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曾国藩兵书
10411700000004

第4章 曾国藩疏奏、书信兵法思想(3)

同时,管仲还十分重视选拔人才,要求各乡都要推举贤士,不得“敝明”、“敝贤”。他还主张凡孝悌忠信、贤良后才,不论是何种出身,也不管是处于什么地位,都要加以合理地运用。他善于任用人之所长,避其所短。齐桓公向管仲请教任命官吏之道,管仲说:“升降揖让,以明礼待宾,我不如显朋,请立为大司行;垦荒地、辟农田,尽地之利生产粟米,我不如宁戚,请立为大司田;战场上三军成阵,使兵士视死如归,我不如王子成文,请立为大司马;决狱公正,不杀无辜,不诬陷无罪之人,我不如弦商,请立为大司理;犯颜直谏,不避死之,我不如鲍叔牙,请立为大谏之官。”管仲透过对每个人个性的分析,抓住人才各自的特点,使之有组织,相互补充,成立了一个坚强有力的政治集团,充分展现管仲杰出的组织才能。

管仲这些做法,对于人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的政权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同时他根据人才的不同特点,将其组成整体,使各种才能互相弥补,充分发挥了人才在国家建设中的整体组织效应,也提高了智慧发挥的效率和水准。

四空名坐粮

【原文】

自康熙以来,武官即有空名坐粮,雍正八年因定为例:提督空名粮八十份,总兵六十份,副将而下以次而减,下至千总五份,把总四份,各有名粮。又修制军械,有所谓公费银者;红白各事,各有所谓赏恤银者,亦皆取给于名粮故。自雍正至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数虽名为六十四万,而其实缺额常六七万。至四十六年增兵之议起,武职坐粮另行添设,养廉、公费赏恤另行开销正项。向之所谓空名者,悉令挑补实额,一举而添兵六万有奇,于是费银每年二百余万。此臣所谓饷项赢绌一大转关者也。是时,海内殷实,兵革不作,普免天下钱粮已经四次,而户部尚余银七千八百万。

【注释】

坐粮:领粮饷,不劳而获。

提督:官名。为清代一省的高级武官。总兵:又称总镇,为绿营兵之高级武官,权职仅次于提督。

千总:清代绿营兵制,属下级武职,居守备之下。

把总:明代为京营兵三大营的领兵官之一;清代绿营兵制,营以下为汛,置把总分领,位在千总之下。又京师巡捕五营亦置把总。

红白各事:即婚丧嫁娶。

养廉:清代官吏的固定薪俸之外,按职务等级每年另给的银钱。雍正以后数额固定,与正俸没有什么区别。

奇:剩余、多余。

【译文】

自康熙皇帝以后,武官就有立空名吃粮饷的陋习。雍正八年,因袭前朝习惯而成为常例。提督吃空名粮饷的份额为80份,总兵60份,副将以下依次减少,下至千总5份,把总4份。总之,都有空名粮饷可吃。另外制造修理兵器,有所谓公费银粮;婚丧嫁娶有所谓奖赏和抚恤金,这些都是靠空名粮饷发给。从雍正到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的数量虽然号称64万,但实际上缺额6—7万。从乾隆四十六年起,有了增加绿营兵数量的动议以后,武官吃空的粮饷又另外添设,养廉、公费、奖赏和抚恤都作为正项另行开销。过去领粮饷的空名额,命令全部挑选兵丁补充,成为实额。这一下又增加兵员6万多人,于是每年花费银钱200多万。这就是我所说的军饷增减的一大转折点。当时国内富裕充足,没有战争,普遍免除百姓钱粮已有4次,而户部还有剩余的银两7800万。

【心得】

从雍正到乾隆四十五年以前,绿营兵的数量虽然号称64万,但实际上缺额6—7万。这6—7万人便是立空名吃粮饷的人。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产生呢?只能用两个字来回答,那就是权利。掌握在手中的权利,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使唤的奴婢,绝对的权利导致绝对的腐败,绝对的腐败导致身败名裂。所以,为官者要不贪不恋心静如心。此当首推有“宋良将第一”之称的曹彬。

曹彬(931—999年),真定灵寿(今河北灵寿)人。父曹芸,五代时曾任成德军节度都知兵马使。曹彬出身将门,从小读兵书,练习武艺,为人诚实,办事谨慎。后周太祖郭威的贵妃张氏,是曹彬的姨母,周太祖受禅登基后,召曹彬隶其义子柴荣帐下供职,擢为河中军兵马都监,掌管军务。曹彬虽是皇亲国戚,但从不以此为资本,而是谦虚谨慎,恪尽职守。河中军节度使王仁镐因曹彬是帝戚,对他尤加礼遇,非常客气。而曹彬对各位将领彬彬有礼,他对待自己的工作兢兢业业。

