。所谓“势”,就是根据情况是否有利而采取相应的行动。

【解读】

上兵伐谋,先计后动,是孙子军事思想一再强调的观点。然而如果有了好的计谋,君王与将领不采纳、不听从,必然导致战争的失败,策划计谋的智能之士必须及早离去。因此,定计之后,君王与将领能否听计,就成为影响战局胜负的关键所在。孙武向吴王阖闾献兵法十三篇后,吴王听从了孙武之计,孙武就留下来帮助吴王完成了破楚争霸的大业。与此相反,秦昭王没有听从白起之计,白起又没有设法果断脱身,则导致了一场悲剧。当时秦昭王决定发兵攻打赵都邯郸,白起劝谏说:“邯郸实在是不容易攻破,而且诸侯要援救,一天内就可以抵达。那些诸侯很久以来就怨恨秦国,如今秦国虽然攻破长平的赵军,而秦军也死伤过半,国内兵力空虚,跋山涉水去进攻赵国的都城,如果赵军从内应战,诸侯从外攻击,秦军必定失败,所以不能这样做。”秦昭王不听劝谏,让应侯范雎去劝白起率军攻赵,白起托言生病加以拒绝。秦昭王只好改派王龅为将,结果没有攻下邯郸,反而使秦军损失惨重。白起闻讯说道:“不听臣下计谋,如今怎么样?”秦昭王听到后极为生气,强令白起出兵,白起假托病重,拒不出兵。秦昭王大怒,贬白起为士伍,先把他流放,后逼白起自杀。这就是不听计而留的教训。

听计,只是解决作战一方内部的战略问题。而作战是敌我双方较量,因而在听计之后,还必须解决外部的造势问题,这样才能推动战局的顺利展开。明思宗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十一月,清兵入关南犯,京师告急。中原李自成起义军拥众号称百万,连营五百里,声势十分浩大。明王朝陷于内外交困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准备以明军左良玉为目标,首先攻取襄阳。对此,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攻打襄阳,驻守汝宁的杨文岳就会率兵攻击我军背后,对我不利。而左良玉刚刚打了败仗,对我军心存畏惧,我军攻打势力孤单的汝宁,其必不敢来救,应该先打汝宁。这样取胜把握较大,又可避免进军襄阳时腹背受敌之忧。李自成采纳了这一好计,于当年闰十一月十三日向汝宁发起了攻击。杨文岳侦知起义军南下攻击自己,便亲率保定兵布阵于汝宁城西,将四川兵布阵于城东,企图两面呼应,背城死战。针对明军的这一部署,李自成采取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战法,以一部分兵力进攻保定兵,以主力攻击实力较弱的四川兵。经过一昼夜激战,首先将四川兵击溃,然后集中全部兵力形成优势,进攻城西的保定兵。保定兵因势孤力单,很快也被击溃。杨文岳急忙收拾残兵入城,企图负隅顽抗。起义军乘勇四面环攻,于十四日将汝宁攻破,全歼守敌。汝宁攻破后,起义军转锋攻击襄阳,左良玉闻风而逃,李自成兵不血刃地乘势占领了寰阳。

听计与造势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听计,统一内部战略后,才能在战场上对外造势;而战场造势,又是一个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不断再变计、再听计、再定计的过程。孙子提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的深刻命题,就把因利而动、随机应变的再变计、再听计、再定计作为造势的基本内涵。这样,就赋予战场造势活动以活跃的灵魂、高度的智慧和神出鬼没的变化。而深得造势真谛的军事家也因此而演出了一场场惊天地、泣鬼神、令世人赞叹不已的战场活剧。1934年11月下旬湘江战斗后,蒋介石判断中央红军将北出湘西,同红二、六军团会合,于是急忙变更部署,集结重兵于黔阳、洪江地区,布成一个口袋等着红军往里钻。临时中央主要领导人,不按照已变化的情况改变行动方针,而是机械地主张前往湘西。在这危急关头,毛泽东坚决主张放弃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甩开敌人,争取主动,打几个胜仗,使部队稍有一个休整补充的机会。毛泽东的这个主张得到中央军委大多数人的赞同而获通过。红军在占领通道后,立即进入贵州东部,占领黎平。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在黎平召开政治局会议,肯定了毛泽东的主张,指出“过去在湘西创立新根据地的决定,在目前已经是不可能的,并且是不适宜的。”12月底,红军前卫部队进抵乌江南岸的猴场,这时左倾冒险主义提出:不要过乌江去遵义,应回头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35年1月在贵州乌江南岸的猴场召开会议,重申了创建川黔边根据地的战略任务,严肃地批评了不顾条件硬要去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意见。这样,红军随机应变,因利制权,渡乌江,占遵义,终于取得了长征的主动权。

