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古代哲理故事大观
10455100000029

第29章 寓言故事(11)

如果我们做事情的时候不动脑筋,只是追随别人的想法和意见,那么就有可能最终一事无成。所以,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按照自己确定的路线和计划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直至成功。如果我们在为目标奋斗时三心二意,做事没有定力,人云亦云、随声附和,最终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反倒是错过了很多实现原有目标的机会。

智诲小偷

东汉时期,有个叫做陈竑的人,他是个饱学之士,品行端正、道德高洁,因此远乡近邻的人都非常敬重他。陈竑不仅自己自觉自律,对儿孙们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常常抓住各种场合和机会教育他们,而且很注意方法,所以总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

有一年洪水泛滥,淹没了大片村庄和良田,成千上万的人无家可归,到处逃荒。可也正因为这样,盗贼四处横行,天下很不太平。

一天夜里,有个小偷溜进了陈竑家里。他刚准备动手偷东西,忽然听得几声咳嗽,不好,有人来了。慌乱间,小偷一时找不到妥善的藏身之处,急中生智,顺着屋内的柱子爬到大梁上伏下身子,大气也不敢喘。

陈竑提着灯从里屋出来拿点东西,偶然间一抬头,瞥见了梁上的一片衣襟,他心里马上明白了家里进贼了。他一点都不惊慌,也不赶紧喊人来抓小偷,而是从容不迫地把晚辈们全都叫起来,将他们召集到外屋,然后十分严肃地说道:

“孩子们啊,品德高尚是我们为人的根本,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应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够因为任何借口而放纵自己、走上邪路。有些坏人,并不是一出娘胎就是天生的坏人,而是因为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慢慢地养成了不好的习惯,后来想改都改不过来了,这才沦为了坏人。比如我家梁上的那位君子,就是这种情况。我们可不能因为一时的贫困而丢掉志气、自甘堕落啊!”

听了陈竑的一番教诲,梁上的小偷吃了一惊:原来自己早就被发现了。同时他又很为陈竑的话所感动:他不但没抓自己反而耐心教育自己。小偷羞愧难当,就翻身爬下梁来,向陈竑磕头请罪说:“您说得太好了,我错了,以后再也不干这种勾当,求您宽恕我吧。陈竑和蔼地回答道:“看你的样子,也并不像个坏人,也是被贫穷所逼的吧。以后要好好反省一下,要改还来得及。”说完,他又吩咐家人取来几匹白绢送给小偷。小偷感激涕零,千恩万谢地走了。

小偷主动的悔改就是因为陈竑的教育方式非常巧妙,如果他让人将小偷抓住,痛打一顿,恐怕小偷放走以后,不会悔改。而相反,循循善诱的方式恰恰触及小偷的内心,给予了他自省的机会。

当别人犯错时,我们不要一味的去批判。我们要给予对方自我反思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讲究方式,讲究办事说话的技巧,使对方能够发自内心的接受,这样才能达到效果。

澄子夺黑衣

有一天,宋国人澄子发现他有一件黑布做的上衣不见了,可是他想来想去,又实在想不起来自己把衣服丢到哪里去了。那件黑布上衣是他最喜爱的一件了,现在想到自己心爱的上衣没有了,他非常着急,马上就顺着今天曾经走过的道路寻找起来,希望能够找到那件上衣。他一路上边跑边找,跑的是汗流浃背,找的是心焦气躁,可惜的是,一路上根本看不到那件黑上衣的踪影。

慢慢地,澄子丢失财物的心痛和惋惜渐渐化为一股气愤和恼怒。他一边走一边琢磨,想着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一种办法来补救丢失一件上衣的损失。想着想着,碰巧这时迎面走来一位妇人,她恰巧身上穿着一件黑色的上衣。澄子看到这位身穿黑色上衣的妇人,就不由分说地将她一把抓住。他一面拉扯那妇人的衣裳,想要夺取她的衣服,一面狠狠地说道:“啊!刚才我丢失的黑衣,原来在你这里!终于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那位妇人怎么也想不到在这光天化日之下会遇到拦路行凶的事,她被这突如其来的祸事吓懵了。她急忙护着自己的衣服,对澄子解释道:“这件衣裳怎么会是你的呢?这件上衣是我亲手纺的线、织的布,亲手剪裁、缝制做成的。它的长短、大小正合我的身材。虽然您丢的也是一件黑衣,但是并不是我这一件呀!您怎么能抢夺我身上的衣服呢?”

