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411900000042

第42章 度九夺(1)

【原文】

……矣。救者至,又重败之。故兵之大数,五十里不相救也。况近数百里,此程兵之极也。故兵曰:积弗如,勿与持久。众弗如,勿与接和。弗如,勿与。弗如,勿与长。习弗如,毋当其所长。五度既明,兵乃横行。故兵……趋敌数。一曰取粮。二曰取水。三曰取津。四曰取途。五曰取险。六曰取易。七曰取。八曰取。九曰取其所读贵。凡九夺,所以趋敌也。

【注释】

大数:大要。

此句有缺文,据文义,原文似当为:“况近者数里,远者数百里”。

程:衡量。

兵:指古兵法。

积:委积,指粮草。

接和:与交和同意,两军对垒。

习:训练。

五度:指上文所说“积弗如,勿与持久”等五事。

津:渡口。

读:借为独。

【译文】

…救兵到达,又再次打败敌军。所以,用兵的一项重要原则是,相距50里就不能相互救援了。有几百里的距离,这样的距离已超过行军救援的极限了。因此兵法说,当储备不如敌军时,不要和敌军打持久战。兵力不如敌军时,不要和敌军周旋。不如敌军时,不要与敌军……不如敌军时,不要与敌军……士兵训练不如敌军时,不要用这样的士兵去与敌军的长处抗争。统军将领如能懂得衡量这五项,并能恰当地把握分寸,那他带的军队就可以纵横驰骋了。所以兵法说:……各种逼迫敌军的办法。第一是夺取敌军粮草。第二是夺取敌军水源,第三是夺取敌军必经的渡口。第四是夺取敌军必经的道路。第五是夺占敌军必经的险要关隘。第六是夺取平坦开阔地带。第七是……第八是……第九是夺取敌军最珍视的东西。以上列举的九项夺取,都可以做为逼迫敌军的办法。

【心得】

本文论述的是临敌指挥决策问题,“五度”是说明在五种情况下易遭失败,不宜和敌军对阵接战。这五种情况包括己方的军兵之间相距过远,不能互相支援;己方储备不足,不宜和敌军打持久战;己方的士兵训练不足,不足与训练有素的敌军相抗争等等。这些情况都是明显的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情况,如果贸然接战,那当然很容易遭败,自是应该避免。而“九夺”则是说明可置敌军于死地的战术措施,诸如夺粮、夺水源、夺路、夺险关等等,都是夺取敌军赖以生存的东西或进退机动的通道,抓住敌军的要害,从而把敌军置之死地。这“九夺”确是许多统兵将领行之有效的战术,虽不能说一用就灵,万无一失,但总可以说是成功率较高的办法。

在《南征北战》这部影片里面就既有占山,又有占水。陈毅指挥的华东野战部队,机动灵活地把敌军主力74师一步步引入孟良崮,在此地布局了歼灭敌军的战场,同时又把另一股敌军李仙洲所部引开,使他们不能互相支援。分隔任务完成之后,就在孟良崮展开了歼灭74师的第一战役。作战过程中双方的先头部队都在抢占孟良崮主峰制高点,分别在两面攀登。显然,谁先登上山峰,谁就占据主动。结果,我军终于先登上山顶,在山上占有优势,一下子把登山的敌军先头部队打得死的死、滚的滚,从而占据了主动,后来便牢牢地控制住主峰,任凭敌军炮轰、飞机炸,一次次猛扑,总是寸步不让,为主力及时赶到,聚歼敌军赢得了时间。在敌军74师被歼过程中,敌军师长张灵甫一再要求李仙洲所部第7军增援,蒋介石也下令李仙洲去增援,但李仙洲已被我军引开,难于及时赶到,又被我军阻击,炸坝放大沙河水,使其无法通过,我军全歼74师后,又回师展开第二战役,全歼李仙洲所部敌军。

这一成功战例,不仅有孙膑所说的“不能相互救援”,也有“夺险要关隘”,抢占主峰,控制整个战场,还有“夺取敌军必经的渡口”,炸坝放水,使增援敌军无法通过。《南征北战》证明,孙膑所说的战法原理,不仅适用于古代战争,在现代战争中也是适用的。

