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姜太公兵书
10411600000026

第26章 犬韬篇(3)

太公回答说:“可以前进不可以后退,是车兵的死地;经历险阻,长途追击敌人,这是车兵的竭地;前面平坦,后面险要,这是车兵的困地;陷于危险而无法出来,是车兵的绝地;靠近沼泽的泥泞地带并有黑土黏泥,是车兵的劳地;左面险阻右面平坦,前面山势陡峭,这是车兵的逆地;草木遍地,还要经过深水,这是车兵的拂地;地势平坦,但战车太少,而与步兵配合不当,这是车兵的败地;后有沟渠,左有深水,右有高坡,这是兵车的坏地;昼夜大雨,连日不停,道路陷塌,前不能进,后不能退,这是车兵的陷地。以上10种就是车兵的死地。愚蠢的将领不了解这10种死地往往被擒,明智的将帅则由于了解这10种死地而能够避开它。”

武王又问:“什么是8种胜地呢?”

太公回答说:“敌军前后布阵尚未稳定就攻击它;敌人旌旗紊乱,人马骚动频繁,就乘机攻击它;敌人士卒有的向前,有的退后,有的往左,有的往右,就寻隙打击它;敌人阵地不坚固,士兵前后相观望,就乘势打击它;敌人前进犹豫,后退害怕,就乘机打击它;敌人军队惊惶失措,匆忙出战,就乘机攻击它;与敌战于平旷地带,日已黄昏,未分胜负,就乘势攻击它;敌人长途行军,天黑才安营扎寨,三军惊恐惧怕,就乘机攻击它。以上8种情况是对车兵作战有利的胜地。将帅明白了10种不利和8种有利的情况,敌人即使由四面向我围攻,我军也可以千乘万骑,纵横驰骋,每战必胜。”

武王说:“太好了!”

【心得】

每一兵种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要想打败敌人,而不被敌人打败,就必须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清自己的短处,扬长避短。比如车兵,太公就指出了它的10种“死地”和8种“胜地”,一个英明的将帅明白了10种“死地”和8种“胜地”,也就是兵车的10种短处和8种长处,才能对付敌人各种强大的攻势,做到“百战必胜”。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和缺点。人们要办好一件事情,克服种种困难,取得最终的胜利,同样需要既看到自己的长处或优点,也看到自己的短处或缺点。发现了自身的短处或缺点,就要养成自我完善的习惯。自我完善源于不断进取的愿望;有了不断进取的愿望,求知若渴,常思上进,才能克服人生路途上的种种困难,达到最后的成功。而自我完善的工具就掌握在你自己手里,要不停地使用它们。如果斧子钝了,砍伐时就需要使更大的力气;如果机会少了,就需要花更多的精力,付出更多的艰辛。开始进展可能会很慢,但持之以恒应就能保证成功。“循序渐进”是进行思想修炼的法则,“有朝一日,你未变弱,就必将收获”。但人的情况和车兵并不完全一样。车兵的长处和短处几乎是命定的,谁也不能更改,只能利用或回避,而人的长处和短处,特别是优点和缺点,却并非宿命的东西。人们在从事任何一种具体活动时,一方面要尽量扬长避短,一方面还可以弥补这些短处的不足,更可以改正自己的缺点,不断进步,向完人的境界超越。

战车的短处是由不利的地形造成的,它的扬长避短,在具体的战斗中实际上就摆脱了短处。人是一个自身的整体,他的扬长避短在任何时候都是相对的。比如一个政治家完全不懂经济,一个经济学家完全不懂政治,或一个画家完全不懂音乐,一个音乐家完全不懂绘画,他们都可以扬长避短,但他们永远不可能摆脱其“短”的消极影响,其“扬长”也就难免会受到一定的局限。

所以,虽说“人无完人”,但完人毕竟是人生应该追求的一种理想。除了人,大千世界,林林总总,还有谁能够不断向完善迈进呢?

九战骑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战骑奈何?”

太公曰:“骑有‘十胜’、‘九败’。”

武王曰:“十胜奈何?”

太公曰:“敌人始至,行阵未定,前后不属,陷其前骑,击其左右,敌人必走;敌人行阵,整齐坚固,士卒欲斗,吾骑翼而勿去,或驰而往,或驰而来,其疾如风,其暴如雷,白昼而昏,数更旌旗,变易衣服,其军可克;敌人行阵不固,士卒不斗,薄其前后,猎其左右,翼其击之,敌人必惧;敌人暮欲归舍,三军恐骇,翼其两旁,疾击其后,薄其垒口,无使得入,敌人必败;敌人无险阻保固,深入长驱,绝其粮路,敌人必饥;地平而易,四面见敌,车骑陷之,敌人必乱;敌人奔走,士卒散乱,或翼其两旁,或掩其前后,其将可擒;敌人暮返,其兵甚众,其行阵必乱,令我骑十而为队,百而为屯,车五而为聚,十而为群,多设旌旗,杂以强弩,或击其两旁,或绝其前后,敌将可虏。此骑之‘十胜’也。”

武王曰:“‘九败’奈何?”

