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不娇不惯富养女孩
10420600000032

第32章 明察秋毫,面对女孩的问题怎么办(2)

有这样一些孩子,她们脾气比较暴躁,并多以自己为中心,很少考虑到别人的感受,很少为别人着想并且缺少谦让精神。其实,孩子的脾气秉性一方面有先天遗传的因素,另一方面也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有着很大的关系。

发脾气是愤怒的表示。对孩子来说发脾气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但是如果孩子长时间把发脾气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手段,家长就应提高警惕。孩子爱发脾气如果不及时纠正,将影响她对环境适应能力,使孩子难以应付挫折并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这对孩子的人生是十分不利的。

生活中,我们时常会看到有些孩子一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大哭大叫,有的还摔东西。更有甚者往地上一躺,任你哄骗或威吓,就是一副不达目的不起来的架势。遇到这种情形,做家长的往往心烦意乱,不知所措。于是,为了尽快平息孩子的怒气,不惜牺牲原则来满足孩子的要求。殊不知,这样就会使孩子把发脾气作为逼迫家长就犯的有力武器。如此下去,孩子的脾气只能越来越坏。

长辈们对孩子的发脾气,要区别对待,千万不可以草率行事,尤其不能以发脾气来压制孩子的脾气,家长一贯的态度,一经形成定式,将会影响孩子终生。

那么如何教育爱发脾气的孩子呢?有以下几种方法父母们不妨试试。

第一,转移注意力。

音乐有镇定的功效,放点音乐,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其哭闹停止;可以忽然提出一个新的事情,要孩子和你一块儿去干,她也许会忘记发脾气的事;在孩子耳边轻声说些有趣的事,或者开始说故事,孩子很可能会为了听故事而停止哭泣;如果你感觉到孩子的情绪越来越紧张,可以引导孩子玩个有意思的游戏、读本书或者把孩子带到户外参加活动。

第二,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家庭的和谐情感沟通,可以帮助孩子学会适度表达情绪,积累情绪经验,促进情绪健康成长,这个过程也就是孩子学会情绪管理的过程。

第三,置之不理。

置之不理是帮助孩子摆脱发脾气习惯的最见效的方法。如果发现孩子乱发脾气,只要没有什么危险,你就不要去理他,尽管干自己的事,继续你的谈话或大声自言自语、唱歌、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坐下来读书,或走出去。同时,你要注意孩子的动静,但千万不要看她,因为即使只是瞥了她一眼,她也会受到“鼓舞”,继续闹下去。

当孩子意识到发脾气没有用处,哭闹声降低后,你可给她个台阶,以帮她摆脱窘境。

妙招应对女孩和父母的较劲

有一位烦恼的母亲找到我向我诉苦,她有一个上中学的女儿,最近和她讲话时,态度很不好,比如说:

有一天女儿放学回家,母亲问她:“你到哪去了?怎么晚了一个多钟头?”女儿说:“我和同学一起到露露家玩。”母亲很生气地说:“你知不知道,我很担心!以后放学后就回家做功课;不要到处去野!”女儿听了之后脸色很难看,然后不理母亲就回房间去了。

这个时候,母亲感到很尴尬,生气又无奈,或许母亲说话的语气太重了,伤了孩子的自尊,但是母亲后来发现女儿越来越不听话,知道女儿心里藏着、憋着许多话,很担心将来会发生什么问题。可惜的是,她越是担心难过,就越加倍责问女儿,母女俩之间的沟壑也越来越大。

这位母亲与孩子沟通困难,也就是她与孩子之间无法进行积极正向的交谈,主要的原因是她们之间没有建立积极正向的情感反应。父母与孩子说话应该有正向的目的:提供知识信息、说故事、解决问题、分享想法与情感等。父母如能表达友善时,往往得到孩子相对的友善。

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表达亲昵的行为,然而人不管长多大都需要温暖的身体接触,也别忘了接纳与鼓励孩子对你表达爱意的机会;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热心与真诚,愿意创造快乐的时光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语气柔和:一种欢愉的声音比高昂尖锐的声音更能赢得孩子的敬爱;注意非语言的表情动作:生气的脸色表达负向的态度;冷静下来,微笑。

在做上面这些事情之前,我们必须相信孩子基本上是好的,而且不管她说什么或做什么,你都爱她。你也许不喜欢她的行为,但你喜欢她的“人”。有时只要几个字或一句话:“很好!”或“我也有同样感觉。”有时,微笑、眨眨眼、皱皱鼻、不说一句话地抱抱她,都会告诉孩子你接纳她;让孩子知道你是多么欣赏她,不只是当她表现好时。

