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白话黄帝内经
10414100000165

第165章 大惑论

由于人的上部之气不足,下部之气有余,也就是肠胃气实而心肺心虚,心肺心虚就使营卫之气稽留在下部,久而不能按时上行,所以发生健忘。

本篇要点

一、论述了产生“迷惑”的机理。

二、说明眼睛的功能是渊源于五脏六腑之精的,其间存在着内部的联系,同时又指出了眼睛的各部组织结构与五脏的联系。

黄帝问岐伯说:我曾经在登上清冷台的时候,走到台的中层时向后看了一下,而后再俯伏向前走时,就觉得神魂不定,视物模糊,心里很为惊异,暗暗感到奇怪,于是就独自把眼闭住再张开,平心静气的想了好久,还是没有消除。反而看得愈远愈眩得厉害,只好披发久跪在台上,俯视着下面,但是眩惑很久不能停止。后来又突然地自动停止了,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岐伯回答说:五脏六腑的精气都上输而汇聚于目,从而产生了视觉的功能。在这些精气汇集之处,合并而成眼目,其中骨(肾)之精是注于瞳孔的;筋(肝)之精是注于黑眼的,血(心)之精是注于血络的;气(肺)之精是注于白眼的;肌肉(脾)之精是注于眼胞的。包罗了筋、骨、血、气等的精气,与脉合并便成为“目系”,它上行联属于脑,向后行则至于项中。当邪袭于项,因逢身体虚弱,邪气沿着目系深入于脑,从而发生脑转,脑转又会牵引目系抽急,以致两目眩转。这种现象是由于邪气伤害了内脏之精,因而内脏之精便不能普遍输注,而使精气耗散,精散则发生“视岐”。所谓视岐,就是本是一件东西,却看做是两件。眼睛能看东西,是由于五脏六腑精气的输注,它也是营、卫、魂、魄经常营运之处,是神气反映的部位。所以当精神劳累之后,会使魂魄散乱,志意失常。

大凡瞳孔,黑眼是属阴的,白眼、赤脉是属阳的,所以阴阳之精相合,就能使眼睛产生视觉。眼睛辨物的功能,又是为心指使的;心是神居的场所,当神乱而使精气不能如常地输注于目时,如突然看到非常的事物,精神魂魄散乱而不安,所以就发生眩惑。

黄帝说:我对你所讲的道理仍然有些怀疑,我每次到东苑去,没有一次不发生眩惑的,一离开便又恢复了正常,难道我只有到东苑去才劳神过度吗?怎样会出现这种特殊现象的呢?

岐伯说:不是的。譬如到一个地方,心里虽是喜爱的,但是精神上不相适应,这样突如其来的内外不协调的结合,就会使精与神的紊乱,产生视觉错乱,而使人感到眩惑,一旦有了精神就恢复正常了。所以对这种情况,轻的称为“迷”,重的称为“惑”。

专家点评

本篇重点论述了眼睛的构造、眼与五脏的关系,并说明了登高而惑的道理。同时阐述了善忘、善饥、不得卧、多卧等病的病机。由于篇首有登高而惑之论述,故篇名“大惑论”。

1.关于眼科五轮学说

文中对于眼睛生理构造与五脏精气的密切关系之理论,为后世眼科学的“五轮学说”奠定了基础。宋代创立五轮学说,即将瞳子称为水轮,黑眼称为风轮,血络称为血轮,白眼称为气轮,眼睑称为肉轮,分别与肾、肝、心、肺、脾五脏相联系,用以诊断和治疗眼科疾患。在临床上运用五轮脏隶属关系,通过观察各轮外显症状,去推断相应脏腑内在的病变,即眼科独特的五轮辨证。

2.关于视物迷惑症

文中对视物迷惑症有“视歧”、“脑转”和“迷惑”的不同提法,其实是一种病症,即视物迷惑症。其产生的原因,有邪气侵袭,劳神过度和猝然相感三个方面。其中猝然相感而惑无需治疗,只需脱离特定的不良环境或事物,使精神恢复,其病则愈。而对因外邪侵袭和劳神过度所致者的理论,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