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口才圣经
10436500000003

第3章 饭能随便吃,话不能随便说--说话细节经(2)

即使你真的比别人见识多,也不应该以这种态度去和别人说话。这种不良习惯使你自绝于朋友和同事,没有人愿意给你提意见或建议,更不敢向你提一点忠告。你或许本来是一个很好的人,但不幸染上了这种习惯,朋友、同事们都远你而去了。唯一改善的方法是养成尊重别人的习惯。你要明白,在日常谈论当中,你的意见未必是正确的,而别人的意见也未必就是错的。把双方的意见综合起来,你至多有一半是对的。那么,你为什么每次都要反驳别人呢?

大概有这种坏习惯的人当中,聪明者居多,或是些自作聪明的人,也许他太热心,想从自己的思想中提出更高超的见解,他以为这样可以使人敬佩自己,但事实上完全错了。一些平凡的事情,是没有必要费心思进行高深的研究的。至少我们平常谈话的目的,是消遣多于研究吧,既然不是在研究讨论问题,又何必要在一些琐碎的事情上固执己见呢。另外有一点应该注意,那就是在轻松的谈话中不可太认真了。

别人和你谈话,他根本没有准备请你说教,大家说说笑笑罢了。你若要硬做聪明,拿出更高超的见解(即使确是高超的见解),对方也绝不会乐意接受的。因此,你不可以随时显出像要教训别人的神气。

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建议时,你若不能立刻表示赞同,但起码表示可以考虑,不可马上反驳。假如你的朋友和你聊天,那你更应该注意,太多的执拗能把有趣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

如果别人真的犯了错误,而又不肯接受批评或劝告,你也不要急于求成,不妨往后退一步,把时间延长一些,隔几天再谈,否则,大家固执下去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伤害了感情。因此,在社交中,随时考虑别人的意见,不要做一个固执的人,唯有这样才能获得人们的赞赏和喜爱。

大量事实说明,人们谈话时都有一个目的:想知道别人对某件事的看法是否和自己相同,并进一步希望别人对某件事情和自己能有相同的看法。如果别人的看法与自己的看法略有不同或大不相同,便会感到极不舒服,甚至立即不高兴起来,这是人很正常的一种情绪反应,当然这也是一种很不利于人际交往的现象。因此人们在日常交往中更应该注意的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切莫自以为是,即使在别人不同意你对某事的看法时,也应该显得对此很有兴趣。

所以,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一样时,你要立刻表示赞同。不要以为这样做会被人认为你是随声附和,因而就不吭声了。不吭声,虽然不会被人误解为随声附和,却也容易使人认为你并不同意。

同样,当你听到别人的意见和你不一致时,你也要立刻表示你什么地方不同意、为什么不同意。不要以为这样做会伤害彼此的感情而不吭声。

学会给对方“台阶”下

.在交际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尴尬的事情,让气氛骤然紧张、难堪,学会给对方一个“台阶”下,不仅缓和了对方的紧张心理,让事情得以顺利发展,而且还会让彼此的关系得到进一步的增进。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们不妨学习使用以下的三种技巧。

1.变换谈话的气氛

在一个严肃的场合,在场者常常会被一两件突发事件搞得哄堂大笑,这严重破坏了严肃场合的庄重气氛,不利于活动的继续推进。面对这类突发事件,我们应当表现出较强的自制能力,尽量不受其影响,然后拿出一如正常状态下的严肃态度来应付此事,使之成为正常环节中的普通一环。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位德高望重的英国将军举办一次祝捷酒会。除上层人士之外,将军还特意邀请了一批作战勇敢的士兵,酒会热烈隆重。没料想一位从乡下入伍的士兵不懂席上的规矩,捧着面前的一碗供洗手用的水喝了,顿时引来达官贵人、夫人小姐的一片讥笑声。那位士兵一下子面红耳赤,无地自容。此时,将军慢慢地站起来,端着自己面前的那碗洗手水,面向全场贵宾,充满激情地说道:“我提议,为我们这些英勇杀敌、拼死为国的士兵们干了这一碗。”言罢,一饮而尽,全场为之肃然,气氛一下变了过来。稍顷,人人均仰脖而干。此时,士兵们已是泪流满面。

2.变换话题的角度

在许多情况下,面对尴尬下不来台的情况时,将思维框定在常态之中,这会对事态的发展毫无作用。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对其尴尬的举动做出巧妙、新颖的解释,便可使原本的消极举动具有了另外的内涵和价值,成为符合常理的行动。

3.变换对方的处境

突然间发现别人的失误或错误行为,但当这些失误或错误行为不会导致重大的损失出现时,我们应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以平静如常的表情和态度装作不了解对方举动的实际意图和现实后果,并且给对方找到一个善意的动机,变换对方的处境,让事态的发展朝自己所希望的方向推进,以免把对方逼到窘迫的境地。

