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幽谷里的芬芳:最受喜爱的精美散文
10400200000116

第116章 陕北告诉我

◆文/银笙

陕北不仅仅是一个地域概念。陕北应该是一部重重的历史巨书。陕北这样告诉我,凭着我50年来的体味,我的感受这样告诉我。

没有哪里的地形有陕北高原这样厚重。你看那厚厚的黄土,既是海的积淀,风的积淀,也是历史的积淀。古老,是它的特征。无怪乎,山山都刻满了深深的皱纹,苍老的、光秃的头颅上留下了岁月的无情印记。

没有哪里的地貌有陕北这样复杂。有山,有沟,有川,有原。大自然的鬼斧神功在这里造化出了种种古老的新奇,无怪乎,山水画家、民俗学者都要来此临摹采风。

我生于斯,长于斯,生活于斯。50年的春秋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一瞬中的一瞬。所幸的是,由于职业的缘故,我几乎走遍了陕北的大地。面对苍凉而又悲壮的大地,我觉得我的每一步都是一段历史。

陕北是民族的圣地。大凡华夏子孙都应该亲莅陕北看一看。因为黄陵桥山的山巅上,埋葬着华夏民族的祖先——黄帝。遥想五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为了民族的崛起,战蚩尤,造舟车,立算律,立下了赫赫功绩。他打出了一个生存的天地,繁衍出强大且占世界人口五公之一的中华民族。

五千年来,陕北高原上曾演出多少威武雄壮的戏剧,又有多少占据了天下第一?秦始皇雄才大略,修筑了万里长城和可并行六辆解放牌卡车的秦直道;汉武帝征朔方归,为祭黄帝,命10万官兵一夜间筑起了祈仙台。

唐宋以来,这块土地成为厮杀的战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陕北成了血染的土地,多少墨客骚人都用笔记下了这里的悲惨画面。

就连唐代大诗人杜甫辗转陕北大地,也含泪写下《羌村三首》、《北征》等悲愤的诗篇。宋代,韩琦、范仲淹、沈括又驰骋陕北疆场。沈括不仅戎马倥偬,还实在考察,最早发现并命名了石油,为世界树起了一块里程碑。

明朝的张献忠、李自成起义,书写出人民造反的激越乐章。直到20世纪的陕北闹红,直到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在延安建起抗日战争的总指挥部,使陕北又成为革命的圣地。

与陕北一起名震寰宇的,有浩荡的黄河。黄河只有在陕北的大地上,才显露出它真正的雄壮咆哮的本性。黄河和陕北凝结成一体,成为了百折不回、百坚不摧的钢铁长城。

陕北这样告诉我。

一步一段历史。一山一个传奇。只有你深入进去,你才能在平淡中看出奇崛,在无声中找到力量。我常常想,那些磨钝了意志的人,那些事业上失利的人,只要在陕北生活上一段,定会重新焕发,找回失去的东西。

有人说,陕北太贫穷了。甚至认为,在物质文明急遽发达的今天,还是远离陕北的为好。我以为这种观点差矣!

五千年来,陕北高原上曾演出多少威武雄壮的戏剧,又有多少占据了天下第一?

陕北的穷,是因为它付出的太多。在历史的变迁中,怕再没有哪块土地可以与陕北相比。它失去了富足和财富。有史可查,在汉代以前,这里原本是林茂草丰的宜人之地。后来,从唐宋的戍边屯垦到40年代的大生产运动,这块土地支付的都是人力、森林和草原。养活了儿女而累瘦了的母亲,是永远不该被遗弃的。

陕北告诉我,在经济的大潮中,陕北除逐渐恢复青春的容颜外,还要再付出深藏于地下的煤炭、石油、天然气……陕北的容颜是该大大改观了,但愿有良心的炎黄子孙,不应把陕北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