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妙趣横生话科学(走进科学丛书)
10461900000029

第29章 嗅觉的奥秘

诗人王冕在咏梅的佳作中曾写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在此,我们不是要研究此诗写得如何高超绝妙,而是要探索人是怎样闻到梅花所散发出的诱人的清香的。

我们知道,人人都长有一个鼻子。鼻子不仅用于呼吸,还能辨别各种气味:不论是扑鼻的梅花清香,还是臭不可闻的硫化氢刺激,鼻子都能灵敏地感觉出来。

谈到嗅觉,虽然我们能够辨别香、臭、甜、酸、苦、辣、霉……各种气味,但和许多动物相比,人的嗅觉并不算太高明。苍蝇与狗的嗅觉都相当灵敏,要比人强许多倍。苍蝇能在几千米外嗅到极为微弱的气味,有灵敏嗅觉的警犬可以在公安、军事、救护等方面充当“侦察兵”。

那么,人和动物究竟为什么能闻到各种气味?气味与化学有什么联系?苍蝇和狗的鼻子为什么比人的鼻子还灵?这些问题,长期以来使人感到迷惑不解。虽然有许多人对此进行过研究,也提出过许多学说来解释,但至今仍是莫测高深。

很早以前,聪慧的古希腊哲人们曾对嗅觉做过解释,认为鼻子里存在有网眼的粘膜,气体分子只要能钻进去,人就可以感到气味。显然,这只是一种主观想像,没有任何事实作依据。

不过,上述假想似乎在以后人们研究苍蝇的嗅觉中得到了些证明。科学家在解剖苍蝇的嗅觉器官时,发现其嗅觉细胞的细胞膜有着渗透离子的功能。此膜很薄很薄,膜内裹有钾离子,膜外有钠离子,这样可以形成微弱的电位差。当此膜受到外界气味刺激时,膜就自动破裂,并产生微弱的电流信号,使苍蝇能立即嗅到气味。然而,对于哪些物质能引起电流信号,又是怎样引起电流信号的,则不清楚。

经过长期的研究,人们发现,对物质的气味辨别,不仅与嗅觉器官有关,也与物质的化学组成、化学结构、溶解状况、分子量的大小等有关。例如,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的有机酸,分子中一般都含有叫做“羧基”的基团,所以一般都有酸味,如醋酸、柠檬酸等;酯类物质一般都具有浓郁的香味,如乙酸异戊酯有香蕉味,异戊酸异戊酯有苹果香味……也就是说,气味是由化学物质微粒造成的,它能在空气中散发飘逸。

进入20世纪后,苏格兰的科学家蒙克里夫把嗅觉器官的结构和气体分子的结构结合起来,来认识嗅觉问题,并于1949年提出了一种气体立体化学理论。所谓立体化学是指物质分子在空间都有一定的形状,例如常见的甲烷(CH4)分子是正四面体。分子形状如同我们常见的物体那样,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有球形、船形、椅形等。

气体立体化学理论认为,在人和动物的鼻子中有感觉灵敏的鼻窦,在鼻窦的细胞中有专门接受外界气体分子的受体,受体也是一种分子。只有当外界气体分子和鼻窦受体分子像模具和模型那样相互吻合、并发生生理反应时,产生的信号刺激大脑,才能使人闻到气味;如果外界气体分子和鼻窦受体分子不吻合、不反应,人就闻不到气味。例如,樟脑分子是球形,而鼻子中受体分子是碗形,两者吻合,所以人才能闻到樟脑味。后来,英国的阿尔莫对此理论做了进一步完善,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嗅觉化学机制,但两者大同小异,观点基本相同。

不过,这种理论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战。例如,有的化学物质结构不同,却有相同气味;有的物质结构非常相似,却具有不同的气味;也有的一种物质却具有两种气味……这些问题用上述理论都难以解释。

现在,人类对嗅觉的认识在步步深入,也在步步接近真理,但还有许多问题至今仍不清楚。

例如:

1.鼻子依靠什么物质将气味信息传入大脑?这些物质又是怎样工作的?

2.有的科学家还发现,气味不仅与分子的形状有关,而且还与分子电荷有关,嗅觉的真实机理究竟是什么?

3.科学实验已经证明,气味与人的记忆和情绪密切相关,例如薰衣草味能使人兴奋,薄荷香味能使人消除疲劳,这又是为什么?

有的化学家说得好,“气味是精神的调节剂”,“香味是瓶装的心理学”。一门新科学——香味学,正在悄然兴起。但愿“香味学”能像王冕的诗描写的那样,早日“散作乾坤万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