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保留住那份原汁原味的历史投影。平遥的周长约6公里的古城墙已历经600年风雨却依然巍然屹立。在这厚重的城墙内,有着4000多处古色古香、历经百年虽沧桑但不破败的四合院,院内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皆能触动游人内心深处的感受。那份古朴、雅致和幽静让你一生难忘,那份体贴、温情和周到让你处处感动。
二是展现其非同寻常的文化底蕴。到过平遥的人都会赞同这样的说法:“中国古都,是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古城平遥,是把历史溶解于民间。”平遥远不止于一座完整的城池或庭院,关键是在于它展示出一幅非同寻常的文化、社会、经济和宗教发展的完整画卷。这里见证了晋商的兴衰,在昔日古城西大街上,出现过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有中国“华尔街”之称的南大街至今依然完整地保持着明清时代的风采。那些富丽堂皇的花岗岩门槛和清晰的辙印,诉说着当年平遥城的繁华。
三是尽力展现出它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这里婚丧嫁娶别有情趣,节日庆典各具色彩;黄包车夫沿街叫卖,客栈掌柜明清穿戴;城隍庙会千年不改,县衙升堂天天出彩。
四是定位于平实真切的市井韵味。有说平遥古城如酒,愈陈愈醇,这不无道理。但这一坛美酒是平民的家酿。幽深的巷道,古老的房舍,青石板街旁闲聊的白发老人,匆匆而过的游客,玩耍嬉戏的孩童,构成一幅典型的市井生活画面;抑或在傍晚,登上古城楼,西风残照,落日楼头,感受那份苍凉而绝美的景致。平遥有太多太多的魅力勾引着游子的魂魄,安抚游子的身心。
不要忘记,80年代初,平遥曾出台了一套全面改造古城的规划,那是一个令人后怕的毁灭古城的计划。要不是当时正好有同济大学几位建筑系的教授在附近考察古建筑,闻讯后立即赶往平遥,并八方呼吁,方使平遥的近百条古街巷以及数千座民居保存至今,联合国将少了一项世界文化遗产。今天的平遥成为了记录明清社会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也是古镇旅游文化开发的一种模式。
凤凰古镇。读过自称是“乡下人”的沈从文所作《边城》的人都对翠翠和翠翠生活的地方留下了美好的想象:翠翠清澈如水的性情和恋情,乡民朴实旷达的作风,月光下水边的吊脚楼,等等。《边城》写的就是湘西的凤凰古县城。湖南凤凰县位于吉首市与怀化市之间偏西的地方,县城傍沱江而建,沱江如酒,沿江的吊脚楼就如美人醉酒一样憨态可掬。城内大街小巷中辣子与熏肉的香味四季飘香,多情湘女,婆娑而过。有月光的晚上,苗民男女的对歌声可惊醒每一扇临水的窗户。从唐朝武则天在黄丝桥首设县级政权,拉开这边陲小镇轰轰烈烈的大幕,鲜血就染红了这清清的沱江水。北门城楼外河滩上曾堆满死尸,这江底,还沉落着当年的金戈铁戟,这水中,还漂浮着那些在中原与南楚、苗族与汉族之间的血腥冲突中逝去的魂灵。出了城,去登“南长城”,它虽比不上北方万里长城的沧桑宏伟,却也自有一派昂然遒劲。城楼一侧有一段炮楼旧址,半侧青石芳草萋萋,风过处,枪垛炮眼隐约可见,仿佛可闻当日烽火硝烟。沿青灰石阶蜿蜒登顶,长风浩荡,激情满怀,仰首但见青天丽日,俯首可看山峦绵延,令人回肠荡气。正如蒋子丹在《边城凤凰》里所说:“凤凰城几百年的历史与苗汉两族的恩怨有无比密切的联系,不懂得苗族,就不会懂得凤凰。”南长城是这段烽火历史的见证,不登南长城,也许不会明白现在游人如织的凤凰小城为何骨子里总透着股沁人的凉。游罢南长城,性犹未尽,可去奇梁洞。沿溪水入洞,洞内有云雾山、天堂、龙宫、阴阳河等景,收桂林、张家界奇景于一洞。出洞入江,可再去看湘西最大的瀑布大龙洞和黄丝桥古城。凤凰城是靠一篇《边城》而出名的苗地古镇。与鲁镇的“虚构”不一样,它是真实的故地再现,具有浓郁的乡下泥土气息。来这里旅游是古老民风和大自然与心灵的对话。凤凰城,不失为又一种古镇旅游文化的开发模式。