一天中午,M老师路过学校后操场时,发现两天前帮助搬运实验器材的几位同学正拿着一枚实验室特有的凸透镜在阳光下做“聚焦”实验。他想:他们哪来的透镜?难道是在搬运时趁人不备拿了一枚!实验室正丢了一枚。是上去问个究竟,还是视而不见绕道而去?这时,一位同学发现了他,其余的慌忙站了起来,手拿透镜的同学显得很不自在。M老师从同学们慌张的神情中可以进一步判断这透镜的来历。当时的空气就像凝固了似的,一分一秒也不容拖延。M老师快速地构思,终于想出一条处理办法,他笑着说:“哟,这枚透镜原来被你们找到了?”凝固的空气开始流通起来。接着他用略带感激的语调补充道:“昨天我到实验室准备实验器材,发现少了一枚透镜,以为是搬运过程中丢失了,沿途找了好几遍都未能找到,谢谢你们帮我找到了这枚透镜。这样吧,你们继续实验,下午还给我也不迟。”同学们轻松地点了点头,空气依旧是那么温暖,那么清新。

“坏话”也好好说

有些时候,有些话虽然并不过分,也并没有什么不正当的意图,但如果你是做上司的,就会很难出口。比如,告诉下属被降职了、解雇了;下属辛辛苦苦拟好的计划书,却被你否决了;下属向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而你却由于疏忽大意或工作繁忙忘记审阅了,下属向你催问时,你该如何回答等。

1.变更计划

要更改那些已经通过的计划,该如何向下级说明?

万万不能对下级说:“不关我的事,都是领导一人说了算,我也没办法!”这样把责任转嫁给领导,自己暂时没有问题了,但下属会对领导产生怨气。或者,一旦下属明白你是在推卸责任,肯定会对你产生极大的反感,你的威信也会因此而降低。

当然,也不应该为了防止下属反对,而用高压手段制止对方开口。这样做会使下属心里结下疙瘩,对上级不满,也会对工作不满。这是最不明智、最不可取的做法。正确的方法应情理兼顾,善意地说服下属,使他真正地心服口服。

2.提案被耽误

上司接受了下属的提案,并且满口答应“看一看”,而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没有看。下属希望得到一个完满的答复,而问上司:“那个提案,您看过了吗?有什么不妥吗?”

在这种情况下,上司应该直率地说:“我现在很忙,实在没有时间细看。不过一周之内一定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同时,最好在约定时间之前,主动答复下属。下属一定会被上司的热情主动所感动。尤其是如果答复是否定的,与其让下属追问理由,不如由你主动加以说明,表示你作为上司的确认真对待他的提案,是有诚意的,而不是草草应付了事。

如果提案需递交给更高一级的领导,而上一级领导的态度不明确,以至于没有确定结论时,此时你最好能说明立场,表示已经递交给了高层领导,却久久没有回音。不得已催促高层领导时,所得答复却是否定的。这时要详细说明,千万不能敷衍了事。

3.降级通知

一家工厂的老板,在讲到他所知道的一个极其注重说话方式与策略的人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他就是第一次雇佣我为他工作之后又把我解雇的那个老板。那一天,刚上班他把我叫过去,对我说:‘年轻人,要是没有你,我不知道我们以后会怎么样,可是,从下星期一起,我们打算这样来试一试了。’”

有时候,公司人事调动,下级被降职,不再受到上司的重视。上级这时有责任通知下属,并且要耐心安抚,尽量使他能保持积极愉快的心情前往新岗位就任。

千万记住不要用伤感情的字眼。下属被降职,心里本来就非常不痛快了,上司再用词不当,甚至恶意地嘲讽对方,无异于给下属满腔怒火再浇上一盆油,顷刻就会爆发出来,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也不要等事情成了定局,再吞吞吐吐透露出要调他走的意思,使下属误会是你想把他赶走,造成其心理上的不平。

把别人说成多好他就有多好

美国大银行家培庞·摩根有一篇文稿写道:人会做一件事,都有两种理由存在。一种是看起来很好,一种是的确很好。

人们会时常想到那个真实的理由,而我们都是自己内心的理想家,较喜欢想高尚的动机。所以要改变一个人的意志,需要激发他高尚的动机。

汉密尔顿的法瑞有一个很挑剔的房客,扬言要搬离他的公寓。但这房客的租约,尚有4个月才期满,每个月的租金是55美元,可是他却声称立即就要搬,不管租约那回事。

这个房客,已在法瑞这里住了一个冬季。如果他们搬走的话,在这个秋季前,这房子是不容易租出去的。眼看220美元就要从口袋飞走了,法瑞很是着急。若在以前,法瑞一定找那个房客,要他把租约重念一遍,并向他指出,如果现在搬走,那4个月的租金,仍须全部付清。