显德五年(公元958年),周世宗派曹彬出使吴越国。吴越国人私下送给他一些礼物,他一概不受。曹彬完成了公差使命,便立即启程返回。吴越国士人用快船追赶曹彬,执意要将礼品送给他,他一再推辞。对方却执意要送,最后无奈收下,但让手下人做了登记,回到京城后,他把这些馈赠的礼品全部交给朝廷。周世宗见曹彬如此廉洁,非常感动,下诏让曹彬将这些礼物领回。曹彬这才拜谢赏赐,将礼物拿了回去,然后全部分给了亲朋故旧,而自己未留一钱一物。

当初,宋太祖赵匡胤未即位时,曾在后周担任殿前都点检,统管朝廷禁卫军,权势很大。曹彬对赵匡胤同其他人一样彬彬有礼,从不巴结和倚附,没有公事决不上门造访,文武大臣们群集宴请,曹彬也很少参加。赵匡胤对于曹彬的这种“中立不倚”,不拉关系,不结权贵的作风非常赞赏,于是对曹彬也另眼看待。

赵匡胤黄袍加身后,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从平阳把曹彬召回朝中,对他说:“我以前对你不错,你为什么要疏远我?”曹彬顿首谢罪说:“我是周室的近亲,而且管内职,怎么能轻易妄加交结人呢?”赵匡胤听了曹彬这番话,更加敬佩他的为人,认为可当重任。此后,赵匡胤对曹彬格外器重。

乾德二年(公元964年)冬,宋太祖下诏讨伐后蜀,令曹彬为都监,与王全斌、王仁赡、刘光毅诸将,率兵6万,分两路攻蜀。曹彬领兵一路破关斩将,蜀军望风而逃,收降了施、万、开、忠、遂等州,攻取了峡中全部的州县。行军作战一路,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所至蜀地百姓心悦诚服。宋太祖听到这个消息,特下诏书褒奖曹彬。

不久,两路宋军在成都会师,后蜀主孟昶投降,伐蜀战争取得胜利。王全斌、王仁赡等人觉得大功告成,在成都花天酒地,大享清福。曹彬屡请还师,王全斌等人不从,结果原蜀将全师雄等不堪欺压,拥兵10万起兵造反。曹彬复与刘光毅率兵平定蜀乱。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命王全斌、曹彬等人还京。王全斌诸将在蜀地多取民女玉帛,携带了大量金银财宝满载而归。唯独曹彬两袖清风,行囊里只有书和衣服。王全斌等将领在蜀劣迹早有人奏报了朝廷,宋太祖召见王仁赡责问,仁赡不敢隐瞒,如实讲出了诸将抢掠民女民财的不法行为,最后说:

“清政廉洁、不负陛下所托只有曹彬一人。”宋太祖见曹彬不负所望,加封他为宣徽南院使、义成军节度使。曹彬人见宋太祖说:“征西将士都获罪,唯独我受赏,恐怕这样无以服众。”太祖赵匡胤说:“你功劳最大,但却不居功自傲;你为人清廉,但却从不自夸。受赏当然是应该的。”曹彬这才接受了封赏。

曹彬手握兵权,常年领兵在外征战,屡立大功。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平定南唐,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随宋太宗赵匡义攻灭北汉,后又北伐辽朝,为北宋统一天下,平定海内建立了巨大的功勋,成为北宋著名的军事将领。官至枢密使、侍中、检校太师、同平章事、诸军节度使,位兼将相。曹彬地位虽高,但他从不骄傲自大。平定后蜀回京,宋太祖执意询问曹彬在外领兵打仗,所见宋朝的地方官是否称职,曹彬只是举荐随军转运使沈伦,说他为官廉洁谨慎,可当大任。其他人的政绩,曹彬从不妄加评论,尤其不曾当着皇帝的面议论别人的过错。

曹彬北征辽朝兵败后,荆湖转运副使、职方员外郎赵昌言曾上疏朝廷,请求将败将曹彬等处以死刑以明法纪。后来赵昌言因事被人弹劾,自延安府回京后,皇帝一直未予召见,被弹劾之事不得申辩。曹彬听说此事后,知道赵昌言被冤,便不计前嫌,不挟私报复,亲自出面在皇帝面前为他求情,赵昌言这才得以允许进宫“朝谒”,为己申辩。

曹彬虽身为高级将领,却能事事处处为他人着想。他在徐州主持军务时,手下有一小军官犯了军纪,曹彬按军法判处他杖刑,但曹彬却下令,处罚要过一年后再执行。部下不解其意,曹彬解释说:“我听说这个人刚娶媳妇,如果实施杖刑,肯定会影响夫妻感情。所以我决定杖刑缓期执行。”曹彬执法严格,但又体谅下情,部将都为其良好的将德所折服。

曹彬为将注意自己的将德修养,能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仁敬和厚,位居将相,却不自傲,深得朝廷官吏和社会人士的称颂和赞扬。史书称他“仁恕清慎,能保功名,守法度,唯彬为宋良将第一”。

