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411900000036

第36章 将德(1)

【原文】

……赤子,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用之若土芥,将军……不失,将军之智也。

不轻寡,不劫于敌,慎终若始,将军……而不御,君令不入军门,将军之恒也。

入军……将不两生,军不两存,将军之……将军之惠也。

赏不逾日,罚不还面,不维其人,不何……外辰,此将军之德也。

【注释】

狡:年少

而美好。

芥:草芥。土芥比喻轻微无价值的东西。此数句意谓将帅之于士卒,平时需爱护,敬重,该用的时候又要舍得用。

不轻寡:不因敌人数量少而轻视它。

劫:迫。意谓不为强大的敌人所吓倒。

《老子》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可参考。

还面:转脸。

【译文】

……对士兵要像对可爱的孩童一样爱护,要像对严师一样尊敬,而使用士兵又要像使用泥土草芥一样,不惜牺牲将军……这是将军的智慧。

不轻视兵力少的敌军,也不怕敌军的威逼,做事要坚持不懈,直至最后也要像刚开始一样,慎始慎终慎重对待,将军……君王的命令不能在军队中直接传达贯彻,军队中只以统兵将帅的命令为准,这是将军固定不变的准则。

……将军不能和敌军将领共生,自己的军队也不能与交战的敌军共存,这是将军的……这是将军赏赐的恩惠。

奖赏不能超过当日,惩罚也须当面就兑现,赏罚不因人而异,必须一视同仁,这是将军应有的品德。

【心得】

此文章作为前一篇的继续和补充,更具体,更细微的讲述了统兵将领的素养。本文论述了带兵必备的几条素养,全都是历代兵法家所强调的内容。但孙膑却有其独特之处。孙膑不但提倡爱兵,而且提出“敬之若严师”,这一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爱兵如子”,“爱民如子”,提倡这些信条的不乏其人,但提出把士兵当作严师一般尊敬的,在历史上却罕见,在今天真正树立这一信条的也不见得很多。要知道,在孙膑及其以后的2000余年之中,是把将领官员之流看作当然的“治人”者的,而广大士兵在军中和广大民众在国家中则只不过是“治于人”的“群氓”而已,能“爱之若狡童”已属可贵了,还有几人能“敬之若严师”呢?因为按当时的普遍观点是,士大夫之流的上等人,才是聪明的上等人,而广大群众只不过是些愚昧的下等人,只配供上等人统治驱策,更谈不上提倡把这些愚昧的下等人看作严师,去向他们请教了。正是如此,孙膑能在那个时代提倡“敬之若严师”,确实难能可贵。

当然,在那样的时代,如果统兵将领真正如孙膑提倡的那样,把自己部下的将士“爱之若狡童”,“敬之若严师”,这些将士又怎会不舍命为其战斗呢?由此可见,这一主张确是军队强大战斗力之源泉。

李牧是战国时代赵国人,乃著名的抗击匈奴的边防将领。他曾经驻扎在雁门关一带,把收入的租税都用作军费开支,经常杀牛宰羊犒劳士卒,对战士待遇优厚,并下令说:“匈奴人前来抢掠,我军士兵赶快退回。有敢追击匈奴者,斩!”这样过了几年,匈奴人都认为李牧胆小,就是赵兵也私下以为自己的将军太胆小。由于经常得到嘉奖而没有立功报答的机会,所以士兵们都纷纷要求与匈奴人决战一场。李牧见群情激昂,士气饱满,于是选了300百辆战车,1.3万匹战马,因战功卓著得过百金之赏的勇猛战士5万人,神箭手10万人,加以训练之后,诱使匈奴大举进攻。李牧则摆开阵势,以左右两翼突入匈奴军,往来冲杀,匈奴大败,被杀十几万人马,单于逃走。后来有十几年匈奴不敢再犯边境。

所以说,对士卒越好,士卒的回报便越大;激励和鼓舞士兵的斗志,一旦开战,便能勇猛向前。赵国军队经常被匈奴人打败,李牧却能大获全胜,难道他所指挥的,不是赵国军队吗?军队是一样的,只不过他善于激励和蓄积士兵们的斗志罢了。