太公曰:“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追北逾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往而无以返,入而无以出,是谓陷于‘天井’,顿于‘地穴’,此骑之死地也;所从入者隘,所从出者远,彼弱可以击我强,彼寡可以击我众,此骑之没地也:大涧深谷,翳葳林木,此骑之竭地也;左右有水,前有大阜,后有高山,三军战于两水之间,敌居表里,此骑之艰地也;敌人绝我粮道,往而无以返,此骑之困地也;汙下沮泽,进退渐洳,此骑之患地也;左有深沟,右有坑阜:高下如平地,进退诱敌,此骑之陷地也。此九者,骑之死地也。明将之所以远避,暗将之所以陷败也。”

【注释】

战骑:骑兵。

不属:不相联系。

猎:打猎,这里是袭击的意思。

队:与下文屯、众、群,都是古代骑兵部队的编制单位。

天井:指四面高峻,中间低洼的地形。

地穴:下陷的坑洞,又叫地陷。

没地:覆没的地方。没,亡、消灭。

大涧:山谷中的大溪。涧,夹在两山之间的水沟。

翳葳:杂草茂盛的林地。翳:用羽毛制造的华盖,引申为遮蔽。葳:同秽,多草的样子。

竭地:耗尽力气的不利地形。

大阜:起伏不平之山丘。

艰地:艰难险恶的地形。

汙下沮泽:指低湿的沼泽地带。汙,下流动的积水。下,低洼。沮泽,水草丛生的地方。

渐洳:地湿泥泞之地。洳,低湿的地方。

患地:陷入灾难的地形。

坑阜:坑,陷落的凹地。阜,土山。

陷地:容易招引敌人使自己陷于困境的地形。

暗:愚昧。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骑兵应当怎样作战?”

太公回答说:“骑兵作战有十胜之机和九败之地。”

武王又问:“所谓十胜之机是什么?”

太公说:“敌人初到,行列阵势未定,前后不相联系,我骑兵部队冲击其前骑,袭击其左右,敌人必然败走;敌人行阵整齐坚固、士气旺盛,我骑兵部队应缠住敌人两翼不放,或纵马而前、或纵马而去,行动快如风、猛如雷霆,白昼尘土弥漫如同黄昏,经常变换旗号、衣服,敌军可以打败;敌人阵形不稳、士气低落,我骑兵攻其前后,袭其左右,从两翼夹击它,敌人必定惊惧;日暮时,敌人急于回营,三军恐骇,我骑兵夹击其两翼,疾攻其后尾,逼近其营垒入口,阻止敌人进入营垒,敌人必败;敌人失去可以固守的险阻地形,我骑兵长驱直入,切断其粮道,敌必陷于饥荒;敌人处于平旷地形,四面受到威胁,我骑兵协同战车围攻它,敌人必陷于溃乱;敌人败逃,士卒散乱,我骑兵或从其两翼夹击,或从前后进攻,敌将可被擒获;敌人日暮返回营地,其兵甚多,队形混乱,此时令我骑兵10人为一队,百人为屯,战车5辆为一众,10辆为一群,多插旌旗,配上强劲的弓弩手,或袭击其两翼,或断绝其前后,敌将可被俘获。这就是骑兵取胜的10种战机。”

武王又问:“所谓九败又是什么呢?”

太公回答说:“凡是用骑兵攻击敌人,如果不能突破其阵地,敌人假装败走,而以车兵和骑兵反击我后尾,这是骑兵的败地;追击逃敌越过险阻,长驱不止,敌人埋伏在我两旁,又断绝我的后路,这是骑兵的围地;能前进而无法撤退,能进入而不能退出,这叫做陷入‘天井’,困于‘地穴’之中,这是骑兵的死地;进路狭窄,出路遥远,敌人可以用弱击我之强,以其少击我之众,这是骑兵的没地;大涧深谷,林木茂盛,这是骑兵的竭地;左右有大水,前后有高山,我三军在两水之间作战,敌人占据了内外远近的有利地势,这是骑兵的艰地;敌人断绝我粮道,我军只有进路而失去退路,这是骑兵的困地;低洼湿地、沼泽泥泞,战马难于进退,这是骑兵的患地;左面有深沟,右面有凹地,一高一低,远看就像平地,无论进退都会招致敌人来攻,这是骑兵的陷地。这就是骑兵打败仗的9种死地。明智的将领会避开这九败之地,昏庸的将领则会陷入其中而导致失败。”

【心得】

此篇论述骑兵作战的“十胜”和“九败”。所谓“十胜”是指10种因敌情而可以取胜的战机,所谓“九败”是指9种可能使骑兵作战招致失败的地形。

任何兵种都既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比如骑兵有“疾如风,暴如雷”的特点,最能给敌人以措手不及的打击,但如果没有比较平旷的地形便于战马骋驰,就会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困境。所以聪明的指挥官要熟悉兵种的性能,结合战机和地形,扬其所长、避其所短,在战斗中克敌制胜。

姜太公提出的“十胜”、“九败”,就是从兵种性能的长处和短处来认识问题的。

十战步

【原文】

武王问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奈何?”

