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品义士
10432200000006

第6章 千古豪侠大汉朝(2)

凭借自己的身手和一种不要命的架势,他结交了很多江湖上的朋友,每每朋友遇到了麻烦,都要强出头,替朋友报仇,又每每因为伤了人命,而要亡命天涯。在逃亡期间,郭解因为生计也干过坑蒙拐骗、抢劫杀人、制造假币、盗掘坟墓之类犯罪勾当,他的犯罪案卷在衙门里能摞满一间屋子(那时的案卷都是用竹简做成的),不可胜数。侥幸的是,他似乎很受上天眷顾,危急关头,总能安全脱身,比如刚一犯事,就会遇到皇帝大赦天下,任何罪行都不再追究了。

这样看来郭解似乎就是个标准的街头混混的形象,谁知道他在成年后来了个180度大转变,生活俭朴,以德报怨,到处做好事却不图回报,大有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架势。

在改过自新的同时,他喜欢行侠的本性也更加张扬,豪气日益增长。但是所谓的豪气却只在他行动的那一刻迸发,在行动过后,一切却又都归于平静之中了。

郭解救人性命之后,并不挂在嘴上,从不扬扬得意,居功自傲。但是,谁要是欺负了他的朋友,那可不得了,必定找你算账,打你个生活不能自理才算完。正因如此,受过他帮助的朋友们,敬佩他的为人,有了事情,常常暗中替他报仇,事后也不让他知道。

郭解虽为威震一方的社会大哥,却并不是个不讲道理的人。

郭解有个姐姐,她的儿子仗着舅舅的威名,一次跟人喝酒的时候,硬和人家斗酒。那人不胜酒力,但是郭解外甥不管这一套,强迫那人喝光。最终,那人怒了,借着酒劲,拔刀杀死了郭解的外甥。杀了人,酒也就醒了,眼前的一切让他瞬间石化,回过神儿来只好逃之夭夭。

郭解姐姐愤怒地说:“以翁伯在江湖上的侠义名声,有人杀了我的儿子,竟然都抓不到凶手。”于是,把她儿子的尸体弃置在道路旁,不给下葬,意思就是要郭解帮她儿子报仇。

像郭解这样的社会大哥,要想找个人,就算这个人藏在皇宫里,也能轻易地把他揪出来。他的朋友很快就调查到凶手躲藏的地方。原来凶手因为害怕,回到了家乡匿藏了起来。凶手眼见躲是躲不过去了,就主动出来,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告诉了郭解。郭解听后,就对他说:“你杀得对,是我外甥有错在先。”于是放走了凶手,将外甥尸体埋葬了事。人们得知此事,都很欣赏郭解的仗义,投靠他的人更多了。

郭解所到之处,人们都敬他三分。一天,有一个人竟然盘着双腿、斜视郭解,一副不屑的样子。郭解的朋友中有人要杀掉这个傲慢的家伙,而郭解却说:“住在家乡得不到他人尊敬,是我自己的品德修养不够好,他有什么过错?”后来这个人犯了点事儿,于是郭解就暗地里跟官府衙役说,那人是他的朋友,嘱咐他们不要难为他。后来那个盘腿斜视的人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光着膀子跑到郭解那里谢罪道歉。

郭解家乡周围的年轻人听说这事,更加崇拜郭解的为人。

洛阳有人结了怨仇,数十位本地名流大佬居间调停,竟然没能解开双方怨恨的结。

没办法,有人只好找到了大佬们的大佬郭解。郭解于是夜间去会见两个仇家,仇家都抱着委屈,跟郭解哭诉了一番,最后双方都将巨大的仇恨压了下去,听从了郭解的劝解。事情就此解决了,郭解就说:“我听说,洛阳不少人居间调停,你们都不听。现在你们听了我郭解的规劝,我怎么能让当地的大佬们颜面尽失呢?”说完,当夜就要回去,不让人知道他来过,临行吩咐道:“先假装没有和好,等我离开之后,让本地大佬调解一番,你们再和好。”