玛多。要指出玛多精确的相对位置实在不容易,因为它邻近的四周并没有大的城市,只能说它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面遥远的地方。这里人口稀少,气候恶劣,海拔4000多米。然而这里却是一个非常值得旅游开发的地方,因为从文化上来说,玛多是黄河上游第一个县城,中华文化的摇篮——黄河的源头就位于此县境内,自古以来人们就纷纷来此寻根溯源,这就是最好的资源。在玛多县的西郊有黄河的第一桥,此地黄河水清澈见底,漫步桥上,思忆遥迢,情趣别样。再往西,有鄂陵湖,鄂陵湖再往西20公里有扎陵湖,这两个湖仿如一双明珠镶嵌在黄河的上游。再源流而上,水清天阔,沿途一派藏乡牧区风光,牧草丰美,牛羊成群,有星宿海、约古宗列渠及著名的卡日曲。若是冬春季节来到这里,可凿冰捕鱼,见候鸟数万,似乎循中华文化又回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状态。这是一种待开发的古镇旅游文化模式。
乡村较之城镇来说更具本色。
黑土苗寨。位于红枫湖和百花湖之间,全寨有62户居民,分属“程”和“陈”两大姓氏,全部为苗族。每当游人光临,全寨人都穿上节日的盛装,奏起芦笙、箫筒、唢呐,唱起迎客歌,在寨门夹道欢迎。队伍前两个较年长的苗族老汉,手捧盛满糯米酒的牛角,请来宾品尝。将客人迎进寨子时,欢快热烈的苗家婚礼就开始了,喝鸡血汤,跳苗家舞,打年糕,使客人流连忘返。这是通过展示最朴素的风俗文化来开发旅游市场。
西递村。位于安徽黟县县城东8公里,东西长700米,南北宽300米,高处俯瞰,鳞次栉比的古民居建筑成一船形。西递村是皖南民居保存比较完好的一处,目前保存完整的古民居尚有122幢,仍不失为中国仅有的古民居建筑群,被国外专家学者称为“东方古代建筑艺术的宝库”。园林化情调是黟县西递古民居的又一艺术特色。小庭院内地面或铺设青石板,或用不同颜色的鹅卵石铺成美丽的图案。高档庭院内,大多设有假山、鱼池、花台,一年四季,花开花落,暗香浮动,令人赏心悦目。小村也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地方文化亮点,开发民居是西递旅游文化包装的重点。
自力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隶属广东开平市塘口镇,坐落在潭江支流镇海水河谷丘陵平原。村中建有许多碉楼和庐(即西式别墅),如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南楼、竹林楼、振安楼、铭石楼、安庐、在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等。其中最著名的是铭石楼和南楼。铭石楼外形壮观,内部陈设豪华,是自力村最漂亮的一座碉楼。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南楼矗立在潭江之滨,始建于1912年,与一河相隔的北楼遥遥相对,楼顶设有探照灯,居高临下,可俯视四乡。碉楼源于明朝后期,随着华侨文化的发展而鼎盛于20世纪初,是融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华侨乡土建筑群体。碉楼千姿百态,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门窗窄小、铁门钢窗、墙身厚实、墙体上设有用于射击的枪眼。这些是为防御外来入侵之敌而设计的。1945年7月,赤坎镇的自卫队员就是在南楼和日寇进行决战,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壮烈牺牲了。如今的南楼楼身上还留有数不尽的弹孔、炮孔,斑斑陈迹似无言的历史书。“每一个经过这里的人,都会停留一会儿,有所感触。”
