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10458100000019

第19章 辟地万顷,安户万余—清代宁夏就近移民

清代西北屯田移民,是在清廷对准噶尔部用兵过程中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历时近70年。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伴随的是屯田的历程。清代,是又一个少数民族入主掌握中国命脉的时代。当满族统治者与蒙古贵族上层政治联姻后,北部边境的冲突与战争基本解除了,宁夏作为历代边境兵烽迭起的历史已经结束,转而成为腹地。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战争,都发生在更边远的地带。康熙亲征噶尔丹的战争,康熙坐镇宁夏统一调度指挥,宁夏已成为大后方。清代对噶尔丹部的用兵过程中的屯田,主要在甘肃河西和新疆,宁夏也是屯田的重要地区之一。

清朝(1644~1911年)推行“劝垦”政策。清廷采取开荒若干年不纳税,给予少量移民补助费和借贷部分生产资金鼓励的办法,使大量移民移入垦殖区。清初拨壮丁于旷土屯田,凡州、县、卫无主荒地分配给流民及官兵屯种。道光年间又大力推行屯田开荒,并规定农民耕种屯地3年后“永为民业”,鼓励农民参加兴屯。清初,宁夏的朱明宗藩官僚失去了勋戚的地位,被其霸占的土地,其中有许多屯田又回到了当地农民和屯丁的手中。顺治十二年(1655年),宁夏巡抚黄图安上书,奏请裁汰边军老弱,“变兵为民”“一例起科”边军分到了土地,又开垦了许多荒地,生活有了保障。清廷一边兴修水利,一边招徕流民入籍户,授予田地,开发垦殖,“辟地万顷,安户万余”,使原先地旷人稀的宁夏平原得到了新的发展。南部山区在清代前期,废除了明代的藩王牧地分封制,全部土地招民开垦,按田收租,其规模超过前代,河谷、川道、盆地、山坡、草场、林地不断被开垦为农田,牧业经济渐为种植业取代。清代宁夏还增加了一个新的定居民族———满族。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旗兵3400名(另有工匠和铁匠78名)首次驻防宁夏。雍正年间,王府城外东北五里筑“宁夏满营”(今满春乡),驻八旗官兵5000人,连同家属工匠共12000余人,当时称旗人,人口仅次于汉、回,居第三位。

从当时宁夏以北、以西的垦区看,清代宁夏已成为腹地。雍正初年,清政府大兴屯垦时,宁夏北部的宝丰、四墩子(均在今宁夏平罗县境内),是当时的垦区。

宁夏屯田,主要是兵屯和户屯。宁夏屯户,既有宁夏以外的迁徙,也有宁夏南北的迁徙,“老户”“新户”的出现和形成,显示的是屯田过程中相对时间过长,不断有屯田者迁入的经历和现象。

清朝建立后,边境的防御格局发生了变化。宁夏由明代的边境变成为腹地,但宁夏在军事上的地理位置仍很重要。顾祖禹在他的历史地理、军事地理名著《读史方舆纪要》中,曾分析以北京为首都的周边军事地理时说:近畿有三辅,即蓟州、宣府、保定,互为声援;外层有九边,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在兵家的眼里,宁夏、固原仍是战略要地。清代初年,固原仍是陕西总督的驻节之地。不但驻守着大量的军队,而且仍在实施着相对和平时期的屯田。在经历了明末数十年的战争之后,清代初年大致是“一望极目,田地荒凉;四顾郊原,社灶烟冷”的景象。因此在顺治时期,明确要求官吏督垦荒地,发展生产,直到康熙年间还在推行垦荒政策,“有田功者升,无田功者黜”。到了康熙后期,荒地基本上开垦无遗。在这个过程中,宁夏境内不但屯田在进行,而且还有移民进入。研究清代移民的学者在分析清代经济时,把当时的中国分为“已开发区域”“开发中区域”和“未开发区域”三种类型。当时隶属于甘肃省的宁夏府,属于“开发中区域”。清代前期的移民运动,主要是指大量人口从已开发区域向开发中区域的迁移。这一时期,隶属于甘肃的固原州同样有移民进入。

清代的宁夏平原,是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地区。康熙、雍正年间,先后新建灌溉农田11万亩的大清渠和灌田20余万亩的惠农渠,与唐徕渠、汉延渠合称四大渠。此外还有昌润渠等,灌田也各有数万亩至十余万亩。明代形成的世袭制军屯,经过若干代人的屯垦开发,他们都变成了宁夏平原上的主人。再加上清朝对农田与水利建设的重视,近代意义上的宁夏平原上的水利网络已经形成。

清代屯田,雍正以前屯垦,以兵屯为主,民屯为辅;到了乾隆前期,则以民屯为主,军屯次之;乾隆时期,战争平息了,农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复,流民、商贾逐渐归来,军屯渐趋淡出历史,民屯再度兴盛;乾隆年以后,军事意义上的屯田不存在了,已退出西部开发的历史舞台。“化兵为农”“变兵为农”的改革措施已出台。这是和平安定的象征,也是宁夏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因。这些落户在宁夏平原上的屯田人,依旧在为宁夏的农业发展倾心竭力。因为,历史把他们都变成了宁夏人。

清末统治者对回民起义血腥镇压,并采取编管、迁移等策略,把起义回族及老弱病残妇孺强迫安置在“荒绝无主,各地自成片断”的地方,其迁移情况是:将原金积堡的回民12000人迁到固原地区,将在金积堡附近居住的陕西回民9000人迁到化平(今泾源县),将原望洪堡回民迁至灵州(今灵武县)附近,将固原县的陕西回民数千人迁至甘肃平凉大岔沟,将宁夏(今银川)的回民迁至灵武、吴忠一带。

随着新修水利,清政府招徕流民入籍户,授予田地,开发垦殖,“辟地万顷,安户万余”,使原先地旷人稀的宁夏平原得到了新的发展。但是,随着清政府的衰败和封建制度的残酷盘剥,清初授予农民的土地,逐渐又被满汉官僚地主占有,自耕农变成贫农、耕丁或佃农。鸦片战争后,国势日衰,官府只知榨税,不理农事,加之民族压迫,激起回族多次起义,战火连绵,昔日美丽富饶的宁夏川,人民流离失所,田园荒芜,破败景象随处可见,屯田事业江河日下,延续了近两千年的屯田制度,从此便一蹶不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