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史
10410200000027

第27章 现代科技与文化(2)

实证主义又称现代科学主义,是19世纪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的,它具有现代思维的特征,对现代西方思想界影响很大,叨世纪许多重要的哲学流派都与它有思想渊源,大多数中外学者都把他视为现代哲学的开端。

逻辑实证主义逻辑实证主义形成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法国哲学家施利克和卡尔纳普成立的“维也纳小组”为其产生的标志,其实际的理论创始人是英国哲学家罗素和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施坦。逻辑实证主义强调尊重事实,尊重经验,否定形而上学,认为一切科学的知识均来源于经验,并受经验的证实。受经验的证实是逻辑实证主义的一个根本原则。逻辑实证主义在逻辑学上属于归纳主义,在认识论上表现出明显的主观经验主义倾向,它否定客观实在和客观真理,又是极端的相对主义。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追求绝对真理,探寻看不见的“本质”,都是远离事实和生活而毫无意义的,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假命题。哲学顺理成章的任务就是对科学中的陈述进行逻辑分析和语言分析,检验它们在整理经验时是否符合逻辑句法规则。另外,他们还认为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归纳,演绎推理不能给人以新知识,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必然的事实知识。

逻辑实证主义在西方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相对主义思考方式影响了许多科学家不自觉地接近了辩证的自然观和科学方法论。这也是它在西方成为最流行的科学哲学思潮的重要原因。

结构主义20世纪六十年代,一种新的思潮在法国兴起,成为一股强大的哲学、人文科学思潮,传遍西方社会,扩及全世界。这就是“结构主义”。”其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文化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文化思想史家福柯、文学批评和符号学家巴尔特以及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尔都塞,人称“结构主义五巨头”。

结构主义试图借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手法去探讨社会、文化生活的问题,力求找到一种超越时间性的“结构”和“原始模式”。列维·斯特劳斯曾利用结构语言学、现代数学和逻辑学研究的成果去研究人类学。认为人类历史是一种无意识的发展史,每种制度的底层都有一种无意识结构,人类的任务就是寻找和揭示这种无意识结构,按同时性原则,从横截面去发掘这种结构。随后,结构主义研究方法由人类学扩展到史学、文学、美学、理学、经济学、宗教学等领域,并取得一些成果。

实用主义实用主义于19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于美国,20世纪初以来广泛流传于西方各国,并影响整个世界。其创始人为美国数学家、逻辑学家查理·皮尔士,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詹姆士和杜威。实用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生存活动,只有对人的生存有益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他们强调要立足于现实生活,重视行动。

实用主义的基本哲学观点是一种主观唯心论。詹姆士自称“彻底经验主义”,认为“纯粹经验”是宇宙间最根本的东西,所谓“纯粹经验”,是一种“原始的混沌感觉”,一种“意识之流”。杜威自称“经验自然主义”,认为自然只能在主观经验之内,没有独立于主观经验而存在的自然。两者异曲同工,都把主观自然的经验和感觉作为第一性的东西。

在真理问题上,詹姆士认为“观念能给我们报酬和兑现”,“观念对我们有用”,简单地说“有用便是真理”。杜威把知识、观念、理论、学说等都当作行为的工具,要通过行动的“效果”来检验,本质上也是“有用论”。

实用主义实质上反映了美国资产阶级要求发展经济的务实精神和进取精神,反对思辨的形而上学而注重经验、事实、功效。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美国占主导地位的哲学世界观,因此又被称作“美国精神”,它对整个西方的思想文化都有深刻的影响。

存在主义又名“生存主义”、“实存主义”。20世纪二十年代产生于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其活动中心转到法国,战后广泛流行于欧美、日本等地,并成为一种国际性思潮,到七十年代末逐渐衰落。存在主义的思想先驱是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和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创始人为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雅斯贝尔斯。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特、马塞尔,西班牙的加塞特,美国的巴雷特、怀尔德等。最负盛名的是萨特。

