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411600000011

第11章 龙韬篇(2)

子产正言回绝说:“不行!您爱儿子,自然希望事利于他。若委之以大邑政事,无异派不会操刀的人去割切东西,其害无穷。如您家若有块好布料,必定不会用初学之人裁剪它。大邑若美锦,岂能让人学着乱画乱剪?只有学有所长方能从政,何处听说用邑来练习做官呢?真若如此,必将搞坏政事。一如行猎,只有擅长射箭驾车,方能猎取禽兽,若是连驾车都不会,还害怕翻车,又哪里敢想会有所收获呢?”

子皮听了这番话,惭愧不已,同时又为子产的忠诚与无私所感动,乃将全国政务的重任都交给子产。

诸葛亮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东汉末,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10余年,自比管仲、乐毅、被称为“卧龙”。建安十二年(207年),经颍川徐庶推荐,刘备“三顾茅庐”,诚心求教。他向刘备提出,占据荆(今湖北襄阳)、益(今四川成都)两州;争取西南各族的支持;联合孙权,对抗曹操,最后统一全国的谋略。即所谓“隆中对”。刘备采纳了他的主张,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任丞相。刘备死后,诸葛亮倾心辅佐刘禅,励精图治,赏罚分明,抑制豪强,加强对西南各族统治。并改善同西南各族人民的关系,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他又屯田汉中,发展农业生产,对统一和开发我国西南地区做出重大贡献。他曾五出祁山,与魏争中原。后与司马懿在渭南对峙,病故于五丈原(今陕西眉县西南)军中。他治国汉军严谨慎重,善于用兵,有《诸葛亮集》、《出师表》传世。

魏征为唐朝大臣,唐初著名政治家。少时孤穷,曾为道士。隋末,初任武阳郡丞元宝藏文书,后参加瓦岗起义军,随李密降唐,为太子李建成谋士。太宗即位,不计前嫌,欣赏其才能,任谏议大夫。为人刚正,敢于直言,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进谏时据理力争,不留情面,深得太宗器重,前后进谏达200余次。多被采纳,对“贞观之治”起了重要作用。

历史上,伊尹受聘于商汤,吕尚受聘于文王,管仲受任于齐桓公,商鞅受用于秦孝公,李斯受用于秦王政,韩信、陈平、张良受用于刘邦,诸葛亮受聘于刘备,郭嘉受用于曹操,魏征受用于李世民等等,这些都是主聘贤儒的典型例子。

一般以为“兵者诡道”,以为选用将领就在于看他是否善于玩弄权术与阴谋诡计。姜太公则不然,他论将首先看重品德素质,这是十分高明的思想。一个人如果没有良好的品德素质,就免谈将帅的资格。看来各项事业的用人之道,首先都应该论之以德。

现代科学证明,人的潜能是无限的,而这种潜能能否充分发挥,却不是潜能本身可以决定的,决定的因素在于“德”。“德者得也”,没有“德”就不可能真正得“道”。一个邪恶无德的人,他的潜能发挥是有限的,其价值则完全是负面的。

但将帅不是一个道德家,作为一个领导者和指挥者,他还必须具备完好的素质,仅有道德而没有完好的素质,对于将帅来说,仍是致命的缺点,比如仁慈而流于姑息,廉洁自爱而不关心他人,聪明智慧而优柔寡断等等,都会让一个领导者和指挥者造成严重的失误,这样的人不是坏人,但可能坏事。坏人只能干坏事,好人也可能干坏事,只有品德好而又具备优良素质的人,才有能力成就好事。选任将帅或其他领导者,必须明白这个道理。

三选将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王者举兵欲简练英雄,知士之高下,为之奈何?”

太公曰:“夫士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十五;有严而不肖者,有温良而为盗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谨而内无至诚者,有精精而无情者,有湛湛而无诚者,有好谋而不决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悾悾而不信者,有怳怳惚惚而反忠实者,有诡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内怯者,有肃肃而反易人者,有嗃嗃而反静悫者,有势虚形劣而外出无所不至、无所不遂者。天下所贱,圣人所贵,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见其际,此士之外貌不与中情相应者也。”

武王曰:“何以知之?”

太公曰:“知之有八征:一曰问之以言以观其辞;二曰穷之以辞以观其变;三曰与之间谍以观其诚;四曰明白显问以观其德;五曰使之以财以观其廉;六曰试之以色以观其贞;七曰告之以难以观其勇;八曰醉之以酒以观其态。八征皆备,则贤、不肖别矣。”

【注释】

士:古代贵族的下层人物,这里指将帅。

中情:内心。

慢:怠惰、轻忽。

精精:精而又精,即精明干练。

湛湛:深澄、清澈的样子,这里可理解为深厚、厚道之意。

悾悾:诚恳的样子。

怳怳惚惚:暧昧、神志不清,此指犹豫、动摇不定。

诡激:言行过急、出言奇特。诡,诡谲。激,言语急切、直爽。

肃肃:固执、严正的样子。

嗃嗃:严厉的样子。

静悫:诚实、冷静的样子。悫:诚实、忠厚。

际:边际,此为实情、本质之意。

征:证明、验证。

【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王者举兵兴师,要选拔英明权略之士为将帅,怎样才能知道他到底是贤还是不肖呢?”