那位妇人的声音听起来显得有一些柔弱和哀怜。但是她的话如泣如诉,一字一句所含的份量顿时使澄子心里怔了一下。澄子心想如果把一个妇人的衣裳说成是自己的,强行扒下来后,自己却穿不上岂不让别人笑话吗?但是他并没有就此罢休,反而不依不饶地立刻转移了话题,气势汹汹地对那位妇人说:“我丢失的是一件夹衣,而你身上穿的这件是单衣。现在你用一件单衣抵我一件夹衣,难道你还不觉得占了便宜吗?”

澄子丢了衣服,却要去夺取别人的单衣作为补偿,其理由多么荒唐啊!为了让自己站住脚,他就借机寻找辩解的理由,这种理由同样是站不住脚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事实,不论如何狡诈诡辩,事实总是不能歪曲的。遇到困难时,我们应该从自身开始挖掘,以事实为依据,来寻求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的解决问题。否则,只会将自己的手脚绑住。

一枕美梦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座焦湖庙,庙里有一个玉枕头,枕头上有一个小孔。据说,枕着这个枕头睡觉,可以在梦里经历许多美好的事情。

那个时候,单父县有个名叫杨林的人,以经商为生,生意不怎么好,他一天到晚都愁眉苦脸的,希望能时来运转,突然在哪天就发大财,当大富翁。

这天,杨林带着货物来贩卖,走得满头大汗,肩上挑的担子好像有千斤重,压得他苦不堪言。杨林正想找个地方休息一下,刚好经过焦湖庙,就打算进去歇歇脚。

杨林跪在菩萨跟前祈祷,口里念念有词:“老天爷保佑我时来运转,发家致富,一辈子过幸福快乐的日子!”

庙里的巫人见了杨林的情况,就对他说:“我让你体会一下你想要的生活,你愿意吗?”

杨林高兴极了,忙不迭地说:“真的?好啊好啊,我太愿意了!”

于是巫人就取出那个神奇的玉枕给杨林,说道:“你先去睡一会儿吧。”

杨林枕着玉枕躺下,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他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户人家,那里亭台楼阁、湖水假山,鸟语花香,屋里更是雍容豪华,一派富贵气象。官高位显的赵太尉热情地将他迎到客厅里,和他谈笑风生,两人谈得非常投机,而且杨林好像又投了一次胎,扬眉吐气,简直和先前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接着,赵太尉又相中了他做女婿,把女儿许配给他。于是,他也做了大官,家财万贯。妻子如花似玉,温柔贤惠,给他生下了6个儿子。这6个儿子个个都很有本事。

杨林有享受不尽的荣华富贵,无忧无虑地生活着,身边又有妻儿相伴,过得快乐极了。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他还是一点都不想回家。

忽然,杨林一觉醒来,发现自己还在庙里,躺在玉枕上。梦中那美好的一切都无影无踪,只有身边没卖完的货物还在原地,心下不禁十分惆怅。

梦就是梦,现实就是现实,连接两者之间的桥梁是实际的劳动和付出。没有付出何来收获?

幸福的生活,不是可以靠虚幻的美梦得来的。任何时候都不要指望坐享其成,自己扎扎实实地辛勤劳动,才能把愿望变成现实,美梦才能成真。

岳飞论马

岳飞是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军。他久经沙场,英勇善战,当然对坐骑很重视,什么样的马是好马,什么样的马不好,他一看便知。

有一次,宋高宗和岳飞谈起马来,问道:“你认为什么样的马是好马?良马和劣马的区别是什么呢?”

岳飞想了想说:“我以前有两匹坐骑,都是上好的马。”

宋高宗问:“怎么见得?”

岳飞说:“那两匹马食量都很大,每天要喂几担草料,外加几升豆子,还要选非常好的精饲料,稍稍差些,它便不吃。除此之外,那两匹马喝的水也很讲究,不清洁的泉水不喝。每次遛马,先要给它们配戴好马鞍,然后放开缰绳,看它撒开四蹄,奔跑起来。起初,并不很快,一溜小跑,跑出去约百尺之外,开始加速,鬃毛乍起,头高昂起,喷着响鼻,越跑越快,三个时辰,就能跑二百多里。长途奔跑之后,卸下马鞍,毫无疲劳之感,既不出汗,也不气喘,这就是好马。”

宋高宗又问:“那么不好的马又怎样呢?”

“不好的马食量要小得多,就比如我现在的坐骑,每天几斤粮就足够了,对食物的优劣,饮用水的质量都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每次遛马,一骑上,便能感到马毫无精神,缰绳还没抖开,就懒洋洋地跑起来。跑不了几十里地,就气喘吁吁,汗流满面。一副疲惫不堪的样子,这样的马当然算不得好马。”

高宗说:“看来马的好坏在先天素质,也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