存在主义是一种关于“存在”的哲学。它把个人的存在当作哲学研究的唯一对象和衡量一切事物的唯一根据,重点探讨人在世界上的存在、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人的自由等问题,是一种独特的唯我论的主观唯心主义。存在主义分为有神论的存在主义和无神论的存在主义,前者主张在人的精神活动之上还有一个更根本的存在——上帝;后者认为自我的存在就是最根本的存在,不承认上帝的主导作用而强调自我意识。

存在主义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一、存在就是人的“自我”。存在主义者认为,只有从人的存在出发,才能理解存在的意义,人的存在是一切事物、一切存在之所以为存在的核心,周围世界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存在而言的,是以人的存在为转移的,没有人的“自我”,世界上一切其他事物也无所谓存在。

二、存在先于本质。这就是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择他的本质。用萨特的话说“人是自已造就的”。为此,存在主义者提出“自由选择”,要求个人选择不受任何外来的约束,每个人必须自主地选择价值标准。

三、存在即荒诞,存在即死亡。存在主义者认为整个世界荒诞不堪,自我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个人存在的阻力。萨特说‘他人是我的地狱”。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孤单的、无所依恃的,因此每个人都感到“恐惧”,最大的恐惧是“死亡”。海德格尔给人的存在下的定义是“通向死亡的存在”,宣称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研究”。

存在主义的产生是有其社会根源的。两次世界大战使西方人的热情和对未来的信心埋葬在废墟中,西方社会陷入了信仰和科学的危机。存在主义正是在这双重大崩溃中看到了自由的曙光,在各种幻想破灭的信仰废墟上寻求人存在的真谛。尽管它具有极端个人主义和没落的悲观主义思想,但它强调人用行动对荒诞世界进行反抗,强调人的自由选择、人的价值和作用等等,这些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存在主义渗透到了文学艺术、心理学、宗教学、社会学、历史学、教育学等学科,以至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精神分析学精神分析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西方出现的一种关于心理分析的哲学与心理学理论,创始人为奥地禾,心理学家和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年)。

弗洛伊德的主要著作有:《梦的解析》、《性欲理论三讲》、《心理分析导论》、《精神分析引论》、《图腾禁忌》。《群众和人类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及《文明与不满》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产生是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分不开的,当时西方资产阶级对社会现状不满而又悲观失望,甚至出现冒险盲动的情绪。不正常的病态社会,导致了人内心深处普遍出现压抑、郁闷、狂躁等精神层面的种种病态,从而引发了精神分析学说的出现。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最底层为无意识(潜意识),中间为前意识,最上层为意识。认为人的意识是由无意识变化的,人的任何心理现象都是无意识决定的。在人的无意识领域里,存在着本能欲望的冲动,是人类一种原动力、内驱力。人的精神生活实际上都是无意识的,意识只不过是无意识的暗流所产生的表面微波。

20世纪二十年代,弗洛伊德对自己的学说加以修正补充,把人的精神人格分成三个层面: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原始的、天生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结构,是本能和欲望的载体,受快乐原则支配;自我是幼儿时代父母训练与外界培养形成的人格,受现实原则支配;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通过教育形成的人格,受社会道德原则的支配。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中,最感为难的是“自我”。弗洛伊德认为“自我”为“本我”所激动,为“超我”所监察,又为现实所阻挠,经常处于前后矛盾、进退维谷的尴尬境地。凶此正常人的梦、失言和笔误、精神病者的病状、原始社会的风俗习惯等,都是被压抑的无意识通向意识的曲折途径。

除此之外,弗洛伊德又提出“升华”说,即人的本能冲动离开原来目标,转向对社会对人类有利的高尚目标。文学艺术创作,乃至人类一切文化活动,便是这条宣泄之路。他用性心理学来分析作家和作品,以古希腊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中杀父娶母为例,突出强调了“恋母惰结”(又称“俄狄浦斯情结”)和“恋父情结”,即男孩恋母,女孩恋父,同性则相拒的无意识现象,并以此为出发点,探索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分析他们的作品,形成精神分析艺术批评流派,在西方文坛艺苑留下深深的印迹。

