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心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懂得谦虚是一个人成熟的表现,也是引导我们走向成功人生的大智慧。虚心的人即使学得很多,但自己仍然觉得不满足,十分虚心地继续学习。一个人只有虚心,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也才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性格特征
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呢?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人各有长处,应向别人请教,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这样,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能严格要求自己,把自己置身于整个集体之中,干好一切事情。
典型人物
汉文帝刘恒是一位能够虚心从谏的皇帝。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袓刘邦的儿子,八岁的时候被封为代王,二十四岁时登基做了皇帝,他的母亲是汉高祖的妃子薄姬。
刘恒正式称帝以后,实行了各种改革的政策,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减轻刑罚。他首先废除了一人犯法父母妻子同坐的法律,后来又规定了赎罪的法律,并且还废除了肉刑。
说起废除肉刑,还有一个故事。那是汉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一位著名的医生、齐国太仓县的县令淳于意,因治病失误害死了人,由于他触犯了法律,被判处肉刑。那时候的肉刑有三种:在脸上刺字、割掉鼻子、砍去一只脚。因为淳于意是县令,是现任官吏,按当时的规定需要把他押送到首都长安,由朝廷的心理活动机关来对他执行肉刑。
淳于意的小女儿缇萦也一同跟随父亲去长安。缇萦到了长安,便托人写了一奏章,到宫门口给了守门人,请求他转交给文帝。汉文帝接到奏章,知道上书的是个小姑娘,倒很重视,他看到那奏章上写着:"我叫缇萦,是太仓县令淳于意的小女儿。我父亲为官清廉,公正无私,齐地人都称他是清官。他不小心违反了法律,受到刑罚是应该的。可是肉刑是一种可怕的刑罚,如果在脸上刺了字,就终生难以抹掉;如果被割掉鼻子,就不能再安上;一个人如果被砍去了脚,就成了残废。以后就是想改过自新,也没有办法了。我情愿给官府当奴婢,替父亲赎罪,好让他有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汉文帝看了信,很受感动,觉得小姑娘的态度很诚恳趋势,一番话说得也很有道理。于是他便召集制订法律的官员,要他们重新修改法律,用别的刑罚来代替肉刑。后来汉朝的刑罚就以子来代替肉刑。
又有一次,汉文帝带着随从坐车出行。浩浩荡荡的车驾队伍还没出长安城,刚走到中渭桥,忽然从桥下蹿出一个人来。这人一见是皇帝的车驾,吓得晕头转向,不但不知躲避,反而向的乘舆跑去,还差一点撞到驾辕的马身上。这马吓得鬃毛一炸,长嘶一声,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这一下可不得了,车错了辙,旗扫了地,人喊马叫,中渭桥上顿时乱做一团。费了好大劲卫士才了那受惊的辕马。汉文帝又惊又气,命令卫兵将那个惊驾的人迅速逮捕,并且速移交廷尉去治罪。
廷尉张释之经认真审理,认定那人是一个平民,只是犯了惊动皇上车驾的罪,按照条律,应处以罚金四两。汉文帝一听,气得不由自主地一下子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大声呵斥张之说:"这个人使我的马受了惊,幸亏这马性子柔和,否则,我不死也得受伤。你这个廷尉不判他死罪,反倒只处他罚金四两?"
张释之连忙磕头,连声赔罪说:"圣上息怒。臣以为,法律是天下通用的,百姓共守的,处以四两罚金是法律规定的。如果当时您下令让人把他当场杀了,也就杀了,现在交给廷尉处理,就应按法处理。如果改成加重处罚,就会使天下的广大人民不再相信法律了。陛下圣明,请您体察是不是这么个道理?"
汉文帝听后思忖半天,点头称赞张释之说:"看来你是对的,就按你说的办吧。"
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贤明的皇帝,汉朝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繁荣昌盛的局面,这与他善于用人、虚心下士、择善而从是分不开的。汉文帝后元七年(前157年),病死于长安未央宫,庙号为太宗,谥文帝。其子刘启继位,即景帝。历史上把文帝和景帝的统治时期称为"文景之治"。
性格与命运
在现实生活中,唯有虚心的人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凡事都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应处事虚心请教别人,只有低着头的麦秆麦穗才是好麦穗。一个人缺少谦虚就是缺少知识,因此,我们更应该做一个谦虚的人,学十当一,常思己过。取得一点成绩当起点,谦虚待人,要不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