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对症拔罐治百病
10406000000009

第9章 常见病拔罐(3)

气舍穴、天突穴、期门穴、间使穴、内关穴、神门穴、太渊穴、合谷穴、夹脊穴、足三里穴

【方法】

(1)取气舍穴、天突穴、期门穴、间使穴、内关穴,也可选神门穴、太渊穴、合谷穴,用抽气罐进行吸拔,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

(2)再取背部胸椎3~5夹脊穴、足三里穴进行吸拔,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每次选用4~5个穴位,所有穴位轮流选用。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佛手粥】

材料:佛手9克,海藻15克,粳米60克,红糖适量。

做法:

将佛手、海藻用适量水煎汁去渣后,再加入粳米、红糖煮粥即成。每日1剂,连服10~15天可见效。

癫痫

癫痫又称“羊癫疯”,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放电引起的突发性脑功能失常引起的疾病,具有突然性、短暂性、反复性发作的特点。癫痫的发作原因多与先天因素有关,或有家族遗传史,也可能由外伤、铅中毒、酒精及药物中毒、脑血管病、脑肿瘤等脑部疾患引起。主要症状表现为发作时意识丧失,突然昏倒,全身强直,四肢抽搐,两眼上翻,口吐白沫,牙关紧闭,或伴有怪叫声。醒后神志如常,但伴有心烦失眠或神疲嗜睡等不适。

【取穴】肝俞穴、肾俞穴、心俞穴、脾俞穴、风池穴、内关穴、百会穴、合谷穴、长强穴

【方法】

取肝俞穴、肾俞穴、心俞穴、脾俞穴、风池穴、内关穴进行吸拔,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

重症者加灸百会穴,并点刺合谷穴、长强穴放血。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石菖蒲拌猪心】

材料:石菖蒲30克,猪心1个。

做法:

石菖蒲研细末,猪心切片,放砂锅中加水适量煮熟。

每次以石菖蒲粉3~6克拌猪心,空腹食,每日2次。忌铁器。

肩周炎即肩关节周围炎,又称五十肩、冻结肩、漏肩风,是肩关节周围软组织和肩关节囊出现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肩周炎的高发人群原本多集中于50岁左右的人群,而且多发于体力劳动者,但是由于近年来电脑的普及以及坐姿不正确,肩周炎的患者群体年龄逐渐成下降趋势,而且多以办公室白领或学生居多,由此可以看出肩周炎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现代文明病”。中医认为,这种“文明病”属于痹证的一种,主要是由于血虚血瘀,导致经脉凝滞,致使筋失濡养,血不濡筋,从而引发局部疼痛。

肩周炎

【取穴】肩髎穴、肩髃穴、天宗穴

【方法】

【留罐法】

将抽气罐或者火罐在肩髎穴、肩髃穴、天宗穴进行吸拔,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五子羊肉壮骨汤】

材料:羊肉250克,枸杞子、桑葚子、金樱子、菟丝子、莲子、干红枣各10克,当归、砂仁、米酒、花生油、白糖、盐、味精适量。

做法:

(1)用纱布将菟丝子包好,将羊肉洗净切片与当归、砂仁、米酒、白糖等一同放入烧热的花生油中炒炙。

(2)待羊肉炒至变色后,在锅内加适量清水,同枸杞子、桑葚子、金樱子、菟丝子、莲子、干红枣同煎,再用武火煮沸,转为文火煮30~40分钟。

(3)将菟丝子纱布包取出,加盐、味精等配料即可食用。

颈椎病

颈椎病又被称为“颈椎综合征”,是由颈部劳损导致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等退行性改变,这些改变通常会影响到颈部神经根、颈部脊髓或颈部重要血管,从而引起相关部位的病变。颈椎病原发人群为老年人,但由于电脑等的普及以及坐姿不正确,颈椎病逐渐趋向年轻化,并且越来越严重。