弗洛伊德的学说打破了理性主义的藩篱,肯定了非理性因素在人的行为中的作用,对改变“人主要是理性动物”这个传统观念起了重要作用,开辟了无意识和深层心理研究的新领域。但他把无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过分夸大,并将其视为支配人的全部活动,甚至决定社会和文化进步的主要根据,则是片面的和不准确的。

弗洛伊德的学说对20世纪的西方文化影响很大,它不仅渗透到现代主义文化的每一个角落,而且还直接哺育了许多流派的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特别是超现实主义和意识流小说。在科学史上,西方学者把他与牛顿、达尔文并称为三大科学巨人;在文化史上,又把他和马克思、爱因斯坦并称为世界历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的三位最伟大的犹太人。

二十四现代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是与人类社会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是制定各国国民经济发展政策和措施的理论保障。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一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经济危机频繁发生。这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促使经济学家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由此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的产生。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主义、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及新制度学派等。这些学派根据当时经济领域内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些新观点和新理论,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0世纪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潮流20世纪是西方资本主义经济领域发生巨变的世纪。三十年代以前,资本主义经济还处于私人垄断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尚未形成,资本主义经济的主要特征是自由经济,自由竞争和国家不干预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仍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经济思想的主流。1929年—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宣告了资产阶级经济思想史上自由放任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结束和政府干预主义新思潮的开始。七十年代以后,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出现了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发的新情况,它促使了一些新的经济思想理论的不断产生。客观经济现状和经济思想的急剧变化,促使人们去思考,去寻找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良方,由此加快了西方经济学界的变革。

20世纪以来,西方经济学这门学科开始从主要研究如何使整个国家致富的学问转变为主要研究个别消费者行为。个别厂商行为以及这两方面行为对价值、价格的决定机制的学问;着重研究如何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一国生产资源的有效配置;探索和解释经济危机和经济波动的原因以及克服的办法等。因此,西方国家中产生了诸多新的经济学派和经济理论。20世纪上半期影响最大的是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凯恩斯的“凯恩斯主义”。二战后,影响最大的是新凯恩斯主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制度学派等。

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是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三十年代在西方经济学界影响最大的经济学派。其代表人物为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1842—1924年)是当时最负盛名的西方经济学家,长期在英国剑桥大学执教,是剑桥学派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1890年他发表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将当时的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节欲论等经济理论整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带有折衷色彩的经济学体系。由于这一体系被认为是英国古典经济学的进一步延伸和创新,因而他的学派又被人称作“新古典经济学派”。马歇尔也被视为该学派的创始人。

新古典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的基础,其理论建立的前提是深信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是充分自由的,他们对资本主义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满怀信心,认为充分的自由竞争是最理想的经济状态,这能保证最好地利用社会生产资源,最有效地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因此,他们相信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机制的自动调节会使供求关系趋于平衡状态,因而不可能爆发全面的和长期的经济波动和生产过剩危机。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论”,就认为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不管供给(生产)高达何种水平,都不必担心需求(销路)问题,即便生产出现局部的或偶然的失调,通过市场机制的自我调节,也能自然恢复均衡。虽然他们也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有时会出现失业问题,但认为那是暂时的现象。因此,新古典经济学认为自由放任、国家不干预是最好的一种经济政策。

新古典经济学适应了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还处在自由经济发展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尚未形成,政府干预经济的积极作用还没有显示出来。但1929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却动摇了马歇尔经济学的地位,让人们意识到新古典经济学派存在严重缺陷。随后,主张实行政府干预主义的凯恩斯主义逐步取代了新古典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界的正统地位。

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凯恩斯(1883—1946年)建立的以国家干预为中心,以消除经济危机和失业为目标的完整的经济学体系。其诞生的标志是1936年凯恩斯出版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