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对症拔罐治百病
10406000000003

第3章 神秘又特别的拔罐疗法(2)

竹罐又称竹筒,是用坚实成熟的老竹子制成,罐身长8~10厘米,口径在3.3厘米、5厘米、7厘米不等。竹罐为圆柱形,中间略粗,两端稍细,形似腰鼓一般,口底和四周较平整光滑。

竹罐的优点是轻巧价廉,耐用,且不易破损,但由于干燥后易爆裂或漏气,因此在使用前应当先用温水浸泡数分钟。

陶瓷罐是使用陶土烧制而成,罐身长4~9厘米,口径在3~8厘米不等。陶瓷罐呈圆柱状,中间略大,口底平正,罐身光滑。

陶瓷罐的优点是吸拔力

大,而且由于内外壁上了一层釉,因此可以减轻皮肤的痛感。

但它也有一定的缺点,如罐身较重,容易破损,无法透过表层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在这些缺点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易破损,因为陶瓷罐一旦毛口出现破损,就会失去吸拔的能力。

玻璃罐顾名思义就是使用耐热的硬玻璃吹制而成,按口径及罐身的大小可分为大、中、小三种型号,常用于针刺后拔罐,使用时可根据拔罐部位选择大小适合的玻璃罐。玻璃罐的罐口小、罐身大,且罐口的边缘略微向外凸,形似笆斗一般。

玻璃罐的优点是透明,能够在拔罐的过程中观察到皮肤发生的变化,但由于材质的缺陷,它的导热性非常快,很容易烫伤皮肤;材质脆硬,容易破损。

金属罐的规格、型号与陶瓷罐和玻璃罐相似,一般多用铜、铅、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主要用于火力排气法。

金属罐的优点是消毒便利,而且比较结实。缺点是价格较贵,导热性快,极易烫伤皮肤,而且无法观察应拔部位皮肤的变化。

抽气罐是最现代的罐具,它是将罐具与抽气器连接在一起,上部为抽气器,下部为罐体,材质多使用玻璃或者塑料。

抽气罐与传统火罐的不同之处在于,使用起来非常便利,无须点火,不易烫伤;便于观察皮肤的变化;能随意调节对穴位的吸附力度;放气时不会造成疼痛。

拔罐的辅助工具

在进行拔罐时,除了罐具之外,还要用到一些相关的辅助工具,这些辅助工具能够对拔罐效果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通常以下几种拔罐辅助工具最为常见。

燃料在火罐法中使用,多是浓度为75%~95%的酒精棉球。高度数的白酒也可以代替酒精作为燃料使用。

镊子多用在内火法,通常是用来夹住点燃的酒精棉球,在罐内绕一周,使火罐内均匀受热。

常用的消毒清洁用品是酒精脱脂棉球、毛巾、纸巾等,一般用于拔罐前后清洁皮肤。其中毛巾和纸巾应当选用质地柔软,且对皮肤无刺激性、无伤害的天然纤维织物。

常用的拔罐介质为凡士林、石蜡油以及各种中药、拔罐油等。在拔罐前将其涂抹在需要拔罐的部位和罐口,凡士林、石蜡油能起到润滑的作用,可加强皮肤和拔罐之间的密合度,防止烫伤和疼痛感,多用于保健性拔罐;中药介质能促进拔罐功效,多用于治疗性拔罐;拔罐油则兼具二者的特点,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镇痛的作用,而且渗透性较强,润滑性较好,在拔罐前涂抹可以保护皮肤、预防感染、减轻疼痛、加快病邪排出等。

应当注意的是,如果将红花油作为拔罐介质应当谨慎挑选罐具,因为红花油对罐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很可能会缩短罐具的使用寿命。

针具通常用在刺络拔罐法及针罐法,常用的针具有针灸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几种。

把握拔罐时间

当罐拔于皮肤上时,由于负压会牢牢地吸住皮肤。对于吸附的时间,也是有一定的讲究的,要刚刚好,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拔罐的作用。