【取穴】夹脊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

【方法】

【留罐法】

将抽气罐或者火罐在颈部夹脊穴、大椎穴、肩井穴、天宗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进行吸拔,留罐时间为10~15分钟。

若是颈部疼痛选择疼痛点、大椎穴、颈部夹脊穴,若肩痛选择肩井穴、天宗穴,若上肢麻痛选择曲池穴、手三里穴、外关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走罐法】

先在皮肤上涂抹油性按摩介质,接着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脊柱两侧上部穴位,然后沿着经络循行线路来回走罐,直至皮肤潮红。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壮骨汤】

材料:猪尾骨300克,杜仲、枸杞子各12克,桂圆肉15克,牛膝10克,淮山药30克,花生油、盐、葱、姜适量。

做法:

(1)将猪尾骨、杜仲、枸杞子、桂圆肉、牛膝、淮山药分别用清水冲洗干净。

(2)将猪尾骨斩碎,与其他食材一同放入锅内,加入适量清水,用武火煮沸,然后转至文火熬60分钟,再加入适量花生油、盐、葱、姜等配料,取汤服用。

背肌筋膜炎是指背部筋膜、肌肉、肌腱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主要症状为患处隐痛或酸痛不舒,腰背沉重、乏力、强直,患处皮肤麻木、粗糙或僵硬,压痛点范围较大,有时疼痛还会发射到前胸、臀、腿,肌肉呈颗粒、条索或块状。通常发病较急,凌晨或晨起、阴雨天时疼痛加重,翻身困难,但白天以及遇暖时得缓。临床认为,此病是由于背部软组织发生急慢性损伤、慢性劳损,日久不能完全恢复造成的。此外,长期居住于潮湿的地方或劳累后受风寒侵袭也会引起本病。

背肌筋膜炎

【取穴】无须取穴

【方法】

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上部穴位,然后沿着经络循行线路来回走罐,直至皮肤潮红。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化瘀逐痹酒】

材料:威灵仙40克,制川乌、虎杖各30克,乳香、没药、地鳖虫、片姜黄、青木香、骨碎补各20克,川蜈蚣3条,1750~2000毫升粮食白酒。

做法:

威灵仙、制川乌、虎杖、乳香、没药、地鳖虫、片姜黄、青木香、骨碎补、川蜈蚣等中药全部打碎成块,一同装入瓶中,向瓶中倒入粮食白酒,密封,每日摇荡一次,十日后服用。每次服20毫升,每日3次,饭后服。

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或腰部劳损,通常是指无明显外伤史的腰部慢性软组织损伤,多与腰部软组织劳损、慢性炎症、肿瘤、腰椎与关节的退行性病变等有关。而中医却认为,慢性腰肌劳损则是由于内、外因素造成的,其中内因为肾脏亏虚,外因是风寒湿邪侵袭,二者均会导致气血运行障碍,经络阻痹,从而引起筋脉拘挛,诱发本病。

【取穴】肾俞穴、腰阳关穴、次髎穴

【方法】

取肾俞穴、腰阳关穴、次髎穴,拔罐后留罐5~15分钟,或以闪罐反复吸拔于上述诸穴位,直到皮肤出现潮红时为止。

每日1次。

【当归牛尾汤】

材料:当归30克,杜仲12克,首乌15克,牛尾1条,盐、味精适量。

做法:

将牛尾去毛,用清水冲洗干净,切成小段,然后与当归、杜仲、首乌等药物加水一起放入锅中煲成透熟,然后加适量盐、味精调味,饮汤吃牛尾。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化,由急性或慢性腰部损伤引起的椎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根、血管或脊髓等组织产生的一系列症状,虽然是一种慢性病,但其发作起来却十分突然,如弯腰搬物品或做操等就有可能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状表现为腰痛,并渐向腿部扩散,也有的人腰腿痛同时出现;腿痛多发生于一侧,有时发生在两侧,腿痛由臀部开始,沿下肢后外侧一直扩散到脚部;打喷嚏、咳嗽、用力排便时,疼痛感加剧,卧床或向患侧弯腰时疼痛缓解;有扭伤史,突发腰腿痛且固定不移,轻者不利仰卧、行走,重者辗转、行走不能,夜间加剧;有受寒史,腰腿冷痛,经筋拘急或麻木,遇冷加剧;有陈伤,疼痛反复,卧床减轻,劳累加重,并伴有内热盛的相关症状。一般情况下,蜗居在办公室的白领以及司机等“久坐”职业者是本病的高发人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