像自力村这样的碉楼在开平尚有1833座,散布在开平各个村庄里,被称之为“开平碉楼”,是这里乡村旅游新开发的一大人文景观。开平本是岭南普普通通的乡村,每处田野都似曾相识,空气里漂浮着泥腥的味道,农妇们弯着腰在田里插秧,路边的灌木枝舒叶展,老水牛行动迟缓、漫不经心,一只孤独的白鹭停落树梢。然而,当那些高大坚固的“怪物”进入人们的视野,周围的一切刹那间变得光怪陆离,时间和空间模糊了界限,仿佛是谁把中世纪的城堡搬到了岭南乡野,并为它们添加了多立克列柱和哥特尖卷拱,还将巴洛克时期的绚丽桂冠戴在它们头上,再配以精巧的科林斯毛茛叶和柔美的爱奥尼克卷涡。非但如此,在它们身上还能看到中式传统的灰塑和飞檐。这些建筑野心勃勃,尽华贵之能事,恨不得将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以及古老中国的所有修饰都装于一身,虽饱经沧桑,却依旧富丽堂皇,更显深沉与庄重。碉楼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混有泥土的外墙厚实坚固,大门是沉重的钢板,窗户小并装有铁栅,俨然一副防卫保守的姿态;然而,它上部的装饰却又融会中西,精巧细致,有的已是不畏繁琐、画蛇添足,一种张扬外向的性格显露无遗。雕楼各层的窗裙、窗楣和窗花都独具匠心,灵活多变。大哲人谢林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分布在325国道两侧的1800多座碉楼就是一部中西乐器合奏的田园交响诗。在开平的阡陌中游走,可以去听,去看,去感受那些散落乡间的音符。
芋头古寨。是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百里侗文化长廊中的一个点。古村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后遭大火,寨内现有建筑大部分为清中期、末期的建筑,计有鼓楼4个、风雨桥3座、门楼1个、古井2口,萨岁台2个、驿道1.6公里,吊脚木楼78幢。200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是其他侗寨都没有的殊荣。其最大特点是寨中古建筑群保存了侗族古村寨的传统风貌,表现了建设上精湛的技艺。作为旅游者来说,也往往为这里的民风朴实而感动不已。
芋头村距县城9公里,依山傍水,三面环山,一条小溪蜿蜒,看似随地形自由伸展,并无事先的总体布局与规划,但细究,却大有深意。溪边的平地上,人们先建起鼓楼、戏台、学堂等公共活动场所,意谓坐在龙嘴上,以鼓楼为龙头,以小溪为中轴线向两侧冲岔布置民居,就是龙身,风雨桥就是龙尾,一个寨子就是一条龙。风雨桥接地,鼓楼通天,天人合一。
鼓楼是侗家的精神图腾。在芋头村寨,龙氏鼓楼昂然立于山上最高处。芦笙鼓楼雕梁画栋最漂亮,为九层密檐攒尖芦笙顶木楼,下五层为四角,上四层为八角,翘檐上下都塑有龙凤花鸟图案,金光闪亮。而最奇险的要数牙上鼓楼,一半搭在山坡上,一半悬于山坡下,由17根梨木柱子支撑,最长的一根有9.1米高。高也罢了,鼓楼里的四面靠背还若无其事地向外倾斜。这样的“危楼”历经210年竟然无恙,你不能不感慨侗族人高超的建筑艺术。鼓楼是议事、集会、娱乐的地方,也是侗族人的圣地。能歌善舞的芋头人不忘在鼓楼旁边建个戏台。