这就是郭解,帮助别人是从来不求别人回报的,也从来给足了所有人的面子。

郭解的名气越来越大,做人却越来越低调,不敢乘车进入县衙门。到附近郡县,事情可以解决的,就解决了它,解决不了的,也尽量让人感到满意,然后才接受人家的酒食答谢。人们因此更加敬重他,争先恐后愿意为他效劳。本县少年和邻县名流大佬,深更半夜到他家拜访的,每天有十几辆车。此时,有一大帮从各地窜逃来的亡命徒,手上都有人命,都来投奔大侠郭解,郭解支应不开,这些大佬都要求接郭解收留的亡命徒回家去款待。

就这样,郭解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豪侠,只要是江湖上的事,就没有他管不了的。

朝廷下令迁徙豪强富户去茂陵(汉朝最著名的富人高档小区)居住,郭解家穷,达不到迁徙的标准。官吏害怕,不敢不让他迁徙。大将军卫青出来说话:“郭解家穷,不在迁徙之列,为什么还让他迁徙呢?”汉武帝却说道:“一个老百姓的家庭条件,竟然连大将军都一清二楚,可见这户人家并不一般。”郭解家于是被默许迁徙去茂陵。为了让郭解不丢面子,送他去茂陵居住时,各地豪绅送他的钱超过了千万。

轵县人杨季子,在县衙里做县掾(类似今天县长秘书),再次举报了郭解违规迁徙一事,郭解的侄子(郭解大哥的儿子)听后大怒,马上去砍下了这位县掾的脑袋,给二叔出了气。从此以后,郭、杨两家结下了梁子,这件事也最终成为了郭解悲剧的导火索。

这一切,其实郭解并不清楚。

他入关之后,关中名流大佬,认识的不认识的,听到他的名声后,争相讨好郭解,跟他交往,而他也没把侄子杀杨季子这件事当回事儿。

在郭解没有过多参与两家争端的情形下,郭家和杨家的矛盾却发展到了极点。郭解一党看杨家越来越不顺眼,杨家人也看着郭家人气不顺,郭解的手下不知道是谁,就出头杀了杨季子的父亲杨季主。

杨季主也算是当地很有名气的世族大家的族长,他的家人上书朝廷,准备告御状,没想到上书的杨家人还没到皇城根,就被人暗杀了。这事,郭家人做得太不厚道了,而且有点太欺负人了,而这一切郭解竟然完全不知情。

汉武帝得知此事,龙颜大怒,下令官府捉拿郭解。

郭解这才得到消息,知道家人干得太过火了,他情知不好,把母亲家室安置在夏阳(今陕西韩城),自己跑到临晋(在今天山西运城)。到了这里,郭解看到了自己的拘捕令,把守也十分严紧,所以就在临晋隐居了起来。

此时,郭解经人介绍找到了当地的一位豪侠籍少公。

郭解冒昧造访,要求籍少公放他出关。面对天下英雄仰慕的郭解,素昧平生的临晋大侠籍少公表示愿意效劳,于是他帮助郭解成功出关,逃亡到了太原。

官吏追踪郭解,终于查到了籍少公那里,籍少公不愿告密,也不愿再受严刑拷打之苦,一代豪侠拔剑自刎,算是给了郭解一个交代。

郭解的逃亡线索就这么断了。一路之上,郭解没有逃避,把自己的姓名都如实告诉接待过自己的主人家,从未隐瞒。

现在很多逃犯,在被捕时都“豪气冲天”,跟警方叫嚣自己是一条好汉,但是对他们到处逃窜时像个鼠辈一样躲藏却只字不提。郭解的豪气是发自骨子里的,虽然逃跑,但是依旧不卑不亢,从容不迫,甚至可以坦然面对所有人。这种豪气源于一种对自己作为的自信,源于他对人生的一种顿悟,更源于他相信自己。

而这些接待他的人家里,没有一户人家出卖他。这绝非出于恐惧,因为包庇郭解也是满门抄斩的罪名,只能说这是因为一种敬重。

但是,这次抓捕事件却不同以往。如果是之前的抓捕,官府可能迫于各方的压力,早早宣布调查结束,籍少公也不用以死来守住这个秘密。

这一切是因为,督办郭解案的是汉武帝时期最著名的酷吏,绰号“苍鹰”的洪洞人郅都,他是西汉最早以严刑峻法镇压豪强侠客,维护封建秩序的名臣。在酷吏们的屠刀面前,曾经风光无限的游侠们尊严扫地。

这意味着豪侠的黄金时代结束了,郭解,也在劫难逃!