孙子关于在听计与造势过程中“因利而制权”的策略思想,对各种创造性领域的决策开拓者都有启示意义。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给西方经济以沉重打击,迫使西方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继续在传统的制造业上下功夫,虽一度取得了令世人注目的经济成就,终因后劲不足而在90年代放慢发展速度,并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挫伤。而美国从里根政府开始,在广泛听取专家意见后,决定另辟新路,支持当时还不起眼的信息产业。90年代克林顿总统上台后更是随机应变,因利制权,力主将科技从军用转向民用,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等知识经济时代的支柱技术和产业。1994年美国的研究和开发费用达到1690亿美元,超过日本、德国、法国、英国1560亿美元的总和。1996年美国企业在信息技术和设备上的投资达到2120亿美元,大大超过在工业设备方面1300亿美元的投资。1997年底美国45%的家庭拥有电脑,因特网用户占全世界的54%。由于加快了知识经济的发展速度,自1993年以来,美国工业生产增长的45%是由信息产业带动的,信息产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发展新型的知识经济上,美国的因利制权与日本的因循守旧,在现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教益与沉痛的教训。

兵者,诡道也

兵者,诡道①也。故能而示②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③之,卑而骄之,佚④而劳之,亲而离之。

(《计篇》)

【注释】

①诡道:诡诈的行为。曹操注:“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②示:示形、伪装。③挠:挑逗。④佚:通“逸”。

【译文】

用兵打仗是一种诡诈的行为。所以,有能力进攻或防守却要装作不能进攻或防守,本来要打却装作不要打,要在近处行动却装作要在远处行动,要在远处行动却装作要在近处行动。对于贪利的敌人要用小利引诱它,对于处于混乱状态的敌人要乘机攻取它,对于力量充实的敌人要防备它,对于强大的敌人要暂时避开它,对于易怒的敌人要用挑逗的办法去激怒它,对于鄙视我方的敌人要使其更加骄傲,对于安逸的敌人要设法疲劳它,对于内部亲和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它。

【解读】

“用兵重道”与“兵者诡道”这两个重要的军事命题看似对立,其实并不矛盾。《孙子兵法》注家张预说:“用兵虽本于仁义,然其取胜必在诡诈。”《草庐经略·诡谲篇》说:“仁义之兵,不用诡谲,此宋襄、成安之迹,安得不败也?”《乾坤大略·自序》说:“所有既明,则正道在,不必言矣。然不得奇道以佐之,则不能取胜。”这些论述阐明了“用兵重道”与“兵者诡道”这两个命题处于军事学的不同层面上。“用兵重道”说的是战争的性质,强调用兵的正义性、人民性,这是用兵的“正道”;“兵者诡道”说的是用兵的战术,它是辅佐“正道”而施行的“奇道”。失去“正道”则兵失其本;不用“奇道”则“正道”难行。所以《黄石公三略·中略》总结说:“德同势敌,无以相倾,乃揽英雄之心,与众同好恶。然后加之以权变,故非计策无以决嫌定疑,非谲奇无以破奸息寇,非阴计无以成功。”或反用兵的真实意图而行动,或掩盖事实的真实面目而行动,或顺应敌人的某些主观愿望而行动。总之,要以假象掩盖真相,以形式掩盖内容,造成对方的错误,达到出奇制胜的目的。孙子归纳的12条行诡之术,可谓军事谋略的智慧总结。

1.“能而示之不能”。例如,公元前200年,韩王信反叛朝廷,刘邦亲自率军出征。韩王信私下与匈奴相勾结,企图合力进攻汉军。刘邦闻讯大怒,就派使者到匈奴去探听虚实。匈奴单于把肥大的牛马藏匿起来,让强壮的骑士隐蔽起来,使汉使只看到一些年老的和瘦弱的牲畜。汉使驾车侦探了10次,都弄不清匈奴的底细。刘邦又派刘敬再度出使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敌对国家相互攻击的时候,应该矜夸炫耀,尽量显示出自己的长处。这次去匈奴,只看见一些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卒,这必定是故意显露他们的短处,却埋伏着奇兵来争利。我认为不能去攻打匈奴。”刘邦没有听取这个意见,亲自率军攻打匈奴,结果在平城被匈奴围困了七天七夜才得以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