著名的抗金战将岳飞,也非常善于治军,士兵有拿了老百姓几根麻绳的,立刻依军法处死。军队即使冻死也不拆百姓房屋,饿死也不抢劫百姓。士兵生了病,岳飞亲自调药。将士远征,岳飞就让妻子去慰劳他们的家属;有战死的,必痛哭哀悼,抚育他们的后代。凡是朝廷的奖赏,岳飞都分给士兵,自己丝毫不取。每立战功,都归于将士,自己毫不居功。所以他的军队勇猛善战,常常以500人、800人打败敌人十几万人,敌人哀叹道:“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奖励能激发士兵的斗志,因为它满足了人们内心普遍存在的一种渴望,即战斗或工作业绩得到认同、肯定和表彰的渴望。现代心理学研究表示,只有当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受到他人重视,有特殊的重大意义时,才能充分调动起主观能动性,潜在的能量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和运用。

说到将军的智慧,孙膑强调不因敌军兵少而轻视对方,也不因敌军势大而畏惧对方,必须自始至终谨慎对敌,不到最后胜利绝不松懈。这一点可说是老生常谈了,但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许多领兵将领都是败在胜利之后或败在弱敌之手。隋朝末年,李密曾是各路反王之中势力最大的一路,他在河南攻下兴洛仓之后,又接着打败隋军从东都派来的援军,声威大振。原来的义军首领翟让推举他当了魏公,李密便如皇帝一般,改元永平,分封官吏。这时,赵魏以南、江淮以北,各路义军纷纷前来归附。随后,他的军队又横扫东都外围,逼得很有实力的王世充困守东都内城。隋朝的许多文官武将如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也前来投效,李密更是实力大增,兵力达到30万,在洛口与王世充10万大军交战,开始失利,后来大胜。就在这时,义军却发生内讧,李密和翟让都想独掌大权,结果李密以宴请为名,用计杀了翟让及其亲信。这件事,李密虽然成功了,但对义军内部却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接着,李密上表隋在东都称帝的越王,表示愿入朝辅政,企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图谋被王世充所阻。李密便在洛口与王世充对峙。李密据有兴洛仓,粮食充足,便开仓赈济百姓。这本是得民心的好事,但李密不加管理,让人随意取走,造成了很多浪费。谋士贾润甫劝谏:“国家以百姓作为根本,而百姓以饮食作为第一需要。如今百姓扶老携幼而来,无非是得到粮食维生。但是,如果毫不爱惜,不派人管理,任人随便取用,等到仓中粮米耗尽,谁还肯和您一起完成大业呢?”李密这才稍有醒悟,让贾润甫管理仓库,并参预军机大事。可是,王世充已想好办法对付李密。王世充派人假装和李密讲和,表示愿意用布和李密换粮食。当时东都洛阳城内早已断粮,军兵中不少人逃出来找饭吃,实是李密消灭王世充的大好时机。然而李密毫不知情,便同意与王世充交换。东都得到粮食,军心民心便稳定下来,再无人出逃。这时李密才知中计,可是为时已晚。王世充挑选出精兵,喂饱战马,向李密发动攻击。裴仁基建议不与王世充正面交锋,可派出三万精兵,趁东都空虚,绕道去攻袭东都。李密起初也觉得是好计,但听了单雄信等将的速战主张,又改变了主意。结果出兵交战时,中了王世充的埋伏,一败涂地,最后只得去投靠李渊。

李密与王世充的较量,本是李密大占优势,可是李密却不会把握时机,先是自相残杀,后来又坐失良机,把粮食轻易送给王世充,使王世充得以重整兵力,最后李密又不听裴仁基的妙计和魏征的劝告,轻易出战,终致惨败,永远丧失了成功良机。

孙膑在这篇文章中谈的第三点是兵权问题。他提的“君令不入军门”,就是指的我国许多兵法家所持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观点,主张将军统兵、用兵的全权。孙膑在前面的文章中对此观点已有论述,这里又再次提出,足见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在孙膑那个时代以及其后若干年,通讯联络极其不便,即便用换马不换人的最快信使,一日也很难达到千里,在军情紧急之时,要请示批准自是只能贻误战机,因此,将军拥有统兵、用兵全权,就显得尤为重要。在现代通讯如此快捷的情况下,事关全局的问题,前敌指挥当然不该一人擅作决定,但战场的用兵问题,仍然应该由现场指挥及时决断,而不可能、也不允许事事请示,否则将贻误战机。汉朝名将周亚夫就有过“君命不入军门”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