如果我们关注孩子的进步和优点,就会发现孩子身上的亮点,培养其自信和自尊,调动孩子上进的积极性。所以在与孩子交流中,多使用正面语言:

——“放学了,累不累?”(问候)

——“请把衣服收好!”(感谢)

——“我真喜欢你!”(表达爱意)

——“我们一起商量一下,怎么办?”(征询)

——“好极了!”“你做得很好!”(表扬称赞)

为什么有的孩子感到与父母无话可说,在父母面前以沉默来对待父母所谓的“教育”?原来,不少父母使用的语言,伤透了孩子的心:

——“你真没出息!我看你没有希望了!”(伤害)

——“不可以!”“不准!”“马上关掉!”(命令)

——“我再也不管你了,随你便好了!”(威胁)

——“人家隔壁的明明成绩多好,看你,真丢人现眼!”(贬低)

——“不要来烦我!”(拒绝正当要求)

——“我说你不行就是不行!”(强迫)

——“傻瓜,没有用的东西!”(恶言)

——“你做这种事,真让我伤心透了!”(抱怨)

——“求求你小祖宗,别这样做好吗?”(哀求)

检讨下和孩子沟通时的语言,用宽容的语言代替苛刻的语言,会还给我们一个健康向上的孩子。

妙招应对女孩吸烟、喝酒的癖好

“小不点一个,还瞒着家长吸烟。”一位教师指着一名女学生摇头叹息道。从孩子泛黄的食指可以看出,她吸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牙齿看上去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孩子该有的洁净,老师说她喜欢将三根烟接到一起吸,还常常表演给其他同学看,那些女孩竟然一个个兴奋地鼓掌起哄。这个班里有一大半男生抽烟,有部分女生也喜欢凑热闹。

青少年抽烟出现低龄化走势已是不争的事实,据统计,目前我国青少年吸烟总人数高达五千万人。

除了抽烟,青少年喝酒人数近些年也是呈直线上升,每家医院几乎每天都会收到一些因为喝酒感觉肠胃非常不舒服的青少年。问及这些青少年如何沾上烟酒时,不同的孩子给出了不同的理由:

好奇心促使。十几岁的孩子都有着浓烈的好奇心,这里不光有男孩,女孩数量也日益增多。看到自己没有接触过的事物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要体验一番。看着电视剧里明星们帅气十足吞云吐雾,再看看周边人拿烟的酷劲,不由自主地就想尝试一番。

缓解压力。很多孩子误以为烟酒能帮其解愁,学习不好,心情不好,与父母产生矛盾等心里有压力时,总会寻求一种释放和解压的方法,而烟酒带来的神经麻痹,似乎就是她们精神的良药,帮其消愁解忧,逃避现实。

逆反心理。每个孩子都会有一段叛逆期,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总喜欢唯我独尊,越是大人反对的东西,她们越喜欢尝试,并将与大人唱反调当成乐趣。

成人心态。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孩子,总希望自己是个大人,能像大人那样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抽烟喝酒似乎就是一个成人该具有的活动。

身边朋友的影响。校园也是一个小社会,孩子们会接触形形色色不同的人,一旦身边的朋友或同学有着抽烟喝酒的习惯,经常与对方在一起,难免会受到影响。

所以,父母和孩子都要重视这一危害,尽量少接触。如果孩子有着尝试的冲动,父母该如何去对待这一问题呢?

让孩子了解抽烟喝酒的危害。专家认为11~15岁是极易沾上烟酒的高危阶段,父母要在孩子还未接触前就告诉她们抽烟喝酒的种种危害,以实际的案例、纪录片、模拟图像等加深危害印象。

让孩子知道你对抽烟的看法。父母既是孩子的导师还是朋友,应该放下自己是大人的架子,以平等的方式,相互交流各自对烟酒的看法,并强调父母的想法。

父母的行为决定孩子的行为。有专家强调,一个家庭父母有抽烟酗酒的问题,女孩十有八九也会有。不想让你的孩子早早沾上烟酒,父母尽量少在孩子面前抽烟喝酒。如果你既要反对孩子抽烟喝酒,又总是在他面前肆意酗酒抽烟,那只会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相信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父母在谈及烟酒的危害性时,孩子可能不屑一顾,甚至有抵触心理。但到他们真要尝试时,还是会想起父母的忠告,并会思考自己这么做的后果,从而收敛行为。

