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说话演讲好口才
10423500000003

第3章 敢于开口就是赢家(2)

有些人总是闷闷不乐,做起事来不能干净利落,如果有人问他何以会如此窝囊?对方可能回答说原因很多,而不能一一解答。事实上,他所说的原因,往往不是“由于思考以后,仍然不能解决”,而是因为不能解决,才开始思考问题。换句话说,为了要使不能解决的事情正常化起见,才开始思考问题的核心。

由此看来,这是为了要圆满解决问题,可惜却想不出对策来。当然,由于想不出对策,就苦恼得很,倘若不去思考问题,那就是根本谈不上如何采取正确的行动。本来,一个人在做事以前,根本无法完全考虑到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我们主张某些问题应该暂时搁在一旁,这是让人不为事情所困扰的最好方法。大体上说,人可分为“行动型”与“熟虑型”两种类型。行动型的人反应迅速,可惜错误很多;熟虑型的人反应缓慢,但错误较少,这两种类型各有优劣,倘若都能学习“暂时搁置”的技巧,则可以吸取两者之长。当然,事情有轻重之分,故大家在动手之前,应该好好考虑。所谓暂时搁在一旁,并非把事情忘得一干二净。如此一来,即使是一个非常优柔寡断的人,也能安心采取行动。

3.“反正”与“毕竟”是丧失斗志的口语习惯

当工作或读书不顺利的时候,一般人常常会说“反正”、“毕竟”或“总之”之类的话。例如:“反正我认为不行,毕竟是不行的”,“总之,我是无能为力了”,“我毕竟是比不上他”。因为这些话已经说出了口,使得本来可以做好的事也做不好了。一开口就说“反正”、“毕竟”、“没办法”或“不得已……”的话,这表示的是要放弃努力,或停止思考的意思。所以,当这些话说完之后,也等于自己的缺点被原谅了,迫使自己无法向外踏出一步,而被囿于一个框框里。

4.用卑俗的称呼能使自己的恐惧意识消失

报纸上经常出现政治漫画,例如把某某部长画成动物,某国的宰相画成小姐等等,这些滑稽幽默的情景,使读者捧腹不已。在我们的眼光里,掌握政权的人,无疑是令人敬畏的人物,我们对于这种人,一面怀着亲近感,一面觉着他是一个伟人,相形之下,自己难免产生恐惧感或劣等意识。在这种情况之下,上述的政治漫画,无疑对于镇定心情具有极大的作用。

个人的绰号有时也含有同样的效果。通常我们对于那些会给人心理上产生压迫感的人,也喜欢给他起个滑稽或幽默感的绰号,借此冲淡我们心理上的压迫感,例如在初中和高中时代,经常被同学们取外号的人。无非是那些惹人讨厌的老师。

“我昨天被厂长叫去训了一顿”和“我被那个老顽固叫去谈话”很明显地,这两个人所受到的心理压力大小不同。换句话说,我们如能给棘手的强敌取一个粗俗的名称,则可纠正彼此间心理上的不平衡,进而维持对等性的关系。

因此,绰号可消除自己对于某人而产生的被压迫感,而代之以亲近感或优越感。如果能有意识地利用此种效果,那么,即使碰到再难缠或咄咄逼人的家伙,我们照样能使他跟自己处在相同的地位,甚至比自己更低下的位置。

如从另一方面来研究这一心理时,不妨将动物的名称加诸对方,则可使我们对他留下“愚蠢”或“迟钝”等印象,这样一来,更能减轻对方给予我们的压迫感。

利用语言的“魔方”

在口语表达中,不同的语序排列能改变人们思想感情信息的性质和力度,并对交际后果产生不同的影响。换句话说,口语表达的效果不仅与所表达内容本身的性质和分量有关,而且与这些内容展开时的语言顺序和结构方式相联系。语序的变化组合如同智力魔方一样,巧妙地转动它,可以变换出多种花样;形式,把说者的思想感情色彩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最终征服对手。常见语序变化技巧有如下一些方面。

1.颠倒词序,建构口语的闪光点

有些词组本来有着固定的位置,表达特定的含义。如果把其词语的位置加以变换、颠倒,其意义就会发生质变,或使强调重点转移,因而能获得强化表达的效果。比如,在中央电视台组织的一次迎奥运文艺晚会上,主持人这样勉励中国足球队:“中国足球队虽然屡战屡败,但影响不了他们屡败屡战的意志和精神……”在这里把“屡战屡败”这个词组中的词序加以颠倒,改成“屡败屡战”,意义就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说明客观事实的同时,将足球队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突出出来,给人以信心和力量。有时,个别词语顺序的颠倒、变化,如果孤立地看似乎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一旦纳入到特定的口语表达的语境中,就能产生神奇的作用。

2.调换成分。突出思想感情色彩

按照一般的表达习惯,句子成分是有一定位置的。为了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可以把句中的某些成分加以互换、位移,以创造特定的表达效果。比如,说“你怎么了?”表达的是疑问和责备之意,显得比较生硬。改成倒’装句“怎么了,你?”则着重表达关切之意,显得和蔼可亲。“你快点!”表示命令、催促。“快点,你!”则表示不耐烦、斥责之情。很显然,句子成分位置的变化,会带来所表达思想感情的微妙的变化。