太公回答说:“士的外表与内在秉性不相符的有以下十五种情况:有貌似贤良而实际上是不肖的;有外貌温厚善良而实为盗贼的;有外貌恭敬而内心怠慢的;有外表谨慎而实质虚浮的;有外表精明而内无才学本领的;有外貌敦厚而内心不诚实的;有外表足智多谋而不果断的;有貌似果断而实无才干的;有貌似诚恳而不守信用的;有貌似摇摆不定而内心反而忠实的;有言行过激而办事却有功效的;有貌似勇敢而实则胆小的;有外表严肃而内心平易近人的;有表面严厉而内心温和厚道的;有外表孱弱,貌不惊人,而出使四方,纵横各国,没有不能完成使命的。外貌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内在的实质,所以常有为世俗瞧不起的人,而独为圣人所赏识;常人不知道他们内在的才华,除非有高明的见识,否则便不能看清这种矛盾关系,此即士之外貌与内在秉性不相符的情况。

武王说:“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人的真实情况呢?”

太公回答说:“有八种考验方法:一是提出问题,观察他言辞是否详尽清楚;二是追根究底,不断地追问,看他应变的能力;三是派他做间谍,考验他是否忠诚;四是明知故问,看他有无隐瞒,这可以看出他的德行;五是让他管理财物,看他是否廉洁不贪;六是用女色考验他,看他操守如何;七是告诉他处境的危难,看他有无冒险犯难的勇气;八是使他酒醉,看他是否失态。以上八种考验的方法都具备了,就可以区别士之贤与不肖了。”

【心得】

如何识别一个人的贤与不肖,不仅是一个用兵选将的问题,也是一切知人任才或在人际交往中都会碰到的问题。姜太公就这个问题,针对表里不一的15种人提出了8种考察的方法,堪称中国古代人才学的经验总结,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参考。

一般说来,人的外在相貌、语言、举止、行为和内在的素质品德、思想、才能,有一致性,也有不一致的一面,具有一致性的表里如一,内外相符,比较好识别;不具有一致性的比较复杂,表现出各式各样的风貌。姜太公提出了15种表里不一的情况,也只是就其大略而言。同时他将这15种情况分为两类,可以概括为“面善心恶”和“面恶心善”,并告诉人们,不要被表面的假象迷惑,以致造成用人的失误。姜太公的观点很明确,就是看人不要只看外表,而要更看重实质。一个人的贤与不肖,不是由外表决定的,而是由内在实质决定的,而内在的实质就是指他的思想品德、才学、素质等因素。看一个人是否具有一个将帅的英明权略,就要对他的这些内在因素进行慎重地考察。

一个言与行始终相违背,内与外不一致,弄虚作假来迷惑视听的人,是自己磨灭志气。

如果与酒肉为朋,靠贿赂交友,以损人利己相投合,心志被物欲蒙蔽,全身心贪求权势名誉,这是贪得无厌的卑鄙小人。

如果限于小聪明而大糊涂,有小能力而办不成大事,贪求小利而不知人伦大义,这种人是华而不实的人。

还有一种检测德行的方法。那些说话中肯,行为坦荡,秉志无私,施恩不求报,性情忠厚可察,外貌拙朴安详的人,是有仁心的人。那些办事灵活有效,能在困境寻得坦途,捐身立功又能如愿的,是有智慧的人。那些身处富贵而能勤俭恭敬,虽威严却有礼不骄的,是有德行之人。那些隐退出世却不畏权势,身处安乐而不奢侈腐化,有功勋而无骄色,喜怒之情皆能节制的,是有操守之人。那些事君恭敬,事亲恩爱,即使君王性情乖戾也不会改变忠心,奉养双亲已竭尽全力,仍不会违父母之意的,是忠孝之人。

圣贤最大的长处就是聪明。聪明之所以可贵,贵在知人。能够知人,了解他们的智慧,才可能使人才们各得其所。这样,各种事业才能兴盛起来。

因此孔夫子“六蔽”为训戒,以戒偏才,想通过偏激之才,来变通拘泥呆板之人。他讨厌老实到迂腐无能或不讲信用的人,讲明似是而非的东西难以持久,明察这种种问题的出处和原因,让人们通过正确的途径去鉴别和求得人才。

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怎样对一个人的内在素质进行考察呢,姜太公提出了“八征”的方法,但这也是概略而言,因为要真正识别一个人的贤与不肖,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们不能机械式地照着“八征”的方法进行考察,而是要领会“八征”的实质精神和科学态度,那就是:一要在行为举止中认识别人;二是全面地认识别人,——姜太公强调“八征皆备”,就是表示认识一个人不能仅从哪一个方面或一件事就妄下结论。这个观点无疑是十分正确的。

四立将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

“将既受命,乃命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刀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寒暑必同。如此,则土众必尽死力。”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

“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君于后。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懽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会安宁。”

武王曰:“善哉!”