若是时间留得少了,皮肤不能足够地充血、瘀血,治疗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但是,如果时间留得长了,使用火罐时又极易灼伤或烫伤皮肤。

一般来说,大火罐吸力较强,每次可以留罐5~10分钟;小罐吸力相对较弱,每次可以留罐10~15分钟。但是对于儿童来说,留罐时间应比成人稍短。同时对于体质虚弱、正气亏虚的患者也应该减少留罐时间。

选择拔罐合适体位

拔罐的时候,一方面为了使受术者在治疗中不会觉得劳累、不适或者活动而造成“掉罐”,另一方面为了便于施术者进行操作,提高治疗效果,降低烫伤的危险,因此在拔罐前必须要选择好适当的体位。常用的体位有以下三种。

受术者坐在床上或椅子上,暴露后背及颈部。此种姿势有利于吸拔颈肩、腰背部、上肢、下肢及膝部等部位。

受术者仰面而卧,上肢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下肢平伸或自然屈膝,暴露胸部、腹部及上下肢前内侧。此种姿势有利于吸拔前胸、腹部、上肢、下肢前侧等部位。

受术者背面向上而卧,头转向一侧或向下,上肢自然放置于身体两侧,暴露背部、下肢。此种姿势有利于吸拔腰背部及下肢后侧等部位。

避免火罐烫伤的方法

拔火罐时,由于使用火及酒精,稍有不慎皮肤就很容易被烫伤。为了避免烫伤,可以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在要拔罐的部位,用毛巾蘸少许温水擦拭皮肤,如此可降低皮肤的温度,保护皮肤不被烫伤。

使用酒精棉球时,一定要适量,若太多则容易滴落在皮肤上烫出血疱。

使用前检查罐口,保证上面没有沾上酒精。开始拔罐时,酒精棉球的火焰绝对不可以烧着罐口,一定要朝向罐底,如果不小心烧着罐口了,一定要马上换罐。

使用闪罐法时,在闪几次之后,罐具的温度会升高,当罐具的温度升高后,一定要及时换罐,几个罐轮流使用,便不会烫着皮肤了。

晕罐的紧急处理

拔罐时,注意与受罐者保持沟通,如果患者有温暖、舒适、思眠入睡等反应,属正常现象。如果患者感觉不适即晕罐,则有可能是吸拔力量过大或体位不适造成的,应当采取相应的措施。

将大拇指的指端置于人中穴上,其余四指的指腹按住下颌处,将大拇指向上顶推,上推的过程中不断活动大拇指,进行强刺激。时间为20~40次/分钟,苏醒后停止掐按。

用大拇指置于内关穴,先掐后长按穴位大约1~2分钟。

侧卧,将艾条燃后置于距神阙穴或关元穴1~2寸的地方,不断旋转,时间在2~5分钟左右。

(1)人中穴:向上斜刺???????????0.3~0.5寸。

(2)百会穴:平刺0.5~0.8寸。

(3)合谷穴:直刺0.5~l寸。

(4)少商穴:浅刺0.1寸,或点刺出血。

通常情况下,晕罐多出现于初次拔罐者、年老体弱者或儿童,表现为拔罐过程中突发头晕目眩、恶心欲吐、面色苍白、肢体欠温、周身冷汗、呼吸急促等症状,一旦受术者出现上述问题,施术者应当先起罐,然后让患者平卧休息,垫高下肢,给予温开水或糖水,症状较轻者一般可以迅速缓解。如果出现严重的晕罐现象,如昏厥等,应马上指掐人中穴、内关穴,或温灸神阙穴、关元穴,或针刺人中穴、百会穴、合谷穴、少商穴等。

拔罐之后的护理

很多人认为,拔罐结束了就万事大吉了,很少有人注重拔罐后的护理。其实,拔罐后的一些护理方法也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拔罐的效果,甚至还可能损伤身体健康。

