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智圣人生(传世名家经典文丛)
10371100000066

第66章 秋风五丈原(5)

诸葛亮又命蜀军在城外搭起高高的木架,让弓箭手站在架子上向城内猛射。然后命令士兵背着土袋子,在城下堆成个土坡。郝昭则命曹兵在形成土坡的城墙段把墙加高,坡长墙亦长,蜀兵始终无法利用土坡登上城墙。

诸葛亮又命士兵挖地道,从城外挖到城里。郝昭就命士兵在城内横着挖一条深沟,使蜀兵的地道通入沟中。

曹真听到陈仓被围的消息,一面派费耀等人紧急救援,一面向魏明帝告急求援。魏明帝急忙把正在方城山(位于今河南叶县西南)的张邰调回,让他带兵西援。在河南城(今河南洛阳城西),魏明帝亲自为张邰置酒饯行,问他:“将军估计一下,等将军到时,诸葛亮是否已攻下陈仓?”张邰却认为,诸葛亮悬军深入,军粮必不充足,军粮不足,便不能久攻。他对魏明帝说:“我认为诸葛亮所带军粮超不过十天,我估计援军未到,诸葛亮已经撤兵回去了。”

张邰估计得很正确。陈仓攻击战,双方你攻我守,兵来将挡,水来土淹,持续了足有二十多天。蜀军的粮食已经用尽,而魏军援兵正朝陈仓方向开来。为了避免陷于被动,诸葛亮主动停止进攻,撤回了汉中。魏将王双以为诸葛亮败军而退,必失去战斗力,便带着骑兵前去追击,想乘机捞一把,但诸葛亮之军不是败军,更不是溃军。郝昭所以全城却敌者,“其才非优于攻者也,客主之势异耳”。现在王双舍去坚城,与蜀军处于同等条件下作战,哪里是诸葛亮的对手!诸葛亮知道王双追来,预先设伏,将其斩杀。

这次出兵,虽未实现预定的目标,但蜀军进退自如,始终掌握着主动,而曹军则疲于奔命,从东线被扯到西线。此外,蜀军在退却中有反击,斩杀了曹魏大将王双,显示了战斗力。第二年,当后主刘禅提起这件事时还说:“前年耀师,馘斩王双。”可见这次出兵对蜀汉君臣是起了鼓舞作用的。

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又对陇右魏国边境上的武都(治今甘肃成县西)、阴平(治今甘肃文县西北)二郡发起进攻。

武都、阴平二郡突入蜀汉境内,与蜀汉成犬牙交错之势。武都郡的治所下辩,是蜀军出祁山进攻陇右的必经之路,而阴平又是入蜀阴平小路的起点。这两个地方,对于蜀汉北伐占据关陇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这次出兵,诸葛亮派的是将军陈式。曹魏雍州刺史郭淮听说陈式攻打武都、阴平二郡,亲自率兵救援,欲攻击陈式。诸葛亮则率军北上至建威(今甘肃西和北),阻止郭淮军南下。郭淮自料敌不过诸葛亮,引军撤退,而陈式也攻下了武都、阴平二郡。

蜀军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蜀汉君臣人心大振。后主刘禅下诏恢复诸葛亮丞相职务,诏书说:

街亭之役,咎由马谡,而君引愆,深自贬抑,重违君意,听顺所守。前年耀师,馘斩王双,今岁爰征,郭淮遁走;降集氐、羌,兴复二郡,威镇凶暴,功勋显然。方今天下骚扰,元恶未枭,君受大任,干国之重,而久自挹损,非所以光扬洪烈矣。今复君丞相,君其勿辞。

这个诏书的意义,决不是仅仅恢复诸葛亮的相位而已。它意味着对诸葛亮北伐功绩的认可,意味着对诸葛亮以进取求生存,以进取求发展策略的认可,意味着刘禅对北伐信心的恢复,意味着蜀汉君臣的思想在《后出师表》和陈式北伐胜利基础上的统一。

