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411900000018

第18章 官一(1)

【原文】

孙子曰:凡处卒利阵体甲兵者,立官则以身宜,贱令以采章,乘削以伦物,序行以,制卒以州闾,授正以乡曲,辨疑以旌舆,申令以金鼓,齐兵以从迹,庵结以人雄,邋军以索阵,茭肄以囚逆,陈师以危,射战以云阵,御裹以羸渭,取喙以阖燧,即败以包,奔救以皮傅,燥战以错行。

用以正,用轻以正散,攻兼用行城,地用方,迎陵而阵用刲,险用圜,交易武退用兵,阵临用方翼,泛战接厝用喙逢,囚险解谷以远,草驵沙荼以阳削,战胜而阵以奋国,而……为畏以山胠。

秦怫以逶迤,便罢以雁行,险厄以杂管,还退以蓬错,绕山林以曲次,袭国邑以水则,辩夜退以明简,夜警以传节。

“厝入内寇以棺士,遇短兵以必舆,火输积以车。

阵刃以锥行,阵少卒以合杂。合杂,所以御裹也。脩行连削,所以结阵也。云折重杂,所权趮也。猋凡振陈,所以乘疑也。隐匿谋诈,所以钓战也。龙隋陈伏,所以山斗也。乖举,所以厌津也。卒,所以也。不意侍卒,所以昧战也。

遏沟陈,所以合少也。疏削明旗,所以疑敌也。剽阵车,所以从遗也。

椎下移师,所以备强也。浮沮而翼,所以燧斗也。禅衤吉括蘩避,所以莠也。简练剽便,所以逆喙也。坚阵敦,所以攻槥也。揆断藩薄,所以眩疑也。伪遗小亡,所以聭敌也。重害,所以茭也。顺明到声,所以夜军也。佰奉离积,所以利胜也。刚者,所以御劫也。

更者,所以过也。者,所以御也。者,所以厌也。胡退入,所以解困也。

【注释】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

处卒:疑指选择有利地形驻军。利阵:疑谓使其阵坚利。体甲兵:疑指统帅军队。

贱:疑借为践,实行。采章:指彩色的旗帜、车服等物。

州闾:州里。州里、乡曲:古代地方基层行政单位。正:长。以上两句意谓按地方行政组织编制士卒,任命官长。

舆:疑借为旟,古代绘有鸟纹的旗。金:指金属军乐器。以上两句意谓军中以旗帜、金鼓指挥行动,士卒不会有疑虑。

索阵:与下文之囚逆、云陈、羸渭、皮傅、错行等,疑皆阵名。

御:抵御。裹:包围。

山胠:与下文之逶迤、杂管、篷错、曲次等,疑皆阵名。

传:符信。节:符节。意谓夜间巡逻以传节为凭证。

猋凡振陈:疑当读为飙风振尘。

钓战:引诱敌人出战。

简练:训练选拔。剽便,指骁勇敏捷的士卒。

聭:西汉前期文字多用作“耻”,此处疑借为“饵”。意谓故意丢失一些财物引诱敌军。

【译文】

孙膑说:一切治理士兵、布阵统兵、用兵作战的将领,任用官员必须选用称职的人,在他们受命任职的时候,要授给他们彩色的旗帜、车服等以及相应的车辆、服装,以后他们升职或降职时,也要给予相应的物品。要按照州县籍贯给士兵编队,从乡里选人给予带兵官职。用不同颜色的旗帜和不同的图形作为各部队的标志。用金鼓传达命令。行军时要队形严整,依次行进。向敌军讨战时可以用散乱的队形,以便引诱迷惑敌军,可以像绳索一样绵亘不断地布阵围困敌军,部署重兵威慑敌军,可以使用楼车布阵进行弩战;用防御阵形,防止军兵疲困;长距离作战时,各部队要彼此靠拢;激战时要交替使用各种部队。

……用轻装的部队去消灭溃散的敌军;攻坚的时候要用雁行阵;面向丘陵地布阵用圭形阵;在平坦的地方交战,撤退前先发动进攻以迷惑敌军,撤退时要部署兵力掩护;两军混战、犬牙交错时,要善于运用精锐部队,循隙觅缝攻击敌军;在杂草荆棘丛生的地方作战,要开辟出畅通的道路;战胜归来,要保持军队阵形严整,军容威武,以振国威;要抢占山地右翼以威慑敌军。

遇到荆棘阻路的地方,可以绕道而行;在停止战斗时,军队要布成雁行阵势以保安全;把守险要的关隘,要使用多兵种混合部队;退军时要注意隐蔽,并交替掩护;经过山林地带要保持队形有序通过;袭击城池要像水流一样横扫千钧;夜间撤退要有明显的标志识别;夜间警戒要有符节作为凭证。

插入敌阵攻敌时,要用敢死队;和敌军短兵相接时,使用长兵器和战车;紧急运送军用物资要用车。

阵锋要成锥形;兵员不足时,布阵要把各兵种混合编队;混合编队是因为便于防御敌军进攻。为了保持队伍整齐,避免混乱,要结成阵势。当黑云压城、形势危急之时,当权的人容易急躁。像狂飙烈焰一般冲击敌阵,是因为在敌人惊疑之际有机可乘。隐蔽自己的兵力,使用欺骗的谋略,是为了引诱敌军上钩。借助山区复杂的地形设伏,是为了在山地战中消灭敌军。是为了夺取渡口。不把作战意图告诉身边的士兵,是为了保守作战机密。