拔罐后皮肤非常脆弱,而且毛孔处于完全张开的状态,此时洗澡很容易使邪气通过毛孔进入皮肤,引发感冒。此外,拔罐后洗澡还易使皮肤受损、感染、发炎。因此,即使拔罐后出汗较多,也应当立即穿衣或盖被,若没有出现起气泡等情况,三小时后可以洗澡。

拔罐过程使汗毛孔张开,在令邪气外散的同时会带走体内一部分津液,拔罐后喝一杯热水可以补充人体流失的水分,并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快代谢产物的排出。

拔罐疗法的间隔通常根据受术者的体质、拔罐后的恢复情况而定,以局部皮肤适当恢复、不适感消失为准。一般每日或隔日拔罐1次,10次为一疗程,每个疗程中间休息3~5天。应注意的是,同一部位不能天天拔,至少要等到拔痕消失后再进行相关操作。

在拔罐后,如果皮肤上出现水疱,最好先涂少量的龙胆紫药水,待药水晾干后水疱会自然消失或萎缩。如果水疱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或用消毒注射器抽出水疱内的液体,然后包上消毒纱布,定时更换纱布,待生有水疱的皮肤愈合后才能进行操作拔罐。

学会观罐象自查健康

拔罐之后,通常会出现点片状紫红色瘀点、瘀斑,或兼微热痛感,或局部发红,片刻后消失,恢复正常皮色,皆是拔罐的正常反应,它们向人们提示了不同的健康信息。不过应注意的是,贫血者和肥胖者在拔罐后没有吸拔痕迹,在具体操作时应区别对待。

最简易的取穴方法

拔罐的穴位选择是以阴阳、脏腑、经络和气血等学说为基本依据的,“循经取穴”为其取穴的基本原则,这是通过“经脉所通,主治所及”的原理得来的。因此,在“循经取穴”的指导下,取穴原则可包括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随证取穴。

近部取穴是指在症状发生的局部和邻近部位选取穴位,它是以穴位近治作用为基本依据的,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凡是体表部位反映较为明显和较为局限的不适症状,均可按近部取穴的原则来取穴予以治疗。

远部取穴是指在距离症状发生的部位和病痛较远的部位取穴,它是以穴位的远治作用为依据的。

远部取穴运用也非常广泛,在临床上多选择肘膝以下的穴位进行治疗,在具体应用的时候,既可以取发生异常的脏腑经脉本经穴(本经取穴),又可以选择与异常脏腑经脉相表里的经脉上的穴(表里经取穴)或名称相同的经脉上的腧穴(同名经取穴)进行治疗。

随证取穴,亦名对证取穴,或亦称辨证取穴,是指针对某些全身症状或病因病机,在取穴时必须根据病证性质特征辨证分析,选取穴位。

具体的取穴方法有以下几种。

体表标志可以分为定型标

志和动态标志两个门类。

(1)定型标志:定型标志一般指不受人体活动影响而固定不移的标志。它是利用五官、毛发、指(趾)甲、乳头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例如,两眉中间取印堂,两乳中间取膻中,腓骨小头前下缘取阳陵泉,两肩胛冈平第三胸椎棘突,两肩胛骨下角平第七胸椎棘突,两肋弓下缘平第二腰椎,两髁脊平第四腰椎等。

(2)动态标志:动态的标志则是指以相应的动作姿势作为取穴标志。它是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以及采取一定的动作来比量。如曲池必屈肘于横纹头处取之,取阳溪穴时应将拇指翘起,取耳门穴、听宫穴、听会穴等应张口,取下关穴应当闭口,两耳尖直对取百会穴,虎口交叉食指尽端取列缺穴,手掌握膝盖内侧当大指尽端取血海穴等。

常用体表标志取穴部位见下面的表格。

(1)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称中指同身寸。用于四肢及脊背作横寸折算。

(2)拇指同身寸:以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1寸,称拇指同身寸。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

(3)横指同身寸: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以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称横指同身寸。多用于下肢、下腹部和背部的横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