【注释】

一:完全、全部。

不臣:不守臣道,即叛逆之意。

钻灵龟:即占卜。商代凡有疑难之事,一定要求神问卜,卜的方式是用烧红的小铜棍烙龟甲或兽骨,看骨甲上的裂纹以决定吉凶。

斧钺:斧,斧头。钺,宽大的斧。二者皆是古代军中行刑的兵器。授斧钺,就是象征授予军权。

御:控制,此为调度指挥之意。

疾若驰鹜:行动迅速若奔马。驰鹜,奔驰的马。

百姓懽说:贵族们欢欣鼓舞。百姓,商代指贵族。懽说:“懽”通欢,“说”通悦。

咎殃:灾祸。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任命将帅的方法为何?”

太公回答说:“凡国家遇有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不受朝贺,而在偏殿召见主将,降诏并对他说:‘国家的安危,都系于将军一身。今某国叛乱不再称臣,愿将军统率军队前去征讨’。”

“将军接受了任命,国君就命太史占卜吉凶,先斋戒三日,然后再到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举行颁授斧钺的典礼。到了吉日,君主先入太庙正殿之门,面向西方而立;将军跟入,面向北方而立。国君亲自拿着斧钺的上部,而将钺柄授与将军,并说:‘从此军中之事,上至于天,皆由将军管制。’再拿着斧柄以斧刃与将军,并说:‘从此军中之事,下至于深渊皆由将军管制。’授受已毕,国君并致训词:‘见到敌军薄弱之处则进攻,见到敌军实力所在处则停止。不要因为三军众多而轻敌,不要因为任务重大而轻生,不要因为身居高位而瞧不起他人,不要固执己见而与众人不合,不要将诡辩之辞当作真理。士兵未就坐,自己不可先坐;士兵未吃饭,自己不可先吃饭,遇严寒酷暑都要与士兵同甘共苦。能做到这样,士兵就会拼死作战,保卫国家’。”

“主将接受了任命,再拜向国君禀告:‘臣听说国家不能受外部的干涉,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上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事奉君主,君主如果不信任臣下,臣下就难以指挥应敌。今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就当效命疆场,不获全胜,不敢生还。希望君上授全权之命于臣,若不许允,臣不敢受托。’”

“国君许以全权,主将辞别君主,率兵出征。自此军中之事,不再听命于君主的诏谕,只听主帅的命令。临敌决战,上下一心。这样,主帅全权指挥,上不受天时限制,下不受地形阻碍,前无敌人敢挡,后无君主从中牵制。所以,有智谋的人都能为他献策,勇猛的士卒都能为他作战,士气高昂直冲霄汉,行动神速快如奔马,军队不曾交锋,敌人便望风而降。军事战胜于疆场,功名显扬于朝廷,官吏升迁,士卒获赏,贵族欢乐,战祸消除。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就此安宁。”

武王说:“真是太好了!”

【心得】

本篇论述了君主任命将帅的隆重仪式,阐明兵权专一的重要性。

国家有难,安危系于主帅一身,所以任命主将是一件极为隆重而又庄严的大事,国君和主将都要进入太庙,以国家的名义,对着神灵宣誓。此时,君主要把自己的权力和信任都赋予主将,主将则将自己的身家性命献给君主及社会,其意并不仅仅在于君臣之间,而是与国家的安宁、人民的幸福密切联系在一起。姜太公认为,这就是授命仪式之所以要如此庄严隆重的根本意义。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引《傅子》说得好:“用人无疑,唯才所宜。”宋代欧阳修《论任人之体不可疑劄子》也指出:“任人之道,要在不疑。宁可艰于择人,不可轻任而不信。”任何时候,人才都是影响胜负的决定性因素。选对了人,就要信任他,放手让他发挥所长。不疑的前提是知人。封建社会里,明君用人不疑,使谋臣忠于内,将帅战于外,都能尽心竭力,报效朝廷。在现代社会亦是如此,只要用人不疑,使人才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就能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据《尼克松忆录》载,基辛格原本是洛克菲勒的密友,在洛克菲勒与尼克松两次竞争共和党总统候选人提名的角逐中,基辛格都是全力支持洛克菲勒,公开反对尼克松的。可是尼克松当选总统后,不计前嫌,仍然委以重任,聘用基辛格为权势炙手的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成为尼克松外交决策的高级智囊。

五将威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将何以为威?何以为明,何以为禁止而令行?”

太公曰:“将以诛大为威,以赏小为明,以罚审为禁止而令行。故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说者,赏之。杀贵大,赏贵小。杀其当路贵重之臣,是刑上极也;赏及牛竖、马洗廄养之徒,是赏下通也。刑上极、赏下通,是将威之所行也。”

【注释】

诛大:诛杀地位崇高的人。

赏小:奖赏地位低贱的人。

审:详明、审慎。

当路:担当要职,掌握大权。

牛竖:牛僮。竖,僮仆。

马洗:马夫。

廄养:养畜者。【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