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义士
10432200000024

第24章 站在十字路口的晚清侠客们(5)

而据其间担任翻译的另一同盟会会员、孙中山的小同乡陈公哲回忆:“奥皮音初来中国,不晓国人拳术比赛方法,只取西洋拳术比赛规则,手戴皮套,只击腰围上部,不许足踢。霍元甲则以中国擂台打斗方法,手足并用,无所限制,如有死伤,各安天命。彼此协商,未能获得协议。”

其实,奥皮音无非是个跑码头的卖艺人而已,“嘴大”并不意味着“无脑”,自知之明还是有的,没必要非把大英帝国的荣誉套在自己身上,与中国功夫名家性命相搏。

总之,在这场高调宣扬的比武中,霍元甲已经不战而胜。为了满足台下观众的热情,主办者只好邀请观众上台打擂,“以不伤对方为原则,以身体倒地分胜负”。一场关系到民族荣誉的大战,至此演变为一场集体联欢。霍元甲及其徒弟自然是轻松获胜,自此在上海滩打响了名头。

1910年6月1日,霍元甲在农劲荪等武术界同仁的协助下,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精武体操会”(后改名精武体育会)。孙中山先生赞扬霍元甲“欲使国强,非人人习武不可”之信念和将霍家拳公诸于世的高风亮节,亲笔写下了“尚武精神”四个大字,惠赠精武体育会。

精武体育会对会员之约束甚严,凡入会者,必有介绍人,入会后,若发现有不规矩行为,立予开除会籍。精武会创办于1910年,初由陈公哲,农劲荪,陈其美,陈铁生等倡导,是中国建立最早的体育团体。 精武以体,智,德三星会旗和三星会徽为标记,代表精武以体,智,德三育为宗旨,倡导和发扬爱国,修身,正义和助人的精武精神,还定有包括人格,风度,言行,服务,友谊等行为规范。

霍元甲的品牌在上海滩立足后,同盟会再接再厉,于1909年当年就开始在闸北的王家宅筹备 “精武体操会”,自然挂的是霍元甲的名头:由霍主持精武技击并习军事,农劲荪担任会长。

“精武体操会”宣称以提倡尚武精神为目的,招收12~35岁的健康男子,每人收会费银元2元。

其实,类似精武体操会这样的武术团体,在晚清及民国初年,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涌现。这其中,自然有着强身、强国的朴素追求,但背后也掺杂了各种政治势力跑马圈地、拉杆子聚团伙、以期实现“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现实目的。无疑精武门也带有这样的性质,但是它在根本上带有一种强身健体的武术协会的目的。

有一次日本一个大力士团来中国要求比试,霍元甲因病派弟子刘振声接战比试,结果打败了日本力士。1910年9月,日本柔道会会长率十余名技击高手与霍较艺,又败在霍的手下。

由于“精武体操会”的首批会员七十三人成为日后反清的骨干,再加上屡次让日本人没面子,霍元甲成为了日本人的眼中钉,肉中刺。

1910年霍元甲在上海创立精武体育会之后数月内即逝世。霍元甲的死因成了一个谜。

有一个说法是霍元甲死于肝病,霍元甲长久以来患黄疸。但是,必须指出的是,1989年,霍家在给霍元甲与其妻坟墓迁移时,发现霍元甲的遗骨上有黑色斑点。经过天津市公安局实验室检测该黑色斑点为砷化物(即砒霜)。另外,当时霍元甲的主治医生是日本人。

根据精武体育会创办人陈公哲记录:“霍先生原患有咯血病,自寓所深居时,时发时愈。日人有卖仁丹药物者,时到旅邸,出药示霍,谓之可愈咯血而治肺病。霍先生信之,购服之后,病转加剧。霍先生得病之由,谓少年之时,曾练气功,吞气横阙,遂伤肺部,因曾咯血,面色蜡黄,故有黄面虎之称。自迁之王家宅后,霍先生病转加剧,由众人送入新闸路中国红十字会医院医治二星期,即行病逝。众人为之办殓,移厝于河北会馆,时在1909年阴历八月间(此处有误,霍元甲卒年为1910年)。越一年运柩北返。”

根据上述证据表明,霍元甲中毒于9月14日身亡,终年四十二岁。

有传说霍元甲被日本人下毒药害死之后,他的爱徒陈真替他报仇。这个传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次被李小龙搬上银幕(电影《精武门》,李小龙演陈真)。但其实历史上并没有“陈真”这个人物。

霍元甲逝世后,当时精武会弟子和上海武术界爱国人士为霍元甲举行了隆重葬礼,敬献了“成仁取义”挽联,安葬于上海北郊。转年,由弟子刘振声扶柩归里,迁葬于小南河村南。上海精武会由元甲之弟元卿、次子东阁任教。各地分会相继分起,十数年后,海内外精武分会达四十三处,会员逾四十万之众。