可是,这次法瑞只是向他这样说:“先生,听说你准备搬家,可是我不相信那是真的。我从多方面的经验来推断,我看出你是一位说话有信用的人,而且我可以跟自己打赌,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房客静静地听着,没有做任何表示,接着法瑞提了个建议,让房客将他所决定的事,先暂时搁在一边,不妨再考虑一下。并给了他充裕的时间,如果到时候还是决定要搬的话,法瑞说他将会接受他的要求。

最后,法瑞一再强调他相信对方是个讲信用的人,会遵守自己的租约。

事情果然不出法瑞所料,到了下个月这位先生来见他,并且付了房租。并说,这件事已经跟他太太商量过,他们决定继续住下去。他们都认为至少应该住到期满。

已故的洛史克力夫爵士发现一份报刊上,刊登出一张他不愿意刊登的相片,他就写了一封信给那家报社的编辑。他那封信上没有这样说:“请勿再刊登我那张相片,因为我不喜欢。”他想激起高尚的动机,他知道每个人都尊敬自己的母亲,所以他在那封信上,以另外一种口气说:“由于家母不喜欢那张相片,所以贵报以后请勿刊登出来。”

当约翰·洛克菲勒要阻止摄影记者拍他子女的相片时,便想起一个人人都不愿伤害儿童的高尚动机。他对记者们这样说:“诸位,我相信你们之中有很多都已经是孩子的爸爸,如果让孩子们成了新闻人物,那并不是适宜的。”

柯狄斯本来是梅恩州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后来成为美国《星期六晚报》和《妇女家庭杂志》的负责人,赚了几百万美元。他创办刊物之初,不能像其他家的报纸、杂志一样,付高价买稿子。他没有能力聘请国内一流作家替他执笔撰稿,可是,他运用了人们高尚的动机。比如,他会请《小妇人》的作家奥尔克特为他撰写稿子,并且当时是她声望最高的时候。柯狄斯所使用的方法很突出,他签了一张100美元的支票,他不是把支票给奥尔克特,而是捐助给她最喜欢的一个慈善机构。

或许有人会怀疑说:“以这种手法,用在洛史克力夫、约翰·洛克菲勒等富于情感的小说家身上,或许会有效。可是,朋友,你这种方法,如果用在那些难缠的人身上,是不是一样有效?”

不错,没有一样东西能在任何情形下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一样东西能在所有人身上都发生效力。如果你满意你现在所得到的结果,那又何必再改变呢?假如你认为不满意的话,那就不妨试验一下。

信任别人就是信任自己,这是推己及人的道理,信任不值得信任的人,会改变这个人,使他值得信任;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会使这个人更加值得信任。

说话避开“我”字

《福布斯》杂志上曾登过一篇“良好人际关系的一剂药方”的文章,其中有几点值得借鉴:

语言中最重要的5个字是:“我以你为荣!”

语言中最重要的4个字是:“您怎么看?”

语言中最重要的3个字是:“麻烦您!”

语言中最重要的2个字是:“谢谢!”

语言中最重要的1个字是:“你!”

那么,语言中最次要的一个字是什么呢?是“我”。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农夫甲和农夫乙忙完了田里的工作,一起回家。他们走在路上,农夫甲忽然发现地上有一把斧头,就跑过去捡起那把斧头。他说:“我们发现的这把斧头还挺新啊!”就想带回家占为己有。农夫乙看到这把斧头是农夫甲发现的,应该归他所有,就对农夫甲说:“你刚才说错了,你不应该说‘我们发现’。因为这是你先看见,所以你应该改口说‘我发现了一把斧头’才对。”

他们两个继续往前走,农夫甲的手上仍然拿着那把斧头。过了一会儿,遗失这把斧头的人走了过来,远远地看见农夫甲的手上拿着他的斧头,就匆匆忙忙地追上来,眼看对方就要追上来了。这时候农夫甲很紧张地看农夫乙一眼,然后说:“怎么办?这下子我们就要被他捉到了。”农夫乙听他这么一说,知道农夫甲想把责任归咎到两个人的身上。于是农夫乙就很严肃地对农夫甲说:“你说错了,刚才你说斧头是你发现的,现在人家追来了,你就应该说‘我快被他捉到了’,而不是说‘我们快被他捉到了’。”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对方与你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形成障碍,影响别人对你的认同。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许多农民怀着对沙皇的刻骨仇恨,坚决要求烧掉沙皇住过的宫殿。别人做了许多工作,农民都置之不理,非烧不可。最后,列宁亲自出面做说服工作。列宁对农民说:“烧房子可以。在烧房子之前,我们大家一起来思考几个问题可以不可以?”农民说:“当然可以。”列宁问道:“沙皇住的房子是谁造的?”农民说:“是我们造的。”列宁又问:“我们自己造的房子,不让沙皇住,让我们自己的代表住好不好?”农民齐声回答:“好!”列宁再问:“那么这房子我们还要不要烧呢?”农民觉得列宁讲得好,同意不烧房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