三次北伐有付出有收获。对诸葛亮来说,重要的收获有两个:第一,北伐事业得到了后主刘禅及多数人的理解和支挣;第二,诸葛亮逐渐明确了北伐的主要路径。

在取得武都、阴平两地当年的冬天,诸葛亮又做了三件事:把府营迁于南山高原上,修筑汉城和乐城。南山即南郑县西南五十公里左右的米仓山西脉。南郑县城北对褒斜道南口,如果魏军从褒斜道南下,南郑就容易受到魏军的直接攻击。诸葛亮把丞相府大营迁往沔水以南的南山高原上,不仅远离褒斜道南口,免受魏军直接攻击,而且还有沔水作天然屏障。这种谨慎稳妥的意图人们可以理解。

汉城即沔阳(治今陕西勉县东),是出阳平关经武都、祁山人陇右的必经之路。营建汉城,以保出祁山攻陇右之路畅通,这也可以理解。

乐城在今陕西城固东,这个地方在南郑的东方,只对从东路进攻关中有意义,诸葛亮为什么要经营此城呢?原来,经过三次北伐实践,诸葛亮发现进攻关陇不能局限在一两个方向上,多几个进攻点,使魏军防不胜防,把他们的防线拉开,然后瞅准其薄弱之处进行猛攻,这样容易奏效。而从东面出褒斜谷进攻关中也是一个很好的战略进攻之点。然而,褒斜的南段褒谷之路极难行走,褒谷栈道早在张鲁时期就被严重毁坏,这时水流湍急,绝壁如削,极难修复。而从城固许家庙入北山,经小河口的小路可达江口,再由江口溯江崖河而上,经赤崖可入箕谷、斜谷而达郿县。这是诸葛亮修筑乐城的战略意图。

诸葛亮修筑乐城,还有一个战略考虑,由汉中通往关中的道路,在褒斜谷的东面还有子午谷、灙骆谷。而从这两条通道进入汉中,都要经过城固,诸葛亮在此修筑乐城,既可扼斜谷之守,又可作为东方之屏障。

诸葛亮在南山高原上建营,又分筑汉、乐二城,宛如一个人伸出双拳,左击右打,可攻可守。

诸葛亮修筑乐城,体现了他军事家未雨绸缪的预见性。

建兴八年(230)秋,曹魏兵分几路向汉中发动了进攻。大将张邰率军出子午谷,大将军曹真率军出斜谷,司马懿率主力由西城溯汉水而上,数道并进,会攻汉中。数路曹军汇合地点就是乐城。诸葛亮因早有准备,不慌不忙,将优势兵力集中于乐城、赤坂(今陕西洋县东),又令李严率兵二万增援汉中,原江州防务交给其子李丰负责。魏军此次出兵非常不顺,出兵前内部意见不一,司空陈群反对出兵,他说:“太祖昔到阳平攻张鲁,多收豆麦以益军粮,鲁未下而食犹乏。今既无所因,且斜谷阻险,难以进退,转运必见抄截,多留兵守要,则损战士,不可不熟虑也。”魏明帝听了陈群的话,深以为是。而曹真出兵,要求坚决,魏明帝勉强答应。魏军出兵后,赶上大雨不断,栈道断绝,修路运粮,艰难无比,行军一个月,才走完谷道的一半。在臣下的要求下,魏明帝下诏班师。

魏军进攻汉中无功而返,而诸葛亮军却有所收获。原来,为了牵制魏军的进攻,诸葛亮一面进行积极防御,一面派大将魏延率军西人陇右。魏延联结羌人,与曹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大战于阳溪(今甘肃武山西南),大获全胜。

从建兴六年到建兴八年短短三年时间,诸葛亮指挥蜀军与曹魏军进行了四次大战,其中三次是为了占据关陇,一次是为配合抵御曹兵进攻而进行的外线作战。

三年的战争生活,诸葛亮经受了巨大的压力和挫折,尝尽了酸甜苦辣各种滋味。

三年来,诸葛亮的敌手不是斗中有和、和中有斗的明友,也不是以战为主的南中少数民族,而是必欲置对方于死地的强大对手。

敌人是强大的,而自己所在的蜀汉,只有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然而诸葛亮深知,正是由于自己弱小,才需要自强不息。

三年来,诸葛亮也曾因失败而苦闷。使他感到苦闷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自己阵营内一些人面对失败的灰心、悲观、消极的情绪。然而诸葛亮明白,摆脱苦闷,用信心代替灰心,以乐观扫除悲观,使消极变为积极,也只有靠自强不息,以坚强的意志显示自己的力量。