太公曰:“步兵与车骑战者,必依丘陵险阻,长兵强弩居前,短兵弱弩居后,更发更止。敌之车骑,虽众而至,坚阵疾战,材士强弩,以备我后。”

武王曰:“吾无丘陵,又无险阻,敌人之至,既众且武,车骑翼我两旁,猎我前后,吾三军恐怖,乱败而走,为之奈何?”

太公曰:“令我士卒为行马、木蒺藜,置牛马队伍,为‘四武冲阵’。望敌车骑将来,均置蒺藜,掘地匝后,广深五尺,名曰‘命笼’。人操行马进步,阑车以为垒,推而前后,立而为屯,材士强弩,备我左右,然后令我三军,皆疾战而不解。”

武王曰:“善哉!”

【注释】

更发更止:轮流更替地前进和停止。

地匝:周遭的战壕。匝,周、圈。

命笼:由壕沟、土堑等障碍物构筑的防御基地,形如环笼状。

阑:通拦。

屯:军屯,营寨。

解:通懈。

【译文】

武王问太公道:“步兵应怎样与敌之车兵、骑兵作战呢?”

太公回答说:“步兵与车兵、骑兵作战,必须依据丘陵、险阻的地形,把长兵器和强弩配置在队伍的前面,把短兵器和弱弩配置在后面,轮流更替地进发和停止。敌人的车队和骑兵虽然为数众多,我仍能坚守阵地,与之激战,并使材士强弩,戒备后方。”

武王又问:“我军所处之地形,既无丘陵又无险阻可供凭借,敌人到达的兵力既多又强,用战车和骑兵包围我两翼,袭击我前后,我三军为之大恐,纷纷溃败逃跑,怎么办呢?”

太公回答说:“命令我军士卒制作行马和木蒺藜,把牛马、马车集中起来编为一队,组成‘四武冲阵’。从远处望见敌军车骑即将到来,就布设蒺藜、挖掘环形沟壕,宽、深皆5尺,名为‘命笼’。士兵操纵行马进退,用车辆组成营垒,推着它前后移动,停下来就是一座营寨,同时用精兵强弩,戒备左右,然后发动我全军,迅速投入战斗,不得懈怠。”

武王说:“好啊!”

【心得】

这篇讲步兵与敌方车兵、骑兵作战的方法。

步兵和骑兵、车兵作战,首先要凭借丘陵、险阻的地形,使敌方车、马行进困难,不能发挥其战斗的力量。如果在平旷的地形上作战,步兵就很难抵挡敌人的车、骑攻击了。而且要对付敌方的车、骑部队,步兵必须装备长型兵器和弓弩,尽量在远端控制它、杀射它,使它不得接近自己。一般说来,如果敌人的车兵、骑兵都冲到自己的面前了,那已经是势不可挡了。

然而,步兵是否在既无丘陵,也无险阻的平旷地形上就完全不能与车、骑作战了呢?那也不一定。若是没有天然的丘陵险阻,还是可以用人为来制造“丘陵险阻”,姜太公提出了掘地为坑,拦车为垒,所谓“命笼”、“为屯”就是。看来,客观的地理形势,并不是唯一的决定性因素。

决定性的因素是人。通过人的能动作用,可以使不利转化为有利,劣势转化为优势。《孙子兵法·谋攻篇》:“上兵伐谋,其次代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伐谋”,指以己方之谋略挫败敌方,不战而屈人之兵。孙武认为伐谋最为有利,故为“上兵”,是最好的战争手段。伐谋的实质是对敌人正在计划或刚刚开始施行其谋划时,便能窥破其谋,揭穿其谋,破坏其谋,借以实现己方的政治军事目的。在古今中外的军事史上,有多少小国打败大国、弱军战胜强军的战例。双腿致残的孙膑坐在轮椅上出谋划策,可以消灭拥有优势军力且能征善战、勇力过人的庞涓。手无缚鸡之力的刘邦能够打败力能拔鼎的项羽。轻摇羽扇的孔明,运筹于帷幄的张良,在战争舞台上无论是作用还是影响,比那些武艺绝伦的将领都辉煌得多。这些史实都证明着一个普通而又深刻的道理,在血与火的战争中,智力的状况,谋略的水平,无不与战争胜负休戚相关。

由此可见,战争即是力的较量,更是智的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