……广列兵器,多布旗帜,是为了迷惑敌军。动用快速勇猛的部队和轻便的战车,是为了追击逃敌。在敌军的威胁下转移部队,是为了避开强敌,保存实力。为了便于火攻,要借助风势。故意装出行动迟缓,躲闪避让的样子,是要引诱敌军追赶。选出精干的士兵,轻装出击,是为了迎击敌军的先锋。加强阵势,激励士兵,是为了攻击拼命的敌军。故意破坏自己阵地的屏障,是用以迷惑敌军。故意遗弃一些物资军械,装出败退的样子,用以引诱敌军上钩。整夜巡逻,直至天明,并有联络信号互相呼应,从而保证夜里驻扎的安全。把各种军用物资分散储存,可以保证军队取胜。使用精锐部队,是为了防止敌军劫营。

【心得】

这篇文章综合论述临敌战术的问题。孙膑在文章中,对多种情况下的战术,作了详尽的讲述,下面结合实例作些具体分析。军队的编组和指挥,是军队能否充分发挥战斗力的关键问题,只有组织严密,指挥有效,运转灵活的军队才能给敌人形成最大的威慑力。文中谈到,可以按士兵籍贯编组,由本地人任带兵官,这是从当时实际出发的有效原则。当时交通不便,各地区人们交往不多,所以只是同一地区的人们相互熟悉,易于沟通,而且当时人们的乡土观念、宗族观念都很浓。这一切跟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这条原则在交通发达,人们交往十分广泛的今天,是肯定行不通的,甚至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项羽在楚汉之争时,被人们称为楚霸王。他的强大,除了他个人的能力外,还得益于他有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的军队之所以强大,就在于他的军队中有一支战斗力坚不可摧的部队——“八千子弟兵”。当项羽刚参加起义军时,他年仅24岁。项羽天生神力,力大无比,武艺又好,当地百姓,尤其是跟他年龄相仿的青年农民,都知道他的本领,把他作为自己心目中的偶像崇拜。项羽性格豪爽,深受当地青年拥戴。因此,他参加起义军后,很多青年都投到他的麾下。仅仅几天工夫,就组成了一支8000人的队伍,项羽自然而然就成了他们的领袖。这支队伍是项羽的乡亲们自愿结合而成的,全体将士志同道合,情意相投,所以作战时个个都勇猛无比,所向无敌。他带领这支子弟兵很快就攻克几座县城,威震一方,后又南征北战,横扫中原大地。直到最后项羽败退到乌江边上,仅剩的26名子弟兵,仍然不舍不弃,欲血奋战,和大队汉军拼杀。最后,这26名子弟兵全部英勇战死,项羽也挥剑自刎。上演了十分悲壮的一幕。“八千子弟兵”的故事,有力地印证了孙膑提出的编队原则。

在历史上,像“八千子弟兵”这样,按地区乡里组成,发挥了很大威力的军队,还有很多很多。北府兵、岳家军、戚家军,都是很有名的强兵。说到用兵作战的队形、兵阵,战术运用等等,我们不禁想到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战例——官渡大战。

官渡之战发生在东汉末年三国鼎立局势形成之前。当时,东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各地、州豪强官吏以镇压黄巾起义为名占据地盘,扩大、发展势力范围,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这些割据势力之间连年争战,互相兼并,全国上下出现了军阀混战局面。

当时割据武装集团主要有:河北的袁绍,兖豫的曹操,徐州的吕布,扬州的袁木,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幽州的公孙瓒,南阳的张绣等等。在这些割据武装势力中,袁绍与曹操的势力较强。袁绍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人称“袁氏四世三公”(三公:是指当时掌握最高军政大权的3个官——太尉、司徒、司空,袁氏四代都做这3个官,故称四世三公)。他是东汉末年官僚大地主的代表人物,在公元195年,袁绍经过几番征战,已经占有冀州、青州、并州、幽州,是一支地广兵多、势力较强的割据力量。

曹操也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公元184年,他参加了镇压黄巾军起义,后升为西园新军的典军校尉。他曾经参加反对董卓之战,并投靠于袁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战斗中,曹操组织并发展了自己的武装力量,与袁绍势力分离。至公元196年,曹操已占有了兖州、豫州地区,成为黄河以南的一支较强的割据势力。

曹操与袁绍两大割据集团,到公元199年夏,大致形成了沿黄河下游南北对立的局面。袁绍在败了河北的公孙瓒后,就已将整个河北地区控制在自己的手中,为了进一步称霸中原,袁绍准备南下与曹操决战。当时,袁绍拥军10万,具有较强的实力;曹操不仅兵力不如袁绍众多,且南面有荆州刘表、江东的孙策与他为敌,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曹操客观地分析了袁绍兵多但内部不团结的特点,而且袁绍性格疑忌,骄傲轻敌,常常贻误有利战机的情形,决定以自己所能集中的近万兵力抗击袁绍的进攻。公元200年,袁、曹两军在官渡作战。在这场战斗中,曹操善于捕捉战机,能够根据战场势态的发展灵活地变换战术,以正兵抵挡袁军的进攻,以奇兵袭击袁军的屯粮库,烧毁了袁军的全部粮草,使袁军国心动摇,内部分裂,最后击败了袁军,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公元199年,袁绍谋划南下进攻曹操的统治中心许昌。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田丰以为袁军与公孙瓒作战3年,军队已相当疲劳,应先“务农逸民”,休养生息,以增强经济与军事力量。他们主张暂时不急于攻打曹操。但是,袁绍的另外两个谋士审配、郭图则力主马上出兵攻曹。袁绍采纳了审配、郭图的意见,挑选精兵10万,战马万匹,屯兵黄河北岸,准备伺机渡河,同曹操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