建好了鼓楼,芋头人沿着小溪建住房,高坡吊脚,就坎填平,尽量向空中伸展,房子不用一砖一石,都用杉木搭建,顶覆青瓦或杉树皮。一层放杂物,二层住人,三层做仓库或客房。在二层,他们又特意辟出三分之一的面积装上栏杆,空敞通风,供妇女飞针走线绣花做女红,也是青年男女谈情对歌的“歌堂”。整栋房子用桐油漆得发亮,古色古香。随着人口发展,有的房子就建到了山上,叫三进堂,芋头人又叫牙上寨。早晨第一缕阳光从山那边升起,正好照在牙上,牙上的房子层层叠叠往上走,外来的人看了就说像布达拉宫一样。
通向芋头侗寨的是一条几百年前的青石板古驿道,这古驿道达1.6公里长,悬崖边还设了护栏,道旁野菊花摇曳,浓香扑鼻。古道上曾响起过太平天国和工农红军匆匆而过的脚步声。寨头寨尾两口古井,震动历史的战马也曾在这里呜咽长嘶。
更多的日子里,芋头侗寨是宁静安谧的,颇有点“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侗族人是“讲款”的,鼓楼的前坪就是“讲款”的地方,也就是村规民约宣布实施的地方。款场边有一块普普通通的石头,说是八卦石,其实是无文字的刑鼎。芋头人的“款”归根结底就是讲究一个“善”。他们在门楼上挂草鞋,供给过路人,在古井里放草结,告诉过路人可以喝,他们门不上锁,夜不闭户。生活在这里你会感到生活在一个互相信任的世界里。他们自给自足,自娱自乐,他们多声部的侗族大歌,曾轰动法国巴黎;他们的芦笙,曾进中南海表演过。他们的节日多得数不清。正月闹春牛,中秋芦笙节,花炮节,毽子节,十一月初一过侗节。过侗节,家家户户放干门前的池塘,除了大鱼归主人,小鱼随孩子们捉,捉了回去做腌鱼。立了冬几乎天天过节,就是过路人都会被请进屋,享用他们的米酒、酸鱼、酸肉。侗寨的生活就像那块普普通通的八卦石,蕴涵着迷人的哲理。
青海湖畔牧民家。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古代称西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青海湖周围,地势广袤,草原无垠,水源充沛,牧草丰美,是美丽富饶的草原牧区,拥有高原湖泊特有的壮丽风光。宽广的草地上散落着幢幢简朴的房屋和顶顶洁白的帐篷,那就是牧民之家。牧民淳朴、热情,游人若到此访问,定会受到好客的牧民的热情接待。喝着清香四溢的酥油茶,品尝好客的主人亲自做的美味便餐,与牧民海阔天空聊家常,那种亲切、温馨的感受,只有在这里可以找到。其实,每个聚落、村庄都有自己的亮点。
澳头村。在广东汕头云澳镇南澳岛上。岛上有不少旅游景点,如深澳总兵府、郑成功招兵树、海上渔村、金银岛、故兵墓、青澳湾等等。这些都与宋朝有关,尤其是东南海滩上那个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的著名的“宋井”。“宋井”是南宋王朝亡国的见证,当时南宋王朝撤离京城临安后,一路南逃,赵昺被拥立为皇帝,在大臣护送下来到了南澳,住在现在的澳前村一带。据说当时为饮用水之需,他们在澳前村一带挖了三口井,一为龙井,专供皇帝饮用;一为虎井,专供大臣饮用;一为马井,专供随从人员和士兵饮用。如今人们提到的宋井专指马井。奇怪的是,井周边夹杂着白沙和咸水,而井水却甘甜无比。
澳头村位置很独特,就在南澳岛那个隆起的小山包上,沿着一条满是野花的海景大道而上,很快就能到达村里。表面上看,这里和一般村落并无两样,村子看上去并无特色,村舍的屋顶是平平的,想来是对付多发的台风天气,但黄昏时分,从村里看向远处,你会发现远方依次是满天的晚霞和金黄的落日,海面上泛起迷人的金色,沙滩上浪花不时卷起,轻轻拍打着意兴盎然的游人,近处满山遍野的绿草、野花,披着落日的余晖一直蔓延到脚下。此时兴奋的心情会激发你一路爬到最高处,用镜头拍下澳头村美丽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