【取穴】肾俞穴、大肠俞穴、阳陵泉穴、昆仑穴、秩边穴、承扶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环跳穴、风市穴、腰夹脊穴、腰阳关穴、膈俞穴、三阴交穴、风府穴、肝俞穴、命门穴、太溪穴

【方法】

【火罐法】

先吸拔肾俞穴、大肠俞穴和疼痛点10~15分钟,再以同法吸拔患侧的阳陵泉穴和昆仑穴10~15分钟。

疼痛沿下肢后侧放射者加拔秩边穴、承扶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疼痛沿下肢外侧放射者加拔环跳穴、风市穴、阳陵泉穴、悬钟穴,疼痛沿下肢前放射者加拔髀关穴、伏兔穴、梁丘穴、足三里穴。每日1次。

【真空抽气罐法】

取肾俞穴、志室穴、腰眼穴、关元俞穴、承扶穴、殷门穴、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吸拔上述诸穴10~15分钟,拔罐后留罐5分钟。每日1次。

【火罐法】

取肾俞穴、腰夹脊穴、腰阳关穴,吸拔后留罐15分钟。

筋骨劳伤型加拔膈俞穴、三阴交穴,风寒侵袭型加拔风府穴,肝肾不足加拔肝俞穴、命门穴和太溪穴。每日1次。

【腰花粥】

材料:猪腰1副,粳米65克,葱白、姜片、料酒、精盐、鸡精各适量。

做法:

(1)将猪腰洗净,去筋膜,切成小块,放入沸水中烫一下。

(2)将粳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用小火熬成粥,调入猪腰、精盐、料酒、葱白、姜片、鸡精,煮沸后即可食用。

【羊肉当归汤】

材料:羊肉500克,当归50克,生姜50克,精盐适量。

做法:

将羊肉洗净,同当归、生姜一起放入锅中,煲汤食用。

腰骶神经根炎

腰骶神经根炎与坐骨神经痛一样,都是由腰骶部沿臀部向下肢后侧放射,但不同之处在于其受损或疼痛范围远远超过坐骨神经痛,范围甚至可达跟腱处。表现为左侧腰腿疼痛,腰部活动有障碍且疼痛感可放射至左腿,左腿麻木,左小腿肌肉萎缩,行走困难;椎旁骶棘肌病侧有紧张和压痛,且疼痛四处放散;坐下后将两腿伸直,腰部疼痛感加剧,并引起患侧腿痛。一般认为,腰骶神经炎与感染、代谢障碍、中毒等因素有关,此外腰骶部活动及负荷过大、受潮湿风寒等也是本病发作的原因。

【取穴】命门穴、秩边穴、白环俞穴、腰阳关穴、环跳穴、八髎穴、殷门穴

【方法】

【刺络拔罐法】

取命门穴、秩边穴、白环俞穴,或腰阳关穴、环跳穴,或八髎穴、殷门穴,拔罐时每次选取一组穴位,先在穴位上点刺,以见血为度,然后进行拔罐。每日或每隔1天,治疗1次。

【火罐法】

取命门穴、腰阳关穴,然后再在秩边穴、殷门穴、环跳穴、八髎穴上进行拔罐。每日治疗1次。

【蜜汁木瓜】

材料:木瓜1个,蜂蜜适量,生姜2克。

做法:

(1)将木瓜洗净,去皮切片,放入锅中。

(2)加水调适量蜂蜜至300毫升,放生姜煮开,微火煮约10分钟即可。

喝汤食木瓜,量自酌。功能为祛风利湿,舒筋止痛,适宜湿痹筋挛、手足关节疼痛者常服。

急性腰扭伤,俗称为“闪腰岔气”,是腰痛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是指腰部的肌肉、筋膜、韧带或小关节因过度扭曲或牵拉所致的损伤,多发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表现为突然扭伤后腰痛,但也有极少人伤后不痛或疼痛不重,待数小时或数天后腰痛加剧。扭伤后咳嗽、喷嚏、深呼吸、大小便均会造成疼痛加剧。腰直不能,俯卧转侧困难,起床、站立、行走也非常困难。现代医学认为,急性腰扭伤是因为用力不当而引起的。中医学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暴力损伤”,认为这两种因素均会导致腰部气血阻滞,经络不通,致使肌肉拘急疼痛。

急性腰扭伤

【取穴】腰痛点、委中穴

【方法】

【火罐法】

取腰骶关节部、双侧髂后上棘处各拔罐1个,腰椎处各拔1个,胸椎处各拔1个,拔罐后留罐15~20分钟。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按摩拔罐法】

先站立,用力按压腰脊正中痛点和腰痛点,再取疼痛点、委中穴,用抽气罐或火罐吸拔穴位10~15分钟。也可采用针罐法,针刺疼痛点和委中穴,再吸拔10~15分钟。

【陈皮猪腰】

材料:猪肾1副,陈皮12克。

做法:

猪肾洗净切片,与陈皮一起放入砂锅加水煮熟,加调料即成,可佐餐。

【丹参瘦肉】

材料:丹参20克,猪瘦肉100克,纱布袋1个。

做法:

(1)将丹参装入纱布袋内,猪瘦肉清洗切块。

(2)将材料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文火煨熟,取出药袋,加调料食之。

坐骨神经痛是指沿着坐骨神经及其分布区内出现的一种疼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其中原发性是由于体内炎症对神经造成感染引起的,继发性则是由于临近结构的疾病引起的。临床症状为持续性钝痛,而且常在一侧先发作,疼痛由臀部或髋部向下沿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和足背部外侧扩散,有时大腿后侧、小腿后侧或外侧还会出现放射性疼痛;寒湿留滞型坐骨神经痛表现为身体沉重,喜暖畏寒,腰腿剧痛,腰腿部沉重强硬且屈伸不灵,遇阴雨寒冷疼痛加剧,小腿外侧及足背皮肤触感减退;瘀血阻滞型坐骨神经痛表现为腰腿疼痛病程较长,腰部有外伤史,且经久不愈,疼痛如针刺刀割,转侧不利,入夜疼痛感加重,舌质紫暗或有瘀斑。中医认为,无论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均是由于禀赋不足或正气虚弱,加之外感寒湿、闪挫劳损而致气血不畅,以致经络阻滞而发。

坐骨神经痛

【取穴】命门穴、腰阳关穴、环跳穴(患侧)、肾俞穴、关元俞穴、承山穴、膈俞穴、委中穴(患侧)

【方法】

【寒湿留滞型:火罐法】

取命门穴、腰阳关穴、环跳穴(患侧)、肾俞穴、关元俞穴、承山穴,以闪火法吸拔穴位,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5日为一疗程。

【瘀血阻滞型:火罐法】

取肾俞穴、膈俞穴、关元穴、委中穴(患侧),以闪火法吸拔肾俞穴、膈俞穴、关元俞穴,以及患侧委中穴,拔罐时间为10~15分钟。每日治疗1次。

【乌头汤】

材料:香米50克,生川乌10克,薏仁6克,姜汁、蜂蜜各少许。

做法:

(1)将香米、生川乌、薏仁共放入锅中,加水500毫升,开火。

(2)水沸后取微火煮,并下姜汁、蜂蜜3勺,煮至米烂为度。

此方具有温经散寒、除痹止痛之功,可用于寒痹邪实之筋骨剧痛、不得屈者。此方疗效较好,但乌头有毒,故不宜长期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