不久后,隐藏在太原的郭解最终被“苍鹰”擒获,当然郭解并不是亡命天涯的恐怖分子,他没有像本·拉登那样负隅顽抗,而是像绅士一样,潇洒地戴上枷锁。如果当时有记者在场,恐怕会用相机记录下他在被捕现场向人们微笑的照片吧。

抓住郭解之后,郅都当然是一番刑讯逼供,让郭解说出全部犯罪事实。但是,因为郭解的杀人事件,全都发生在大赦之前,根本判不了刑,郭解一言不发,企图逃脱惩罚。

眼看郭解就要被无罪释放,可是中间突发了变故。

轵县有一位儒生招待查办郭解的使者时,使者在席间举起大拇指,赞扬郭解:“郭解在牢中依然铁骨铮铮,是个贤能之士。”

儒生哼了一声,便说:“郭解专门干违法乱纪的事情,怎么能算是贤人?”

就因为这一句对郭解的负面评价,就引发了另一桩命案,郭解的手下随后便杀掉了这个儒生,并将他的舌头割下。官府追究此事,郭解在狱中,并不知道又有命案发生。到底是谁杀的人,也一直没有抓到凶手,但是这笔账却全部记在了郭解的头上。

汉武帝时期,主张尊儒尚法。杀了儒生,可比杀个豪绅要严重得多。郭解本来罪不至死,但有儒生被害,郭解的大限也就到了。

御史大夫公孙弘得知后说:“郭解作为平民,玩弄权诈之术,仅凭他的眼色就能置人于死地,他虽然对案件并不知情,但此罪比他亲自杀人都严重!应以大逆不道论处。”汉武帝正好也要铲除有势力的游侠集团。郭解的名气很大,交往面很广,很多人佩服他,愿意听从他的差遣,在社会上是一股很大的势力,这样严重威胁中央统治的豪侠集团,自然在被铲除的名单之内。

继自己的父亲因为行侠而在汉文帝时被杀之后,一代大侠郭解最终被汉武帝下令灭族,属于他的那个豪侠的时代,也随之结束了。

讲完郭解的故事,我感慨万千。司马迁笔下的侠客,无疑是中国历史上侠客的正宗。侠,产生于礼崩乐坏、人性光辉极度张扬迸发的春秋乱世。在反抗暴秦、楚汉相争的动荡岁月里,到处是萍踪侠影,刘邦的许多部下都曾经是游侠,再加上汉初宽松自由的黄老政治,使得西汉成为游侠的第二个黄金时代。

很多人会说,像郭解这样的豪侠,“豪”得有点像黑社会,干的勾当似乎也不是很光明,这样的人值得你写书来弘扬吗?

我要说,侠客并非是用来弘扬的,而是要去纪念的!

郭解等人并非黑恶势力,因为黑社会是用自己的江湖身份圈钱,而郭解一直都在帮助别人,不为钱权!郭解的豪气也并非是举刀过街,人人敬畏,而是低调做事,乐于助人。这种低调是豪气的内心体现,是一种让人信服的义士底蕴,恐怕这才是大侠的本质,是当代人所缺乏的一种态度。

也许豪侠的黄金时代里,豪侠们的作为有些离经叛道,但是他们行侠的初衷还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对抗政府的统治,从而形成一种与正统势力分庭抗礼的民间社会秩序,从而可以让更多的人在这种“侠义道”的规则中受益。

然而,“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义所追求的自由与朝廷所倡导的秩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侠,终于不再被朝廷认可,《史记》、《汉书》之后,官方史书也不再为豪侠立传,这样的所谓豪侠故事,也就此终结了。

不过,汉朝之后,豪侠变成了侠客,他们的所作所为,更加理性,在他们的世界里,有了不成文的“规矩”,他们的形象从豪侠转变为了各种义士的形象,这种正面的形象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