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糖尿病自我康复全书
10408300000012

第12章 战胜糖尿病的秘密武器

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是在遗传基础上,受到不良生活习惯的刺激,最终发病的。但具体到每一个糖尿病患者,其发病细节又有各自不同。比如有的人是因为长期摄入高脂肪的食物,导致身体里糖分过高引起的,而有的人则是因为其他代谢疾病殃及至糖尿病的等。

正因为发病原因各自不同,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每个患者需要改善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使用的药物有所不同,需要治疗的并发症有所不同等。总之,糖尿病的治疗方法复杂多变,因人而异。

但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治疗方法,控制糖尿病最终的目标就是要做到五项达标。

只有这五项得到控制,糖尿病才能得到控制,减少并发症危害,甚至被治愈。

从开始重视糖尿病

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有的会满不在乎,毫不重视,甚至放任不管。这是为什么?

因为有些疾病的症状比较明显,看得见摸得着。

但糖尿病则不同,大部分患者患病后没有什么明显的症状,所以也不会引起身体的不适。如果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后不重视,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血糖就越来越高,直至出现并发症,如失明、尿毒症、糖尿病足等。一旦发展到上述阶段,患者再开始重视已经晚了,治疗效果已经越来越不明显,治疗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得了糖尿病,首先必须重视它,要多了解它,然后积极的治疗它。

重视糖尿病,首先要了解自己是否属于糖尿病高发人群:

(1)空腹血糖异常(空腹血糖在5.6~7毫摩/升之间)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糖耐量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升之间)。

(2)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要高出2倍以上。

(3)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不仅易患糖尿病,而且常常同时合并高血压、血脂异常。

(4)已经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或早发冠心病者。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三种疾病统称为“三高症”,这三种疾病通常是同时存在或相继发生的。

(5)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6)出生时体重低或婴儿期体重比一般小孩轻的人。

(7)年龄大于45岁者,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高峰。

(8)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9)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除此以外,患者还要提高对糖尿病的认知水平,并从饮食、运动上做许多调整,以达到糖尿病诊疗的一些要求。

从心理藐视糖尿病

刚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要么不重视,要么因得知此病是终生性疾病,就惶惶不可终日,吃不香睡不着,时刻高度紧张。其实,这种太过紧张的心理并不比满不在乎的心理好,它同样对病情的控制不利。长期保持过度紧张的心理容易引起血糖波动,不利于血糖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得知自己患病后要重视它,但也不要想得太多,最好是保持一份积极平和的心态去应对它。其实临床上,糖尿病病史长达几十年的病人很多,有些人控制得很好,与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患者完全可以像正常人一样,很好地工作、学习,甚至寿命也不会受影响,因此完全没有必要被糖尿病“吓倒”。

古有扁鹊云:“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只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糖尿病的治疗也是如此,越早开始治疗越容易控制病情。随着病情的发展、并发症的发生,治疗也日益变得复杂和困难。建议糖尿病患者在闻知自己病情的第一时间,就着手计划治疗。

被确诊为糖尿病后首先要看看自己平时的生活习惯是否健康,控制糖尿病最关键因素是生活方式的健康化。为什么如今我国糖尿病患病率越来越高,追究到底还是缘于我们生活方式的改变。

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常常大鱼大肉,出门开汽车,上班坐办公室,下班后回家看看电视,磕磕瓜子,晚上很晚还不睡觉等,这样的生活方式势必导致人体脂肪含量高,新陈代谢缓慢,长此以往便诱发了糖尿病。

所以,要治疗糖尿病必须做到作息规律,要戒烟,避免酗酒,饮食全面均衡,每天做适量的运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等。

控制饮食,控制体重

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在饮食方面就要特别注意,尤其是较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在得知自己患糖尿病后,要开始控制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降低饮食中脂肪的含量,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以控制体重和控制血糖升高。

当然,糖尿病患者也不能因为害怕病情发展就盲目的控制饮食,担心食物里含糖高,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碰,连大米饭也吃得少,这种“饥饿疗法”使身体处于营养不良状态,降低机体抗病能力,无法达到控制糖尿病的效果。

总而言之,糖尿病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大吃大喝,也不能吃得过少,最好是将每天的饮食量控制在适量范围之类,并注意选择低脂肪、低糖分、适量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避免煎炸食物、西式快餐。

用运动消耗过剩的能量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有三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一是可以消耗多余的能量;其二是,可以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身体体质,利于抗病;其三是,可以缓解紧张情绪,使人心旷神怡。

为什么如今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因为我们“进”得多,“出”得少,多出的能量会给身体里有关的器官带来负担,负担过重时,就会损坏器官,导致器官不能正常运转,自然会患病。以前的人吃进去的食物一部分转化成了身体必须的营养素,多余的热量都经过运动消耗掉了,所以患这种“富贵病”

的人较少,而现在的人们每天大多数时间都在坐着,吃得比以前好了,动得却比以前少了,“出”“入”严重不平衡。我们之所以提倡运动疗法,就是希望糖尿病患者回归自然、健康的生活方式,调节好能量平衡。

在本书第12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运动疗法,包括糖尿病患者适合什么样的运动,在运动前、中、后分别要注意什么等。

视病情需要使用药物

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证实,在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基础上,采用药物干预的方法能更有效地对付糖尿病前期。特别是对于部分糖耐量减低者,通过改变生活方式还不能有效降低血糖;或者一时难以改变多年习惯的生活方式,不能长期坚持健康生活方式的,就要考虑药物干预。

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因视病情需要使用药物,1型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因此在治疗开始时,就毫无疑问需要补充胰岛素。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均不能控制好血糖,需要使用到口服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

认真听从医生的建议

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自主作张的去对待自己的疾病,完全不听从医生的建议,甚至觉得自己的病根本不用看医生,自己就能解决。这种想法是非常可怕的。你可以不盲目的相信医生的话,但你必须相信医生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至少只有医生最清楚患者的病情发展到什么程度了,患者需要注意改正哪些影响疾病的不良生活习惯,患者是否需要使用药物等。这些问题,光靠患者自己是万万不行的。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不是像感冒发烧一样,可以自己对症买药吃完就好,而是需要终生治疗的疾病,所以糖尿病患者应该选择一位专业医生,与医生制定适合你的生活方式、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及开一些药物帮助你控制血糖。

医生往往给患者的建议都不是凭空想像的,是综合患者当前的化验结果,评估了疾病状态后认真考虑的结果,患者应该认真听从医生的建议。而且在以后诊治的过程中,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病情的变化进一步改良治疗方案,使患者的治疗保持了连贯性。

治疗过程中定期随诊

随着治疗的开展,患者最关心的就是“病治得怎么样了?”因此,对糖尿病患者而言,定期随诊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有助于监控病情的发展,为药物的使用提供依据,增加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低血糖等)。如果检查发现并发症就可及时治疗。

以下是糖尿病患者定期随诊的项目和随诊间隔时间:

(1)血压、脉搏、体重及腰臀围情况,应至少每周测定一次。

(2)血糖及尿常规,尿常规中尤其应注意尿糖、尿蛋白、尿酮体的情况,应至少每个月检查一次。

(3)糖化血红蛋白情况,每二至三个月检查一次。

(4)尿微量白蛋白,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5)眼部情况(应包括眼底检查),每半年至一年检查一次。

(6)肝功能、肾功能、血脂情况,每半年检查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