清代吃缺额的陋习距今已有200多年,但这样的情况到今日看来却一点也不陌生,因为我们身边经常可以看到这种尸位素餐的现象。

如何治之呢?握有权利的人要严于律己,不能违背良心而做没有道德的事情。

五抽裁冗兵

【原文】

高宗规模巨集远,不惜散财,以增兵力。其时,大学士阿桂即上疏陈论,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则难为继。此项新添兵饷岁近三百万,统计二十余年,即须用七千万,请毋庸概增,旋以廷臣议驳。卒从增设至嘉庆十九年。

仁宗睹帑藏之大绌,思阿桂之远虑,慨增兵之仍无实效,特诏裁汰。于是各省次第裁兵一万四千有奇。宣宗即位又诏抽裁冗兵,于是又裁二千有奇。乾隆之增兵一举而加六万五千,嘉庆、道光之减兵两次仅一万六千。国家经费耗之如彼,其多且易也;节之如此,其少且难也!

【注释】

高宗:指乾隆皇帝。

陈论:陈述评论。

毋庸概增:不要过分增加。

议驳:议论后子以驳回。

卒:最后。

仁宗:嘉庆皇帝。大绌:指银钱耗费过多。绌:不足,减损。

宣宗:道光皇帝。

【译文】

乾隆皇帝的谋划规模宏大,不惜耗费巨资以增加兵力。当时大学士阿桂就上疏陈述评议过此事。他认为国家的用度猛然增加一些并不会让人觉得太多,但每年支出就很难继续下去。比如这一项兵饷开支每年接近300万,如果统计20几年,就需要7000万。阿桂大学士上书恳请不要这样过分慷慨地增加兵饷,但不久朝廷大臣议论后,驳回了他的奏议。于是此项粮饷一直增加到嘉庆十九年。

嘉庆皇帝见国库银钱消耗太多,便想到阿桂的深谋远虑,感慨增加兵员之后仍然没有效益,特此下令裁减。于是各省相继裁减兵员1.4万人。道光皇帝即位后又下诏裁减冗杂的兵员,于是又裁减2000多人。乾隆皇帝增兵,一下子就增加了6.5万人,而嘉庆、道光两次裁减兵员才1.6万人。国家耗费经费是这样多且容易,而节约一些却这样少而且困难啊!

【心得】

曾国藩看到军饷的增加既多且容易,而要减少则是既少且艰难,但他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或是知道而不愿说、不敢说。其实道理很简单:根本原因就在皇帝一人身上。

帝王既是天下之王,那么整个国家的最高主宰就是他一个人,全国的财富成了他的私产。国事既等于家事,则内政外交、经济军事也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数。

周宣王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姬宫涅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对国家大事从来不闻不问,一味吃喝玩乐,派人到处找美女。大臣褒珦劝谏幽王别忘了治理国家,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竟命人把褒珦关进监狱。

褒珦在监狱里被关了3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在乡下买了一个挺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珦家人,叫褒姒。

幽王有了褒姒,见她长得俊俏,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释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与她住在琼台,终日饮酒作乐。可是褒姒从进宫以后,总是闷闷不乐,没有开过一次笑脸。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她怎么也笑不出来。

有个大臣叫虢石父,特爱拍马屁,他替周幽王想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在今陕西临潼东南)一带造了20多座烽火台,每隔几里地就是一座。如果犬戎打过来,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接着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我想请大王跟娘娘上骊山去玩几天。到了晚上,咱们把烽火点起来,让附近的诸侯见了赶来,上个大当。娘娘见了这许多兵马扑了个空,保管会笑起来。”

周幽王拍着手说:“太好了,就这么办吧!”

他们上了骊山,真的在骊山上将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了这个警报,以为犬戎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一个犬戎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大家了,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仅仅是为博得褒姒一笑,可他万万没想到,由此却引来了亡国杀身之祸。

秦始皇是秦王朝的建立者,杰出的政治家。在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的局面,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人民迫切要求结束分裂割据、诸侯混战的局面。当时秦国自商鞅变法后,日益富强起来,逐渐具备了统一的条件。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在位时,先后兼并了魏、赵、韩、齐、楚、燕6个封建诸侯王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疆域东到海,南到珠江流域,西到甘肃,北到黄河河套以北沿明山至辽东,建都咸阳。秦王政统一全国不仅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以后历史的进展与民族的融合也具有深远的影响。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实行了很多有利于经济、文化发展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废分封制,分全国为36郡,郡以下设县;他自称始皇帝,国家一切重大事务由皇帝决定,中央和地方的重要官吏直接由皇帝任免;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拆毁战国时各国边邻地区的关塞堡垒;并修建驰道、直道和在今云南、贵州地区“略通五尺道”,以加强全国陆路交通;又派兵北击匈奴,筑长城,南定百越(指居住在浙江、福建、两广等地区的越族人民。越人部族林立,互不相属,故有百越之称),成守五岭。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销毁民间兵器,焚烧过去各国的史书和民间所藏的儒家经典及诸子书籍。在秦始皇的专制主义统治下,严刑苛法,租役繁重,再加上连年用兵,使广大人民痛苦不堪,所以他去世后不久,就爆发了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大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