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小学六年一定要陪孩子做的45件事
10461300000013

第13章 去做志愿者吧,能帮助别人你就不是最弱小的

“爸爸说要我和残疾学生一起去?”

“是啊。”

“还是登山?”

“不好吗?”

读初三的俊书很是不屑。他总是听到爸爸信旭说:“爸爸就专爱拣这种事做。”的确,骨科医生信旭经常参加与残疾儿童一起登山的活动。登山成员中三分之一为残疾儿童,三分之二为志愿服务者。即使登山活动决定好了,志愿服务者也可能随时变换新的成员。

十年来,信旭年年都会参加这一活动,有时专门负责医疗服务,有时负责志愿援助。十多年来从没有出过一次意外事故,而医生伴行也给了所有成员们一股强大的力量支持。

在攀登北汉山和道峰山“无愁山—圆通寺”路线的这天,信旭把自己的儿子带了进来。

“这是我儿子俊书,今天可要拜托大家了。”

俊书看上去不怎么开心,被爸爸强迫爬山的不情愿在他脸上展露无遗。这次俊书的搭档是民哲;民哲还是一个11岁的孩子。

还没爬多久,民哲的眉头就开始皱个不停。经过访问者中心时出现了一道斜坡;这是条独自攀爬都格外吃力的小路。俊书为了能和民哲一起攀登上去,可是用尽了力气。

手拉手向上攀爬的两人已经疲惫不堪,汗如雨下,时不时停下来喘一口粗气。有时俊书还会边喘气边唉声叹气,看上去似乎在强忍着烦躁,而民哲只是含笑不语。

“民哲,加油!加油,加油,加油!”

残疾儿童中心的老师走到了民哲身边。听到这话民哲爽朗地一笑:

“只是有点儿……太累了,不过……没关系的……”

民哲又使了一把劲儿,俊书也不再耍脾气了。

走在前面的信旭不时回望一眼后面跟上来的俊书。这位爸爸正拉着其他残疾儿童的手,给这些儿童做如何搀扶的示范。

离山顶越来越近了,俊书的表情也稍有改变;满满不情愿的脸上似乎可以窥到一种坚定的意志,同时他也在努力地使民哲感到舒适。民哲似乎读懂了俊书的内心,积极地移动自己的身体。俩人好像已经合二为一,一步一步向顶峰爬去。

“……累的时候就喊加油,这样……就有力气了。我生病的时候,老师也是这样……为我喊了三遍加油,然后我就慢慢地痊愈了。”

“好……明白了……加油,加油,加油……”

“再大点声嘛。”

“加油,加油,加油!”

在山顶吃过午饭后,两人的脸上都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是最终战胜认为不可战胜的事物的一种成就感。尤其是刚开始搭档时还满心不快的俊书,现在似乎也和民哲成了亲密的朋友。俩人给彼此喂着紫菜包饭,笑得十分开心。信旭满足地看着孩子。

“令郎真是个懂事的孩子啊!”

残疾中心的指导教师走过来赞道。

“你还不知道这孩子多不懂事。爬到中间的时候,我还老担心他只会给队里添麻烦,好在平平安安爬到了山顶。其实爬到半山腰时我还有些后悔带他来了呢。”

指导教师边向其他孩子招手边接话道:

“从没和残疾儿童在一起待过的孩子第一次都会这样的,但是,一起爬山,一起感受艰辛,也就自然而然学会了关心他人。我认为,与其跟孩子说一百次,不如让他们亲身体验一次。”

信旭点点头,看着俊书。俊书也看了看爸爸,一边笑着一边攥紧了拳头。俊书在心里无声地大喊:

“加油!加油!加油!”

许多父母都担心孩子只考虑自己不关心他人,而孩子的问题其实还远不止这些。孩子们仍然更习惯于被他人照顾,因为他们还没学会关心他人、照顾他人、施舍他人。

找个机会和孩子一起进行志愿活动吧。也许你会发现令人吃惊的变化;那种变化就是从“我要得到他人的帮助”到“我要帮助他人”的变化。不仅是照顾残疾人,照顾流浪者和独居者也会让我们内心充满幸福感。大多数志愿服务者都曾有过这样的体悟:

“并不是我们给予了他们什么,而是他们给予了我们什么。”

他们给予我们的到底又是什么呢?科学家们说,这是“助人为乐时产生的荷尔蒙”;神学家们说,这是“上帝的礼物”;学校老师们说这是“志愿活动分数”。那么,就让我们和孩子来一起寻找一下这种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