动之以情。告诉孩子,如果他继续抽烟喝酒,父母会非常失望和痛苦,甚至都无法安心工作,这比同他谈论吸烟对健康的危害也许更为有效。

告诉孩子没有人会为她的健康埋单。也许受到同龄人的诱惑,孩子禁不住加入到吸烟喝酒一族。即便知道这么做危害大,但怀着“抽烟喝酒出了问题,他们还陪着我”的侥幸心理,便欲罢不能。父母不一定批评孩子的酒友,但可以告诉孩子,今天给你烟酒的人,实质上就是在跟你交换健康,等某一天你的健康全部用完后,你所要承受的痛苦,并不是一两根烟,一两杯酒就能化解的。让孩子认识到,没有人能为自己的健康负责,除了自己。

不要认为抽烟不如其他冒险行为危险。

许多研究发现,抽烟往往很快导致健康和社会问题。如果孩子十来岁时就开始抽烟,比起晚抽烟喝酒的人,得病概率高出好几倍。无论是花费在烟酒还是医药上的费用都要比别人高。

将香烟清除出孩子的生活区。如果社区商店向孩子出售香烟,父母们应提出抗议。

坚决禁止女孩因顾及朋友面子做违纪的事

从众,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当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

这种心理在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尤其明显,往往会服从同伴的要求改变自己。如留长发、穿某种牌子的运动鞋、戴一种样子的手表等。

其实,这些要求都不过分,家长还能接受。但是如果孩子跟着同伴一起“学坏”,麻烦可就来了。

薛静今年刚上初中,她与班上的几位同学经常约着出去玩。一天,他们骑着自行车来到一条较僻静的街道,其中的一位同伴说:“咱们比比看,看谁砸这些路灯砸得最准。”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其他几位同伴的响应。他们纷纷去捡石头,投向路灯。

薛静觉得这种做法不太好,就犹豫起来。同伴在一旁煽风点火:“嘿,你胆子也太小了。你看,我们都投了,挺好玩的。”

薛静担心拒绝了同伴,会被同伴瞧不起,犹豫了一番,还是捡起了地上的小石头……

回家后,薛静觉得过意不去,就和爸爸讲刚才发生的事。薛静爸爸听后说:“虽然你这件事情做得不对,但是你能主动和我说,这非常好。”

薛静感到委屈地说:“爸,其实我也不想的。可他们都扔了,我不做,他们会说我要当叛徒。”

薛静爸爸很理解地说:“我知道你当时心里很矛盾。但不管怎样,你跟他们一起干了这件事是不应该的。今后不许再干这样的事了。”

“那我不能说不跟他们玩了。以后再遇到这种事,我怎么办呢?”

“首先,他们要你干什么事,你就要想想是好事还是坏事。如果不好,你就要拒绝。当然你可以采取一些较策略的方法,如说‘不好,有人看见我们了’‘这一点都不好玩,我不喜欢’等理由来婉言拒绝……”

想一想,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有迫于同伴压力而做些错事的经历?怎样才能让孩子摆脱这种压力,保持独立的思考力呢?

如:“跟朋友在一起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你都要带着脑子思考。”当朋友强迫你干某些事的时候,首先要问问自己:这样做好不好?然后再想想做了这些事你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如果家长温和地讲道理,尽量说服孩子,再加上十几岁的孩子自己也具备一些自制力,相信她们会慢慢摆脱从众心理,变回以前那个乖孩子。

如果父母教育的方式出了问题,很可能会物极必反,下面这些话千万别对孩子说。

“我不喜欢你的那些朋友,瞧她们一个个的怪样,不伦不类的。”

仅从外貌上来判断人,孩子就不会尊重你。应该让孩子带她的朋友来玩,你同她们认识,通过她们的言行,你就会更客观地判断她们。

“为什么别人做什么,你也做什么呢?”

这实际上在重复每一代父母所说的话:“别人跳水,你也跟着跳水?”你的意思是让孩子明白,应该成为一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而不是让她疏远朋友。应该用理解的语气说:“她们做什么,你也做什么,看来这些朋友对你很重要……”你这样说,为更深入的交流打开了门户。

“难道你自己没有脑子?”

这种说法尖酸刻薄。你实际上想说的是:“如果你按我说的去做,你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如果你照着你的朋友们的说法去做,你就是没有脑子。”家长表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但是方法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