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做人学会生活系列)
10462300000007

第7章 学会机智地说话(3)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义施展计谋,故意误用,逗得阿訇左右为难,连连上当。

十二、如何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是指从旁边敲打,从侧面攻击。作为一种辩论技巧,是指在正面攻击难收成果的时候,而采取的侧面攻击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心直口快,直来直去,批评别人无所顾忌,火药味很浓,既得罪了人,又达不到目的。其实,人人都有自尊心,只要运用得当,含蓄隐晦的妙语也可激起其心底的良知。

有一人应友人之邀参加家宴,友人很吝啬,仅仅招待了他几滴白酒。这人临走时对友人说:“劳驾你,请在我们左右腮帮上各打一记耳光吧。”友人问什么原因,这人说:“这样的话,我脸上通红,老婆才知道我在你家吃饱喝足了,否则,不好交待呀!”

这位吝啬的友人也觉得不好意思,便拿出一个很大的酒杯,可倒酒时却反盖上杯底。这人便向友人要一把锯子,友人很奇怪,这个人回答说:“我是想把这杯子上无用的上半部锯掉。”

这位先生面对友人的吝啬不好直说,转弯抹角,几句妙语实在值得玩味。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讥讽了友人的小气。

同样是曲意嘲讽主人吝啬,下面这个幽默故事似乎更高一筹。

有一客人见主人招待他没有菜肴,便跟主人要来副眼镜,说视力不好,戴上眼镜后,大谢主人,称赞主人太破费,弄这么多菜。主人道:“没什么菜呀?怎么说太破费?”客人说:“满桌都是,为何还说没有?”主人说:“菜在哪里?”客指盘内:“这不是菜,难道是肉不成?……”

此则笑话一波三折,客人嘲讽主人,手段高明,令人叫绝。

旁敲侧击运用在生活中,一般有“含笑骂人,点化迷津”的功效。前几年,流行喇叭裤。有一小伙子的喇叭裤又长又大,一天,他母亲给他洗裤子,要他拿把剪刀来,他不解,问母亲拿剪刀干什么,母亲回答说:“你这‘扫把裤’用来扫地还不错,如果下面剪成条条,地板会扫得更干净。”小伙子听后笑了。旁敲侧击法作为辩论谋略,启发性大,往往是点到即止,不予说透,让对方去思考、领会。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一时高兴,把一张好弓送给鲁昭公。不久,他又后悔了。楚王手下一位大臣自告奋勇,愿到鲁国去取回那把弓。楚臣拜见昭公,昭公跟他谈及这张弓的事,他赶忙下拜祝贺。

鲁昭公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祝贺?”

楚臣回答说:“齐晋越三国早就想要这张弓,楚王都没有给他们,现在却给了您。君王您有了这件宝物,就可以防备三个邻国,岂敢不贺?”

楚臣此话一出,鲁昭公害怕了,他知道区区小国之君竟得了三个强国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良弓,势必遭到嫉恨,引来三个强国的进攻。他连忙将弓送还了楚王。

将弓送予别人,直接要回当然不妥。楚臣采取旁敲侧击之法,兜着圈子,间接提醒,假意祝贺,话中有话。鲁昭公终于知晓个中含义,忙将弓送还楚王。

十三、如何移花接木

社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言对的发问。对这样的语势“锋芒”,采取断然回避的消极方法固然不行,“巷子里横扛木头”也不足取。而“意在言外”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

表面上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因此可以说“避锋”是为了“藏锋”,“藏锋”是为了更好的“露锋”。

当你遇到难答的问题时,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可以绕开这个问题而谈与其有关的问题,即“移花接木”。

日本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到上海参加艺术活动时,中国朋友十分关心这位30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有人问她准备什么时候结婚,这位演员微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这一回答十分巧妙,把“在何时结婚?”的问题变成了“在何地结婚度蜜月”的问题,避开了她不想公开正面回答的问题,使人不好再问下去。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期间,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是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的回答闪避了问题的实质,但又围绕提问而展开,较好地应付了对方的难题。

南齐太祖肖道成提出要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当齐太祖问王僧虔“谁第一,谁第二”时,王回答说:“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的回答机智巧妙,既不失自己的尊严,又顾及了皇帝的面子,实际上是闪开对方提问的关键——两人中谁第一。答非所问,问者和答者都满意。