三年来,诸葛亮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屡次出兵,总结战争经验,研究战争规律,使蜀汉军走出战争低谷,把北伐推向高潮。

问魏蜀谁雌谁雄?一跨九州,一据蜀中。以弱攻强,败亦出兵,胜亦出兵。横亘秦岭入九重,栈道蜿蜒若游龙。自强不息,志在复兴,阻亦北征,通亦北征。

我们怀着对诸葛亮十分崇敬的心情,填写这首《双调·蟾宫曲》,目的是概括、歌颂他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诸葛亮北伐,生命不息,出兵不止,确实体现了古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然而,诸葛亮的北伐,本意决不是为了要表现这种精神,而是要完成北伐战略。

说到诸葛亮的北伐战略,还要从荆州丢失和夷陵战败谈起。

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最初设计,蜀汉征伐曹魏是一路由汉中夺关中后出潼关,一路由荆襄北上,两路夹击以平定中原,实现统一。为了实现两路夹击曹魏的格局,蜀汉集团一直苦心经营于钳形双臂的建立。由于力量有限,钳形双臂只能一个一个地经营,而蜀汉政权是从荆州起家的,所以经营的重点一开始自然放在荆州。

实际上,这种钳形是不可能由蜀汉一家建立的。占据荆州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这在《隆中对的成功与失误》一节中我们已经说过。

那么占据关中有没有可能呢?让我们看看当时关中的形势。

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建安十六年(211)春,开始着手解决关中问题。

马超、韩遂是关中最强大的武装力量。马超是马腾的儿子,马腾被曹操征召入朝后,马超统领其部众,与韩遂联合,势力更盛。曹操也想把马超征召入朝,但被马超拒绝。所以,曹操一直认为马超、韩遂等是他的西部之患。建安十六年三月,曹操以讨伐张鲁为借口,命司隶校尉钟繇进兵关中,又令大将夏侯渊出河东与钟繇会师。曹操的真实战略意图很快被关陇诸将看破,马超、韩遂、侯选、程银、杨秋、李堪、张横、梁兴、成宜、马玩等十部十万人一起反叛,屯据潼关(今陕西潼关东北)。曹魏安西将军曹仁督军拒之,曹操因一时不能赶到关中前线,便告诫诸将说:“关西兵精悍,要坚守壁垒,勿与之战。”直到七月份,曹操才率大军赶到,与马超夹潼关对峙。

九曲黄河从内蒙古高原自北向南奔腾而下,成为山西、陕西的天然分界。当它流到陕西风陵渡时又拐了一个弯,向东流去。潼关就位于黄河拐弯处,它的北面是黄河、渭水,南面是山,是当时关中与中原连通的要冲。同年八月,曹操至潼关,作出一副全力攻关的姿态,将马超的注意力全部吸引到自己身上,与此同时,却派大将徐晃、朱灵二人率军沿黄河北上,在蒲坂渡口(今山西永济西)乘夜色渡过黄河,据河西为营。

当徐晃等人在河西扎下营后,曹操突然放弃潼关,渡河北上。在渡河时,曹操令兵士先渡,自己率虎士百余人断后。马超率步骑突至,矢如雨下,曹操“犹坐胡床不起”。张邰等人见形势紧急,共扶曹操入船。船工被流矢射死,大将许褚左手举着马鞍遮蔽曹操,右手操桨划船。校尉丁斐将牛马放出,引诱马超军抢夺,以此转移敌人的攻击目标,曹操这才渡过黄河。

曹操北渡黄河后,又沿着徐晃等人的路线北上,在蒲坂渡黄河至河西,又从河西南下,绕到了潼关北侧。马超屯驻渭口(渭水人黄河处,今陕西潼关东北港口镇),防止曹操渡过渭水。曹操便多设伏兵,偷偷地用船载兵入渭水,架起浮桥,在渭水南岸结营。马超乘夜偷袭,却中了曹操的埋伏。

曹兵渡过渭水,绕过了潼关天险。马超见此情形,要求让出河西之地以请和,被曹操拒绝。九月,曹操进军,马超再次请和。谋士贾诩认为可以假意答应其请求,并向曹操献了一条离间马超、韩遂关系的计策。韩遂请求与曹操相见。曹操与韩遂的父亲同一年被举为孝廉,又与韩遂是同辈人,所以二人并马谈了很长时间。只见曹操忽儿点头,忽而拍手,忽而沉吟不语,忽而开怀大笑。远处的马超只见这些动作,而听不见谈话的内容。但他肯定,他们谈话的内容很多,很丰富。