东汉建武11年,东汉大将吴汉与副将刘尚率领3万人马,进攻割据四川一带的公孙述。在攻下广都、武阳等地之后,吴汉、刘尚又率军深入巴蜀腹地。吴汉率领两万人进逼成都,驻扎在离成都10多里的江北,又让刘尚分兵1万驻扎在江南。他们修造了一座浮桥架在江上,以便相互往来。

成都城内的蜀军兵力有10多万,大大优于汉军。公孙述发现,汉军分别屯驻在大江两岸,如果蜀军以优势兵力分头进攻两岸的汉军,势必各个击破,使他们互相不能援救。于是公孙述派部将谢丰、袁吉领兵10万,全力攻打吴汉的大营,又派一万人攻打刘尚。

经过一天的激战,果然奏效,吴汉部寡不敌众,只好将人马撤回军营,却又被谢丰包围了起来,情况十分危急。吴汉召集部将商议对策,他说:“现在我们与刘尚将军被包围在两处,如果不合兵一处,势必会被敌人各个击破。我们唯一的出路便是把军队偷渡到江南,成败在此一举了。”诸将纷纷表示听从主将的调遣。

吴汉下令关闭军营的大门,一连三日没有出战,并在营中增设了许多旗帜。到了第四天晚上,蜀军见汉军营中烟火不断,没有出击的迹象,以为吴汉要就地固守,便放松了戒备。

吴汉见时机成熟了,便在夜深人静时偷偷率军渡过江,与刘尚合兵一处。次日早晨,谢丰仍旧分兵抵御江北,自己和袁吉攻打江南。没料到,由于吴汉与刘尚会师,已经在局部改变了众寡悬殊的形势。蜀军对吴汉渡江一事仍未觉察,不敢放松对江北的戒备,兵力无法集中,战事发生了变化。双方大战一天,汉军大获全胜,蜀军死伤数千人马。

在这次作战中,吴汉把握了敌情,分析了战势,认识到了敌强我弱,兵力不及蜀军,所以不和敌军长期周旋,放弃打持久战,而是想办法渡江与刘尚汇合,这遵循了孙膑提到的作战方法,而蜀军轻敌的态度及忽视了作战的险要渡口,让吴汉顺利渡江违背了孙膑所说的作战方法,最后惨遭失败。

五代时也有这样一个战例,朱温称帝后,新继位的晋王李存勖多次与朱温的梁军交战。后来,在晋军援赵时,朱温派出几员大将率领10万大军进逼镇州,直达柏乡。赵王十分惊慌,急忙向晋王求援。李存勖亲自领兵援救,在赵州与部下大将周德威会合后,便进兵野河,在离柏乡五里处,与梁军对垒。起初梁军坚守不出,后来周德威领兵骂战,终于激出梁军。双方一场战斗,未分胜负,但梁军的装备和士气,却令晋军产生了一些畏惧心理。有鉴于此,周德威献计说:“贼军兵势十分强大,我军应该先按兵不动,待敌军疲惫时,方可进攻。”李存勖尚有疑虑,认为应该速战速决,周德威又进一步分析说:“镇州兵只能守城,不善野战,我军虽能野战驰骋,但须得有广阔的地区才便于展开。现在这样紧逼寨门,无从发挥我军优势,而且现在敌众我寡,我军实力也不足。如被敌军摸清我军虚实,我军就危险了。”李存勖尚在犹豫,没有回答便退回帐中躺下了。周德威出来后又对张承业说:“大王因意外的胜利而产生了骄傲情绪,现今不自量力,只知速战速决。我们现在离敌军这么近,只有一水相隔,敌军如果造桥进逼,我军恐怕会立时大败!不如退后屯驻高邑,据守城池,同时诱使敌军离开营地,敌军出动,我军就退回,敌军一退,我军又出动,让敌军疲劳。另外派出轻装骑兵去抢夺敌军粮饷。这样做,不出一月,定可打败敌军!”张承业点头说好,又进帐去劝李存勖。李存勖这时也已想明白了,立刻从床上跳起,召周德威进帐,下令退回高邑。过后探子回报,梁军果然在编筏,准备造浮侨以便进兵,李存勖更佩服周德威。晋军退回高邑后,双方暂时没有交战,转眼过了残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