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移民大开发与宁夏历史文化
10458100000003

第3章 先秦时期移民的发端—西戎在宁夏的发展

商周时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生活着许多游牧部落民族,历史书中称他们为鬼方、猃狁和西戎。到春秋战国时,经过内部兼并聚合,留下势力强大者大约有7个,其中在西北和宁夏境内有义渠戎、乌氏戎等小方国,中原大国把他们总称为“西羌”“西戎”或“犬戎”(畎戎、畎夷、昆夷、绲夷等)。古代史研究告诉后人,这些古戎人,实际上也是形成中华民族和汉族的主要成分与族源之一。

商周时期,在今甘肃、宁夏交界地区的众多羌戎小国皆以义渠戎马首是瞻,义渠戎经常率领众戎军东犯。据史书记载,在商朝武乙和帝乙年间,周人首领弃时,就曾与义渠戎经常交战。传至13世孙古公亶父时,由于不堪戎部落的侵扰,不得不由原驻地豳(一作邠邑,今陕西省旬邑县西南)举族东迁,定居在岐山之南一带(今陕西省岐山县东北)。因为首领居住的中心地点周围筑城墙环卫,所以岐山下这座古城及其周边地区称之为周原,整个部族也以“周”为名,其势力范围达到今宁夏固原地区的东南部。周人前脚走开,戎人后脚跟进,迅速填补了周部落留下的真空地带,仍然成为周人西边一个不安分的邻居。但是,周人在岐山一带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实力大大增强,渐渐成长为西方的一个强盛方国,并不断向东扩张势力和西征鬼戎。俗话说擒贼先擒王,当时在宁夏固原和甘肃庆阳一带的义渠戎国,成为首先打击的目标。大约在公元前1100年的商朝武乙三十年,周人大败义渠,戎王也成了俘虏。《诗经》记载:“自彼氐羌,莫敢不来王。”后在周武王向东用兵的灭商战争中,西戎各部纷纷出兵助阵,其中仅战车就有300辆,可见西戎也利用周人东进之机,大大发展了自己。周朝建国以后,又回过头来解决后方的心腹之患,把矛头指向西北部的羌戎。在周穆王、周夷王和周宣王当政时,不断起兵伐戎,但都没有能把诸戎势力消灭。据《国语·周语》记载:西周时期,周穆王曾征伐居住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的犬戎,但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对戎族的战争没有达到目的,却使得“自是荒服者不至”,周王朝的威望遭到了削弱。另据《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穆王时“戎狄不贡,王乃西征犬戎,获其五王,又得四白狼、四白鹿,王遂迁戎于太原”。穆王的军队西越宁夏南部的六盘山和甘肃东部的陇山,攻占了西犬丘。战后,穆王迁犬戎之一部于太原。太原,据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考证,认为在今甘肃陇东和宁夏南部六盘山一带,又称太原不是今山西之太原。迁戎于太原,是宁夏南部地区戎族定居的最早记载,也是宁夏最早的民族大迁徙的历史记载。

周王室迁都洛阳以后,原来在西陲负责给周王室养马的秦人便逐渐代替周在西部的地位,同时也成为诸戎新的攻击对象,秦戎矛盾上升为西部的主要矛盾。这时西戎诸部也学会筑城、造宫室、称王。秦穆公时期,实行向西扩张政策,继续向西向北用兵。据《史记·秦本记》记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当时西戎主要有八国,其中活跃在宁夏地区的有义渠戎、乌氏戎和朐衍戎。而义渠戎、乌氏戎活动范围在今甘肃陇东及宁夏固原、泾源一带,朐衍戎活动范围在今天宁夏盐池、陕西定边一带。

但义渠戎的势力并没有被消灭,仍然不断进行反击,直到秦孝公(前361年~前338年在位),实行“商鞅变法”主张,国力大增,为灭戎打下了物质基础。秦惠文王七年(前331年),秦军乘义渠戎国内乱之机,攻占义渠戎王城郁郅(今甘肃庆阳),最后灭了义渠戎国,其他乌氏戎等均不战而降,一举消灭了各戎邦国,在这一地区建县设北地郡,宁夏南北各地全部纳入到秦国的版图,迈进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秦彻底解决西陲的后顾之忧后,国力大增,为后世统一中国打下了基础。戎人或内迁融合于诸夏,或远徙加入到匈奴和边远地区其他民族的行列中去,从此西戎不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