具体的“回避”形式灵活多样,有时可直接说出连对方也不得不承认的“避答”理由,有理有节的推开话题。

几年前,一些青年美术家在中央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反响较大的人体油画展。画展期间,有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青年女画家,先通过一些话使该画家做出“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之类的回答,接着话锋突转,将了一军:“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

这确实不好回答。说“愿意”吧,在现今的社会环境里,这么公开的表白,对于一个青年女性并非易事,说“不愿”吧,显然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于是,聪明的女画家说:“人体模特可不是谁都能当的。”这样便解脱了窘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另有这样的情况:不是不愿回答,而是问题确实不好回答,这时可作一些含糊的回答,模棱两可,让对方去揣测。

有个澳大利亚人问一中国留学生:“你爱澳大利亚吗?”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回答“爱与不爱”都是不合适的。于是,这位留学生回答说:“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

至于对待那些荒唐强人所难的问题,完全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巧言以对,将“错”就“错”,也会取得好效果。

十四、如何巧妙周旋

河南大财主金泰来是个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凯称帝时,他也想趁乱世之机,苛扣长工的工钱。

某日,他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奴仆都叫来,说:“今儿请大家,只为袁大总统当了皇帝,咱们喜庆喜庆。”并说,“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在座各位每人二百两白银,只是有个条件,每人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就行。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受罚,罚他一年的工钱。”

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哪是请客?分明软刀子杀人,想扣工钱啊!一个个只好皱着眉头想对策。

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7个蛋,3个‘双黄’的,4个……”没等小丫头说完,金泰来就一摆手说:“别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下过10个蛋哟!哈哈哈……把工钱抹去!”

一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只狗,两只眼睛朝前,两只眼睛朝后,两只眼睛朝左,两只眼睛……”

“唉!别说啦!这算啥,一边长6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呢!哈哈哈,把他的工钱抹掉!”

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我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

“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奶妈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二百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半晌才转过弯来,众人面前,不好赖账,只好拿出二百两亮光光的白银给了奶妈。奶妈把银子分给大伙儿,大家算了算,比原来的工钱还多好几倍!

一个靠剥削过活的财主,从心底里看不起劳动人民的,因此,一个长年侍候他的女仆怎么会成为他的姑奶奶呢?

奶妈看穿了这一点,机智地将它作为进攻的基点。可以说,她已抓住了金泰来的弱处。但是,在当时金泰来不知羞耻克扣工钱的那种情况下,老财主是很有可能厚着脸皮“认”了的。于是,奶妈在陈述了那一段令金泰来自觉无地自容的关系后,没有正面问他:“你没听说过吗?”这种问话方式,前面长工、仆人们已用过几次,很容易引起财主的警觉。奶妈巧妙地转了一个弯:“你一定听说过吧?”因为与众不同,这样的提问给金泰来的感觉是奶妈想与他套关系或是想栽他的面子,瞬间的冲动,使他最终中计。很显然,是巧妙的周旋帮助奶妈的进攻一举而胜的。

有时,对手的破绽也需论辩者主动创造。

清朝的纪晓岚,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得到重用。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检验一下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死法?”

“跳河。”

“好吧!”

“好吧。”

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面前,乾隆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说:‘晓岚,你此法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圣明,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不迟啊!”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

纪晓岚的辩才,全在于他有理、有利、有节地运用“旋尔再击”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一举折服了他。这里,纪晓岚赖以反攻的对手的破绽(令我去死是昏君之举)及其反攻时机,均由纪氏一手创造。因为很显然,乾隆是根据纪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之论叫他去死的,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临阵进退皆无道理。只有周旋,然后创造契机方能反败为胜。

辩论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有备而主动,己方无备而被动,此刻,进则受挫,退则必溃,进退维谷,腹背受敌,只有巧妙地周旋,才能摆脱困境。

辩论周旋,一是阵容上的周旋,避开对方的咄咄逼人的主锋面,在周旋中将我之优势调动于正面,直逼对方弱点;二是时机上的周旋,一旦时机有利则变守为攻;三是力量上的周旋,在周旋中调整思路、论据、素材,变无备为有备。