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孙膑兵书
10411900000009

第9章 八阵

【原文】

孙子曰:智不足,将兵,自恃也。勇不足,将兵,自广也。不知道,数战不足,将兵,幸也。夫安万乘国,广万乘王,全万乘之民命者,唯知道。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此王者之将也。

孙子曰:用八阵战者,因地之利,用八阵之宜。用阵三分,诲阵有锋,诲锋有后,皆待令而动。斗一,守二。以一侵敌,以二收。敌弱以乱,先其选卒以乘之。敌强以治,先其下卒以诱之。车骑与战者,分以为三,一在于右,一在于左,一在于后。易则多其车,险则多其骑,厄则多其弩。险易必知生地、死地,居生击死。

【注释】

此是篇题,写在本篇第一简简背。古人讲布阵之法多称“八阵”。“八阵”不是指八种不同的阵。

万乘国:指可以出兵车万乘的大国。

诤:借为静。意谓没有取胜的把握就按兵不动。

诲:疑借为每。锋:先锋部队。后:后续部队。

意谓以三分之一的兵力与敌交战,以三分之二的兵力等待时机。

以:犹言“而”。下文“敌强以治”同。

乘:凌犯。意谓先以精兵攻击敌人。

治:严整。意谓敌人战斗力强,阵容严整。

下卒:战斗力弱的士卒。

与:参与。

易:地形平坦。

厄:指两边高峻的狭窄的地形。

生、死:指生地、死地。

【译文】

孙膑说:“智谋不足的人领兵作战,不过是自傲。勇气不足的人,自己只能安慰自己。不懂兵法,又没有作战经验的人领兵作战,那就只能靠侥幸了。若要保证一个万乘大国的安定,扩大疆域,保全万乘大国百姓的生命安全,那就只能依靠懂得用兵规律的人了。所谓懂得用兵规律的人,那就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国内深得民心;对外要熟知敌情,布阵要懂得8种兵阵的要领,预见到必胜而出战,没有胜利的把握则避免出战。只有这样的将领才能担当重任。”

孙膑说:“用8种兵阵作战的将领,要善于利用地形条件,选用合适的阵势。布阵时要把兵分为三部分,每阵要有先锋,先锋之后要有后续兵力,所有军兵都要等待将令才能行动。用三分之一的兵力出击,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守卫;用三分之一的兵力攻破敌阵,用三分之二的兵力完成歼敌任务。敌军兵力弱而且阵势混乱时,就先用精兵去攻击敌军。敌军强大而且阵势严谨时,就先用一些弱兵去诱敌。用战车和骑兵出战时,把兵力分为三部分,一部分在右侧,一部分在左侧,一部分断后。地势平坦的地方用战车,地势险阻的地方则多用骑兵,地势狭窄险要的地方多用弓弩手。无论在险阻还是平坦的地方,都必须先弄清楚生地和险地在哪里,要占据生地,把敌军置之死地而后消灭掉。”

【心得】

文章虽以“八阵”为题,但没有具体讲述“八阵”的布阵方法和具体运用,只是从宏观上论述用兵的基本规律,着重于对将领的要求和使用阵法的基本原则。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对统兵将领的基本要求,第二部分则论述使用阵法的基本原则,不过本篇文章,还是着重于论述统兵作战的将领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条件。本文围绕“智、勇、道”三个方面论述统兵作战的将领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素养。文章从反正两方面,以对比的方法,先说明“智不足”、“勇不足”、“不知道”三者的后果,接着又以排比的句式,突出强调保国安邦,必须而且唯有知“道”才行。在此基础上,再把“知道”归结为7项具体内容: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阵则知八阵之经,见胜而战,弗见而诤。最后又说,只有懂得这7项的将领才是担当兴国安民的“王者之将”!“智”和“勇”,是统兵将领必不可少的素质,人人都知道,但很少有将领敢于承认自己的“智”或“勇”不足。可以说,古今中外真正足智而又勇敢的将领并不多,而智勇双全,又精通用兵之道的将领、统帅就更加难得了。我们可以看两个实例。

三国时期,曹操领兵分8路来攻樊城,为保城中百姓,刘备只得弃城出走,曹操率大军紧追其后。

万马军中,赵子龙单骑救出幼主阿斗,直穿曹兵重围,砍倒曹军大旗两面,夺槊三条,前后枪刺剑砍,杀死曹营名将50余员,离开大陈,望长坂桥而走。忽听后面又喊声大起,原来是曹将文聘引军赶来。赵云来到桥边。已是人困马乏。始见张飞挺矛立于桥上,赵云大呼:“翼德快快救我!”