霍元甲故居坐落在天津市西青区小南河,1986年天津市西青区人民政府重新整修。

1997年,在其原址翻盖成青砖瓦房的三合院。跨进小院门楼,是一镶有“福”字的影壁墙。影壁墙后面是一明四暗五间正房,小院左、右各有厢房一间,中间正房挂着霍元甲遗像,两侧是霍东阁在霍元甲遇害后所写的唁联“一生侠义,盖世英雄”。西屋霍元甲书房墙上高挂着孙中山为精武体育会的题词“尚武精神”。故居内陈列了一些霍元甲练武时所用的武器和精武会的会旗等文物,以及霍元甲生前用过的遗物。霍元甲陵园位于小南河村南,占地近一公顷,整体建筑采用轴线对称式布局。由神道、石狮、享殿、石牌坊、寝园组成。陵园还设有霍元甲生平事迹陈列馆,展览包括四部分:一、幽燕之初露锋芒;二、奋发智勇,誓雪国耻;三、创建精武,强国强种;四、爱国精神,发扬光大。霍元甲的棺木于1989年4月29日迁葬于此。

霍元甲故居纪念馆从建成之日起已有数万的爱国人士前来参观瞻仰,重温霍元甲这位爱国英雄的传奇事迹和感人精神。如今,纪念馆已列为天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天津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他的传奇被多次拍成电影及电视剧,大侠旋风,到现在也都还没有终结!

世人敬仰的叶师父

电影《叶问》是近些年来,中国少见的好看的功夫片,片中的主人公是国际巨星李小龙的师父叶问。

从而叶问这个人物走入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迅速升为了中华义士的典范人物。

叶问是广东佛山桑园人,祖籍为南海罗村联星潭头村人,其父亲因避“红头军”之乱,才搬往佛山桑园居住。在七岁时,便拜师入陈华顺门下。

陈华顺是南海拳王梁赞的得意弟子,入门前以钱银找换业为生,人称之为找钱华。当时陈华顺年事已高,与叶问年龄相差四十岁之多,故叶问也以华公相称,而陈华顺对此年幼弟子极为疼爱,自收叶问为徒后,则不再接受任何人士拜门学技,叶问成为陈华顺封门弟子,各年长师兄如吴仲素、陈汝棉、雷汝齐等,对此年幼师弟,更是照顾有加。

华公逝世后,叶问再随师兄吴仲素钻研拳技。到叶问十六岁那年,远离佛山,赴港求学,所以叶问不同于一般的武夫,可谓是文武双全的儒将。

叶问在家族中排行第二,他家祖上颇为富有,其祖居佛山福贤路,号称“桑园”,为佛山一大家,桑园占地甚广,大屋连绵达数条街位,大门在左侧,为佛山著名的茶楼“桃园居”,隔邻为全佛山最著名的饼食店“公兴隆”,该店以芝麻饼见称。“桑园叶姓”在佛山,可说是无人不知。

叶问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参观斗蟋蟀,其原因是广东的蟋蟀非常勇猛善战,相斗即定输赢。因此两蟋蟀斗下来,可以大战数十回合,更有蟋蟀的腿都打断了,仍然勇猛搏杀,比起擂台大战,更为过瘾。除了斗蟋蟀,斗狗也是所好也,至于叶问观看斗狗,多是与另一武林高手共往参观,他就是蛇形刁手梁家芳师傅,他与叶问同是武林中好朋友,也是同乡,可说是深交。叶问闲暇之余,每日随三五好友在茶楼饮茶,偶尔也来几圈卫生麻将,可谓是惬意之至。

中国人在此年代,就被外国人看作“东亚病夫”,有一次叶问看见七八个外国海员当街欺辱妇女,一向喜欢打抱不平的叶问上前制止,与七八个外国大汉战在一处,但双拳难敌四手,不到几个回合就渐落下风,就在此时一个青年人大喊一声,挤入围观的人群,同叶问一同合战外国大汉,最终打得七八个外国人人仰马翻,落荒而逃,此青年人正是梁赞之子梁壁。

得知眼前的正是咏春大师梁赞之子,叶问当即拜其为师,因而有缘再随梁壁深造咏春拳技,转眼过了两三年时光,叶问因不断得到梁壁指点,使咏春拳技能臻入化境。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叶问当初遇见梁壁,是因为梁壁找到叶问,要求与他比武,但无论叶问如何进攻都被他一一化解。叶问一问,方知原来这是师叔梁壁。

民国初年,被誉为中国四大镇的佛山,每年都流行“秋色”游行盛会,以展示特殊的民族手艺,每年游行都是人山人海,更有来自外乡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