这正是曹操所要达到的目的。

曹操和韩遂根本没谈什么实质问题,只不过聊些京都往事。但马超却被曹操的表现所蒙蔽,产生了错觉。韩遂回来,马超便问:“曹操都说了些什么?”韩遂说:“没说什么重要的事。”可马超却不信。他觉得韩遂有什么事瞒着他,对他产生了猜疑。

几天以后,曹操又派人送给韩遂一封信。信中涂涂抹抹,删删改改。马超见了这封信,觉得是韩遂为了瞒他而删改的,对韩遂更加怀疑和不满了。

曹操离间马超、韩遂成功,便向他们发起了攻击。他先以轻兵诱之,战一段时间后,又纵虎骑夹击。一来马、韩离心,二来曹操战术高明,马超军很快被打败,成宜、李堪等人被杀,马超、韩遂败走凉州。

关中雍州地区平定后,当年十月,曹操又自长安北征杨秋,杨秋投降。曹操还没来得及占领陇右,甚至还没来得及巩固平定长安地区的成果,后方却出了问题。冀州河间郡民田银、苏伯起兵造反,虽然规模不大,但由于是发生在曹魏心腹之地,引起曹操的格外重视。曹操决定引军东还,杨阜对曹操说:“超(即马超)有信(即韩信)、布(即英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曹操虽然口头上答应,但实际上却来不及布置,便匆匆赶回关东。

果然如杨阜所料,曹操大军撤走后,马超又聚集西北少数民族部众袭击陇上诸郡县,陇上诸郡县皆响应马超。只有冀城拥奉凉州刺史及汉阳郡守,据城不降。从建安十八年(213)正月至八月,长达八、个月不见救兵。凉州刺史韦康与马超媾和,开城迎降。马超入城后,即背约杀韦康及汉阳太守。当年九月,韦康的故吏杨阜、姜叙、梁宽、赵衢等人又合谋袭击马超,马超战败,投奔张鲁。韩遂势力,直到建安十九年春,才被夏侯渊击败。

以上事实说明,在建安十八九年时,曹操还没有把关陇地区完全占领,更没有最后巩固下来。在此期间,刘备、诸葛亮一边忙着经营荆州,一边忙着进占益州。建安十九年,刘备、诸葛亮拿下益州,同时马超也前来投降。马超一来,立即受到刘备、诸葛亮的重视。其用意很明显,就是利用马超的影响和力量占据关陇地区,所以刘备攻破成都,即以马超为平西将军,即位后又以马超为凉州刺史。

本来,刘备集团占据益州后,应该趁曹操在关陇立足未稳时,立即以马超为先锋,占领汉中,出兵关陇,如果真是这样,占领关陇地区不是没有可能。但是很可惜,刘备占领益州后,把大部分时间和兵力放在与孙吴争夺荆州上,以致错过了争夺关陇的有利时机。

荆州不可得而全力去争,关陇可能得而又错过了时机,这就必然使诸葛亮的钳形计划最后破灭。荆州丢失,特别是夷陵战败以后,钳形攻势计划彻底失败,诸葛亮经过深刻的战略反思,对“隆中对”战略规划进行了修正调整,确定了放弃荆州,进军关陇的方针。

这个方针,包含着对以前战略失误的弥补;这个方针,决定了蜀汉政权今后的生存与发展。

诸葛亮的历次北伐,都是在这个方针指导下进行的,都是为实现这个战略方针所进行的重要实践,所以诸葛亮的北伐对蜀汉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北伐的战略意义有三条。

第一,诸葛亮的北伐成功与否,关系到蜀汉的国力能否进一步壮大。

毫无疑问,与曹魏国力相比,蜀汉是很弱的。从地域看,曹魏占有青州、冀州、兖州、豫州、幽州、雍州、凉州、司州、并州,而且还分占了荆州、扬州各一部分,而蜀汉仅据有益州一地。从人口上看,《通典·食货·历代盛衰户口》这样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