张飞高呼:“子龙快走,追兵由我对付。”

原来,张飞为接应赵云,带领20余骑,来到长坂桥。张飞见曹军成千上万的兵马杀过来,他心生一计,命所有兵士到桥东的树林内砍下树枝,拴在马尾巴上,然后策马在树林内往来驰骋,冲起尘土,使人以为有重兵埋伏。而张飞则亲自横矛立马于桥上,向西而望。

曹将文聘带领大军追赵云到长坂桥,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桥上。又见桥东树林之后,尘土大起,疑有伏兵,便勒住马,不敢近前。不一会儿,曹仁、李典、张辽、许褚都来到长坂桥,见张飞怒目横矛,立马于桥上,都恐怕是诸葛亮用计,谁也不敢向前。只好扎住阵脚,一字儿摆在桥面,派人向后军飞报曹操。

曹操得到报告,赶紧摧马由后军来到桥头。张飞站于桥上,隐隐约约见后军有青罗伞盖、仪仗旌旗来到,料到是曹操疑心,亲自来阵前查看。

张飞等得心急,大声喝道:“我乃燕人张翼德,谁敢来我与决一死战!”声音犹如巨雷一般,吓得曹兵两腿发抖。

曹操赶紧命左右撤去伞盖,环视左右将领,说:“我以前曾听关云长说过,张飞能于百万军中,取上将头颅如在囊中取物那么容易。今天遇见,大家千千万万不可轻敌。”

曹操话音刚落,张飞又圆睁双目大声喊起来:“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敢来决一死战!”

曹操见张飞如此气概,自己已是心虚,准备退军。

张飞看到曹操后军阵脚移动,又在桥上大声猛叫道:“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是何故?”喊声未绝,曹操身边一员大将夏侯杰惊得胆肝碎裂,从马上栽到地下,身亡而死。曹操赶紧调转马头,回身便跑。于是,曹军众将一起往西奔逃而去。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

张飞见曹军一拥而退,不敢追赴,急忙唤回20余骑士兵,解去马尾树枝,扳断长坂桥,回营交令去了。

再一个故事就是“马谡失长亭”。司马懿率军20万,决定攻取蜀国要塞“长亭”,此地为蜀军咽喉要道,得失关系重要。马谡自告奋勇,愿意前去守卫。诸葛亮告诫他:“这里没有城郭,又没有险阻,防守非常困难。”马谡却说:“我自幼熟读兵书,懂得兵法,难道连一个街亭都守不住吗?”诸葛亮虽知其人有才,又因刘备曾告诫“此人不可重用”,所以心中不放心,但经不住马谡的坚持,于是让他立下了军令状,让他领兵去了。为防止不测,又另派王平去助战,叮嘱他一定小心。又派赵云、邓芝领兵出箕谷设疑兵,以迷惑魏军。做了如此周密的部署后,诸葛亮才以姜维任先锋,亲自统领大军由斜谷去攻打墌城。

而马谡数万精兵到达街亭后,一看地势,竟笑诸葛亮太多心了,他断定司马懿没胆量过来。于是,把诸葛亮的谆谆嘱咐全抛到脑后去了。王平要在五路总口当道下寨,马谡却要上土山屯军。王平说:“如果魏军来围住土山我军不就受困了吗!”马谡自傲地说道:“你真是多虑了!兵法有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司马懿如果来,我一定杀他一个落花流水!”王平又说:“我多次随丞相出征,每到一处,丞相都尽心指教。我看这座山是个绝地。如果魏军切断我军水道,我军将会不战自乱。”马谡说:“你错了!孙子说:‘置之死地而后生。’如果魏军断我水道,蜀兵将士气大增,会奋力而战!我通晓兵法,丞相还事事问计于我,你在怀疑我的能力吗?”王平无耐,就请求分出一部分兵力,在山下扎一个小寨,成为犄角之势,与之互相呼应。就连这一主张,马谡也不同意。这时逃难的百姓已纷纷拥来,说魏军到了。王平仍坚持分兵扎寨,马谡才勉强给他5000人马,还说:“等我破了魏军,你可别说功劳是你的就成!”王平不愿与他理论,自去山下扎寨去了,并画好地图,送于诸葛亮。

再说司马懿听到司马昭来报说,街亭已有守军,只得叹息道:“诸葛亮真是神人!我自愧不如。”但得知蜀军屯兵山上,司马懿这才安心来。随后,司马懿又亲自去察看。马谡见此人笑道:“他们如果要命,就不要来围山!”司马懿察看完毕,派出人马拦住王平,又派申仪、申耽去围山、断水道。司马懿随即指挥大军把土山四面围住。蜀军众兵一见满山遍野都是魏军,十分严整,早已失去了斗志,胆怯起来。马谡连连摇动红旗指挥冲杀,可蜀军兵将没人敢下!马谡这才知道自己想错了,下令坚守待援。但王平被魏兵拦住尚无法支援。

蜀军被困了一天,军心大乱。到了半夜,山南的蜀军就打开寨门,下山投降魏军去了。司马懿又命人沿山放火,蜀军更是大乱。马谡一看守不住了,就什么也不管了。驱赶残兵冲杀下山,往西逃跑。由于马谡自傲和无知使蜀军大败,魏延、王平、高翔也无法挽回局面,只好退到阳平关去。马谡的失败,使诸葛亮不得不冒险唱了一出“空城计”,方才侥幸退了魏军,避免了更大损失。马谡自以为熟读兵法,无人可及,实为“大愚若智”。何为“智”与“勇”,从上述两个事例不难看出。

文章的后一部分讲的是统兵将领应该具备排兵布阵的基本素质和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对作战打仗很重要,统兵将领必须懂得。对现代社会的人也有普遍的指导和启示,这个时代需要大智大勇的人,但要的不是主观臆断和恃才放旷,而是行之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