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做事做生意做推销
10423100000046

第46章 做一名合格的生意人(3)

“虽然目前要拿多少钱,扩充多大的面积都不是问题。但是要想一想,这样做的后果必然会影响到左邻右舍的切身利益,我们不能拿乡亲们的祖屋来扩充自己的祖屋,绝对不可以以富压人,招致日后被人指责。”一个人对自己的私利能够放到这样的角度去认识,特别是对以一个传统观念浓厚的商人来说,在情况十分有利于自己的形势下却作出这种决定,这种行为无疑是十分高尚的。

将自己融人工作中

人总是力求完善自身的。正如一句俗语所说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一般情况下。人是不会满足于自己所生活的现状的。力求通过不同的生活方式、手段去努力改善自己的处境,进入一种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达到“至善”呢?儒家经典《大学》开宗明义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谓“明明德”就是要把一个人自身修养所具有的仁德的善的本性阐发出来;所谓“亲民”则是推己及人,用自己的善良本性去爱人,去教育、感化和帮助他人。做到了这两点,也就实现和完成了仁德的理想,即为“止于至善”。由此可见,旨在“明明德”和“亲民”的“至善”境界,其实就是儒学所标榜的“内圣外王”人生哲理思想的集中体现。“内圣外王”之意即为个人的素质和修养要如圣人一样完美无缺。同时,又要担负起帝王一样的对于国家和人民的责任。“内圣外王”是孔子儒学所倡导的人生理想人格,儒学所强调的一切人生修养形式,都是以实现这一人生理想人格为中心而展开的。

商业活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一项不可缺少的事业,同样要发展和完善自身,尽心养性,超越自我,以达到乐商忘我的至善境界。

王又曾,1927年出生,毕业于商业专科。曾获得圣诺大学荣誉商学博士,主要的事业是“中国力霸”集团,以经营水泥、食品为主。他经营成功的秘诀是:诚诚恳恳待人、实实在在做事。

他幼年时家境贫穷,以半工半读的学徒生活完成了专科学校的学习。这期间一方面完成了学业,另一方面学到了不少经商的窍门,以至后来和别人做百货、黄金的买卖生意,竟也使家中稍有积蓄。

50年代开始与人共同创办企业,由于他奉行“诚诚恳恳待人,实实在在做事”,以致使合作者能精诚团结,使业务顺利地开展。1977年以王又曾为核心人物的“中国力霸”企业集团正式成立了。1982年王又曾又投资于百货业,在台北市延平南路创设“中国力霸”公司百货部,对外简称“力霸百货”。后又涉足金融、保险业,现在力霸企业集团总资产达1231亿元,下辖27个关系企业,经营项目横跨水泥、食品、金属制品、营运、百货、饭店、纺织、产物保险、建筑投资、进出口贸易等18种行业,在台湾前300家大企业集团中排行第21。

由于王又曾出身贫苦,所以王氏集团也特别重用“苦学出身”的年轻人。力霸集团在经营管理上也是诚恳地对待每一位员工,采取分层负责与充分授权的原则,27家大公司大都有专业经理负责经营管理。在正常运转情况下,他们都分兵把关,各负其责,不必去找王又曾。

创业44年来,王又曾一直奉行自己的原则:实实在在做事。现在已功成名就的他仍然是实实在在做事。他每天的工作日程安排得十分紧凑。他每日工作十几小时,每周工作7天。王又曾说,每天清晨6时半到7时起床,掌握形势与行情,约上午9点驱车到力霸总部上班。在午餐前,不断接见访客及企业内高级主管,一档接一档,完全采取重点明快的处理办法。除了会客,每周定期召开4次企业内大型会议。

中午12:30到下午1:30,这段时间集中处理企业重要公文,少则五六十件,多则上百件,约2点才进午餐,午睡片刻,下午三四点再到位于台北南京东路的中华商业银行工作。在中华银行忙到晚上7点才下班。有时下班后又回到力霸总部加班到很晚。王又曾就是这样拼命工作的。

恰当显示身份

你表现出来的形象,应既是一个老板,又是一个普通人。

管理者的位置决定了你应该与众不同。你的员工应当尊重你,信任你,得到你的支持。你的员工也期待你对一些难题作出决策,去解决实际问题。他们期望你像个管理者,因此,老板应当在员工中表现自己的身份。

你应当注意自己的表现方式,注意你的穿戴会给其他人带来的影响。不要以为员工不会注意你身上的领带、蓬松的头发和发皱的衣服,他们会注意的,他们会最先注意你的这些不佳的穿戴方式。老板应时刻牢记,员工们会根据你的外表、言语和行动来决定对你的态度。因此,老板要注重自己的衣着、外表。来显示出自己相应的职位。

当然更重要的是表里如一。外表是哄不住他人的,不要以此来虚张声势。老板表现出的老板派头不仅指你的穿着,还包括你说话的气势,更重要的是你的处事方式。

老板的身份可以从许多方面得到体现,如走路、说话、微笑、眼神、驻调、办公室的环境、对日常细节的注意、对待危机问题的反应等等。你也许有一个精明的头脑,但不一定非得通过一种老板姿态表现出来,这样会疏远员工。你也许是人们想像的那种真诚待人的人,但如果你脸上堆了过多的微笑,似乎又令人难以信任。你走起路来箭步如飞,员工就无法跟上与你交谈。你也可能说话太慢,人们难耐其烦地等着听你的要点。你可能在遭受压力时拍桌摔椅,或者疲倦时怒气大发。也许你充满信心而员工却对你失去信心,因为你似乎从未听取他人的意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因此,作为老板,你要随时意识到自己的言行对他的影响。

老板要避免作出一些让人对你失去信心的行为。你必须完全控制着自己。那些过分控制自己的人往往与人疏远。但作为一个人,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要意识到自己看起来怎样,做起来怎样,以及对人的影响怎样。员工会根据每一个微小的事情来判断你。当你走出办公室时,如何与员工招呼。你如何接听电话,如何回复来信。作为老板,你应尽力培养出一种完整的意识,表明你是怎样的人,并向员工传递这些信息。

老板也应注意自己是个普通人。当你表现自己时,一切都应随意自如,与自己老板的身份相一致。

是员工养活了公司

一般常理,公司员工总是对老板感恩戴德。认为是老板给了他们饭碗。但李嘉诚却不这么看,他指出,是员工养活公司。

有一件事感人至深。那是70年代后期,香江才女林燕妮为她的广告公司租场地,跑到长江大厦看楼,发现李嘉诚仍在生产塑胶花。此时,塑胶花早过了黄金时代,根本无钱可赚。长江地产业当时的盈利已十分可观,就算塑胶花有微薄小利,对长江实业来说,增之不见多,减之不见少。但却仍在维持小额的塑胶花生产,林燕妮甚感惊奇,说李嘉诚“不外是顾念着老员工,给他们一点生计”。而公司职员也说,“长江大厦租出后,塑胶花厂停工了。不过,老员工亦获得安排在大厦里干管理事宜。对老员工,他是很念旧的。”有人提起李嘉诚善待老员工的事,说:“怪不得老员工都对你感恩戴德。”李嘉诚回答说:“一间企业就像一个家庭,他们是企业的功臣,理应得到这样的待遇。现在他们老了。作为晚一辈,就该负起照顾他们的义务。”

当有人说,“李先生精神难能可贵,不少老板待员工老了一脚踢开,你却不同。这批员工,过去靠你的厂养活,现在厂没有了,你仍把他们包下来。”这时,李嘉诚急忙解释道:“千万不能这么说,老板养活员工。是旧式老板的观点。应该是员工养活老板、养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