3.语句变序,增强整体表达效果

为了谋求理想的表达效果,不仅需要对口语表达中的个别词序和句子的顺序加以考虑,而且还应从宏观上对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做通盘的策划和设计,可以使表达更切题旨。名作家盖达尔旅行时,有个学生认出了他,便抢着为他扛皮箱,可是当发现皮箱有些破旧时,学生说:“先生是‘大名鼎鼎’的,为什么用的皮箱是‘随随便便’的?”盖达尔接过对方的话,巧妙措词说道:“这样难道不好吗?如果皮箱是‘大名鼎鼎’的,而我却是‘随随便便’的,那岂不更糟?”他的答对十分有趣,又寓意深刻,学生笑了。有时长篇讲话更要精心谋篇,安排层次逻辑顺序,以追求强烈的整体表达效果。

掌握和运用语序变化的技巧,要为交际宗旨服务,决不是无目的地玩弄文字游戏。如果离开了交际宗旨的需要,任意颠倒说话的语序,不但不能增强表达的效果,反而让人感到语无伦次、不知所云,那就事与愿违了。

善于临场发挥

虽然人人都可能会有说话胆怯的心理,但造成这种心理的原因却又可能是千差万别、各种各样的。比如,有的人可以跟亲朋好友聊上一两个小时;有的人跟人打起电话来一聊就是老半天,且话题源源不绝、越说越起劲;有的人经常能说出一些让人大笑或让人感兴趣的事,可谓是相当会说话,但是,真正到了正式场合,面对一大群人(或是广播的麦克风)他们就不知所措了,这是为什么呢?

有的学者通过长期观察发现,造成这种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1)不想献丑。这些人的想法是,只要我不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短处,别人也就不会知道我的缺点。但是一旦在众人面前说话,自己的粗浅根底、拙劣看法都会暴露出来了,那么从此以后,还有自己的立足之地吗?所以不说话更稳妥。

不过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应该想一想,一个人尽量不暴露自己的短处,那其长处又怎能充分发挥无遗?如果自己的长处发挥受到影响,无疑也会影响到别人对你的看法,因而别人有时会以较低的水平来评价你。其实,只要你认真地发挥全力,诚诚恳恳地把话说出来,不必踞高足尖来充内行,相信必会有不错的表现。

同时。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需具有高度的社会化,一个人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都绝对免不了要与社会接触、与他人接触,而说话则是人与社会接触、与他人交流的最重要手段。所以,可想而知,一个不想说话的人则肯定会为现代社会所不容,被现代社会所淘汰,事实证明,就连聋哑人也需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手语来进行交际。

(2)不知道该如何组织说话的内容,就像被硬拉到一个陌生的世界一样,所以会感到惊惶。

其实,只要我们看清造成自己紧张、恐惧心理的原因,科学地分析它,就会意外地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好怕的。

有的人怕自己的才疏学浅被别人知道,于是就装出一副什么都懂的样子,结果弄巧成拙,被人贻笑,实在可怜可鄙,而且根本没有必要。

试想,一个不善言辞的人和一个一流的演说家,同样在人前发表意见时,谁的压力比较大呢?对于一个不善言辞的人,社会上的人士或听众并不会对他有多大的期待,想想这点,就不应该紧张了,就可以安心了。然而,对知识广博、谈吐自如的演说家,大家却都寄望于他,会对他的演说作录音、记笔记,这样高度的关心和注意,理所当然会造成台上的人心中巨大的压力。因此,那些被视为大人物者,在上台演讲或致词前,自己的心情经常是非常紧张的。只不过别人很难看得出而已。

如果一位知名人物,在承受巨大的压力时,却一点也不紧张的话,那只能说他对这种压力毫不在乎,因为只有当一个人几乎看破了一切,他才能真正保持镇静,但是,对于一位说话技巧不够娴熟的人来说,恐怕还很难达到这种心境。他很可能在上台之前想着:我一定要成功,不能出丑,不能失败。有时候甚至祈祷:愿上帝保佑我的说话成功。然而,一流的演说家上台前,惟一想到的是:一定得上台,如果演讲中出了什么差错,应该像以前那样轻松自如、不知不觉地尽快挽救,切不可因出错而慌了手脚。

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害怕说话者所应思考的、借鉴的。

体态就是信息

口才要靠口,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口才还包括一般的传情达意和交际才能。口才不仅仅是口中的说话,他还包括人的无声语言——表情。一般情况下,表情是伴随着口头语言出现的,脱离语言,表情便成了心领神会的哑语,但是,当两者结合起来。你会惊奇地发现,它比语言更能表达人的内心世界,“情动于中,而形于外”。从人的外部表情,可以判断人内在的思想感情。有一首爱情诗,很奇妙地表述这个问题:“爱情不可言传,我整日向她倾吐我的爱慕,可是她却一声不吭。然而那天出现了意外,我经过她的身边,只叹息了一声,姑娘就跟在我的身旁。”“整日倾吐”爱神没有反应,“一声叹息”即可以达到神奇的效果。所以,表情虽然是无声的语言,但却是“口才”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大大地丰富了传情达意的生动性和真实性。

而面部表情,则是表情动作的突出代表,如:挤眉则表示戏谑,横眉则表示鄙视,竖眉则表示愤怒,低眉则表示顺从。眼的表情更为丰富,是面部表情的突出代表。当你说话时,也必须报以目光,以便维系与听者的感情交流,这是一种巧妙的默契,是一种相互刺激以达成目的的举动。

最常见的是一些人对此不大重视,在小范围的交谈中,如讨论、聚会时,旁若无人,眼光到处瞄,有时看天花板,有时看桌上的摆设之类;给人的印象是故意避开别人的视线。这是一种胆怯、心虚的表现,说话的效果将大为减弱。

所以,说话时要抬起头,把目光转向对方,达到默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